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1、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
[法]蒙田:“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德]康德: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苏]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有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有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2、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职责学校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的失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3、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的手中。”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是为孩子的成长垫底的典籍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4、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方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没到起跑线(还没出生),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
二、13岁前后,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人的三大发展关键期:3岁、6岁、13岁。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身;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身!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13岁前,父母的作用无人可替代。为什么是13岁?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父母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父母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2、教育一般只在孩子16岁之前起作用,16岁之后只能看孩子个人的造化了。
作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
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3、小初衔接,你准备好了吗?
12——15岁,是孩子成长的独立关键期,这一阶段又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这一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据调查:43%的小学毕业生不适应初一新生活。
小初衔接阶段,孩子面临“三大变化”:生理变化(性发育成熟,对异性好感); 心理变化(渴望独立,自我感觉长大了;青徐变化频繁);学习方式变化(急需要提高自学能力)。
在此,父母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
3、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反面例子)
★秩序规范关键期(2—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这就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狼孩和猪孩)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这一阶段也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这一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培养孩子独立,请从让他独房独床睡觉开始。)
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
4、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可以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 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做母亲的,“该放手时就放手”;做父亲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的工作是天使的工作)
一直有这样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启发着我:
一天,在美国某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可过了不长时间,年轻人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头的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们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大家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们问天下所有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我想,无一例外的,所有母亲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乐、有知识、有修养、事业有成……"甚至有些母亲会说得更具体:"我想让孩子成为明星"、"我想让孩子从政"、"我想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心愿变为现实,作为母亲,我们究竟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2、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孙云晓:“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孩子年龄越大,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99%的母亲为此操持而忙碌着。100%的孩子需要并渴望父亲的爱与教导,却只有1%的家庭意识到父教的重要性。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臂膀,父亲的爱,父亲的教导,将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生缺钙。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
父亲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现在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贬损丈夫“窝囊、没本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权威性没有了,榜样就倒塌了。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有教育意识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
父亲会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会让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3、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
不要颠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的后果是:夫妻之间忽视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爱与美好,孩子的成长便陷入灾难。自身不幸的人,不仅无法帮助他人,而且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幸。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了自己,这样的后果是:父母的破釜沉舟式的期望将使孩子承受沉重的压力,父母会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
先说先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不要恨铁不成钢,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不要以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真实的原因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
