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的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用途,当然也就各有各的内容、形式。这里摘要介绍生日卡、圣诞卡、新年卡、情人卡等。绝大部分的贺卡都是和时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日、周年、圣诞、新年等的贺卡莫不如此。生日贺卡是祝贺生日用的贺卡。是一种使用量不大却非常要紧的贺卡。每当亲朋好友生日。寄一张生日贺卡去,对维系亲情、友谊都是有好处的。就市场上流行的贺卡来说,生日贺卡的种类、档次最多,也正说明了它的重要。最普通的生日贺卡和其他贺卡一样,并无二致。音乐贺卡中,以生日贺卡为多,这是生日贺卡突出的一个方面。这种音乐卡一经打开。就放出优美的生日祝福歌音乐,有的还有与整体图案谐调而设计的彩灯(发光二极管),可谓形色辉映,声情并茂。另外一个突出之处,就是生日卡的规模有较大差别,种类较多,特别的生日卡有4开的,一般圣诞、新年卡很少如此。 与生日贺卡异曲同工的是周年纪念贺卡。这里的周年,有订婚、结婚的周年,毕业、获得学位的周年,以及其他所有值得纪念的日子的周年。就某种角度而言,这些纪念往往有比生日更重要的意义。其中最突出的是结婚纪念日,这对于夫妻及其家庭都是个重要的节日,那些逢整数的日子更是如此。这种情形下的贺卡也比较特别。 最多见的贺卡要算是新年贺卡和圣诞卡。新年贺卡几乎是全世界都使用的贺卡。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观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前者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e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是菲利普·奥托·龙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风的带动下,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如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ms,1789—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Johan 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尔·布莱辛(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冯·柯尔内里乌斯(Peter 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 SchadOW,1788—1862)等人。这派画家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复古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他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并寄托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想。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40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50至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冯们采尔(Adolphvon Menzel,1815—1905)在绘画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既作版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中再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真实地记录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莱布尔(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威廉·特吕布纳(Wilhelm Trhbner,1851—1917)、卡尔·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汉斯·托马(Hans 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农村度过。他的作品细致人微地描绘了农民,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为《教堂中的三个妇女》。弗里茨·冯·乌德(Fritzvon 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这些青年画家热情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景,恬静的农家生活以及周围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现实主义画坛增添了光彩。
19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一个画派即“德国—罗马派”,以安泽尔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为代表。当时在德国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日益影响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不愿适应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日味而逃避德国的现实,他们迁居罗马,认为在那里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他们喜欢选取古希腊神话为绘画题材,创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贵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德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 Becklin,1827—1901)。此派画家多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象,许多作品都表现幻想与梦境,甚至描绘黑夜与死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作品脱离现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感到无出路的世纪末精神状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画坛出现了一些新流派、新风格,尤以外光派绘画成就突出。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洛维斯·科林特(Lovis Chrinth,1858—1925)、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并称19世纪德国三大外光派画家。利伯曼是一位优秀的外光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许多作品都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相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社会现实。科林特的作品特别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还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与早期表现主义画派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斯·哈尔伯像》、《瓦尔辛湖风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艺,其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他的风景画体现出德国外光画派的独特成就,着色鲜明,笔法灵活。除了风景画之外,他尤喜描绘戏剧与舞蹈场面,代表作有《香槟酒之歌》、《法尔茨风景》等。
