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第1张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书法的重要性名言警句,书法的确可以在某些时候给人传达一种奇异的力量,以下分享书法的重要性名言警句。

1、文学是一种奢侈;虚构则是一种必需。——切斯特顿

2、写作要严格、严格、再严格。求快这意味着不是往上爬,而是从上坡向下滚,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富曼诺夫

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白居易

4、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巴尔扎克

5、故事可以虚构,细节不能捏造。——佚名

6、一个作家必须使他的艺术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矫揉造作。自然是有说服力的,而矫揉则适得其反。——亚里士多德

7、文采是一枝魔杖,它可以点石成金。——史密斯

8、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采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9、给人深刻印象的叙述,乃是文风第一位的东西。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萧伯纳

10、写文章和写戏都最怕冗长的独白。——丁玲

11、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钱钟书

12、笔乃心灵之舌。——塞万提斯

13、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作品定一个调子,通常要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它。——高尔基

14、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高尔基

15、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邓拓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有哪些名言警句是常在书法内容中出现的呢?以下是我为你分享的书法内容名言警句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内容名言警句推荐

 1)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2)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3)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4)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5)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6)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7)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8)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9)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10)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11)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2)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3)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灌《书断》

 14)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15)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16)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17)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18)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19)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20)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书法内容名言警句精选

 1)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2)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4)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5)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6)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7)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8)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9)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10)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11)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2)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13)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14)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5)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16)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17)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8)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9)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20)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内容名言警句摘抄

 1)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2)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3)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4)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5)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6)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7)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8)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9)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10)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11)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12)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13)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14)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5)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钝吟书要〉

 16)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17)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18)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9)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20)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看了书法内容名言警句还看:

1 廉政格言警句书法内容60句

2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

3 书法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4 书法名言警句

5 关于书法的名言警句

  我们现在都在讲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大传统,书法传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中有哪些名言名句是关于书法的呢?下面我给你带来的是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经典版)

 1)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3)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4)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6) 字无百日功。

 7)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8)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9)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10)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11)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2)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13)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14)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6) 字怕练,马怕骑。

 17)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8)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19)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20)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最新版)

 1)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2)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5)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6)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

 7)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8)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9) 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1)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12)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13)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14)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5)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16)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17)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18)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19) 书肇于自然。——蔡邕

 20)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热门版)

 1) 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2)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3)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 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5)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6)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7) 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8)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9)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10)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1)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2)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3) 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14)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15)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朝梁皇帝萧衍

 16)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17) 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海岳名言》

 19)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20)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看了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还看:

1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

2 励志书法名言名句

3 书法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4 书法励志名句经典

5 励志名言名句书法欣赏

  书法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古代起,就有很多关于书法的名言,那么有哪些是最经典的呢?下面我给你带来的是最经典的书法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最经典的书法名言(精选版)

 1) 章草源本隶分,而下开楷法,用笔使转流速,较隶分省便,为汉代戕启章奏一种简易通行之字体也。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2) 小楷难,小草犹难。楷以法胜,草以神胜。法可勉强合,神非绝迹无行地,不能超脱八法之外,游行九宫之中。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3) 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净为上,而雄肆次之。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4)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5)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虞世南《笔髓论》

 6)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跸蛹,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南宋姜夔《续书谱》

 7)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东汉赵一《非草书》

 8) 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别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南宋姜夔《续书谱》

 9)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10)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清刘熙载《艺概》

 11) 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清刘熙载《艺概》

 12)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形,草又外其中间。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识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唐张怀灌《书议》

 13) 学篆博览古器真款识中古字,神气散朴,可以助人,亦知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妙也。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4) 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南宋姜夔《续书谱》

 15)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畅,章务捡而便。唐孙过庭《书谱》

 16) 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北宋赵构《翰墨志》

 17) 隶书运笔有致,章法严明,学者应平心静气,痛下功夫,一笔不可偷苛。肉浮血露,方能势伟气壮。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8) 吾士行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为汉隶。所谓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清梁章钜《学字》

 19) 八分为富于波磔之字体,汉人八分书,笔锋中出。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20) 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施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缧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最经典的书法名言(最新版)

 1) 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3) 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4) 一画之间,变欺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唐孙过庭《书谱》

 5) 山谷云:凡作书之害,姿媚是其小弊,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矣。清梁章钜《学字》

 6)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诧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也。清刘熙载《艺概》

 7)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8) 规矩入巧,乃明神化,出没不穷。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书吟要》

 9)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清梁献《学书论》

 10)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萧洒纵横,何拘平正南宋姜夔《续书谱》

 11) 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行书黝纠蟠屈,如龙蛇振动,弋戟森列,自成一家。宋朱长文《续书断》

 12) 直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13) 苏文忠公曰: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事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清梁章钜《学字》

 14)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北宋赵构《翰墨志》

 15) 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揩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虞世南《笔髓论》

 17)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北宋苏轼《论书》

 18) 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郝经《原古录》

 19) 盖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御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0) 以楷法作行则太拘,以草法作行则太纵。

最经典的书法名言(热门版)

 1) 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2) 作法书多失体,布置匀直少势。点不变谓之有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最是大忌。清冯班《钝书吟要》

 3) 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淘淘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南朝萧衍《草书状》

 4) 一字之体,率多由于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如此应,各有义理。姜夔《续书谱》

 5) 用笔均极随意,绝无拘牵束缚之态,惟稍有霸悍之气,未能若烟客之冲和自在也,学者能得其意,一切尘俗蹊径,自扫除净尽矣。秦祖永《桐阴画诀》

 6) 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南朝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7) 用笔需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间,画成自然,机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秦祖永《桐阴画诀》

 8) 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唐李世民《笔意》

 9) 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0) 变者,如高低,长短,阔狭,其变无穷也。《书法三味》

 11) 书擎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行气立矣。蔡邕《石市神授笔势》

 12) 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奥云:或卷或舒,乍轻扎重,善思之,此理可见。李斯《用笔法》

 13) 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唐张怀灌《书断》

 14) 魏伯子曰:古人作字,于楷细秀婉中,忽作一重大奇险者,盖其精神机势所发,无能自遏,不觉纵笔,览者亦遂怵然改观。后人见此,学为怪异,而所书不足动人。本无情兴,徒欲作怪故也。人有哈欠喷嚏,又舒肆震动而泄之。苟无是而学为张口伸腰,岂得快哉。清梁章钜《学字》

 15)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晋王羲之《书论》

 16) 风行水石,自然成文;云出严间,无心有态;趣以触而生笔,笔以动而含趣,相生相触,辄合天妙。能含天妙,不必言条理脉络,而条理脉络自无之而不在。清沈宗謇《芥舟学画编》

 17)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体一同,便不成书。

 18) 作字不须豫立间架,长短大小,字各有体。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所以能尽百物之情状,而与天地之比相肖。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清王澍《论书胜语》

 19) 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清王澍《论书胜语》

 20) 何取于生且拙生则无莽气,故文人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人所谓“雅人深致”也。明顾凝远

看了最经典的书法名言还看:

1 经典励志名人名言书法

2 书法励志名句经典

3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

4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5 名言名句书法欣赏

6 励志书法名言名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2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