再说后天遗传: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和谐温馨的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4、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
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孩子的偏食习惯100%都是家长造成的。偏食的孩子不会获得成长需要的全面营养,偏食的孩子都是营养不良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糖果、巧克力以及其它甜食。在糖果、巧克力面前不能节制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有什么出息,至少,他的身体不是臃肿,就是脆弱。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和喝饮料。中国市场上的儿童食品和饮料几乎都是垃圾食品,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和喝饮料!让孩子吃喝这些东西,就相当于让孩子喝毒药!父母尤其应禁止孩子饭前吃零食。饭前吃零食会让孩子处于似饿非饿的麻木、餍足状态,孩子会因此而失去食欲。没有食欲的人,食欲不强烈的人,是不幸的。“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
中国民间的经验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吃好就行了。吃得太饱,胃就会大脑争营养,造成大脑缺氧,影响大脑发育。小胖墩没有几个聪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与父母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伏尔泰说:“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驾驶它们的天堂。”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把八个字:惜“言”如金,点到为止。
6、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不要光羡慕人家的高楼大厦,我们在教育孩子上要先打好地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一只手”: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一只眼”: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其实一个孩子,如果情感不好,个性不好,道德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学业再好,也是很难有什么出息的。 “一根筋”:不顾一切,一条路要走到黑。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国家长的三板斧:夸、骂、打。
好的家长能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人孩子;不好的家长用一种方法教育孩子一辈子。
7、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爱是一门艺术。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
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溺爱”的严重后果就在于,一个孩子很可能一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超级婴儿”。
8、不要在孩子面前非议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增强孩子的向师性,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而一旦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打了折扣,孩子就会对老师“嫉恶如仇”,甚至会迁移到“不学老师所教的课,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其实,既为人师,必有其可取之处,也必有其闪光之处。就像陈美如教授曾在“两岸三地”的学术会议上的现身说法:有一次,她的孩子在她面前抱怨自己的老师。她拉着孩子的手说:“孩子,这个世界上,老师大概有四种:第一种是学问好做人也好。遇到这样的老师,要好好珍惜,好好学她的学问,好好学她的做人,这是机缘,是福分;第二种是学问好做人不怎么样的老师。遇到这样的老师,要好好学他的学问,不要学他的做人;第三种是做人好学问不怎么样,遇到这样的老师,就要学他的做人而不学他的学问;第四种是做人不怎么样学问也不怎么样,遇到这样的老师,就要好好自学。这也是机缘,也是福分啊。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的老师不好!”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
“性”要怎么说出口?拐弯抹角不如直言不讳。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推荐:《藏在书包里的青春——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生动读本》《袋鼠妈妈教我如何长大——童话中的性教育》等。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8—14岁,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孩子书包里多点“太阳”。
阅读是分阶梯的。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图书,非常重要。一本不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书,哪怕它再经典,也只能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
教给孩子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营造书香家庭。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狄金森)
大学生的婚恋观的意义(导言)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婚姻价值判断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引导的相应对策及大学生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途径。
意义:婚恋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思想阵地的前沿,其婚恋观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中面临着激烈的价值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与其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及品格培养切切相关,而且预示着中国社会情爱道德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它有助于丰富伦理学的研究。对大学生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的研究是伦理学中一项尚未深入展开的课题,但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伦理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从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对大学生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进行深入与系统地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与价值,可以弥补目前伦理学研究的不足。
从现实意义上说,一方面,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克服情感上的迷茫和困惑,规范异性之间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婚恋观中价值冲突的现状及其变化态势,反思目前教育体制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情爱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实施相关的教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方式
现实中问卷调查、网页调查
调查时间
2012年8月,也就是金工实习结束到开学期间。
调查地点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互联网调查网站(调研宝、第一调查网和调查派)。
调查对象
自己的同学、在校园内问卷、互联网上调查。主要对象应该是本科生,且大一大二居多。 其中男女比例2:1,大一学生占六成。
资料收集方式
现实中问卷调查现场回收问卷,在互联网上的问卷调查由调查表所发布的网站(如第一调查网、调查派、调研宝)将问卷结果发布,我们进行记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式
