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苏州,相信很多人会想到苏州园林,想去看看苏州园林里优美的景色,感受古代园林的魅力。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园林内的景色和建筑都很有特色,值得去游玩。那么在苏州除了苏州园林值得游玩,还有哪些景点值得游玩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处乐园,是苏州城市地标之一。
它就是苏州乐园,原本是位于苏州高新区狮山板块,后来在2017年进行闭园,进行了升级搬迁,迁至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南侧。升级后的苏州乐园力争打造成以森林为主题,将森林生态与娱乐游玩相结合,包含了森林世界、森林水世界、四季恒温水乐园、苏州乐园植物园四大主题景区,还有酒店、餐饮、民宿、主题表演等,为人们提供食宿。
森林世界是苏州乐园的核心,由森灵树广场、藤蔓森林、水雾森林、涂鸦森林、冻原森林和黑暗森林六大主题区域组成,包含25项森林主题演出与游乐项目,每个主题区域都有游乐项目,藤蔓森林有飓风过山车等两项游乐演艺项目,水雾森林有幻境漂流等六大游乐项目,涂鸦森林有旋转木马等五大游乐项目,冻原森林有冻原王国等五大游乐项目,黑暗森林有龙卷风暴等五大游乐项目。
森林水世界是苏州乐园内以水为主题的游玩乐园,有四大区域,游乐项目有蘑菇戏水池、七彩瓢虫窝、精灵戏水屋、溪谷漂流河、丛林龙卷风、暴风谷、急速丛林、绿野迷踪、光速飞瀑、绿洲风情、飓风海浪池、冲天大回旋、海滨狂欢舞台等,夏天来这里游玩,很是清凉。
四季恒温水乐园也是苏州乐园内一个可以玩水的地方,不同于森林水世界的是,这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恒温的,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可以玩水,是一处包含穹顶花园、游乐设备、温泉泡池、度假酒店、主题餐饮的为一体的室内水上乐园,是亲子游玩不错的选择。
苏州乐园植物园占地面积达到86公顷,里面植物众多,规模很大,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园内环境很好,非常适合来呼吸新鲜空气。里面的映莲湖、展览温室、盆景园皆为亮点,是个不错赏风景的地方。
来苏州乐园游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间可以带上家人和朋友去打卡。
**攀登者的观后感5篇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我在此整理了**攀登者的观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攀登者的观后感1
9月30日下午,我们徐汇中学全校师生来到徐家汇美罗城**院观看影片《攀登者》。影片情节生动,画面震撼,我深深地被影片主人公直面挑战、不怕艰险、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大无畏攀登精神所感动,观影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每一名中国人都要用攀登精神来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部**主要描述了1960、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挑战极寒气候、极险山峰等一个个看似不可克服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壮举,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首次测量珠峰高度的真实故事。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向珠峰挑战,完成了首次北坡登顶这一项世界奇迹;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挑战世界,并首次完成了史无前例精确测量珠峰海拔高度的壮举。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它的主权归属问题双方存在争议。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这不仅仅是一次攀登,更是对国家主权捍卫的使命、对祖国热爱的态度。在我国物质贫困的历史年代,攀登精神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已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深处、已成为激励每一名中国人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团结奋斗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奋斗的新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我们中国人民奋斗攀登的步伐。《攀登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给予了我们深爱祖国的爱国情怀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攀登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取得了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个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殷殷期望,青年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青年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我们应热爱祖国、珍惜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为国为家担起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攀登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把爱国情怀落实在每天认真刻苦的学习中,传承攀登精神,战胜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追求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书写新时代中学生奋斗攀登的新篇章。
**攀登者的观后感2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的观后感3
《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当下,是伟大的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攀登者的观后感4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现在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达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攀登者的观后感5
**《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是一部气势恢宏、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质匮乏年代里,中国登山队员实现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峰的壮举本身蕴含了大量看点,极寒气候、缺氧环境、险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万变的极端天气,构成阻挡主人公登顶的重重障碍,使得影片在呈现人与自然搏斗的视觉奇观之外也拥有饱满的情节张力。
《攀登者》真正动人之处却并非情节和画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全片、荡气回肠,让我们走出影院仍激动不已。
所谓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种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众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登上它需要超强的体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从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阴面,也就是位于我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更是难上加难,前无古人。然而,没有什么困难能吓到英雄的中国人民。1960年,在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登山队员硬是以简陋的登山装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顶。此后,又在1975年再次登顶,并完成了首次觇标测绘,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443米,这一高度后来为世界采用。
