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电影(和美国南北战争有关的)

找一部电影(和美国南北战争有关的),第1张

  光荣战役

  导演:爱德华·兹维克 Edward Zwick

  编剧:刘易斯·克里科 Lewis Colick

  主演:马修·布罗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类型:战争/剧情

  级别:PG

  片长:122分钟

  首映: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1989年12月15日

  剧情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The American Civil War)是一场美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由于牵涉了很多道德和种族的矛盾,也是最复杂的战争。《光荣战役》正是取材于战争参与者Colonel Robert G Shaw的书信,描写当时一支由他指挥的黑人兵团“麻州第五十四兵团”,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导演成功地把这支特别的战斗纵队士兵为信念而战,为自由而战的英勇气概搬上大银幕,也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磅礴的场面和逼真战争场景,成为描写这场内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影片以第一人称书信形式展开叙事,故事流畅,片尾悲壮高潮处理干净出色,点到即止。全片气氛相当壮丽及感人,尸横遍野的作战场面让人心有余悸,而黑人惨遭虐待的情景则令人不忍落泪。

  冷山

  导演/编剧: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原著: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

  主演:裘德·洛Jude Law 饰 英曼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 饰艾达

  蕾妮·齐薇格Renee Zelwegger 饰鲁比

  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萨拉

  类型:战争、浪漫、剧情

  本片根据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英曼是美国南北战争末期一名受伤士兵,在灵魂仿佛燃尽之后,对家园强烈的渴望支撑他站立起来,踏上了艰辛漫长的归家旅程。他的情人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忍受孤独,度过了失怙独立的蜕变期,学会了如何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们回忆与想望的地方——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

沉默的步兵

人们印象中,步兵冲锋是颇为壮观的场景。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在震天的喊杀声中,排山倒海地冲向敌阵,令人血脉贲张。然而,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任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3连副指导员的邹士勇老人,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沉默的步兵的故事。

长津湖战斗

“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

“杀——!”

1950年12月。朝鲜柳潭里。寒夜中,喊杀声摄人心魄。100多个端着步枪的士兵,向面前的山头冲击。长长的老式步枪上着刺刀,在月光和雪光的辉映下格外刺眼。看得出,这是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冲击迅捷,几十秒钟就跃进至半山坡。擎旗的战士冲在最前,血色战旗距山顶仅有咫尺。看到攻击发展得如此顺利,前沿指挥所的指挥员们长长舒了一口气,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突击部队拿下这块山头阵地已无悬念。

然而,就在士兵冲至距山顶二十几步时,前方突然喷出十几条火舌,霎时,自动枪爆豆般连发射击声一下子压倒了喊杀声。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被咫尺之遥发射出的金属弹流拦腰切断。然而,后面的士兵没有人停下,他们好像对眼前的景象毫无畏惧。

然而,对手的火力实在太强大了。这种巨大的火力优势,将突击部队优良的战术素质抵消了。士兵们在敌火前快速地推上一颗子弹,瞄准击发,但往往来不及做出第二个动作就被撂倒了。有些人的枪栓也被冻住了,拉不开枪栓的士兵就端着刺刀向山顶猛冲,他们只想刺刀见红。然而猛烈火舌舔拭过的热血生命,如木桩般直挺挺地滚落,滚落……

伤亡,不断加剧。攻击,继续进攻!防御工事里,操纵机枪的一双双手开始颤抖了。工事前冲击的身影,逐渐让防御者自动枪的射击声从持续不断的连发,到急促的短点射,最终完全停止。老式步枪单发射击的声音,喊杀声重新主导了战场。不过,嘶哑的喊杀声比进攻发起时微弱了许多,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已扑到在突击之路上。几分钟,也就几分钟,枪声停了,喊杀声也停了。死寂覆盖了沙场。唯有一面猩红的战旗,在山头猎猎鼓风,皑皑雪野已冻结成片片斑驳的酱紫,和风长歌。

