古三座是在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建罗城时,民工在汤边和(木臭)兜之间的荒野处发现从地下涌出的温泉,当时只是用来洗浴手脸,洗涤衣物。为了方便,用石头垒成不规则的“汤池”让热水从石缝中不断涌出。后来民工他去,留下了汤池。开头无人管理,只是当地人在榕树下,设个茶摊,过路之人喝喝茶,歇歇脚,收些茶水钱,如此而已。而后人们又将其改砌成三口较规则的长方形,并在上边搭起了茅屋,以方便当地人洗浴,后茅屋倒塌,于是家在汤屋附近的汤边人有三家分别建起了三座高脚的木板房,分别名为“石泉楼”“玉清楼”“即龙泉”。于是就有了“古三座”澡堂的名称出现。
很可惜的是,在1958年为适应“南福”铁路通车的需要,开拓了五四路。1964年五四路全线铺设为沥青路后,“古三座”成为低洼之处,加上堂屋简陋,设备太差,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决定在旧址东侧新建一个两层砖混结构营业楼,占地500平方米。1997年汤边村进行了旧村改造时,原楼被拆除同时在兴建“世界金龙大厦”时,旧址也被征用。当时谁都没有考虑如何保留这四大温泉古迹之一。如今只遗留了“古三座”这个公交站牌。
塔头路,
东至连江路,西连六一路。
明朝时期,福州城东门外,
有一条河,护城河,叫晋安河。
过护城河,有一座山,叫康山。
康山山脚,有一条延伸远方的路,
那时是官道,
现在是塔头路,
塔头路,因倭寇而生,
塔头路,因抗寇名扬。
那时,塔头路是无名的。
明嘉靖年间,
塔头路的西端是福州城东门,
城东面却是时常来犯的倭寇。
城东郊区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
在阡陌之中,拾荒流浪。
那年,戚继光南下,
镇守东南,率明兵对抗倭寇。
那月,福州城东门,
倭寇来袭,兵在塔头路迎敌。
那日,将勇兵悍,
将,横刀立马,
兵,杀气昂扬。
于是,路有了名,
从那日起,路有了故事。
从那刻起,路叫塔头路。
因为在那一日,
在抗倭队伍中,
一勇兵名为江依冰,杀头阵,
头挨倭寇一刀,
依旧屹立不倒,搭(耷)着脑袋,高举戚家军军旗,奋勇前进杀敌。
那一瞬间,点燃戚家军的斗志,
军魂油然而生,
一股"壮志饥餐倭寇肉"的斗志,
四面边声连角起,
埋伏康山上的兵,
城里的大明兵勇,
为国为家为所爱,
那数日,破阵杀敌,倭寇落荒而逃。
那一日,福州东门,抗倭的凯旋门。
那一刻,路有了名,
只因勇兵头挨一刀,
却搭头杀敌,
世人知其勇,叹其勇,赞其勇,
路便名为"搭头杀敌路",后简称“搭头路”。
后世人将路名雅化,少些许血腥,
便名为“塔头路”。
在往后百年岁月中,
塔头路扩宽了,
福州城的东城门没了,
康山那座山慢慢消逝在民居的建筑中,
唯一剩下的,却是那条护城河~晋安河。
陪塔头路走了数百春秋,
护城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硝烟在有心人中,
那段抗倭史,
在塔头路写得淋淋尽致。
“三山”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一、福州市
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连江县、罗源县、台江区、鼓楼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
二、莆田市
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
三、泉州市
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安溪县、惠安县、永春县、德化县、鲤城区、洛江区、丰泽区、泉港区
四、漳州市
龙海市、漳浦县、南靖县、诏安县、东山县、长泰县、华安县、平和县、云霄县、芗城区、龙文区
五、厦门市
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翔安区
六、龙岩市
漳平市、长汀县、永定县、武平县、连城县、上杭县、新罗区
七、三明市
永安市、沙县、明溪县、建宁县、将乐县、泰宁县、大田县、宁化县、尤溪县、梅列区、三元区
八、南平市
邵武市、武夷山市、建阳市、建瓯市、顺昌县、光泽县、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延平区
九、宁德市
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蕉城区
转
福州历史悠久,建城已有2200多年,“福州”一词是由唐代开元年间始用,并延用至今。 战国秦汉时期,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屏山南,有一座城,名榕城。
旗山北,有一条江,名闽江。
闽江北,是榕城老城区。
闽江南,是榕城南台岛(仓山区)。
南台岛有两渡口,名为上渡和下渡。
时至今日,渡口难寻踪迹,
