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忧蓝 - 班得威
(专辑:忧蓝色音乐)
歌词:
火车穿越烦恼感伤 还有音乐陪伴到favorite地方 随着那个熟悉节拍 轻声唱起来
数不完的灯火摩天 还有风清云淡 呢喃在耳旁 不经意吐露的云烟 化作憧憬拉
浪漫随快乐和悲伤与思绪绕啊绕
(你 活在我的世界里)
怀念被感慨陪期待害眼泪转啊转
婉转的音符来又回带希望去流浪传播四方
浪漫随快乐和悲伤与思续绕啊绕
怀念被感慨陪期待害眼泪转啊转
心情的季节变换 不愿为了谁停留
rap
随身听 听音乐
感悟歌者那些心灵起伏
而共鸣想起
曾经某时某一种心境
某一段心路旅程与某一个牵绊
表示成颜色 他们说蓝色代表忧愁与孤独的伤感
而我喜欢的蓝色只是一种心境 拥有各种颜色 才是美丽人生
我 一直向梦想远方前行 找个方向 插上翅膀 就算未来有万千阻拦
浪漫随快乐和悲伤与思续绕啊绕
怀念被感慨陪期待害眼泪转啊转
心情的季节变换 不愿为了谁停留
描述:快乐还是忧伤,都是心情的一部分,这些不同的颜色,组成了我们多彩的人生,即便她是蓝色的忧伤
插曲名称:
1、Love Stinks-The J Geils Band
2、Nothin' But a Good Time-Poison
3、Tainted Love-Soft Cell
4、Baby, Baby-Alana D
5、Express Yourself-Charles Wright
6、Mondo Bongo-Joe Strummer & The Mescaleros
7、Lay Lady Lay-Magnet featuring Gemma Hayes
8、I'll Melt With You-Nouvelle Vague
9、Nobody Does It Better-8mm
10、Let's Never Stop Falling in Love-Pink Martini
11、Assassin's Tango-John Powell
12、Used to Love Her-Voodoo Glow Skulls
13、You Are My Sunshine-Stine J
14、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Righteous Brothers
15、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Air Supply
16、You Give Love a Bad Name-Atreyu
17、Love Will Keep Us Together -Captain & Tennille
扩展资料:
《史密斯夫妇》基本信息:
《史密斯夫妇》是《谍影重重》导演道格·里曼执导的一部动作**,翻拍自希区柯克的旧作,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分别饰演男主角约翰·史密斯和女主角简·史密斯。影片于2005年6月10日在美国上映 。
影片被誉为《真实谎言》与《玫瑰战争》的混合版,讲述一对两个特工从相遇、到恋爱,之后发现目标就是对方后发生的一系列荒诞离奇而又搞笑的故事。
参考资料:
小樽灯之市是由小樽运河附近的店家联合举办的冬季活动,在邻近的主要街道上挂上各式各样炫丽的灯饰,闪闪动人,尤其在下雪的时候,更是显现出有如童话般的梦幻景象,气氛十足。除了街道的灯光装饰外,在圣诞节前后,附近店家也会有一系列精彩活动,像是小型演唱会、手工玻璃DIY体验,以及各种商品的特卖与赠送活动,让冬季的小樽市街更显得热闹缤纷。
时间:约在12月上旬至隔年1月
活动谘询:0134-32-6101
地点:小樽运河区与市街
交通:小樽站步行约15分钟可抵
小樽雪灯之路:旧仓库群林立的小樽运河,夜晚由瓦斯灯营造出的浪漫气氛更是迷人,每年的二月中旬,小樽市会在几个主要的会场,举办小樽雪灯路祈愿活动,家家户户在门前的雪地上摆放点起的蜡烛灯,形成一整条的雪灯路,祈求安与和乐。而小樽运河的河面则会用固定在运河两端的绳索上挂着捕渔用的玻璃浮球,里头点上蜡烛,漂浮在运河上,用烛光妆点小樽的冬季夜晚。
每年也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到此共襄盛举。值得一提的是,小樽观光振兴室在此时会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灯节志愿工,以维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把握机会,随时注意这方面的消息,用不同角度参加与小樽的冬季节庆,感受不同的小樽。