这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击朝鲜北部柳潭里1282高地的真实情景。让历史铭记这支英勇的突击队吧--第27军79师235团3连1排,突击队长--3连副连长郑书之。

郑副连长在突击中身负重伤,腹部被机枪子弹贯穿。这个硬汉,一直坚守到3连副指导员邹士勇赶来接替指挥。最后时刻,郑副连长怒目圆睁,一字一顿地说:“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悄悄地上!千万别喊!”言罢壮烈牺牲。

素未谋面的交战双方

1282高地,共有4个这样的山头,一个比一个高。刚拿下第一个山头,1排就几乎打光了。攻击1282高地是3连第一次与美国兵交手。第一批入朝的部队,由于情况紧急,开拔仓促,对美军的情况知之甚少。尽管部队知道美军火力强,很难打,但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对手还是不摸底。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反映中国军队对美军的陌生。初入朝时,志愿军一个侦察分队在夜间发现了一小股美军。根据兵力对比,志愿军侦察分队占绝对优势,并且美军已经宿营,毫无防备。于是,侦察兵们决定将这小股美军歼灭,顺道捉个俘虏,摸摸情况。这些侦察兵都是经过国内战争考验的老兵,打这种小仗实在不在话下。然而,行动还是出了岔子。一名侦察兵猛地拉开一个美军的鸭绒睡袋,举着匕首的手突然僵在了空中。几秒钟后,侦察兵惊叫一声:“有鬼!”转身就跑。原来,睡袋里睡着一名美军黑人士兵。可见,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美军的了解程度。

3连1排的这次冲锋,就源自对敌情况的陌生。论战斗力,第27军是志愿军的王牌军,3连又是经过加强的特殊连队。抗美援朝前,3连所在营是准备解放台湾渡海作战的滩头营。所谓滩头营,就是在渡海作战的抢滩登陆阶段使用的部队。那时,解放军没有海军陆战队,为了完成抢滩登陆,从陆军精选了一批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加强兵力兵器组成滩头营。3连全连232人,都是团里的战斗骨干,战斗经验丰富,作风勇猛顽强。

人员虽精干,但武器装备是3连的弱项。关于攻击1282高地时的火力配备,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攻击1282高地的主攻连是1连。上级考虑到美军的火力远比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强,给1连加强了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力。攻击发起的夜里,1连因为地形不熟,摸到了兄弟部队的1240高地。3连临时受命,并未得到上级的火力加强。当时,3连的装备和所有解放军一样,轻武器还是万国牌,汉阳造、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步枪尽管样式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推上一发子弹,只能击发一次,再次射击需要重新推上一发子弹。轻机枪每个排只有一挺,每个连才装备一挺重机枪。这样的武器装备,在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军已感力不从心,突然面对火力凶悍的美军,老式步枪根本无力对抗。

侦察得知,盘踞在柳谭里的美军是陆战第1师第7团和第5团。陆战第1师,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建军160年来未尝败绩,武器装备精良,火力极强。特别是当时的陆战第1师,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官兵的作战素质和战斗意志在美军中都是首屈一指,非常骄横。与志愿军一样,这些与德日军队硬碰硬干过的美军,对眼下的对手--中国步兵,也是一无所知。他们见过硬碰硬的博杀,却从未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冲锋。第二次战役,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和后勤供应极度匮乏,导致这部分已经被包围的美军逃脱了一部分。战后,这些没被歼灭的美国士兵,对当时的中国步兵已然心有余悸。他们没有想到,中国步兵的火力这么弱。而且在发起冲锋时,几乎没有火力掩护,但中国步兵的冲锋最令他们恐惧:“前面的士兵被枪弹打倒,后面的士兵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拼命地往前冲。攻击从不停止,除非冲锋的士兵被全部击毙,或是最终夺取阵地。我们感到,这样的冲锋比拥有强大的火力更可怕,它撼人心魄!面对这样的冲锋,我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极点。曾经有机枪手被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摧垮。”

勇气与钢的较量

接替指挥的3连副指导员邹士勇,面对剩下的3个山头,感到空前的压力。郑副连长和1排战士,用生命换来了宝贵的经验。邹士勇当即决定,改变战术,继续攻击后面3个山头。他把2排放在正面,3排放在侧翼。侧翼先打,随后2排再发起冲击。邹士勇严令,谁也不许喊口号,无声地上!速度要快!