现实中的数据有我组人员进行记录,网上的发回数据后由于网站原因
调查目的
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问卷数、回收数、问卷的部分内容
问卷调查的问卷数及回收数
现实中分发问卷40份,会收30份,互联网上调查获得数据30份(有人重复因此价值不如现实中的问卷,但总体而言也是同学的表达,因此计算数据时仍按一份计算) 问卷的内容与结果
以下取部分题目统计进行分析。
题目1.认为爱情是
题目2.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亲情
题目3你认为家庭条件重要吗
虑,但不是最重要的
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但是,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结果分析
1、对爱情的错误理解
爱情是相互的,既不是一味地付出,也不是一味地索取。恋爱过程中,恋人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如果一味地付出,事事都为对方找想,什么事都替对方办好,那并不是最好的,说不定会适得其反。曾经看到一个例子,有一对恋人,女友对男友特别地好,但是男友还是提出分手了,问他原因时,他说:“她很好,只是她的好,让我有负担,有压力。”有时候,我们的付出带给别人的却是一种负担。恋爱双方是平等的,有接受爱和拒绝爱的理由,对对方予以束缚或强迫都是不对的。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爱情也不只是得到,而是相互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付出,相互收获。
2、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有爱情的生活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毕竟大学生还是学生,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若把爱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爱情至上,这样的恋爱观,很容易导致人生目标的迷茫。虽然爱情很重要,但不能错置它的位置。我们在拥有爱情的同时,还有其他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恋爱中的双方不应该把自己禁锢在两个人的世界中,这样不但会影响到学业,还会导致脱离集体,疏远朋友与亲人。
3、恋爱目的功利化
功利型恋爱观是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双方感情基础。①有的大学生出于功利之心,千方百计与家庭有根基、有背景、有地位的人交往,甚至出现傍大款的现象。那些都是经济至上,他们之间是没有纯洁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是不带功利性的。当然,也有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个有钱人,这样的心理是
可以理解的。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决不是最重要的。用心呵护爱情,不带功利性的,应该通过两个人一起努力去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三、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恋爱观形成的时期是在性心理和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加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的同时,形成的恋爱观念。青少年在青春后期即二十岁左右即进入了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青少年在大学生求知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逐渐的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改革,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都影响着我们大学生的恋爱观,使得一些腐朽思想产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性解放” “性自由”。在这样的思想下,出现了恋爱不是为了婚姻,恋爱不是真情的表现。把恋爱当成毕业后发展的“动力源”;把恋爱当成大学期间排解忧愁的方法;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社会、法律的约束和谴责。这样的想法又为大学生本应正常的恋爱涂染上了不光彩的一笔。
四、建议与结论
1、正确认识爱情本质,遵从恋爱中的道德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爱情是两个人感情的交融,是爱他(她)和自我的统一。我们在恋爱的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遵从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这样才能保持爱情的长久。②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摆正爱情的位置。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段,也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大学生理应以学业为重。另外还得认识到爱情是不带功利性的。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
丰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大学生摆脱空虚、颓废、郁闷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学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举办各种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活跃身心;也可以通过一些讲座的形式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4、帮助学生树立大学阶段的目标
应当帮助学生们建立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自己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摆脱空虚、无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让还没有恋爱的同学正确的看待恋爱,让已经恋爱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处理恋爱问题。当一场爱情来临的时候,就用心去呵护,倍加珍惜,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让爱情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爱情祝福,为幸福祝福。当遇到问题时,相信只要拿出真心实意来,真心地去对待对方、共同努力,便可解决。大学生活是短暂而又宝贵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把爱情融进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
问卷引来的思考及应采取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样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金钱至上型。恋爱双方看重的是对方的金钱储备,家庭背景;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中,
金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要有良好的价值观。从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来看,金钱至上型婚恋观有所抬头,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金钱观及价值观的教育,杜绝这种有钱比啊是爹的丑陋行为。
2、 纯情型。双方看中的是自己与对方的真心实意,至于其他方面考虑的不是太多。这是罗
曼史类型的爱情,这种爱情至上的恋爱观令人向往。但现实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罗曼史型的恋爱可以说越来越少,我们虽说不鼓励这种情感至上的价值观,但我们应尊敬他们。从调查来看,这种罗曼史型的爱情可以说每个人都向往,但令其选择时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可能是种悲哀。
3、 爱情兼经济型。既有浪漫的爱情又有现实的经济条件做铺垫,可以算是两全其美型。这
种婚恋观在调查中出现的最多,从这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来说是良好的,这种兼顾爱情与经济的恋爱与婚恋观令人感觉现实能够实现,又能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还算良好。
4、 游戏型。双方彼此都抱着玩玩而已的态度。只是从彼此那里找到一种填补空缺的方式。
