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有什么好吃的?

岷县有什么好吃的?,第1张

您好

岷县小吃历史悠久,享誉陇原。街道铺面里和地摊上,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诱人胃口。主要有: 姜粉鱼 早在清光绪年间,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经营,延至今日,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就有20多户人家设点出售。其具体作法是大豆淀粉溶水,倒入开水锅中煮成糊状,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呈小鱼状。然后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再用开水煮沸。食用时,调上用姜粉拌的生葱花或蒜苗丝、鲜醋、油泼 辣子、食盐、味精即可食用。吃的时候,泡一把油丝(又叫麻花),就更清爽可口了。姜粉鱼以姜为主,姜性散发,温中暖胃,豆粉营养丰富,人人喜欢。经常喝可以使人身体健壮,长寿不衰。一到隆冬,喝的人多,销售量高。 瞎瞎肉 瞎瞎,又名中华鼢鼠,属哺乳纲鼹鼠科。其肉细腻而清香,瞎瞎骨、肉均可食用,尤以其骨民间视为“虎骨”,有明目提神、驱风散寒的功能。每逢春季,乡民在山坡荒地用弓弩捕捉,以生、熟两种上市。生的烹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涂上清油,加花椒、盐沫用木炭火烤黄,食时骨脆肉香;二是清蒸,用笼隔水蒸之,蒸熟,蘸以花椒、酱油、辣子,清爽可口,老少皆宜,赞口不绝。 羊肉臛臛 一般俗写为“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历时很久了,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作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 ,成糊状稀粥。调和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近年来有牛肉代羊肉制作的,其味不如羊肉鲜美,但如果配料精当,食用起来也不失岷州风味。 花糕 岷县的麦面花糕,非常精巧。花糕有发糕、蜜糕、层层糕、筒筒糕、水波浪、万卷书六种。发糕可用杂粮,蜜 糕蘸蜂蜜,其他卷入玫瑰花、苦豆儿、姜黄、红山丹等,以它们为佐料,分层转圈卷动,做法非常细致,看起来似一种精美的艺术品。花糕不但做法精巧,而且还重视形状的切法。切法有方块、斜角、牙牙子三种,方块是春节时用的,斜角是九九重阳节切的,牙牙子随便家常食用,这些都要求剥皮。可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送亲戚的一般不切,叫做“一团儿”,取吉祥团圆之意。不剥皮的花糕,糕皮上用竹签夹成“花好月圆”、“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寓意深刻,表达着美好的愿望。 拉麦索儿 岷县妇女每年在六月间,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做“麦索儿”。她们把麻黄 色的青稞,割芒截杆,留秃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二、三寸长的绳索状物,即是“麦索儿”了。吃时,盛入盘、碗中,浇上清油,加上蒜泥和盐,清香柔软,非常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岷县北路地区和卓尼、临潭的亲友,互相都有“送麦索儿”的风俗,年年来往不断。有几句童谣说得好:“山里人对着干,提上麦索儿去换蒜,你送我麦索儿我送你蒜,蒜拌麦索儿赛过干拌面……”。在外地的岷县游子,回归故乡,都对麦索儿怀着深厚的感情,念念不忘,有些诗人说的:“旧俗户户种青稞,甜醅煮酒劝君酌,而今店铺尚有酒,游子归来忆麦索。” 罐罐面 流行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原是县城和政街(今大南门街)西巷李姓经营。李姓为人和蔼,忠厚诚实,技艺高超,名噪一时。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他又开始经营药材,成立“义协公”商号,这种食品就不再经营了。食品的具体作法:据说用炖肉的砂罐熬汤,罐子与兰州砂锅相似。所不同者,砂罐是本地峪儿岭铸成的,皮薄容量大,尖咀小口,煮沸时不易溢出。作时,将几个砂罐依次围在一个大铜火盆边沿,罐内用鲜肉汁、调和加水熬汤,文火慢煨,以味鲜为佳。汤成后,放在筐内,置于避光阴暗处储存。待春节前后再来上市食用。食时,因长期在低温处搁放,冻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剥掉外围冰层即在咀里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凉凉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带有浆水余味,真舒服。民国三十年间,洮河北面陈家崖村王尕凤家园中的八楞子梨,质量最好,传誉一时。现在,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有梨园202亩,白梨树17116株,最高年份产量425300斤。大力发展浆水梨,既可以增加农民副业收入,又可丰富本地特有的风味小吃。 黄酒泡馍 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烧鸡肉香汤冻冻儿 兴起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与大老李的清汤羊肉、耿怀远的小笼包子等一起活跃于市场,其中以白升福的烧鸡肉冻冻最为驰名。白升福原先经营鸡蛋、油炸豆,以后专门就地取材做冻冻。冻冻的主要原料,还是山坡野地里的荠荠菜,拣净洗 清后剁成细末,掺入粉面中,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冻后,切成小方块,仍保持荠荠菜的清香隽永。吃冻冻时,调上加工好的原鸡汤,将卤好的鸡蛋划为四牙子,放入碗中,别有一番风味,确实一种美的享受。