长津湖畔新兴里全景

新战术发挥了作用。侧翼的3排吸引了美军火力,2排遭受的火力小了很多。即便如此,美军的火力仍是志愿军难以企及的。于是,突击部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正在组织打第二个山头时,3个和部队失散的战士循着枪声找到了1282高地。领头的是1连的副班长石金蓝。他找到邹士勇,坚决要求参加战斗。邹士勇把3人编入了突击队。攻击第二个山头时,石金蓝右臂负伤了。邹士勇动员他下去,石金蓝坚决不撤:“还有左臂,我还有2条腿!”攻占第三个山头后,美军感觉到了危险。一旦1282高地易手,山下的美军陆战1师大部队处境堪危。于是,美军组织了猛烈的反击。在巩固阵地的作战中,石金蓝的头部再次负伤,却推开准备后送他的战友,继续作战。美军猛烈的火力,第三次击中了石金蓝的右腿,他已经无法移动了,就坐在阵地上向美军射击。直到美军反击被压制下去,石金蓝才被战友抬下了火线。

巩固住第三个山头后,3连已经伤亡惨重了。上级把夺占1282高地第四个山头的任务交给了2连。为了加强火力,营重机枪分队的班长秦忠宪携重机枪配给2连。上去以后,秦忠宪才发现枪打不响。严寒把枪管里的一圈水冻住了。秦忠宪二话不说,扔下重机枪,带领3个抬枪的战士,每人举着2枚手榴弹,跟着突击部队一起冲锋。部队夺占了半山腰的一处美军阵地后,捡到了一挺重机枪。秦忠宪调转枪口就打,用火力掩护突击部队继续冲击。夺占阵地后,美军猛烈反击。秦忠宪始终和2连坚守在阵地上。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5个人,干部全部阵亡。秦忠宪把剩下的几个战士组织起来,一直坚守到后援部队上来。其实,配合2连作战的秦忠宪,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下火线。当时的战场环境,在阵地上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阵亡的危险,跟随突击队冲锋,生还的可能性更小,但配属作战的秦忠宪和几名机枪兵,明知道前进意味着伤亡,却始终没有后退半步。

1282高地最终被志愿军占领。就在2连、3连攻击1282高地的同时,27军的80师、81师对盘踞在新兴里的美军发动了攻击。新兴里的战斗中,27军又涌现出一名“董存瑞”式的炮兵战斗英雄——孔庆山。

孔庆山,一名炮兵班长。新兴里战斗中,他奉命带一门92步兵炮,配合238团攻击。在前进的路上,一个美军火力点拦住了238团。这个火力点位于半山腰,是一处独立房屋,房前是一大片开阔地,非常便于防守方发扬火力。238团组织了多次冲锋,用步兵夹着炸药包准备将其炸毁,但怎么也无法接近。步兵伤亡很大,心急如焚。连队命令炮兵敲掉这个火力点。孔庆山就带着几名炮兵,绕到房子的侧后面。那是一个小高地,敌人的火力打不到。没想到的是,炮装备好后,却在高地上立不住。92步兵炮在射击前,需要在地上驻锄,将炮柱坐在坑里,否则一射击炮就翻了,无法准确射击。小高地的土石被严寒冻得梆硬,工兵锹凿上去就是一个白点,根本挖不动。而此时,独立房前,步兵的伤亡还在加剧。