这一种婚恋观的危险程度不亚于第一种金钱至上型的婚恋观,它们两种都是一种病态的婚恋观,害人害己,我们应严防这两种价值观的蔓延危害社会。
由于独特的教育体制,造就了文理生独特迥异的思维差异。提到理科生,无论男女,都会给人一种缺少了些浪漫情怀的感觉。尤其是恋爱方面,很多人就会因为对方是理科生而原谅他们的“思虑不周”。但是,有些 星座 即使学理,浪漫起来也很了得。
双鱼座:浪漫不分文理
即便双鱼座选择了理科,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浪漫细胞。因为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根植在意识形态当中的特质,不会因为外在的知识属性而磨灭掉他们与生俱来的浪漫感。和理工科的双鱼座谈起恋爱来,别有浪漫的惊喜。
巨蟹座:想要的都满足你
如果说浪漫是双鱼座的先天属性,那么,巨蟹座会在后天将自己培养为大师级的浪漫人物。作为理科生的巨蟹座,他们被外在条件约束地更为理性,加之挥之不去的感性,这二者相互碰撞,巨蟹座会生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浪漫来,满足你所有的幻想。
摩羯座:认真钻研制造浪漫
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摩羯座?大概是没有的。虽然他们看上去总是让人难以和浪漫二字联系起来,偏偏又选择了理科,更是在浪漫上毫无造诣。可是,不要忘了,认真足以攻破各种恋爱难题,他们会精心地研究浪漫为何物,而后如法炮制出不一样的浪漫来。
不要总是人为地制造标签和误解,理科生的浪漫也是异常精彩的。只要用心,何愁不浪漫呢?
比如女性就不需要终身教育,古代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代看来女性终身教育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中国女性教育比如女性就不需要终身教育,古代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代看来女性终身教育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古代的女性教育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女子的四德 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近代女性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校是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塾北京大学首开男女同校先河。 我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女性教育 第一阶段 1949年—1966年 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造确立新的教育体制阶段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忽视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使女性失去了其自然属性。这一阶段女生就学人数从整体上有所减少。 第三阶段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女性教育也取得很大成绩。 2、举例说明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分析题无标准答案可参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3、女性终身教育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婴幼儿期平等的关爱和性别意识启蒙。 2、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别知识教育与平等意识培养。 3、中青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应重视平等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启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知识的教育使妇女在面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时成为有自觉意识包括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及发展意识等和发展能力包括维权能力、创业能力和生活能力等的人。 4、老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应该是与老年妇女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法律及健康、休闲和娱乐知识。 第四章 女性与法律 思考题 1、什么是家庭暴力面对家庭暴力女性应该怎么办 2、什么是性骚扰面对性骚扰女性应该怎么办 3、预防女性犯罪有哪些对策 参考答案 1、家庭暴力的含义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程度伤害后果的行为 。 家庭暴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根除家庭暴力这一社会恶疾必须同时采取各种社会措施。其中法律手段是不可替代的。 2、性骚扰的界定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等内容这是我国立法中首次出现“性骚扰”一词。性骚扰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1口头性骚扰2行为性骚扰3环境性骚扰 性骚扰行为产生的损害主要是精神损害。物质损害比较客观针对它的证据容易收集损害大小也容易确定。精神损害是无形的精神损害的程度又如何证明呢要合理解答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尽管性骚扰案件存在举证的难度受害人面对性骚扰行为并不要害怕要勇于反抗、及时举报想办法让骚扰者留下蛛丝马迹以备为以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造证据条件。 3、预防女性犯罪的些对策1 研究新的教育机制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2解决各种矛盾多方面创造条件预防和减少犯罪3加强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工作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五章 女性与文学 思考题 1、谈谈女性文学的主要内涵。 2、以往文学史编撰中存在哪些女性缺席现象 3、试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 参考答案 1、 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指女作家以特有的女性视角观照女性生 存处境、女性独特经验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而具有普范意义的女性文学是指一切女性作家创作的所有文学包括女性生活在内的和超乎女性的全人类生活的一切精神和意义的文学。 2、 文学史编撰中女性缺席的基本形态有两类一类是显形缺席一 类是隐形缺席。显形缺席指疏离主流文化的女性作家作品明显缺失的清形它是女性缺席、的个别的特殊形态的呈示。隐形缺席是指女性名存实亡的意义的缺席即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缺席是文学史中普遍的常规性形态。 3、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的女性写作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前奏。80年代初张洁的《方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起点它标志着女性文学发展进入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向前推进到第二阶段即女性话语摸索建构的阶段。90年代女性文学步入第三阶段这是真正的个人化女性话语阶段也是女性文学的成熟阶段。 第六章 女性与传媒 思考题 1现代传媒的女性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如何看待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3女性受众应有哪些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 参考答案 1、一是要具备新闻从业人员所共同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特别是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女性传媒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出局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女性不得不投入到一场新技术的竞争之中以避免自己丧失技术话语权从而丧失传媒话语权。二是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别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别敏感。只有这样女性新闻从业人员才会在自己的传播实践中自觉并积极地倡导并推进男女两性平权和社会性别公正利用大众媒介这一传播平台来促进男女两性和谐理想社会的建构。 