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尖顶,复杂,华丽)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
最著名的有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尖塔建筑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
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
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
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
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
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
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
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
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
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
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
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
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
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
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
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
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
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
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
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巴洛克式
长, 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 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 ( 即教会的Weltenburg 修道院), 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 修道院)
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 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
大规模天花板壁画
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落克式样晚期)
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
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落克式样, 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
巴落克式样的神圣的建筑被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和大教堂的范例主要影响了与横渡的圆顶和教堂中殿。
巴洛克式的世俗建筑的中心是法国, 宫殿开放三个翼布局建立了作为标准办法尽早16 世纪。
但这是Palais du 卢森堡(被修建1615-1620) 由建立了巴洛克式的建筑范例的Salomon ·de Brosse
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和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在西方,每到一个国家,那些辉煌、耀眼、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大多是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推开西方教堂之门,不难发现,在那里,教堂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在国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巴黎圣母院
地点:法国巴黎
风格:早期哥特式
关键词:划时代
巴黎圣母院兴建于12至14世纪,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有作家形容它重如大象,轻如飞蛾,是法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正面一对60余米高的塔楼,巍峨而壮观,上面有内容丰富、精美绝伦的反映宗教题材的雕刻。走进大教堂光线骤然暗淡下来,教堂内高大宽敞而幽暗,顿时让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仿佛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
作为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巴黎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而教堂内部则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圣彼得大教堂
地点:梵蒂冈
风格:巴洛克式
关键词:最大
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的圣彼得教堂,据说它将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教堂中央直径达42米、高度达138米的圆形穹顶,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教堂中摆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等。而教堂大厅上别致的穹窿大圆屋顶,则是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
瓦西里教堂
地点:俄罗斯莫斯科
风格:俄罗斯式
关键词:洋葱