孔庆山用工兵锹别住一条炮腿,将锹把压在自己的肚子下,再用肩膀扛起另一条炮腿,然后命令战士开炮。战士们没人敢动,他们深知,如果开炮,班长就完了。30米外,大批步兵被独立房的火力撂倒。没时间犹豫,孔庆山急了,怒喝战士开炮。战士含着泪打响了这一炮。一炮把敌人的火力点炸毁了,美军30多人毙命。开炮的瞬间,孔庆山被火炮的后坐力抛出五六米远。因为炮位距离目标太近,一块炸飞的弹片又打在孔庆山的肚子上,当场牺牲。

在评价朝鲜战场战况时,毛主席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美军钢多,但是气少,我军虽然钢少,但是气足,因此我军一定能够打败美军。

没有打响的伏击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国内关于朝鲜战争最权威的资料之一。关于当时的战况,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1950年12月)1日和2日,我第27军部队和第20军之第59师,在囦水里、死鹰岭地区,与柳潭里逃敌展开激战。3日,该敌在下碣隅里之敌接应下,在50余架飞机掩护下,以坦克群为先导,倾其全力进行突围,猛攻我死鹰岭、獐项里、西兴里一线阵地。我第59师在敌两面夹击下,奋力抗击,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终因连日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较大,阵地为敌突破。突围之敌一部被我歼灭,大部被迫丢弃重装备逃到下碣隅里。”

这段文字准确地介绍了交战双方的行动。然而,阅读这种资料,你无法切身感受中国步兵作战的艰苦。邹士勇老人的一段切身经历,为这段战史做了生动的解读。

当时,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在志愿军的打击下,全线崩溃,向南逃跑。邹士勇所在的3连,奉命从侧翼追击美军。部队急行军,追至死鹰岭上。死鹰岭下是一条公路,通向下碣隅里,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按上级部署,死鹰岭应该有友邻第20军的部队担负阻击。

志愿军向新兴里守敌发起冲击

很快,邹士勇的3连在死鹰岭上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阻击阵地,大约一个连的官兵潜伏在这里。邹士勇一眼就认出,这是20军的部队。第20军是志愿军第9兵团最先入朝的部队,走得的最仓促,部队甚至没来得及换发服装,带着大沿儿帽就跨进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区。

阻击部队依托地形,每个人都用工兵锹在冰雪上刨出一个坑,人蹲在坑里,枪口直指下方公路。整个阵地隐蔽巧妙,从下方根本看不到岭上的伏兵。官兵们的战场纪律过硬,整个阵地只有风声呜咽。

邹士勇上前去拉一个战士,却发现那个士兵早已冻成了一个硬邦邦的冰坨。3连赶忙检查其他战士,才发现阻击阵地上的所有人,都已被活活冻死在阵地上。3连官兵眼含热泪检查完这些战友的遗体,发现潜伏在冰雪坑里的烈士们,依然穿着国内配发南方部队的薄棉衣,单层胶鞋。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战士们就用毛巾把耳朵捂起来。但这些御寒方法,在死鹰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据战史记载:这场阻击战爆发前一周,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然而这支英雄的阻击部队,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无一人离岗。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支老式步枪,枪口直指岭下的公路。历史从来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烈士们当时能穿上一件大衣,后撤的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决不可能轻松地通过这里。

采访最后,邹士勇老人已是老泪纵横。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牺牲的战友凝固的战斗姿态,恐怕再难冰释消融了……