2、一、女性被符号化。大众传媒把女性符号化以后使得女性接受传媒为她们设立的社会角色从而接受那些看来与她们的社会利益不相一致的观念进而完成对现成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社会权力结构的复制乃至再生产。二、女性被物品化。如今大量传媒把女性物品化传媒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制造美女形象从而将女性当作商品进行“售卖”。有调查统计全国发行量较大的面向青年的期刊杂志几乎每期都用美女为封面的有20多种约占2/3以上。三、女性被性对象化。当下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集中于她们的外表、身材和温顺的品质上女性通常被作为一种性对象出现在传媒中。对化妆品广告的分析显示在这些广告中女性完整的形象常常被一双眼睛、一条美腿、一张红唇所取代女性成功的标志在于男性的欣赏与追逐。这些广告把女性置于男性审视的目光之下引导女性为男性而美夸大外表美的重要性强化女性对自己身体的焦虑感把性魅力作为女性追求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使女性成为被肢解、被切割的形象影响她们在心理上、精神上真正确立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识。 3、女性受众应对媒体的性别歧视保持警惕批判女性别符号化被物品化被性对象化。 第七章 女性与审美 思考题 1、父权制历史中女性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性别意识、女性身份有什么联系 2、你认为今天的女性审美倾向是否已经摆脱了父权制的约束请结合现实进行论证。 3、你如何理解高品质的多维女性美 参考答案 1、⑴、在父权制历史中女性美由男性代言以从属性工具性和物质性等为主要特征。⑵、赋予女性以一维的女性审美标准和定位是父权制历史中一定性别意识与对女性身份认定的依据。反映了女性作为价值创造主体的缺失。 2、今天的女性审美倾向并没有完全摆脱父权制的约束。还存在①物质性存在——以貌为美②工具性存在——以用为美生育工具、道德工具、 政治工具③从属性、被动性存在——以柔顺为美④病态性存在——以弱为美。 3、首先审美观念更新。从“女为悦己者容”到“为悦己而容”从掩饰女性特征到以“性感”和自然为美从描眉画眼到注重气质拓展审美层次深化审美内涵。其次审美行为更新。女性自身要充满自信塑造健康、自由、自然、自立、自强、有内涵的女性自我。女性可以选择新的自我保养之路美容——健身外表——内涵容貌——气质病弱——强健。再者审美观照更新。将女性作为“人”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普通人去观照、理解和欣赏。。 第八章 女性与生态文明 思考题 1、女性与自然的相似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她们“他者”地位的根源何在 2、男性是否也存在身份解放的问题它与女性的解放是否构成冲突 参考答案 1、1女性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状态的相似—矛盾性2女性与自然文化命运的相通—从属3女性与自然理想企盼的相同—和谐 2、男性也存在身份解放的问题。但与女性的解放并不构成冲突女性的解放不是把男人当成女性的敌人。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未来的绿色世界形成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在伙伴关系的社会里遵循整体性原则、公平与平等原则要求人们合作并相互尊重人们共同参与彼此相互联系并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平而和谐地工作。在伙伴关系的环境里人们乐于倾听富有同情心地分担感觉自己受到重视有真诚的关怀和安全感。真正的伙伴关系导致人人有权利并有条件实现自我。 第九章 女性的身体与智慧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性健康新观念 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批判 3、女性智力结构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健康是女性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康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状况良好还意味着能够更多地控制自己和对家庭的健康负责。只有当女性最终有权做出自由的、知情的和负责任的抉择并且在其所处社会中能够自觉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时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2、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看不见妇女”invisibility of women的现象提出了“社会性别” 的概念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为理想的模型追求客观性、中立化试图发现一般的、通用的、适合于所有人的心理规律忽视了情境和文化背景对行为的影响。 3、1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优势2记忆能力的优势3言语能力的优势4思维方面的优势 第十章 女性与婚恋家庭 思考题 1、回溯中国女性漫长的婚恋革命历程你有何感触 2、现代女性应具备怎样的婚恋观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 3、以成功女性为例谈谈你对女性事业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4、你将作出怎样的努力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家庭 参考答案 1、联系个人实际给予回答。 2、积极正确的婚恋观是女性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女性应自尊自爱、独立自强在婚恋问题上应独立自主、以爱情为基础追求情感的满足、精神上的和谐。女性需要不断强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人格品质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心理上淡化传统观念不依赖别人保持独立的人格树立自立自强的婚恋观。在爱情婚姻中女性和男性一样是自由自主的个体。基于这点女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争取最大限度的发展。 3、联系个人实际给予回答。 4、四个方面的努力一、不断完善平等独立的主体人格二、努力追求事业家庭的共同拥有三、积极创造滋养婚姻的浪漫激情四、率真追求性与灵的完美结合。 第十一章 女性与就业参政 思考题 1什么是就业中的性别隔离它对女性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当前中国女性参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 设计一个促进女性参政的行动计划。 4 知识经济时代女性就业有何优势 5 谈谈信息技术领域性别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所谓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在同一行业内女性居于低职位、低收入而男性居于较高的职位。职业的性别隔离是造成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2、当前中国女性参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1女性参政比例偏低 2女性参政结构欠佳 3女性参政的外部环境和用人机制的多方制约 4传统文化造成的性别歧视根深蒂固 5女性自身参政意识薄弱。 3、推进女性参政的主要对策 1完善有利于女性参政的政策法规 2努力改变陈腐的社会性别文化 3提升女性的参政能力。 此题要求学生自拟一个促进女性参政的行动计划要求和实践相结合条理清晰有自己个人见解。 4、知识经济时代女性就业具有优势 1知识经济时代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良好机遇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女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首先信息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创造了庞大的就业市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就业的主导方向迅速从生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而这更适合女性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为女性提供了许多可以胜任的职业。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信息化将导致商业、金融、贸易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信息网络在家中购物进行双向视频点播、科学咨询浏览报纸杂志网上求职等。在此基础上大范围实行弹性工作制“远程工作”、“兼职工作”或“居家工作”将成为可能。 5信息技术领域性别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决策部门中男性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制定的规则和制度往往反映出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准则而女性在信息技术部门中多处于边缘地位享受不到与男性平等的待遇。 其次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就业率低于男性。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仍未彻底改变女性在获取和掌握信息资源、就业机会、接受教育、掌握权力、参与决策等方面与男性都存在着差距而传统的社会刻板模式认为女性掌握新技术不如男性也挫伤了女性进入信息化领域的信心这使得信息技术专业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