看完这个**,让我深有感触,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这个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希望影片可以让更多观众看到登山前辈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攀登者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1.大爱至朴 十三农民兄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唐山十三位农民(自发去灾区救灾的农民兄弟)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2.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3.死的光荣 武文斌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牺牲”在今天的语境中已经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个英雄主义渐行渐远时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卫新:虽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学员,还没有建立功勋,这片土地永远珍存着他的汗渍、体温和灵魂。
武文斌(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
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13万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的表现,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这个战士,就是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武文斌。
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月13日,当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
“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武文斌对战友们说。在他参与抗震救灾的32个日子里,他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份内的事,就去帮着其他班排干,别人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灾区群众。
4.这就是爱 韩惠民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韩惠民的颁奖词:
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陈淮:啥叫爱?爱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性命相托。
韩惠民(痴情男携妻照顾初恋女友34年)
男,55岁,苏州人。
韩惠民和妻子徐敏芳默契“配合”,共同照顾一位瘫痪病人,已经持续了整整34年。不过,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长期卧床的病人正是韩惠民年轻时的初恋情人……
1972年,韩惠民与比他小1岁的吴月瑛同在苏州沧浪区工业淀粉厂工作。虽然两人彼此从未说过一个“爱”字,但两人已是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1974年4月的一天,吴月瑛坐着三轮机动车回厂。机动车突然侧翻,吴月瑛被抛落在人行道,当场昏迷。经抢救,昏迷多日的吴月瑛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颈椎中枢神经断裂,手术后用钢板固定,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韩惠民在吴月瑛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喂饭、端尿,陪她说话解闷。出院后,韩惠民也一直悉心照顾她。
吴月瑛瘫痪后的3年多时间里,不少热心人要给韩惠民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吴月瑛多次劝说韩惠民尽快成个家,但他就是不听,他暗下决心,要一直守护着她,哪怕不结婚,也要守护她一辈子!
在吴月瑛和她父母的屡次劝说下,韩惠民终于答应找女朋友。不过他有个前提,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经人介绍,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为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
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34年倾情照料,如今韩惠民与吴月瑛两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韩惠民的女儿认了吴月瑛当干妈,退休在家的徐敏芳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吴月瑛家里坐坐,跟她讲讲家长里短的事情。
徐敏芳感慨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走过来,丈夫早已成了吴月瑛的精神支柱,从年轻时的爱情到现在亲人般的依赖,她能理解也非常支持。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有我们在,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一直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次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5.惊世华彩 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的颁奖词: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他们的中国式的写意圆了世界一份梦想,这不是中国的展示,而是世界的融通。
朱玉: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如何展示中华民族骄傲的团队,金牌授给他们,现在还不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
总导演:**导演张艺谋;
副总导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在整个奥运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2005年,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人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负责整个开闭幕式的创作和实现。
为更好地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6.点燃生命 吉吉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吉吉的颁奖词:
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把最纯洁的奥林匹克圣火送到最神圣的人类之巅,完成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更有她对心爱之人深深地怀念。
王晓晖:在高山上,每走一步路,吉吉都用爱和梦想在把温暖催燃,所以吉吉踏出的是人类最强之音。
珠峰火炬队(把圣火送上最高的地方)
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西藏登山队运动员。
第二棒火炬手:王勇峰,中国登山队队长。
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第五棒火炬手:次仁旺姆,女,西藏自治区登山学校学生。
2008年5月8日上午九时十七分,中国登山队十九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2008北京奥运圣火终于在海拔884443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圣火耀珠峰的盛景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珠峰火炬队当天凌晨3点出发。登顶的激情和传递奥运圣火的动力激发着队员们神速前进。队员们的前进速度甚至超过了事前的预估,
9点10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燃烧,第一棒火炬手吉吉高举的祥云火炬与圣火在珠峰实现完美融合。经过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三位火炬手的传递之后,站在珠峰顶的次仁旺姆高举火炬,奥运圣火在珠峰跃动!