文章摘自《世界军事》2008年第2期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和 文化 文本已被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西方战争**作为其主要类型之一,自二十世纪早期出现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模式化的特点。以西方战争**为研究对象,依据其结构模式和内涵特点将其分为“寻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种类型,以文化分析的视角,剥开西方战争**商业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之阶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战争** 寻找模式 狼孩模式 英雄模式 事件中心模式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和文化文本,以与生活时空同构的模式为载体表现现实与艺术的差异性,使观众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语境中寻觅感官的刺激和人生的体悟,其深度模式具有梯度性,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而战争**作为**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目的不在于标榜所谓之科学的人类史观,而是试图通过将战争元素纳入限定视域来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影像与思维的关系,赋予本应属于历史学范畴的人类行为和感情世界以审美的 思维方式 。它所展现的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情感表达的张力和意识形态的诉求。西方战争**自二十世纪早期出现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类型多样且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本文从**文本本身出发,依据结构模式和内涵特点将其分为“寻找模式”、“狼孩模式”、“英雄模式”和“事件中心模式”四种类型,以文化分析的视角,试图剥开战争**商业化和功利化外衣,探索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之阶梯型深度模式的建构方式。

一、各模式及其视觉、思想、情感特点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 反思 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的典型。

此类型影片注重画面感的营造,对战场与监牢等的直接描述不多,这些场景多表现为无色度的灰色调,运用不饱和色彩或黑白画面,清晰度较低,此时由色彩和光亮带来的信息减少了,观者难以关注细节,外部事物成为了内部事物的延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光影效果明显,亮度较高的具有唯美浪漫气息的生活场景。这样一种差别对待的视觉处理方式体现了战争灾难性的异延。此种灾难性并非只体现在战场上,其影响是非中心性的,从战前一直扩散、延续到战后,甚至是更长时间,且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以生活现实、回忆和幻想穿插构成情节的寻找主题**中,时间的正常序列在主人公的情感线条中被打乱,仿佛暗示着被纳入意识的情感对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与逻辑必然性无声的抵抗。战争的残酷会使人内心真善美的事物遭到破坏,主体存在的价值被频繁的死亡掩盖,人在其中丧失了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寻找模式的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狂欢化与意识形态诉求都遭到了遗弃,梦幻破碎了,留下的是黑暗和失眠。它展现了一种在路上的姿态,试图向观众传达梦幻破碎与无力的信号,也是这种无力赋予了此类**很强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效果。在情感表达上,战争**多力图通过残酷、血腥场面的描摹塑造心理恐惧、绝望感、惊悚感或是紧张感,而寻找模式的战争**很少直接呈现上述负面情感,而倾向于呈现出其与安全感之间的临界状态,此种临界状态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主人公的躯体本身,“躯体从来不是现在,它包含以前和以后,疲倦和期待。疲倦、期待乃至失望都是躯体的态度”。正是疲倦、期待以及上面提到的无力感构成了笔者所谓的临界感情。

2、狼孩模式

西方战争**中有这样的情况,即主人公作为侵略方、强势文明或较为进步社会制度中的一员,由于某些原因介入被侵略、弱势文明或较为落后社会制度的群体中,经历了从距离与隔阂到互动与共融,最后走向反思与回归的历程。如《与狼共舞》、《征服者》、《走出非洲》、《澳洲乱世情》、《最后的武士》和《卢旺达饭店》等,此种类型战争**基本产生于美国,笔者将其类比为狼孩的成长模式,以求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由于此类影片中多存在跨文化的因素,故而缺少不了表现异域风情的场景,而其选取和表达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是人对外在自然的反应或人自身的外化过程之体现。自然成了非冷漠的情感的化身。

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狼孩当属罗马城的建立者罗穆卢斯兄弟,古罗马崇尚强调智慧、团体、探索与勇猛无畏的“狼性精神”,这是大到一种文明小到某个个体或事件发展上升过程中自然渗透的精神状态,而一旦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也就同时意味着精神的停滞甚至倒退有了赖以孕育的温床。事实上,战争极似这一过程的缩影,一个群体的发展壮大、利益的;中突、对异质力量的同化情绪以及隐含于其中的诸多矛盾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战前的艰辛与紧张、战场的轰轰烈烈、胜利者的屠戮与劫掠、失败者的惨痛、战后的反思和力量的强弱变化形成了一个循环。其中进行战争与维护成果的价值观不管表现为积极还是消极都无法避免地与人性对道德与和平的渴望形成冲突,此种冲突是战争中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因素。而当征服者中持消极态度的少数无法对暴力与杀戮保持冷漠,无法保持“面对非人的恐怖景象时的漠然”与服从,选择直面冲突,站在人性与道德一边时,便失去了所属的立场,既是参与者,又成了背叛者;既是观察者,又成了介入者。