与画坛风格多样、流派纷繁的状况相比,19世纪德国雕塑领域的情况则单纯得多,基本上古典主义雕刻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国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众多邦国统治之下,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一些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歌颂了德国历史上与当代的伟大人物,赞美了中央集权的王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最有影响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Christian 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尔接受艺术教育,1805年至181 1年在意大利随著名雕塑家卡诺瓦和托尔瓦尔德森学习,回国后取得很大成就,有众多学生追随他。《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纪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这一骑马像立于一个多层花岗岩底座上,高大雄伟,稳定庄严,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特色。劳赫的影响贯穿了整个19世纪。19世纪后期,德国雕塑风格由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在劳赫众多的学生中不乏成就卓著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尔(Ernst F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832年成为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与席勒纪念碑》、《莱辛纪念碑》、《劳赫胸像》等。另外他虽是劳赫的学生,却不僵化地遵从古典主义的传统,而是转向了现实主义。1857年完成的《歌德与席勒纪念碑》即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两位智慧崇高、站在时代前列的文学巨匠的形象,充满了时代气息。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卡尔·爱德华·基斯(August Karl Eduard Kiss,1802—1865)和阿尔贝特·沃尔夫(Albert Wolff,1814—1892)也是劳赫的学生,前者的代表作为《阿马松人》,后者的代表作为《斗狮》。
蒂姆·伯顿出生于1958年8月25日,从小由于受到良好的“照顾”而拥有封闭和孤独的童年生活。于是,小伯顿一直沉迷于个人世界,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后来,他在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后,他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他最初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但这些并不能发挥他特异的个人灵感的优势,于是迪斯尼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从事自己的项目。
八十年代早期,伯顿先后搞出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从题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顿动画实验短片的倾向,但这些早期作品太过显露伯顿的个人趣味和品质,最初被认定不适合儿童观看,并被永远禁放。但保罗·鲁本斯(又名:Pee Wee Herman)慧眼独具,看出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具有良好的潜质,就请他制作了一部成本稍高的《大冒险》。这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影片,而且在票房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伯顿开始成为好莱坞引人注目的新派导演。紧接着,他执导了一部超自然喜剧片《甲虫汁》,这部怪异而前卫的影片再次使得观众和影评家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动漫画一类影片制作者行列中脱颖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顿获得一个开拓事业的大好机会,得以执导大制作影片《蝙蝠侠》。这是一部根据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超现实风格的娱乐片,漫画风格和超现实的影片世界为伯顿提供了驰骋想象力的最好空间。但好莱坞多年不变的原则是,预算越大,影片受到的牵制越多。这部影片中伯顿的个人风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突出,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部打上伯顿标签的诡异阴暗的**,在一向明朗的好莱坞卖座片中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风格和影调。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获得极大的成功。
1990年,借着上部影片的成功的东风,伯顿又拍摄了诡异与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影片讲述的是长着剪刀手、披着凌乱的长发的“科学怪男孩”与有爱心的普通小姑娘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童话故事。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虽然主角爱德华造型怪异甚至有点可怕,但影片散发出的欢快与浪漫也是突出的。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约翰尼·戴普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富于成效的工作关系。
1992年,他又完成了“蝙蝠侠”第二集《蝙蝠侠归来》。由于第一集的成功,伯顿有了更多的自由处理自己的影片。于是,这部影片的调子比第一集更加阴暗低沉,以至招来华纳公司的不满,但好在影片卖座还算不错。
1993年,一部与众不同的的动画长片《怪诞城之夜》问世。这又是伯顿延续自己动画事业的成功“战役”。虽然他只是作为故事和制片出现在演职员表里,但影片被冠名为“蒂姆·伯顿的怪诞城之夜”,显然是打上伯顿烙印,甚至是把伯顿风格贯彻到底的一部影片。
1994年,蒂姆·伯顿带着缅怀与敬意,完成了以一个好莱坞传奇默片导演生平为题材的传记影片《艾德·伍德》。这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导演,他的生活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声名狼籍,但在影片中伯顿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的执着追求。从影片结尾处一段艾德·伍德生活纪录片的播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得到了伯顿的同情与理解,甚至某种程度的赞赏。富于煽动力的影片也使观众对伍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影片在美国的票房和评论并不好,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具个人色彩和感情的影片,并入围戛纳**节最佳影片提名。
1995年,伯顿监制了影片“蝙蝠侠”系列的第三集《永远的蝙蝠侠》,伯顿和华纳公司的不愉快使他没有继续完成自己的系列。蒂姆伯顿在1996年执导了一部外星题材的科幻片《火星人攻击地球》,这部超现实的影片使他可以再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怪异的外星形象、近乎闹剧的情节构思令这部影片与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显现出不同的质感。