那一刻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这五名英雄和他们所在的珠峰火炬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7.傲拓天疆 神七航天员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炎黄子孙留在浩渺太空中的这一小步,豁然自信、脚步稳健,展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姿态与力量源泉。
陈章良:翱翔太空的三位勇士,掀起了中国民众新一轮的民族自豪感,向世人表明了梦想与航空共起飞的豪迈与快意。
"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为中国人圆"太空行走之梦")
翟志刚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刘伯明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景海鹏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北京时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这三位航天员是经过艰苦的训练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翟志刚曾入选"神五"梯队;三人都曾入选"神六"梯队。
他们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的完成了所有任务,航天员翟志刚成为了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他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翟志刚出舱后发表讲话:"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奥运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8.男儿榜样 李隆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隆的颁奖词: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废墟里与死神搏斗,绝地助人求生;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陈小川:从淡定的表情和灾区群众的欢呼掌声中,我感到他身上体现的公安消防战士职业道德的高尚。
李隆(救灾火线上的尖兵)
男31岁,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在今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9.中流砥柱 经大忠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经大忠的颁奖词:
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人的本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舍命的县长,是今天所有干部的一面镜子。
纪宝成: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这样的干部,一定能带领灾区人民看见新的希望!
经大忠(从容指挥救灾的北川县长)
男,羌族人,44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的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5月14日下午,经大忠带领工作人员在废墟中救起了一个小女孩。当经大忠抱着孩子往担架跑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泣。经大忠摸着她的脸,安慰她:“别怕,孩子,爸爸救你来了!”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地震发生后,经大忠3天3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震后,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10特别奖——全体“中国人”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珠峰是企业家蒲爱民人生中最后一个执念。而当珠峰之行叠加了疫情,事情由此富于戏剧性。他历尽煎熬登顶,却在迟迟不能回国的归途中几近崩溃。
最终,他的珠峰行程历时196天,飞行35000公里,这可能是珠峰攀登史上用时最长的纪录。
因为执念而出发,因为对家人的牵绊而用尽全力活着回来。最终,活着,但回来却用了4个月。
生活啊,就是一场永远与不确定性并肩同行的旅途。
4月12日,蒲爱民从深圳出发,从重庆飞抵海拔1400米的尼泊尔加德满都,再乘小飞机飞到2800米海拔的卢卡拉,沿着著名的徒步EBC线走了12天,到达海拔5500米的珠峰大本营。
这个过程中,蒲爱民几乎没有高反,感觉很轻松,“一路玩下来的。”
而在这次珠峰行程之前,蒲爱民用了5年的时间去准备。包括跑步训练2万公里,爬山训练累计爬升60多万米,相当于70个珠峰,体能训练600多个小时,先后登顶海拔5000多米的四姑娘山、哈巴雪山,海拔6000多米的玉珠峰和海拔7500米的慕士塔格峰。
登顶珠峰,可以认为是对自我的挑战、对自然的征服,可以有很多充满逼格的定语来修饰这件事情。但对于登山者蒲爱民来说,在通往884886米海拔的路上,他曾经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头衔都不复存在,他更重要的准备,是准备自己回不来。
