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的第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
楚国的第二种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之精神
楚人的第三种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之精神
楚人的第四种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之精神
楚人的第五种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之精神
楚人的第六种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之精神
楚人的第七种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之精神
楚人的第八种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之精神
《离骚》中最喜欢诗句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释义: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诗人表达了屈原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积极上进心态。屈原在楚国内外交困,自己被放逐的情况下的呐喊,表明自己不放弃政治理想,希望回到祖国,把国家引上正道,抵御侵略的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诗人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屈原当时的楚国在战国后期,大致位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特点: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一、男子服饰简单
1、长袍大袖。2、高冠,冠带系于颌下。3、深衣,绕襟曲裾,有上衣下裳,也有衣裳联属。4、续衽钩边:就是将衣襟接长,然后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二、女子服饰很丰富
1、袍服曲裾、直裾皆有。2、多挂佩饰贵族平民皆如此。3、袖有垂胡细细的布料垂丝。4、上衣下裳与衣裳相连皆有。5、袍身有纹饰雷纹、杯纹、云纹等。6、领、袖有锦边装饰。 7、也有续衽钩边。总体而言,楚服比之中原民族服饰更为活泼自由,不仅保留了个性,还不断地创新。 上衣下裳、衣裳连属这两种服式交替使用,还分单衣夹衣,冠有前高后低的獬冠,也有高冠。除了戴冠外还戴帻,配饰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