**主人公对弱势与较落后群体的认同也体现了对上升时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精神与未被功利主义浸染的单纯感情的回归与反思。成为美国早期开拓者的清教徒恪守一种行为上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的‘至高之善’,即尽量地赚钱,加上严格规避一切本能地生活享受,毫无幸福可言的混合物,更不用说享乐了”,信仰的支撑落实到行为上便是克勤克俭,勇于开拓,如同样以爱情为主打线索的《走出非洲》和《澳洲乱世情》中,身为贵族的女主人公放弃安逸的贵族生活来到“蛮荒之地”,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而在重建家园的努力中找到真爱。

此类战争**中主人公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却在自己所属族群中得不到认同,找不到内心的归属。来到异族当中成为其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往往都经历了怀疑、适应而后融入、认同的过程,在陌生群体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却能得到关键人物的赏识和异性的心仪,最后在危急时刻力王狂澜,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因认同感而呈现出积极的

感情状态。

3、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 日记 》和《卢旺达饭店》等。

英雄模式的战争**试图从展示性中建立起某种新的膜拜价值,尽管这种尝试在商业性的左右下不见得成功,但至少也能给观众一场荡气回肠的视觉体验。英雄总是代表着某种社会性的态度,仪式化而非生活化地出现并有所作为,因此他们总是以高大威武、英姿俊朗的形象示人。此种膜拜价值在剧中的具体表现便是对悲剧性的崇拜。

英雄主题的战争**在 故事 选取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很强的模式化特征,其多取材于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多为男性)故事,集中展现他们的成长经历或 言行举止 。当代战争**中的英雄不仅是男性智慧、活力与能量的代言人,还以各种手段表现平凡人在面对危机、恐惧、绝望和爱恋时的复杂情感。影片着力塑造的不是传统刻板的模式化英雄,而是人性化英雄。此种理念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我们在以一种“上帝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时,总会不自觉地聚焦于一些较为杰出的人身上,我们称之为“英雄”。他们往往能够克制低级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追求高级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需求层次出现了颠倒,他们可以为了坚持真理而忍受饥饿、迫害,甚至是牺牲生命。这种历史观直接导致了我们历来都将自我实现视为人性的本质与最高追求。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关注本能,关注人性中最为草根的东西,开始试图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挣脱出来,这就是当代英雄模式战争**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如上文所述,此类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具有人性化特点。他们拥有极强的个人能力,充满责任感又感情丰富,正面品质占据主导,他们的性格是神性的,而情感是人性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等的小爱与对自由、忠君、爱国等的大爱同等重要。

4、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三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中多有此类。笔者又将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事件中心模式战争**多以“ 报告 体”的方式直接呈现事件,力图通过复原现实战争场景来制造真实感,此类战争**对战乱灾难性的书写是全方位的,从平面到纵深,从细节到整体,从视觉、听觉到触觉感,从形式到内容,都试图实现灾难性的完形建构。