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古代的女性教育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女子的四德 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近代女性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校是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塾北京大学首开男女同校先河。 我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女性教育 第一阶段 1949年—1966年 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造确立新的教育体制阶段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忽视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使女性失去了其自然属性。这一阶段女生就学人数从整体上有所减少。 第三阶段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女性教育也取得很大成绩。 2、举例说明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分析题无标准答案可参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3、女性终身教育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婴幼儿期平等的关爱和性别意识启蒙。 2、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别知识教育与平等意识培养。 3、中青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应重视平等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启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知识的教育使妇女在面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时成为有自觉意识包括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及发展意识等和发展能力包括维权能力、创业能力和生活能力等的人。 4、老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应该是与老年妇女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法律及健康、休闲和娱乐知识。 第四章 女性与法律 思考题 1、什么是家庭暴力面对家庭暴力女性应该怎么办 2、什么是性骚扰面对性骚扰女性应该怎么办 3、预防女性犯罪有哪些对策 参考答案 1、家庭暴力的含义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程度伤害后果的行为 。 家庭暴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根除家庭暴力这一社会恶疾必须同时采取各种社会措施。其中法律手段是不可替代的。 2、性骚扰的界定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等内容这是我国立法中首次出现“性骚扰”一词。性骚扰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1口头性骚扰2行为性骚扰3环境性骚扰 性骚扰行为产生的损害主要是精神损害。物质损害比较客观针对它的证据容易收集损害大小也容易确定。精神损害是无形的精神损害的程度又如何证明呢要合理解答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尽管性骚扰案件存在举证的难度受害人面对性骚扰行为并不要害怕要勇于反抗、及时举报想办法让骚扰者留下蛛丝马迹以备为以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造证据条件。 3、预防女性犯罪的些对策1 研究新的教育机制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2解决各种矛盾多方面创造条件预防和减少犯罪3加强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工作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五章 女性与文学 思考题 1、谈谈女性文学的主要内涵。 2、以往文学史编撰中存在哪些女性缺席现象 3、试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 参考答案 1、 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指女作家以特有的女性视角观照女性生 存处境、女性独特经验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而具有普范意义的女性文学是指一切女性作家创作的所有文学包括女性生活在内的和超乎女性的全人类生活的一切精神和意义的文学。 2、 文学史编撰中女性缺席的基本形态有两类一类是显形缺席一 类是隐形缺席。显形缺席指疏离主流文化的女性作家作品明显缺失的清形它是女性缺席、的个别的特殊形态的呈示。隐形缺席是指女性名存实亡的意义的缺席即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缺席是文学史中普遍的常规性形态。 3、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的女性写作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前奏。80年代初张洁的《方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起点它标志着女性文学发展进入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向前推进到第二阶段即女性话语摸索建构的阶段。90年代女性文学步入第三阶段这是真正的个人化女性话语阶段也是女性文学的成熟阶段。 第六章 女性与传媒 思考题 1现代传媒的女性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如何看待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3女性受众应有哪些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 参考答案 1、一是要具备新闻从业人员所共同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特别是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女性传媒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出局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女性不得不投入到一场新技术的竞争之中以避免自己丧失技术话语权从而丧失传媒话语权。二是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别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别敏感。只有这样女性新闻从业人员才会在自己的传播实践中自觉并积极地倡导并推进男女两性平权和社会性别公正利用大众媒介这一传播平台来促进男女两性和谐理想社会的建构。 2、一、女性被符号化。大众传媒把女性符号化以后使得女性接受传媒为她们设立的社会角色从而接受那些看来与她们的社会利益不相一致的观念进而完成对现成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社会权力结构的复制乃至再生产。二、女性被物品化。如今大量传媒把女性物品化传媒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制造美女形象从而将女性当作商品进行“售卖”。有调查统计全国发行量较大的面向青年的期刊杂志几乎每期都用美女为封面的有20多种约占2/3以上。三、女性被性对象化。当下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集中于她们的外表、身材和温顺的品质上女性通常被作为一种性对象出现在传媒中。对化妆品广告的分析显示在这些广告中女性完整的形象常常被一双眼睛、一条美腿、一张红唇所取代女性成功的标志在于男性的欣赏与追逐。