 岷县点心是甘肃省岷县经典的传统小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岷县有什么好吃的地方,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啦。

一:粉鱼

你说你早晨不想吃肉。那就推荐来碗粉鱼吧,姜粉的温和,绝对是你冬日里的不二选择。粉鱼中姜粉和葱丁冲击着你的味蕾,必是不错的味觉体验。粉鱼来源于民国时代,其具体作法是大豆淀粉溶水,倒入开水锅中煮成糊状,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呈小鱼状。然后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再用开水煮沸。食用时,调上用姜粉拌的生葱花或蒜苗丝、鲜醋、油泼辣子、食盐、味精即可食用。吃的时候,泡一把油丝儿(又叫麻花),就更清爽可口了。姜粉鱼以姜为主,姜性散发,温中暖胃,豆粉营养丰富,人人喜欢。经常喝可以使人身体健壮,长寿不衰。

  二:糊糊

 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做法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成糊状稀粥。调料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作为一个地道的岷县人,冬日里严寒的一天,一定是从一碗温暖的糊糊开始的。一碗糊糊,一碗汤子,再加点肉,相信肯定会被一股温暖包围,只可以说是岷县人严冬里最温暖的惬意了。

三:面片

 重头戏来了!岷县学子在外求学,是什么美食让小岷日日朝思暮想,寝食难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声喊出来吧:面片!尕面片!等放假回家,一定要去吃十碗!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钱,就是这样任性!岷县面片的特色在于,将事先炒好的肉丁与油泼辣子完美结合。再辅以小青菜可谓更加完美。大肉面片、羊肉面片、牛肉面片真可谓是各具风味,如果再在其中加入纯麦麸酿造的食醋,食用起来味道更佳。

 四、野草莓

 野草莓,果实似樱桃大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草本植物,有红白两色品种。在岷县全境内都宜生长,特别适宜海拨在2000-2800米以下的阴湿草坡、地埂、路边、森林间生长,其果实多为红色,少见白色,可直接食用,具有其果汁辛温甜蜜,入口甘绵、入喉净爽、解渴解困、提神醒目、自然醇香、沁人脾胃、富含营养的独特风格而闻名陇上。时值农历五、六月份,当全国一些地方正酷暑难熬时,岷县这个地方的最高气温只有20多度,境内天高云淡,山青水秀,小麦抽穗、洋芋花开、当归党参十里漂香,这时的农民正处于庄稼锄拔淡季。就在这美好的季节里,野草莓熟了。山坡上、地埂上、树荫下、河边、路边,透过草丛,一撮撮、一垅垅,那红的似樱桃,白的似珍珠,随着清凉的山风扑鼻而来。务农者、放牧者、走路者、漫“花儿”者随手摘下,捧在手心闻闻芳香,满把塞进口中,甜蜜餐、酸溜溜的透心儿凉爽,把乏气顿时抛到九霄云外,能真正的体验到“一路的芳香,自由的品偿,伴你去远方”的大自然情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之为“小香港”的岷县人民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不仅富裕小康了,而且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鱼大肉不稀罕了,野菜野果上餐桌了”,这是当今社会国强民富的真实写照。