时间:每年二月中旬,为期约10天
地点:小樽运河、万国铁手宫线遗址与其他21个会场。
著名景点
小樽的音乐盒堂也是很有名的景点之一,小樽音乐盒堂是自小樽开港之后,西方的乐器渐渐的传入日本,许多店铺也开始贩售起音乐盒,在不知不觉间音乐盒竟然就这么成为了小樽的名产之一。小樽的音乐盒堂共分为两馆,本馆与二号馆。小樽的音乐盒堂可说是日本数一数二的音乐盒堂展览馆,光是展览馆内的音乐盒就超过三千件,其中还包括了极具收藏价值的洋娃娃音乐盒以及自动演奏的音乐盒等,都是相当有纪念价值与收藏价值的音乐盒。目前在市面上几乎看不到的传统型的音乐盒,在小樽的音乐盒堂内都看的到。此外,音乐盒堂内也有一些音乐盒是供游客选购的,让喜爱音乐盒的游客也可以带回家做纪念。
小樽交通纪念馆,是北海道铁路的发源地,纪念馆也是全日本交通纪念馆规模最大的一间。小樽交通纪念馆占地5万8千平方公尺,馆内的展示品可以充分的展示出日本海陆空交通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他贵重资料等。因为小樽是北海道的铁路发源地,当然也就少不了火车的展览。馆内展出了近五十辆的经典蒸汽火车,喜爱火车的火车迷们千万不要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早期小樽除了是对外的商港之外,也是北海道最主要的渔获集散地,小樽中央御市场便是负担起重要的集散地角色。自从明治时期开始,小樽便一直是北海道最主要的渔获集散地,所以在小樽的中央御市场内共有约莫七十间的商店,其贩售的东西有乾货、湿货等种类齐全,应有尽有。中央御市场内的店家也有供应附近餐厅的新鲜的渔获,或是配料等等。虽然规模比不上函馆朝市,但却也是当地民众相当喜爱的购物场所。 小樽位于日本北海道西半边的一个海港小镇,而小樽运河是代表北海道小樽市的景点,全长1140公尺,宽20~40公尺,于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完成。
在1873年札幌内发现煤炭后,由于扮演札幌外港的角色,身为煤炭输出港的小樽,从此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不过,由于小樽地势多为山地,平地较少,小樽因此在1989年时展开填海工程,并在新形成的海岸线外着手兴建人工岛,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于是在1914年时,在小樽内地开始开凿小樽运河,成为小樽装卸货物的重要运输码头。把陆地与陆地之间的海填补起来的人工运河的工法叫做填补型运河。
但是这种靠人的力量卸载的方法在二次大战后开始萎缩。加上在战后,因为与桦太等地的贸易减少,作为一个物流据点的用途,小樽运河已丧失其功能了。而日渐废弃的运河,也由于缺乏使用与管理后,运河两端开始逐渐呈现堵塞、淤积现象,一到夏天,淤泥的恶臭成为小樽都市管理的重大难题,将无用的运河填埋起来,建设成马路干道成为政府与工商界一致支持的主流呼声。
逾是小樽市在1965年左右决定把小樽运河转换成道路。虽然在全国展开了保留运河的行动,但是一部分运河还是被整顿成道路,也就是现在的北海道道17小樽港线(名港小樽港湾线)。不过,道路施工开展到运河区时,当工程将矗立在运河边石造仓库中一些有碍观瞻的杂物清理后,意外让居民重新发现小樽运河景观的美丽与迷人之处,居民开始认为填埋运河改建为干道的政策,有必要重新评估与调整,从此,开启了小樽运河保存运动的滥觞。现在林立着运河的两岸的仓库使许多人回想当时。
可以沿着放满了御影石的运河散步,欣赏取于小樽市历史为提材的凋像。到了夜上,63支的瓦斯灯会被点燃,使整个小樽运河有如进入了幻想世界。 小樽天狗山是能够眺望到港口的滑雪场,而且历来最是有名的大回转滑雪选手盛出的地方,倍受小樽市民和全国滑雪爱好者亲近和喜爱。在这里夜间滑雪更是其乐无穷,夜晚的景色也是别具一格。
天狗山滑雪场最上部标高532米,斜面构成比例为:初级30%,中级40%,高级30%,共六条滑雪线路,平均坡度为302度,最大坡度为42度。
交通:JR函馆本线小樽站下车,小樽站前乘天狗山雪场线巴士;从小樽站前出发约18分钟。 北海道是一个梦。这个梦里只有爱情。或许因为冷,反而我们想到,那里一定有炉火。或许因为有炉火,反而打了一个寒战。就像有灰烬的地方曾经一定有火一样。
《情书》,一个苍茫而无奈的爱情故事:悠悠白桦,明眸的姑娘,刻骨的孤单,有些残忍的漫长冬季,构筑成一个追随那封情书前往的梦。小樽市钱函二丁目二四番地。
藤井树收
你好吗?