这些广告把女性置于男性审视的目光之下引导女性为男性而美夸大外表美的重要性强化女性对自己身体的焦虑感把性魅力作为女性追求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使女性成为被肢解、被切割的形象影响她们在心理上、精神上真正确立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识。 3、女性受众应对媒体的性别歧视保持警惕批判女性别符号化被物品化被性对象化。 第七章 女性与审美 思考题 1、父权制历史中女性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性别意识、女性身份有什么联系 2、你认为今天的女性审美倾向是否已经摆脱了父权制的约束请结合现实进行论证。 3、你如何理解高品质的多维女性美 参考答案 1、⑴、在父权制历史中女性美由男性代言以从属性工具性和物质性等为主要特征。⑵、赋予女性以一维的女性审美标准和定位是父权制历史中一定性别意识与对女性身份认定的依据。反映了女性作为价值创造主体的缺失。 2、今天的女性审美倾向并没有完全摆脱父权制的约束。还存在①物质性存在——以貌为美②工具性存在——以用为美生育工具、道德工具、 政治工具③从属性、被动性存在——以柔顺为美④病态性存在——以弱为美。 3、首先审美观念更新。从“女为悦己者容”到“为悦己而容”从掩饰女性特征到以“性感”和自然为美从描眉画眼到注重气质拓展审美层次深化审美内涵。其次审美行为更新。女性自身要充满自信塑造健康、自由、自然、自立、自强、有内涵的女性自我。女性可以选择新的自我保养之路美容——健身外表——内涵容貌——气质病弱——强健。再者审美观照更新。将女性作为“人”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普通人去观照、理解和欣赏。。 第八章 女性与生态文明 思考题 1、女性与自然的相似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她们“他者”地位的根源何在 2、男性是否也存在身份解放的问题它与女性的解放是否构成冲突 参考答案 1、1女性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状态的相似—矛盾性2女性与自然文化命运的相通—从属3女性与自然理想企盼的相同—和谐 2、男性也存在身份解放的问题。但与女性的解放并不构成冲突女性的解放不是把男人当成女性的敌人。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未来的绿色世界形成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在伙伴关系的社会里遵循整体性原则、公平与平等原则要求人们合作并相互尊重人们共同参与彼此相互联系并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平而和谐地工作。在伙伴关系的环境里人们乐于倾听富有同情心地分担感觉自己受到重视有真诚的关怀和安全感。真正的伙伴关系导致人人有权利并有条件实现自我。 第九章 女性的身体与智慧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性健康新观念 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批判 3、女性智力结构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健康是女性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康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状况良好还意味着能够更多地控制自己和对家庭的健康负责。只有当女性最终有权做出自由的、知情的和负责任的抉择并且在其所处社会中能够自觉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时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在我们生存并生活的社会里,人人都谈教育。受过教育的未受过教育的,当问及他们教育是什么时?他们无法精确回答出教育的本质含义。
《教育辞海》里是这样表述教育:广义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很显然,这种教育的本质定义是荒唐而带有偏见的。曲解了教育的原始意义。用符合阶级观念的方法论述了教育的含义、目的和任务。它的终极目的是为阶级培养服务于阶级统治的人才。那么,教育的社会终极功能就只有一个,即阶级斗争的需要。
这种以阶级服务为根本前提的教育,不是在导化人的理性,而是在培养人的奴性。“这种教育除了使智慧和心灵经受违背自然而且经常自相矛盾的人为道德的桎梏而外,还能给智慧和心灵以什么帮助呢?”[1]既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以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探求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知识理念的人是不容许存在的。因为与这种教育的最初目的相背道而驰。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不难看出那种政治教化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考察一个受教育者的根本素质,不是从其掌握的真理性知识而言,而是从其思想政治水准上来把握,当然, 不求政治上“进步”的人, 是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受教育者”。这是这个社会及学校所公认的准则,而究其根源,则出于阶级论。
我们的教育发展了五十多年,当然,也发展成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即奴化教育体系。一个好端端的儿童,一旦送进学校,便开始接受教材与教师的谎言,以至于从学校出来,便带有政治偏见地来认识这个社会。一个受教育者若果真能从学校教育中溶炼成这样,才是统治阶级所希望的。“他们所要做的正是把罪恶的种子撒进从来没有这样的种子的人的心中并使之开花结果;正是要扼杀他们以为在人的心中栽培起来的为数的美德。”[2]
现行教育体制,犹似一台搅拌毒药的大桶,受教育者一旦进入桶中,便把其本身所具有的天赋美德让毒药杀尽,重新换装适合统治阶级心意的美德,教育本身应该教化人如何维护个人的生存和人格的独立。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则恰恰相反,抑制个性发展、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受教育者一旦接受这种把毒药当良药的教育,便自始至终地被强行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所以,从中国学校出来的受教育者,一个个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人们的普通教育正是从你们可怜的道德中蒙上阴暗的色彩的”[3]并且,“这种教育依据那充满被奉为永恒真理的严重错误的道德,从人的幼年时代起就给人制造恐惧,专把人刚刚出现的理性引向令人悲痛的思虑。”[4]我们所要严正批判的正是这种教育。它不仅抑制了个人存在,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理念,而且使我们民族的希望之苗------受教育者成为驯服的庸才,不是人才。并且,教育的世俗化使得整个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充满了铜臭,知识能用金钱买,那人格、自由什么不可以用金钱买呢?这样长次以往,中国的希望还在哪里?中国不靠一代接一代的受教育者推动发展,难道依靠用政治、道德教化度且为其利益服务的少数人推动吗?
面对当下的教育,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批判。我们怎样来为教育给一个恰当并科学的定义将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唯于此,中国的社会进步,民主发展,人权维护才能有一个大的跨跃。教育应当开化人的思想和思考的维度,培养人独立思考,教人独立,以完善的天赋独立人格、思想自由、平等、向善的方向发展,“自己思考的人,犹似事实的目击者”,[5]而不是教人不会思想,不能完善人格独立,更不是从思想上整齐划一,灌输一种价值体系,人本是有多样的,就该有多样的价值体系,须要个人发展中的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对的,就接受,反之,则可以摒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受教育者都从一个染缸里出来,一个面目,一个颜色。
意识形态一元化在教育中的严重弊端