或者说,做回不来的准备,再去全力以赴让自己回来。
4月初,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同学们为蒲爱民践行,席间打出标语:预祝蒲爱民攀登珠峰成功。觥筹交错之间,蒲爱民脸上微笑着,但心中想得是:“这可能是我和同学们最后一次聚会。”
而最终经历了无数次想要放弃却依然坚持到最后,蒲爱民觉得,这和他人生的三大梦想有关——上珠峰,读北大,走世界。
后面两个梦想已经完成,就读于北大汇丰商学院,已经去过几十个国家,而且,还曾经用跑步的方式,7天在地球7大洲跑完了7个马拉松。
最难实现的梦想,蒲爱民把它放到最后。对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他而言,这可能是他最后一个执念。
蒲爱民找到了很多有过珠峰攀登经验的前辈、队友、领队包括夏尔巴向导,向他们请教,了解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这些人里,包括王石、郁亮、曹峻,包括无腿登顶者夏伯渝。
“最终证明,他们的经验对我成功登顶起了很大作用。”郁亮告诉他的是一个字:熬。坚持就是熬,最后熬到觉得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就上去了。
在珠峰大本营等待登顶好天气期间,登山者都要进行必须的训练项目,攀冰和走梯。
梯子平铺在地面上,没有危险,轻轻松松就走过去了。一些队员走几次之后就去休息,而蒲爱民坚持在梯子上来来回回走了3个小时。到后来,闭着眼睛都能完成。
平铺在地面上的梯子走过去是没有难度的,但这样的梯子就架在出大本营之后的第一道关卡——昆布冰川。高度近1000米,无法绕行,这里有无数的冰裂缝,随时都在变化形状,每天都会发生冰崩,30%的遇难者葬身于此。
“我就要知道,怎样降低通过昆布冰川时出事的概率。一是快,二是晚上经过,三是挂绳子,一路都有绳子保障安全。”但绳子也有绳子的问题,绳子几十米一节,每过一个节点,都要把挂钩取下来,再挂另一节上去,这很麻烦,消耗力气,有人就想为了省力气就不挂了。“但我就是再麻烦也要挂,它可以降低出事故的概率。只要你挂着绳子,就算你踩空掉下去,绳子不断,挂钩不断,还是能把你救回来的。”
位于六七千海拔处的洛子壁,海拔高差1000米,行进路线向下看,视觉上是垂直的感觉,“向上向下都看不到头。”蒲爱民大概走10秒休息30秒,气都喘不上来,他比其他队友更缺氧,“因为我马拉松跑的比较快,需要的氧气量更大。”
高海拔体能这件事,举个例子。蒲爱民是个环保主义者,平时在深圳登山的时候都会随时捡垃圾,在珠峰上,他保持了这个习惯。
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只有十几片塑料包装袋。只捡了这么多,并不是因为珠峰上的垃圾少,而是随着海拔升高,每次捡垃圾需要的一蹲一起这两个动作,已经会极度消耗体能。
让他还比较欣慰的是,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他捡起的十几片包装纸,都没有中文,“我就想这都不是中国人扔的吧。”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最大的掣肘是家庭。
直到出发以前,蒲爱民都在权衡实现梦想和家庭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在考虑,必须要考虑,这是无法回避的。”
蒲爱民在深圳创业20年,已有一子一女,他给家里留了家书。说是家书,换个角度,其实和遗书性质差不多。
在家书里,他交待了该交待的事。最主要是交待孩子,他写下来一些希望:希望他们茁壮成长,自强自立,永不放弃。
至少有好几次,蒲爱民觉得自己有挂掉的可能,直到5月12号,在珠峰大本营准备的蒲爱民听到了有两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死亡的消息,他真切地觉得,死亡离自己已经如此之近。
死亡真正逼近蒲爱民的位置是在海拔6200米左右,在从C1到C2的路途中,雪崩向他飞奔而来,那一刻,他能做的,只是趴在雪地上。
雪崩中死亡的人,大部分是因为被气浪掀起来摔下去,趴着是唯一的办法。对于雪崩,无法预计,也无法做准备,纯粹靠运气。**里演的雪崩来了人就跑,“那是跑不掉的,你怎么能跑得过它呢,而且你在高海拔上跑两步就跑不动了,走都走不动,怎么跑。”
最终,雪崩在距离蒲爱民100多米的地方停下来,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只能听天由命的挫败感。
“怕与不怕,都不会减小出现危险的可能,我能去做的,就是尽可能周全准备,缩小这个概率。”蒲爱民觉得,这是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必须的责任。
最终,也是脑海中不断闪回的家人的画面,让他平安平安归来。
登顶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希拉里台阶,以人类第一位登顶珠峰的登山家名字命名,是只容一人通行的狭窄山脊,两边都是悬崖。这里位于8800海拔,珠峰之顶,已经触手可及,但几十米的高度,恰恰又是登珠峰死亡率最高的一段路。
这最后的一段,因为要依次通行,每年登珠峰的人都要在这里排队等候,往年最长有排队4个小时的,也有人因为排队时间太长坚持不住而登顶失败。还有人因为等待体能耗尽,人就没了。
今年因为疫情人少,蒲爱民在这里只排队半小时。
在向上的时候,蒲爱民突然发现前面有个人横在路上,腿就伸在路中间。“是一位已经去世很多年的登山前辈。”
蒲爱民说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有敬仰也有恐惧,敬仰他把自己永远留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恐惧的是,他再一次想到自己,有没有可能下不去了?