举世闻名的莫斯科红场是以莫斯科代表建筑“瓦西里教堂”为主景,配景由反映俄罗斯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雕塑组成。瓦西里教堂看上去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尽管它现在仅作为博物馆,但其明快的色调、洋葱形的穹顶以及红色的砖石,都表明它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的原名是“代祷教堂”,但直至俄罗斯圣愚瓦西里被埋葬在教堂墓穴后,它才以“瓦西里教堂”的名字闻名于世。大教堂实际上包括9座教堂,其中间的塔楼高33米,环绕四周的8座小教堂由一高高升起的长廊连接在一起。中间的一座大教堂被8座略小一些的教堂拱围着,人们从外面看到的是这些小教堂的塔楼,每个小教堂的顶部形态各异。
米兰大教堂
地点:意大利米兰
风格:以哥特式为主
关键词:多元化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米兰的重要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对哥特式建筑迷而言,它是装饰精致的杰作:“用大理石写成的一首诗”。仅教堂外部就用了2245尊雕塑、135个尖顶、96个怪兽状滴水嘴和约1公里长的窗花格。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看,米兰大教堂呈现的壮丽风貌及丰富的历史内涵,都很令人感动。
1,2科隆大教堂
地点: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清伦州
风格:中晚期哥特式
关键词:最完美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是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说,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有轻盈雅致的教堂内景,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的无数座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
圣马可教堂
地点:意大利威尼斯
风格:基于拜占庭式
关键词:雨果
虽然一部大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让巴黎圣母院名垂千史,但据说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才是雨果口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始建于829年的圣马可教堂,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亦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
世界十大教堂
巴达里亚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比萨主教教堂
坎特勃雷大教堂
杰洛尼莫许修道院
圣地牙哥教堂
圣家赎罪堂
米兰主教教堂
乌斯宾斯基圣母升天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玛丽亚鲜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96年才最后完工。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圣家赎罪堂
圣家赎罪堂又名神圣家族大教堂,是由西班牙最伟大的建筑设计师高迪设计的,无论你身处巴塞罗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它。这座教堂从高迪在世时直到现在都在不停地建造,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仍未造完,在它高高的塔顶上仍是布满了脚手架。这是一座象征主义建筑,分为三组,描绘出东方的基督诞生、基督受难及西方的死亡,南方则象征上帝的荣耀;它的四座尖塔代表了十二位基督圣徒;圆顶覆盖的后半部则象征圣母玛利亚。它的墙面主要以当地的动植物形象作为装饰,正面的三道门以彩色的陶瓷装点而成。整个建筑华美异常,令人叹为观止,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间小型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高迪的相片及生平介绍。
米兰主教教堂
米兰主教教堂 (Piazza del Duomo) 米兰市中心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世界最华丽的教堂之一,规模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米兰的象征,被马克吐温称赞为“大理石的诗”。1386年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1500年最后完工。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教堂大门内的日晷是1786年建造的,阳光自堂顶射入时,随着地球的旋转,阳光的移动,一年四季均可准确指出每天的中午时刻。
乌斯宾斯基圣母升天大教堂
内有豪华内饰及华丽的油画作品展示
圣地牙哥教堂
这所教堂是塞拉神父在加州所建立的21所教堂中的第一座,也是最古老的一座。1796年所建成的这座教堂,可以算是为圣地牙哥历史的开端,极富}念价值。
教堂附设的博物馆陈列了当时的一些历史记录,包含加州的重要史料。目前的教堂已非原先的建筑,而是依照原先的样子而重建。
杰洛尼莫许修道院
杰洛尼莫许修道院位于太加斯河岸的杰洛尼莫许修道院1980年已获联合国宣布为重要世界遗产,是最能代表海权时代葡萄牙荣景的建筑物,结合哥德式及文艺复兴建筑特色并加入所谓的曼纽尔风格而成。从大门往右边走可看到亨利王子与基督十二门徒的雕塑,修道院的两翼则分别是着名诗人卡莫艾斯与探险家维斯科.达.加玛的坟墓。修道院内部八角形回廊则有雕工精细的石雕,中庭是漂亮大方的玫瑰花园。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达里亚大教堂
比萨主教教堂
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是一座位于梵蒂冈宗座宫殿内的天主教教堂,紧邻圣伯多禄大殿,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这里也是教宗选举的举行处。西斯廷教堂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纪》第6章中所描述的所罗门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
圣诞节和平安夜原本是西方国家的节日,但对中国人来说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日子。但对我们来说,圣诞节的宗教意义早已不复存在。这只是每个人狂欢的一天。追根溯源,让我们一起去教堂,去体会圣诞节的真谛,去体会那种纯粹而神圣的感觉。