在沉寂了几年之后,1999年,伯顿执导了一部古装影片《无头骑士》,这又是一部充满阴暗想象力的超现实影片。片中伯顿仿佛故意在和观众开着实在有伤大雅的玩笑,人头像瓜果一样被砍下,妇女、小孩无一幸免。而伯顿也不去玩弄紧张恐怖,只是悠闲自得地向观众的忍受能力挑逗着。除了主人公以外,所有人的被杀似乎都是无所谓的,理所当然的,既不用你紧张也不用你兴奋。这就是伯顿式的“黑色”玩笑。而在这部发生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影片结尾,伯顿一扫影片中的恶作剧式的玩笑,而是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向正在二十一世纪门槛上的观众致意。
2000年,伯顿将有一部《电眼人》(X: The Man with the X-Ray Eyes)献给观众,相信我们届时又将再次被伯顿世界的“黑色”想象力所征服。
--------------------------------------------
蒂姆·伯顿 Tim Burton
僵尸新娘/蒂姆·波顿之地狱新娘/骷髅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The Many Faces of Catwoman (2005)
Ray Harryhausen: The Early Years Collection (2005)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Disaster Movies (2004)
Mario Bava: Operazione paura (2004)
Pie Plates Over Hollywood (2004)
大鱼老爸/大智若鱼/大鱼 Big Fish (2003)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Superheroes (2003)
De Superman à Spider-Man: L'aventure des super-héros (2002)
决战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The Making of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Sleepy Hollow: Behind the Legend (2000)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Lost in Oz (2000)
Mario Bava: Maestro of the Macabre (2000)
无头骑士 Sleepy Hollow (1999)
飞天巨桃历险记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1996)
星战毁灭者/火星人玩转地球/火星人大侵袭/外星人进攻/火星人袭击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永远的蝙蝠侠 Batman Forever (1995)
艾活传/艾德·伍德/爱在好莱坞的日子 Ed Wood (1994)
臭屁小子 Cabin Boy (1994)
世纪** Century of Cinema, A (1994)
圣诞夜惊魂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The (1993)
蝙蝠侠归来 Batman Returns (1992)
单身一族 Singles (1992)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蝙蝠侠 Batman (1989)
哗鬼家族 Beetlejuice (1988)
魔界舞男 Trick or Treat (1986)
惊异传奇 "Amazing Stories" (1985)
黑神魔 Black Cauldron, The (1985)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 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5)
小科学怪人 Frankenweenie (1984)
仪器 Tron (1982)
Vincent (1982)
狐狸与猫狗 Fox and the Hound, The (1981)
Lord of the Rings, The (1978)
1、制作圣诞马槽
圣诞节制作圣诞马槽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就是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槽里诞生的,所以人们用小雕像和马槽营造耶稣诞生时的场景。这最初是一个法兰西教堂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向人们展示耶稣诞生时的场景,然后这个传统就一直流传到来今天。
2、圣诞节大餐
圣诞节晚餐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传统习俗,这一顿一定要吃的痛快才行,圣诞节蛋糕、布丁、还有碎肉饼都是人们喜欢的圣诞节美味,当然重头戏是圣诞节烤鸡,有些地方也会吃烤鹅。
这顿饭除了吃还有很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大家欢聚在一起,过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会言归于好,一起庆祝圣诞节的到来。
3、装扮圣诞树
圣诞树是圣诞节的经典标志了,古时候西方国家有用常青树祭祀的传统,所以最早的圣诞树都是用松树这样的常青树。现在每年圣诞节到来的时候,装扮圣诞树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事情,装饰会用奥彩灯还有金箔还有一些花环小饰品等。
4、点燃圣诞节蜡烛
在圣诞节期间,虔诚的基督教徒会在屋子外面点燃一支蜡烛,这是寓意耶稣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基督教在最初的时间里是非法的宗教,基督教徒屡次受迫害并且禁止人们做祷告,于是人们就用点燃蜡烛的方式纪念耶稣的诞生。
5、圣诞帽S
anta’shat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是帽尖发亮的,有的是金光闪闪的。
自从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之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和圣诞老人神话出现了。
圣诞节期间如果下了一场雪,这个圣诞节就被称为白色圣诞节,预示着吉祥幸福。
白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纯洁、坚贞,据说是上帝最喜欢的颜色,所以在西方绘画里,上帝和天使基本都是穿着白色的,与之相对的恶魔大多是穿着黑色和红色。西方人举行婚礼,也是使用白色为主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餐具、白色的捧花之类。
圣诞节流行的圣诞色是:白色、绿色、红色,红色是代表火、血和善良,是圣诞老人衣着和圣诞花的颜色,也是天主教教主长袍的颜色,这个颜色是一种火热的表达。绿色,是圣诞树的颜色,圣诞树长青,寒冬季节万物凋零,这种绿色代表希望和生机,是对春回大地的一种期盼。白色就是雪的颜色,是纯洁的象征。
所以圣诞节期间如果下雪,是件喜上加喜的事情。圣诞飘雪,大地一片白雪皑皑,映衬着圣诞节大家装饰的红色和绿色的圣诞树,万家灯火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从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大街上循环播放着悠扬欢快的圣诞歌曲,这将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圣诞节。人们将下雪的圣诞节称为“白色圣诞节”,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如果遇到白色圣诞,大家一定会在歌颂耶稣的圣诞歌之后,为这个下雪的圣诞节举杯畅饮。
“白色圣诞节”并不是每一年都有,人们能在几年当中遇到一次,就已经是件很值得庆祝的事情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冬天下雪的频率都在降低,能在圣诞节期间恰逢下雪的机会越来越少。
但在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地方,每年圣诞节前后几天必会降大雪,一片白雪皑皑,年年都是“白色圣诞节”非常让人羡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