我很好。
渡边博子
在北海道开始飘雪的季节,我来到了这个日本北部最纯美的有着这个凄美故事的雪国小镇。札幌开往小樽的JR所途径的小站的名字都很诗意浪漫:琴拟,手稻,稻穗,发寒,星置,星见,钱函,朝里,小樽驻港。过了钱函,车就行驶在海边了,看着窗外向后退去的湛蓝的日本海海水,感觉似乎乘的不是车,而是船,非常美妙。冬日的日本海迎接着每一个来小樽的寻找藤井树的人。
小樽没有东京朝九晚五的匆忙,都市白领的压力,没有东京的拥挤嘈杂。这里,早晨有温暖的阳光和玲珑的八音乐音;中午有晶莹透亮的玻璃制品,有美味的海鲜,乳制品;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只有空荡荡的街道和零星走过的行人。
小樽最能带给游人优雅旅情、罗曼蒂克的心情的场所是小樽运河。从1914年开始,经过9年岁月挖掘而成。运河沿岸排列着古老的石造仓库群,旧时的影子浮在岸上,河边依然能够看到斗大的“北日本仓库港运会社”的字样。昔日作为船运货物集散地的石造仓库静静地守望着年代的流转。运河边上的瓦斯灯一直是浪漫的装点师,当夕阳西沉,瓦斯灯点亮时,整个运河在一片温暖的幽黄之中透出澹澹的浪漫。这幅图画,占据了小樽旅游资料的所有封面,不知为什么,它总会让人想起记忆里某个久远的年代、或是对遥远故乡的怀念。沿着运河有石板铺成的步行道走过,恍如时光倒流,回到了100多年前,甚具怀旧的气氛,不由得心中有个期许,希望在这条长长的运河边遇到一位犹如《情书》中的纯美女孩。
看精致的玻璃工艺,是小樽另一种浪漫。琳琅满目的玻璃用具、工艺品及家饰罗列满街,有高级豪华的专卖店,也有卖各种小饰物、玩具的路边摊。市区有多个玻璃工艺工厂,里头的玻璃工艺品琳琅满目,小到常见的咖啡棒,大到华丽的大花瓶,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吃罢在日本首屈一指的新鲜美味的小樽海鲜寿司后,握一支北之冰淇淋屋的冰淇淋,信步朝北一硝子走去。北一硝子是最能代表小樽玻璃工艺的玻璃制品店。
玻璃的世界,浪漫的音乐,温暖的烛光,认真的欣赏,努力的记住这个玻璃童话世界。买下一个精致的玻璃旋转木马八音盒,配上我非常喜爱的《天空之城》主题曲—伴随着你,用它来承载我日后对小樽的思念。北一硝子最有特色的当属三号馆,三号馆由四部分组成:北一会馆,油灯会馆,美术展示室以及乡村会馆。北一会馆内照明由167盏油灯所构成的魅惑世界,四周墙壁上的玻璃艺品在油灯的映照反射下闪闪发光,置身其中宛如星空般的璀璨,美轮美奂。顺路前行可以看到小樽音乐盒博物馆,那座建筑实在是很老了,暗红色的红砖外壁,拱形的窗子,略为突出的石砌出入口,陪伴着彼此的幽幽岁月。它是全日本最大的音乐风管专卖店,里面的展品也同样有着悠久历史。而门口那个英国制造的蒸汽钟,是可以发声并且喷薄出蒸汽的,配着带有音乐节奏的声响,无情而又无限眷恋地记录着时间,宣布着又有一段记忆不可追回。每当整点时,音乐响起蒸汽喷出,散发着浓浓的怀旧风情,让整个小镇变成了一个雪中的童话世界。
在小樽很容易看到写着俄罗斯语的路标,这是因为小樽开埠早,早在上个世纪就对欧洲的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小樽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有深厚的城市交情,彼得堡美术馆可以为这段历史作见证。现在美术馆里面展出着一些俄罗斯名家的画作,展品是每三年一换的,来源于圣彼得堡的国家美术馆。有一间展室比较特别,是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房间的原样展室。显然彼得堡美术馆以他为荣,小樽,也共用了友谊城市的回忆和纪念。