站在珠峰之巅、世界之巅,那一刻,蒲爱民并没有觉得自己干了一件挺牛逼的事儿。此前他取经的时候问过的所有人都说登顶了也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蒲爱民当时觉得他们的回答不太可信。
在这一刻,蒲爱民首先是松了一口气,“终于熬到头了。”
接着,让夏尔巴向导为自己拍照片。
然后,他小心翼翼站在珠峰峰顶小小的平台四下里看了看,想着,“我已经到这儿了,要记住这里的样子。”同时,那个瞬间,他忽然有一种“全世界都在我下面”的想法。
做完上面这件事,大概花了10分钟,他就开始下撤。
“登顶了,我只完成了一半工作。”全力以赴上去,而下撤,蒲爱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活着!
“无论如何都要活着下去,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下撤途中,也很凶险。在一处悬崖冰壁,蒲爱民的冰爪突然被路绳缠住,刹那之间人反转倒挂,继而快速下坠,很快下降器锁住了绳索,下坠停止了,但蒲爱民被倒挂着,等向导赶到才被救下。
有夏尔巴人运送一位受伤者下山,八个人只能运送一个人,而且不是背不是抗,受伤者在雪地上拖行。
这让蒲爱民想到之前听到的一个笑话,说只要足够有钱,可以请夏尔巴人抬上珠峰。“往下运,八对一,都只能拖行,往上?多少钱都不可能。“
今年与蒲爱民同时攀登的,有一个来自中东的王子,世界上最有钱国家之一的王子,登珠峰还有十几个保镖跟着,夏尔巴人也请了几十位,但登顶珠峰,仍然要靠他自己一步一步去完成。
登顶之后,蒲爱民5月28号下撤到加德满都,一边休息调整一边等待早已预定的6月6日回国航班。几天后,他收到航班取消的消息。从这时起,蒲爱民发现自己陷入了无穷尽的等待之中。
航班一路改期,从6月底、7月、8月,再后来到10月,最后一次改期,航班时间已经推到11月11号。归期永远遥不可及,他觉得,在加德满都等待回国的航班,基本就没戏了。
在尼泊尔,其他登山的队伍里有中国人飞到埃及,说是开罗有飞机回国。于是,8月24日,蒲爱民飞抵埃及。
但在埃及他也回不去,因为不给他绿码。
此时,在他的信息渠道中,只剩下从美国回国这一条路。一个月后,蒲爱民从埃及飞到了美国西雅图。
西雅图仍然不给他绿码,各地各时段的政策不尽相同,在这里的要求是,不能是从第三国中转回国。
按规定在美国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后,10月3日,蒲爱民从洛杉矶飞到广州。
经过14+7天的隔离,10月24日,蒲爱民回到深圳家中。
此时,距离他4月12日离开深圳踏上珠峰行程,已经过去了196天。
这次回家,蒲爱民用了4个月,飞行3万5千公里。
刚下撤到加德满都时,蒲爱民身体疲惫,但精神极度亢奋,毕竟是成功登顶并且安全下撤,很开心。同时,加德满都又是个旅游城市,等待回国的时间完全不寂寞。即便6月6日航班取消,他也没觉得这事有多重要。
“以前说出国难,从没想过回国会这么难,从没想过会滞留在国外回不来。”
在蒲爱民看来,国外疫情严重,国内为一些重要活动取消航班很正常。而之后,八一、十一,航班一路往后延期,他也还是充满希望,“肯定能回国,飞机肯定会有的。”
延期到十一之后,他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当地很多人在说,可能到年底之前都回不去。
怀揣看世界梦想的蒲爱民已经去过了几十个国家,但在2020年初疫情开始之后,他没有出国,“如果知道回国这么难,我会考虑明年再去登珠峰的。”实际上,蒲爱民此时正在经历的,是因疫情滞留海外无法回国的很多人的日常。
在尼泊尔和埃及滞留期间,蒲爱民一直住在酒店,日开销在3-5百元之间,自己经济条件尚可,且可以线上办公,蒲爱民还没觉得有很大压力,但在这期间,他真切地感受到很多普通打工者的艰难。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外时间更久,其中有些是在疫情开始之前就在国外,之后就一直没法回来。他们本身收入就不高,还有很多已经失业,经济压力相当大。