在上渡,百姓所熟悉的便是建材市场。
在下渡,或蓦然听到泛船浦教堂的钟声。
古渡口已难寻踪迹。
遥想北宋,
福州城是一座水城
商贩泛舟于纵横交错的内河水网,
南来北往,货通四方。
白马河是福州城的主要水路交通,
白马河穿城而过,纵贯一城南北,
顺流南下,至闽江口。
那对岸是上渡渡口,顺流而下是下渡渡口。
因位于上游而称上渡,下游渡口亦称为下渡。
曾有疍民飘荡在闽江之上,
世世代代未曾上岸,
以水为地,以船为家,
一生的轨迹来往于渡口之间,
也许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五虎山脚下的闽江口
对于疍民,
天地之间未有立锥之地,
摇曳的船桨,诉说着一生的随波逐流。
渡口成了疍民最接近陆地的地方,
疍民一生摆渡诸多人上岸,
然,他们的一生却受困于船。
卑微的身份,坦荡的胸怀,
一生未见城里的繁华,
却惯看了闽江的春江秋月夜。
无论先祖那不堪的历史,
西汉初年,逃亡的闽越后裔,
元朝末年,逃亡的蒙古后裔,
元末明初,陈友谅余部后裔,
……
诸多不堪的历史都随闽江水东逝。
但疍民的渔歌却回荡在岁月中。
在那段岁月中,
以船为家,以渔为业,
浮家泛宅,摆渡他人。
在渡口中,在上渡摆渡所爱的人,
在风雨中,在下渡听教堂的钟声。
在江心岛,独钓一轮水中月,
在石桥下,春心荡漾疍家船,
宁可守着泛舟闽江的孤寂,
任凭岸上汉人冷漠的歧视。
二零零三年,
当最后一个榕城疍民在上渡尤溪洲上岸,
数百年的歧视,数百年的漂泊,
在那一刻,
在上渡烟消云散。
也许,那一刻,
疍民想到临水宫,
拜拜祖上曾祈祷数百年的妈祖像,
疍民想到泛船浦教堂,
见见庇护祖辈多年的教堂的样子。
数百年的夹缝生存,
在渡口中寻找生存得落脚点。
多重信仰,多重习俗,
向水而生,忍辱负重。
在渡口,再难寻疍民的连家船,
疍民再无黝黑的皮肤,粗厚的手茧。
在街头的繁华处,
也许与你擦肩而过的便是疍民的后代。
疍民是一个族群,
虽无光辉的历史,
但是就是这个族群,
守候了闽江数百年,
在渡口,
摆渡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
在水一方,有时并不是佳人,
而是疍民。
一座桥,以鼓山为名。
桥北是国货互通,桥南是林浦互通。
国货互通,因国货路得名。
毕竟,民国时期,实业救国的历史在福州人心中终究难以挥去。
在旧时代,一根火柴梗,一块洗衣皂,一身中山装,都诉说着与西方资本博弈的残酷史。
林浦互通,因千年古村落林浦而得名。
五代十国,林氏族人自北方入闽,
在闽江下游沿水而居。
以姓而名村,
小河汇入大河的地方名“浦”,
故村名林浦,
林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共饮闽江水。
从宋开始,注定这个古村落的不平凡。
当历史定格在南宋末年,
蒙古铁骑蹂躏中原,破临安,南宋政权灭。
南宋流亡政府应运而生,
福州在历史上扮演起流亡政府的陪都。
那年,公元1275,落魄南宋逃亡皇帝赵昰,在文武大臣陪伴下在林浦村登岸,
那塔,邵岐石塔,伫立在邵岐码头的石塔,见证着落难君臣将帅的匆匆足迹。
那山,平山福地,林浦村平山建皇帝行宫,记载着文臣武将收复旧地的绝望。
那年的林浦,
来了文天祥,
来了陆秀夫,
来了陈宜中,
来了张世杰,
他们,一身正气,从北而来,为宋而战。
遗憾的是,
那时的蒙古铁骑,犹如历史的洪流,
而南宋的流亡政府,却是一根稻草,
最勇的将,最能的臣,
却是稻草上的蚂蚁,抵挡不住历史的洪流。
后来……福州被攻破
再后来,在广东的崖山海战,陆秀夫抱帝投海,
为宋朝的历史结束画上一个不可磨灭句号。
南宋灭,林浦村却躲过了屠村的命运。
皇帝的行宫改名为泰山宫。
而泰山宫却有祠,如今依旧在,
里面供奉着南宋文臣武将的塑像。
南宋的君臣魂在林浦,
国可灭,华夏民族魂不可灭。
曾想,
小小的林浦,却有大历史。
南宋朱熹在此讲学,在林浦的濂江书院讲学,
文风兴盛,冥冥之中给这个村落注入不凡。
为何不凡,因为林浦的传奇还在继续。
北京城,有一城门,叫正阳门,也叫大前门,
却与林浦结下不解之缘。
那年,
甲午中日战争还未开始,慈禧的大寿还在筹办,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
林浦村的乡绅林寿熙承包采这一座皇家园林的木材,
因此重修颐和园的木材基本都是来自福建。
林寿熙成了富甲四方的人,
如今的林寿熙宅依旧诉说那一段清末的传奇,
传奇的一生,也许他的死也注定着一丝神秘,
在林寿熙在重修正阳门后,时隔数年,
一封来自北京家书,林浦村的传奇就此陨落。
他的离世,至今依旧是个谜。
成了政治,败也政治。
林浦,这个地名注定承载太多的故事,
今有林浦互通,林浦地铁口,林浦小学,
一个地名,藏着千年故事,
站在林浦的邵岐码头,
看着一江之隔的海峡会展中心,
远望着着横江之上的鼓山大桥,
再眺望那彼岸的鼓山鼓岭之颠,
林浦村,依旧在,只是成了城中村。
叫一声“林浦”,总有人在那一瞬间,追寻它的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