中国教育最根本的弊端当是意识形态的一元化。 “卷帙浩繁的道德和政治的论著,其标签标的是良药,而其箱子里装的是毒剂。”[6]当下中国的教育无不如此,我们的社会和学校所宣扬的是至善至真的人生,而其实质则是把学生(受教育者)在精神、人格上加以阉割,使其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接受政治党团思想的渗入,用国家、集体代替并压制社会、个人的存在和需要。我们的学校在五十多年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下,“学校不再是以培养德才兼优注重独立思考和人格独立为目标的圣洁场所,而是一座进行模式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厂,它不允许思想自由,只要求思想的整齐划一,一如刚刚割过的韭菜,它不提倡举止的放达,只规定行为的刻板僵硬,一如铁轨上循规蹈矩的火车。”[7]我们的教育体制源自西方教育,但我们取来的是一个模式,而没有取来西方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化人的思维,引导人去思考,授给人以研究探求知识的方法,而我们则是最大的教条主义,死搬硬套地给学生讲授教材上规制好的东西,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只要求学生死死地记住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这样一来,中国教育就露出它无所藏匿的弊端来。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丧为政治巩固的手段和工具,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不能教人以独立思考,不能教人塑造独立之人格,不能教人张扬个性,不能培养自由的民主精神,这种教育的成功又能体现在何处呢?往往,注重国家、政治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教育这种便捷的途径来为他们的一己之欲培养服务的人才。当然,这种服从意志(权力意志)的要求是被格外圈点的,唯其如此,这种人才方可以晋升到社会上层。“绝对的服从,就意味着服从者是愚蠢的,甚至连发命令的人也是愚蠢的,因为他无须思想,怀疑或推理,他只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愿就够了。”[8]顺民和愚民的大批量出现,正是统治阶级所翘首以盼的,他们的宣传和决议,充满着谎言,就像“皇帝的新衣”,人们在权威面前,不容怀疑,这样,利用意识形态一元化所指导并渗透其里的教育也就实现了其世俗的社会功效。
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每年输出的大多是拧掉叶子的胡萝卜,外光内粗,没有一点空灵和悟性,腐败源于此种教育体制,庸化是教育最急勇的先锋。当代青年关心的不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而是工作、工资、住房、就业单位的好坏与否,试问,青年关心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青年为何去关心这些?这根源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吗?平庸、腐败的政治和社会造就了平庸的青年。教育的腐败和堕落又是政治和社会腐败和堕落的根源,这个恶性循环,若果不紧急刹车,我们的民主建设、反腐倡廉的正面工作无疑又起了催生腐败的效用。
反动的德国教育骗子凯兴斯泰纳曾说:“公民教育应教育儿童绝对服从国家。”而事实上,戕害民族的希望-----儿童的心灵,正是我们的教育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我们在教科书上不仅改写了历史,而且也蒙敝历史的真相,理性精神一开始便被扼杀得精光。
这种犯罪------教育的犯罪,是在一种从西方移植过来并且被中国化的伪主义的全面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故意、积极作为的犯罪。教唆我们的受教育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进行消极的不作为犯罪。不关心不思考每一个华夏儿女所应承担的社会良心和历史责任。整个社会在对良心和社会责任的犯罪中堕落了,并且是有一种极其荒谬的理论在指导这种堕落。“这个堕落的原因是在它从来不存在的那个地方,他们恰恰把这种毒药当作良药去治疗他们认为是病因的病症。”[9]国家不得进步,社会不得清明,民主精神不得张扬,人格不得自由独立,全赖于自认为医术高明的医生给我们的误诊,让我们吃得毒药太多,良药太少的缘故。
现行教育体制及状况的理性批判
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新式教育办至现在已经一百多年,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首先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把人们从宗教司仪的活动中解放了出来,带到民主、共和、科学的理性轨道上来。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大幅度影响,中国人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进行了积极的探求,但仍然没有得以深入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政治的混乱,外族的入侵,以及建国后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运动,曾一度使中国教育的进程蒙上阴影。
“学校制度自从欧美流入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许多的病痛。”[10]近代欧美教育,孕育于西方那样的社会文明。西方文明是建筑在工业上的以都市为中心而发挥的一种文明。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中国的社会却无西方社会的种种条件,生吞活剥地照搬来中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自然是方枘圆凿,格格格不入,强行移植,淮桔为枳。梁涑溟对中国三十年代的教育状况作了分析,也就是替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作了分析,而事实又无不如此。从五十年代始,我国的教育明显带有苏联教育的染色体,但苏联是一种个人独裁的极权统治的国家,这种遗传体现在中国教育上,又能体现出什么来呢?愚民教化,抑杀精英意识。
如果任何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细心观察当下的教育机制,不会不发出喟叹来,到学校走一遭,你会看到的全是科举考试强行扭曲下的成绩单,获奖证书,英语,计算机证书,这就是知识的证明,但这是知识人才的试金石吗?若真要试它一试,大概我们的大学校长们会脸上很不好看的,原来他们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唯意志是从的庸才。受教育者把专业放置一边,全身心投入学习洋字母,这样付出三年,能够拿上证明自己也是知识分子的卖身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做为轻视所谓证书的笔者而言,真想问这些证书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我们的教授,已经徒具虚名。“说到过去的教授,我们年轻一辈有说不出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都是教授,前后却大不相同。我曾和作家钟道新说,过去的教授是手工生产的,少,也就值钱;今日的教授是机器生产的,多,也就贬值了。你想,一个社会无论什么人都敢以教授自居,那么自然什么人也就敢随意嘲弄教授了,这当然还是就教授数量而言。就学术水平而言,今日的教授更应当感到面红耳赤,心有愧才对,今日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术的标志,而是工资级别、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享受公共医疗的待遇而已……甚至今日的有些教授为了一百块政府津贴,撕破面皮,打得不可开交,真让人感慨不已啊?”谢泳先生的这段论述真是鞭辟入里。我们的教授,其素养各方面都在零度以下,教给学生的又能是些什么知识?唯恐连常识也给学生讲不清楚。社会、民族将受教育者交给教育部门,是送进了虎口狼穴,还是送进了天堂接受洗礼。教师,不能为人师表,而成为人人皆怕的毒蛇,这其中难道没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成份存在。但是,我们的社会为了不使孩子成为斗大字不识的文盲,仍然得送进学校,而且,这是在履行共和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为师能授业解惑,为范则作人表率。担当“人类工程师”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吃喝嫖赌样样全能,我们则不妨真要问这些大学生就业后能教人家子弟以什么呢?误人子弟,毁人不倦地捞取几个工资,大约才是当下教师的最好写照。
整个国家在弄虚作假,教育能真到何种地步?“经教育部抽查评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达到了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同时,全国累计有2500多个县(市,区)通过省级验收。因此实现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0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有望实现,”[11]我们的老爷,人民的公仆是怎样验收和评估的呢?观看几部由教师扫盲,教师充当文盲的录相片、资料。苦的仍然是中国的老百姓。社会腐败,人民容忍,我们的教育能洁身自好?恐怕不易。
1944年,梁漱溟写了《办学意见述略》,列数实行新教育制度以来的种种弊端。“其一,教职人员缺乏教育精神。教育工作者,因谋生无术,而以教育为安生之计,所以从教无坚守恒久之志。第二,学生整个生命心身两方面被忽视,所受教育零碎偏枯,浅薄无力。第三,训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两皆失宜。第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情谊缺乏沟通联属之道。”[12]恐怕当下中国教育现状也无所不适。
中国教育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得不问,也不得不去思考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