更尴尬的地方在于,尼泊尔的旅游签证最长150天,到期前必须离境,否则就属于非法滞留。有一部分中国人,要么是过去旅游,要么是路过尼泊尔,一直等到签证到期都无法离开,形成了一个两头不靠的局面。
这就要面对两个结果,一是驱逐出境,二是罚款。驱逐是没地方可驱逐的,只能罚款,罚金是每天8美金。后来大使馆出面做了沟通,罚金降到每天3美金,但长时间滞留下去,这仍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对蒲爱民来说,让他崩溃的地方在于等待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如果确定在哪个时间是一定可以回国的,那都可以等,但这个情况是,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就像登珠峰,根据手表上的海拔变化,就知道离登顶还有多远。但要是不知道珠峰的顶是8848米,那山究竟有多高,攀登何时才是终点?
因为各国对疫情的政策不一样,蒲爱民在埃及和美国都没有被隔离。在美国,他特地去超市看有没有纸巾,因为当时国内有自媒体说美国纸巾都被抢购一空,但蒲爱民看到的情况是,当地超市一切正常,他还专门拍了超市里的视频发给国内的朋友。包括戴口罩的事情他也留意了一下,室外有人戴有人不戴,但进便利店这些地方,店员是拒绝不戴口罩顾客进入的。
一边是手机上的关于美国的信息,一边是身处美国超市里看到的实际情况,这时候他觉得,信息的传递是有些偏差的。
在美国等待回国的时间,蒲爱民是有盼头的,他知道待够时间就可以走。这段时间他和队友住在美国的家庭旅馆里,和美国房东住在一起,有公共厨房,每天都去买菜做饭。
等待归国的日子,也是熬,生活开销加上机票,也是不小的支出。但蒲爱民仍然觉得幸福,毕竟不用再担心自己回不来,和北大同学们的聚会可以继续,孩子们的成长路上,不会缺少
他的陪伴。
珠峰的尽头不是8848海拔,而是家。
登珠峰难,回家更难,但还是回来了。
这比什么都重要。
《攀登者》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冲顶。危急时刻,临时队长方五洲(吴京 饰)为了保住同伴曲松林(张译 饰)的性命,不得已舍弃了摄影机。尽管他们从北坡成功登顶,却因缺少环绕山顶360度影像资料而不被国际登山界承认。不久,国家登山队解散,登顶的三人也各自天涯。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经过艰苦的训练,方五洲、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 饰)、杨光(胡歌 饰)等年轻登山队员,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在严峻多变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信念,终于在1975年5月27日将五星红旗插在珠峰之巅。
《你好,之华》
生死离别,红颜薄命。告别了命途乖离的姐姐,袁之华(周迅 饰)带着些许落寞的心情和丈夫以及姐姐的儿子晨晨踏上归途。临走的时候,她从外甥女睦睦(邓恩熙 饰)手中接过一封邀请函,这是姐姐袁之南初中同学会的邀请。在久别重逢的老友欢聚环境中,被众人当作之南的之华无法坦然道出姐姐去世的事实。她选择先行离去,途中却又与姐妹俩的旧相识尹川(秦昊 饰)重逢。在此之后,之华以姐姐的名义给尹川写信,重温青葱时代的记忆。与此同时,待在老家的睦睦和之华的女儿飒然(张子枫 饰)接到了尹川的来信,出于对母亲过往的好奇,她们以稚嫩的笔触写了回信。 喧嚣匆忙的电子时代,两代人分出三地,重绘他们逝去的岁月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