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一种积极、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定风波》
“庭下如积水空明”表现一种极其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记承天寺夜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叹人生难以完美。《水调歌头》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这首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内容上相同处是两位诗人都以庐山为景来咏物。不同处是《题西林壁》苏轼借景说理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看问题一定要全面,有多角度的看问题。而<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浪漫的想象在其中,使人有美的感觉,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愉悦。
1 关于哲思的诗句
关于哲思的诗句 1关于对人生哲思的诗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2关于对人生哲思的诗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关于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不同之处有:
1、内容不同:
《望庐山瀑布》
全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题西林壁》
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作者不同: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3、描绘场景不同: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题西林壁》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赠汪伦》通过写汪伦送别好友李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望庐山瀑布>描写庐山香炉峰瀑布的巨大壮观,语言奔放,想像神奇,历来为人传诵。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忆江南》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