与前三种模式战争**相比,事件中心模式影片中意识形态政治动力学体现的更为明显,其主要体现在国家中心与个人中心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矛盾中。法西斯式的国家中心主义往往制造出鼓舞人心的战争效果,让狂热的人们相信即使头破血流也要为这面旗帜而战,不管这种坚持是多么缺乏理由,话语一旦由某个群体或阶级制造便不可能是独白,而是富于针对性的语言。在战争的问题上,群体运动淹没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其需要的是对攻击与抵抗的宣扬,思索被压制到事后。对于主宰者来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分析命题,一切都早已存在于他的全知全能中,他有权创立其想要创立的概念,他们创造影像让观看者相信那就是真理。而被操纵的观看者所获得的永远只能是 经验 层面的东西,除非他们没被当前的假象所欺骗。如《拯救大兵瑞恩》宣扬政府之仁慈与关怀,想尽办法拯救瑞恩家四个上前线的孩子中唯一幸存者,而结果是拯救小分队与瑞恩一起阻击敌人,并成功还乡,这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战争就是那么简单,是正义的一方,国家强大并仁爱,战士爱国且责任心极强便一定能取得胜利。可事实上,战争本来就是一出荒诞剧,没有胜利者,没有正义者,人是血肉之躯而非机器。而人们已经习惯性地纪念胜利,悼念失败,从老兵回国时受到的待遇便可看出,他们回国时作为整体并未受到如二战老兵般的热烈欢迎,甚至受到疏远、歧视等不公正的待遇。当面临群体性灾难,我们都失去了为保护个人立场而指责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话语局限性的权利。

二、四种模式的演变和融合

从历时角度看,在西方战争片中,美国片一直唱主角,其既紧抓商业规律又标榜国家利益,“以其英雄主义、道德意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觅、培养和扩充知音队伍”。一战以来,为战时目的服务,鼓舞斗志的影片大多为事件中心模式或英雄模式,反映的事件无论大小都聚焦国家立场,形成鲜明的爱憎二元对立力量,积极情绪指向被认定为正义的一面。对战争本身也采取热处理的方式,多战场、战役或英雄人物的直接描绘和宏大书写,缺乏细部交代,虽宏大而富于煽动性,但略显僵化。而正如战争本身便具有双重性格,无法片面论其褒贬一样,战争**所反映出的价值立场也较为复杂,有战时的热渲染也出现了战后的冷思考。“到了70年代末,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核军备竞赛,使世界笼罩在核毁灭的阴影中。这一现实改变了好莱坞及其观众对战争乃至战争**的看法。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不管战争披上什么样的外衣,其本质是和人性相背离的。反战主题深入人心,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共鸣和认同。”可以看出,此后的战争片的表达倾向出现了转向。事件中心模式的**开始以个人人性化视角切入事件,将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处理为烘托细部的背景:英雄模式的战争片与之相似,且从以英雄主义为重心转变为运用表征祛魅的手法,让英雄走下圣殿,还其人之本性和情感。以《与狼共舞》为标志的狼孩模式战争片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又将种族、体制、身份认同和民族国家等文化问题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而继《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之后,意在对战争进行冷静反思与寻找人性归属的寻找模式影片也因其主题的深刻性与和观众的情感契合在以好莱坞为主打的西方战争影片中崭露头角。

从共时角度来看,笔者对西方战争**进行模式的划分只为从影片结构方式和内涵意义入手更好地分析、理解**文本,而不代表不同模式影片之间存在绝对的界限,在某些内涵较为复杂的影片中也可能存在多种模式交织的情况。将对象进行分类亦只想为问题的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分类在先而对具体作品进行片面的概念化图解的分析方式是不可取的。简单来说,寻找模式、英雄模式和狼孩模式影片多存在内在和外在两条线索,具体则表现为个人心理逻辑和现实事件逻辑,以二者的关系为中心展开,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复杂交织赋予影片张力的实现以可能性。而在二者的关系中,个人心理逻辑往往占主导地位,人是表达的中心,故而影片的故事性并非关注的重点。与之不同的是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幻想、思考与传达价值评判的主体不是角色,而是观众,影片并不直接表现价值论的宣扬,而是将对观众的引导埋藏于事件的呈现之中。此外,在视觉表现、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四者也存在区别,对此下文将做具体分析。而无论哪类影片身上,都有迎合受众和渗透国家意识形态的痕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9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