五、黑紫羔羊

 黑紫羔羊因主产于以岷州地区紫羔羊。宕昌县北部哈达铺、理川一片10多个乡镇与岷县接壤地区,属黑紫羔羊的中心产地之一,有黑紫羔羊数十万只。宕昌北部地区属青藏高原边缘的延伸部,山势平缓,海拔在2300以上,高寒阴湿,年平均气温6℃左右,无霜期90-120天,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秋季阴雨连绵,草山草坡面积较大,以禾本科为主的牧草生长茂盛,历史上即是著名的畜牧区,现为宕昌县畜牧业基地。黑紫羔羊是当地长期饲养的地方绵羊品种,体型属山谷型藏羊。黑紫羔羊体形较小,成年公羊体重30公斤左右,母羊只有28公斤左右。体躯、四肢、头、尾全呈黑色,行动灵活敏捷,适于山区放牧。黑紫羔羊主要生产黑色二毛皮。二毛皮是羔羊生长到两月左右,其毛长到7厘米左右时,自然形成环形卷曲,称"环环毛"时,将羔羊宰杀所剥取的皮。这种皮毛股明显形成花穗,其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下有3至5个弯曲。好的二维从根泽明亮,皮板薄而轻为裘羊皮之上品场视为珍品,在省内外久负盛名。蕨麻猪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大草原境内的稀有猪种,因其主要采食蕨麻而得名。岷州地区的东山区闾津等地多湿地草场,也盛产蕨麻猪。因其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点而越来越康营养。在市场上,蕨麻猪肉售价高达每公斤80元—120元,是普通猪肉的数倍左右,供不应求。

六、黄酒泡馍馍

 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七:鸡汤冻冻

 夜里饿了怎么办?想吃点夜宵吗?那小岷就力荐鸡汤冻冻了,鸡汤的暖和,冻冻的爽口,还有胡椒的微麻,不失为夜宵中最为暖心的美食。冻冻的主要原料,还是山坡野地里的荠荠菜,拣净清洗后剁成细末,掺入粉面中,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冻后,切成小方块,仍保持荠荠菜的清香隽永。

吃冻冻时,调上加工好的原鸡汤,将卤好的鸡蛋划为四块,放入碗中,别有一番风味,确实一种美的享受。

岷县目前尚存的明清时期的遗迹,主要有大崇教寺及其附属寺院圆觉寺、前川寺,以及清水关帝庙等。

(一)大崇教寺。位于岷县梅川镇萨子山麓,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元朝世祖时,时任岷州宣尉使名定而迦,曾在此建“重广寺”,令其后裔住持。明代宣德初期,朝廷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重建,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落成,改赐寺额曰“大崇教寺”,距今已有579年历史。大崇教寺不仅内部堂皇富丽,供藏许多佛像和珍宝,整体布局也是气势恢宏,形如小城,分前八院和后八院。其间,大崇教寺曾一度遭到破坏,至清代重建,面阔5间、长2315米、进深81米,是岷县明代佛教寺院建筑、密宗绘画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藏传佛教建筑。

(二)大崇教寺附属寺院圆觉寺和前川寺。圆觉寺和前川寺是大崇教寺的附属寺院,均为大崇教寺建成后不久修建。其中,圆觉寺是明王朝为了有效管理西北番属地域的宗教活动,在这一区域设置5个僧纲司,圆觉寺就是其中之一。

(三)清水关帝庙。位于岷县清水乡清水村中,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48392平方米,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由山门、大殿和厢房组成。据建殿有关记载,关帝庙大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至民国屡有修葺。清水关帝庙为研究明代汉藏结合地区的汉式建筑法式、民族文化融合及当地民间信仰提供了实物例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较为突出。

1935年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岷县,留下了“哈达铺的锅盔香又甜”的美名。红军将领宋任穷,食用岷县点心后感慨地说:“岷县是中国革命的加油站”。从此岷县点心在人们心目中增加了更多的向往之情。

改革开放后,民间点心师重操旧业,个体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并生产出清真、大油等多个品种。县政府招待所以市场为依托,进一步改进工艺,采用现代化的大型红外线烤炉,用料考究,并增加新原料,如红绿丝、玫瑰糖、核桃仁、果仁、白砂糖、冰糖、豆沙和各种香料,精心制作,使点心货真价实,质量上乘。目前岷县点心经营遍布全省各地,县政府招待所生产的点心,作为岷县点心的代表产品,日产量达500多公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利润在40万元以上。

(何旭鹏 整理)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二郎山位于岷县城南,原名金童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处。著名的二郎山战役就发生于此,这里还是二郎山花儿的故乡,秦长城的西起点,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