北京有11座教堂——6座天主教堂和5座基督教堂,分布在城市的东、西、北、南。在平安夜和圣诞节有活动。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宣武门大殿,被称为“南殿”。它成立于1650年,利玛窦和汤若望都在这里工作。除此之外,融合中西文化的西什库厅和有着美丽广场的东厅(王府井厅)也值得一去。北京基督教会的主要教堂是崇文门教堂,西四的岗洼教堂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总的来说,天主教堂的建筑和服饰都不错,而基督教堂的氛围似乎更友好。
王府井天主教堂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厅,始建于1655年,最初是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牧师的府邸。两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礼拜堂,因地震和战争多次被毁。它于1904年重建。1980年,它被修复并重新开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厅立面朝西。它的建筑形式是罗马式的。厚实的壁柱,一高一低的穹顶,奠定了它雄浑的风格。
王府井教堂
2000年,政府拨款13亿元对王府井大街内外进行改造,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增设喷泉和落地灯,重建圣约瑟夫纪念亭。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大门不得不移到道路红线内2米处。但它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教堂如此匹配,以至于很多老北京人都以为是原来的老院门。亭子里的雕像是白色的,夜晚灯光绚烂。东厅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地址:王府井大街74号
公交:103路、104路、108路、111路电车,登势西口下车,向南50米;地铁5号线灯市口下柏树胡同西行300米。
/p
最常见的西式婚礼举行时间一般有两种:一是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婚礼仪式;二是在上午11点左右举行婚礼仪式,然后接着举行午餐宴会派对。晚上的婚宴通常在市内举行,更为正式。午餐婚宴则常常在花园、草坪等室外场合举行,轻松愉快。婚礼一般定在周末或公共假日,以方便宾客出席。
一、新人最后的准备
婚礼仪式前的几个小时是新人忙于穿戴装扮的时刻。主伴娘、伴娘们早早地聚集到新人的家中,帮助新娘换好婚纱。这时,化妆师也到场了,开始为新娘上妆及换发型。伴娘们则纷纷换上自己的伴娘服,并帮助新娘整理好要带到婚礼现场的物品。
在新郎家中,新郎和伴郎们也在忙于换上礼服,做最后的准备。婚礼上使用的捧花、胸花及花童用的花篮和花瓣送到两家,分发给每个人。在一切打点妥当之后,婚礼团成员与新娘、新郎的父母便纷纷出发去婚礼仪式现场,新娘与父母通常是最后出发的,因为在仪式开始前不能让宾客看到新娘的打扮,所以赶在最后一分钟才到。
二、宾客到场
婚礼正式开始前半个小时左右,宾客陆续到场。婚礼上的座位设置一般分为左右两排。左排按传统是女方家人有亲友的坐席,右排则为男方的家人与亲友。担任迎宾的婚礼团成员会在席位入口处邀请到达者签名,然后引导他们入席。宾客座位正对的前方是婚礼台。如果是教堂婚礼,那么混乱里台就是平时的布道台。
如果是非宗教的婚礼,则常常是一个鲜花装饰的拱门。犹太教的婚礼上,混乱里台是一个用四根杆子支起的布幔顶棚,布幔是由许多瓷砖大小的方形小碎布拼成的。而这些小碎布都是由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事先画上图案,写上祝福的话语,最后才拼到一起的。面对婚礼台最前方的靠中间走道第一排座位是为新人父母留的座位,别的人不可以坐。
女方父母的座位在左边靠中间走道的两个位置,男方父母则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进,座位上渐渐坐满了宾客。这是,弦乐四重奏的乐队开始拉起了舒缓抑扬的古典曲目。人们的交谈声渐渐轻了下来。不少人开始引颈盼望,因为婚礼即将开始了。
三、婚礼入场式
主婚人进场
音乐停止后,主婚人是第一个走过婚礼甬道走上婚礼台的人。他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
新郎与父母入场
接下来进场的是新郎。传统习俗中,新郎的父母是在婚礼开始前就由迎宾员引导至事先留好的座位上。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这样的仪式不能突出父母的重要地位。所以,许多新郎会选择与父母一同在众人注视下走过婚礼的甬道,走到父母的座位处站定。然后新郎与母亲亲吻后,父母入座,新郎走到主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定。
伴郎、伴娘入场
伴郎、伴娘入场是在新郎入场以后,新娘入场之前。伴郎、伴娘们入场的方法有几种:1、伴郎先鱼贯而入,然后伴娘在音乐声中一个个走入婚礼甬道;2、主伴郎与新郎一同入场,其他伴郎与伴娘一对对并肩走入,最后主伴娘单独走入;3、伴郎与伴娘以一对对的形式走过婚礼甬道。在婚礼台上的站立顺序则是最先入场的伴郎、伴娘站在最尾端的两头,而主伴娘和主伴郎站在最靠近主婚人和新郎的地方。
花童与戒童入场
花童与戒童入场是在伴郎、伴娘入场以后,新娘入场之前。在花童与戒童入场之前,迎宾员会将台前卷好的白色长条地毯展开至婚礼场地的最后段。花童手持装满花瓣的花篮,戒童则手持一个小戒枕(通常,这里用的是假戒指,真的戒指藏在主伴郎的口袋里)。前行时,花童一路把花瓣撒在新娘将要经过的白地毯上。到了婚礼台前,女花童站到主伴娘身后,男戒童站到主伴郎身后。
新娘与父母入场
婚礼入场式进入到这一刻,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到了,新娘即将入场。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父亲陪伴入场的。新娘的母亲则同传统中的新郎的父母一样,在入场式开始之前就由迎宾员送至座位坐下。不过现在的婚礼上,越来越多的新娘认为,母亲在她们生活中的意义与父亲一样重要。所以,由父母同时陪伴入场,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当新娘与父母的身影在婚礼白地毯最尾端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稍作停顿。新娘双手持捧花,父亲站在新娘的右手边,母亲站在左手边,两人的手臂轻轻挽住新娘。乐队高奏《婚礼进行曲》,这时,所有的宾客都会起立,面向新娘,以表示对她的尊敬。在乐曲声中,新娘与父母缓步走至婚礼台前站定,新郎迎上前去。
父亲撩开女儿的面纱,亲吻她的脸颊,然后新娘再转头,同母亲亲吻。新娘的面纱自此到婚礼结束为止都是掀开的。新娘上前一步,把捧花移到左手,将右手移进新郎的臂弯。新娘父母归座。新娘与新郎走到婚礼台正前方,以女左男右的形式面向主婚人站定,婚礼仪式即将开始
四、婚礼仪式
1、主婚人致辞
2、新人互致结婚誓言
3、交换戒指
4、点蜡烛仪式
5、鲜花仪式
6、婚礼诵读
7、签写婚约
8、宣告成婚
结束语教堂婚礼在我看来,是很庄严,很神圣的。有父母,有花童,有宾客的祝福和见证,这种的仪式感会让人觉得很幸福,充斥着浪漫,祝福的一场仪式。就代表着接受了上帝的祝福。而西方教堂婚礼也渐渐的成为了一种时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