  据岷州志记载:二郎山“远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满幽谷。”赞誉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观,它隔洮河与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联,因峰头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称为头、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约200米。二郎山易守难攻,是岷县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岷县是-新编陆军十四师鲁大昌的老窝。1936年9月,红军二、四方面军执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进攻岷县。于是鲁大昌在二郎山上筑碉堡、挖战壕、修建防御工事,妄图阻止红军进攻岷县,英勇的红军战士与敌人激战五昼夜,给敌人沉重打击。但当时红军战士的牺牲也很大,牺牲战士的遗体就掩埋在二郎山上。红军北上之后,军阀鲁大昌勾结地方恶霸,通过所谓的“清乡”、“办善后”对广大劳苦群众大肆进行阶级报复,不少苏维埃干部和红军伤员惨遭杀害。西川区苏维埃主席张有才,在敌人刑讯逼供面前坚贞不屈,就义之前,他高唱岷州“花儿”,唱词为:“桦材劈成碌碡极,我为红军当主席,豁出人头手里提,你把爷们儿阿么呢”,豪言壮语,惊天地,泣鬼神。深受红军长征影响的岷县人民,涌现出了许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可歌可泣事迹。据《岷县志》记载,“岷县英烈众多”,为岷县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六十多年后,军阀鲁大昌阻挠红军北上的防御工事——战壕的遗迹仍完好保存,它作为活生生的一面教材时时刻刻昭示着后人,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1982年,在二郎山麓,岷县县委、县政府建成了“二郎山烈士陵园”,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的内容。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年,岷县在二郎山上建成了“红军长征纪念阁”。

  二郎山花儿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四乡八路歌手及附近地州、县的游人都汇聚于二郎山和岷县县城,同时进行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二郎山“花儿会”的歌种,以洮岷南路花儿为主,兼及洮岷北路花儿和河州花儿。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歌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陇原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极具保护、研究和开发价值。甘肃省已将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报文化部备选冲刺“世界级”。

  二郎山上发现有秦长城遗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有些同志将古之临洮混淆为今之临洮。史学根据是不足的。现今临洮有一段秦长城遗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筑的,而始皇所筑之城,则由于拓地甚广,把起点延伸到了现今岷县。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认为:“秦长城的起点在岷县”。二郎山上发现的秦长城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

  二郎山上还发现有多处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汉墓群存在,同时还出土过长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丰富的文物古迹,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郎山山脊及东西坡面均被绿荫遮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杨树、杏树、柳树、李树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业厅批复建立的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081亩。南川苗圃风景区距城南5公里处,G212线旁,始建于1940年,总面积160亩,其中苗圃地65亩,护圃林带95亩,林内树木葱茏,花草鲜美,潺潺溪水从林间流过,环境憩静、舒适。北郊青年林位于县城北面,徐合公路S306依旁而过,北靠岷山玉女峰,南临洮河,内有小河缓缓流过,四周环水,植被葱郁,树木茂盛,景色优美,清幽怡人。

  

一、岷归系列产品

近年来,岷县大力开发“岷归”系列产品,开发研制出了当归浓缩丸、当归浸膏、当归饮片、归芪养生保健作料、鲜当归美肤水、养足液和当归保健醋等系列当归药品和保健品、化妆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远销国内外市场,是目前全县仅有专利证书的产品。

鲜当归美(嫩)肤水由鲜当归、人参、白芍、灵芝、其他天然原料制取液加工而成,其功能是给皮肤角质层补充天然植物保湿成份,保持表皮有充足的含水量,“人工皮肤膜”发挥“保湿膜”作用,控制水分挥发。给皮肤补充植物原料中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天然植物营养物质。使用该产品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死皮皴皮很容易被洗净。可延缓皮肤衰老,预防老年斑的产生。

鲜当归蜂王浆

该产品由鲜当归、鲜蜂王浆、人参、白芍及其他天然原料制取液制成。该产品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微循环,保持皮肤生态平衡, 虫草归芪养生保健佐料由冬虫夏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草果、大香、肉豆蔻等二十五种中药材组成。在食用时加入本佐料,可使炒菜、煲汤、炖肉味道更加鲜美,营养丰富。食用时不再需加其他佐料,如味淡,适量增减。科学配方,纯天然无任何副作用。据消费者反馈具有养颜美容、补肾壮阳、预防感冒、延缓衰老、生津养血等功效。在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珠海、哈尔滨、厦门等地均有销售。本产品经省卫生防疫站、省技术监督局、省食品技术监督检验站专家审定。经“中国技术检验协会”审定为“2000年中国西部名优产品”,获《中国质量万里行》荣誉证书,荣获中国第七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二、洮砚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

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嫦娥奔月”、“燕山教子”、“哪吒闹海”、“岁寒三友”、“马踏飞燕”、“四君子”、“鸳鸯戏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下,近年来岷县洮砚名声大振。“九九归一洮砚王,满怀激情走香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一方九十九条龙的洮砚,显示了岷县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继此砚之后,“百鹤延年”砚、“东方醒狮”砚、“民族大团结”砚、“百龟”砚等巨砚再创辉煌。

三、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

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落后的影响,原材料品种单调,加工方式落后,点心馅是蜂蜜拌面粉,点心皮为白面和油,然后放在铁鏊里用木炭火烤熟,吃起来像烙甜包子似的。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贸交易日益活跃,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岷县,同时也将各地的点心制作技术和各种原料带了进来。岷县点心就在吸收南北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点心制作师们开动脑筋,不断革新,在点心馅里增添新的原料,如绿红丝子、玫瑰花、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豆沙和各种香料,并纷纷设立店号大量经营。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公私合营岷县副食品加工厂,10多名点心制作师傅专门加工点心,并由过去的手工捏制改变为木模具制作。再烙印上各种花鸟图案,既好吃又好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岷县点心的制作在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竞相显艺,形成规模生产,远销省内各县,产品供不应求。当地群众更是把点心作为婚庆喜聚、逢年过节、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上品。

四、黑仔羔羊

岷县黑仔羔属山谷型藏羊,肉质细嫩,尤以羔羊的黑色二毛裘皮著称。羔羊产后45天至60天宰杀,剥取的二毛裘皮毛穗美观,绒厚保暖,经穿耐用,不染污垢,以黑、实、明、净者为上品。黑仔羔不仅是岷县农民的致富产业,而且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上乘肉食品。

五、蕨麻猪肉

岷县东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又名“实猪子”,皮毛粗密,一般为黑色,个别的蹄子上带有白色。嘴长而直,头小而体狭长,前肢短而后肢长,适宜于半放牧半舍饲方式喂养。因为它们是食用新鲜的牧草,采食蕨麻、野胡萝卜根茎等而长大的,皮薄肉质鲜嫩,红白相间,层次分明,呈大理石状,吃起来隽永味长,越嚼越有味。腌制成火腿后,肉质发光,呈冰糖色。切成薄片成透明状,畅销陕甘各地。

夏、商、周时期,岷县属雍州之域,为西羌之地。

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承,凡三十一县”。今岷县就在其中。岷县因滨临洮水而称临挑县(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

两汉时期,岷县仍称临洮,是陇西郡南部都尉驻地。

北朝西魏大统十年(544年),始置岷州及同和郡,改临洮为溢乐县,为州治所在。

隋炀帝大业间,其地复称临洮县,再置岷州。唐属陇右道。

两宋时期,分属陇西秦凤路及利州路。元属脱思麻路,为宣政院辖地。

明、清两代均属巩昌府。民国2年(19l3年),改岷州为岷县,延续至今。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岷县。二十一年(1932年),甘肃省政府始置派出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一专区驻岷县。三十三年(1944年)7月13日,从第一专区析临洮,定西等8县置第九专区驻临洮。

1949年9月11日,岷县和平解放。 第一专区(岷县专区)驻岷县,领岷县、陇西、漳县、临潭、夏河5县及卓尼设治局。9月22日,中共甘肃省委电示,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辖定西、榆中、会宁、靖远、静宁、西吉、海源7县,析出原辖的景泰县划入武威分区。10月,设岷县专区,驻岷县,辖岷县、渭源、会川、漳县、陇西、临潭6县及卓尼设治局。

1950年5月20日,撤销岷县专区,将岷县划武都专区;

1958年,原属武都专区的岷县划归天水专区;

1958年12月16日,从天水专区析出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10日撤销宕昌县,分别并入武都、岷县2县。

1962年1月,岷县由定西专区划归临洮专区。

1963年10月23日,岷县划归武都地区。

1968年1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各级人民委员会相继改称“革命委员会”,“专员公署”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10月1日起,专区改称“地区”。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85年10月,析出原辖于天水地区的漳县及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此时,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

2003年4月4日,隶属甘肃定西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2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