《情书》的外景地当然也不能错过,树和博子擦肩而过的色内十字路口是曾经被称为“北方的华尔街”的地方;树与同事讨论古怪来信所在的旧日本邮船小樽支店;开篇博子在一片茫茫的白雪中,那里是小樽海拔532米的天狗山滑雪场,远眺小樽港,景色绝美。其实不用寻找,到处都是《情书》的影子,沿着小樽港向天狗山的手宫公园走去,途经小樽港时,厚厚的积雪没过鞋,一片洁白,因为无人到来,所以只有我留下的脚印,船只静静的停靠在港湾内,面对港湾,背后就是手宫地区的山坡,手宫,一个陡峭山坡上的小村,可能藤井树的家就在上边,在那里中学时的男藤井树骑车冲下山坡给女藤井树头上套纸袋——可怜的小男孩只能用恶作剧来表达自己的喜欢。走过那段自行车剧情的地方后,回望小樽全景,回想着那有着被和风吹起的白色窗帘的图书馆,回想着摇着脚踏车看英文试卷的停车棚;回想着有那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夹着的借书卡背面少女藤井树的素描画像。
在小樽的运河工艺馆的顶楼有个留言簿,厚厚的一摞,大概有10几年的历史了,各国的游人纷纷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心愿,留下了对小樽的爱。我翻看着。虽然是各种语言,但是大都会有“I love Otaru”。我也不例外,在12月31号那页写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傍晚再次回到运河,突然间对曾经无比迷恋的八音盒和北一玻璃失去了兴趣,五彩缤纷的颜色化为纯粹的白。因为我的眼中只剩下冬雪下的运河,那永远浪漫与怀旧的小樽运河。
小樽最美的时刻在于寒冬,在于黄昏,在于路灯,在于仓库,在于运河。
小樽是如此地偏爱石头与玻璃,运河边的旧仓库、欧式建筑的石砌洋楼,无所不在地诉说着昔日的繁荣。同时,玻璃又用它灵动剔透的光泽延续了今日的铅华。 在河边排列着木骨架的砖石仓库,其中一座仓库上有一个称之为“虎瓦”的大鱼装饰物——这里就是建于1893年的仓库改建而成的小樽市博物馆。在博物馆里,阵列了当年从大阪开出、经濑户内海、山阴、日本海后到达北海道的北前船模型和有关鲱鱼捕捞的资料,还有保持原物大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摩登商店的展品等。从运河漫步至色内本大街,这一带往日叫做北华尔街。一些建于19世纪的石造洋房被保留了下来,其中一座现仍为日本银行小樽支行所使用,附近还有历史性的建筑,以及文化馆、美术馆、小展馆等等。 另外,在小樽市博物馆附近,集中了许多玻璃工艺和八音盒的小展馆及商馆。在小樽有一个日本最大的八音盒专卖店——八音盒堂。建于1912年,砖木结构。八音盒堂的正面有一座高55米的世界最大的蒸汽钟,每隔15分钟发出一段汽笛声般的音乐,吸引着游人们驻足倾听。
而小樽最出名的玻璃工业,也让这个城市有“灯的故乡”等美誉,看精致的玻璃工艺,是小樽的另一种浪漫。琳琅满目的玻璃用具、工艺品及家饰罗列满街,有高级豪华的专卖店,也有卖各种小饰物、玩具的路边摊。市区有多个玻璃工艺工厂,里头的玻璃工艺品琳琅满目,小到常见的咖啡棒,大到华丽的大花瓶,让人看得目不暇给。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玻璃制品、灯罩饰品,及众多的玻璃手工艺品可供自由选择。日本的工匠们从海洋中获得了灵感。玻璃工艺品中有不少使用蓝色和淡绿色,正是大海的象征。
在风铃的音乐声中,人们不由自主地爱上一个个冰冰的玻璃制品,最出名的玻璃制品工场“北一硝子”里还可以观看制作过程。游客可以参观玻璃工作室,见识一下不断变化形状的吹空绝技。
在小樽,有的咖啡馆在观光客喝咖啡前,就会让客人自行选用印有小樽市容、运河的瓷杯,喝完咖啡后杯子则让观光客带回家当纪念品,颇具创意。傍晚时分在富有欧洲浪漫气息的小樽运河畔,漫步于罗曼蒂克的古老街道。不论大街还是小巷,人行道旁的空地一定是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草,商家门前店旁有空地、也都有可提式木盆、木桶的花草盆栽,垃圾筒、坐椅等各式街道家具也井然有序颇具匠心,不但欧式的旧建筑物一一挂上了市政府指定历史建筑物的衔牌严加保护,就算是新建的建筑物或老房子翻新,也刻意建成欧式建筑物的立面假墙,营造出整体都市的欧式风格,这点点滴滴都看得出市民与政府的用心经营。
游客们一到了那个地方,就都会喜欢上那里,那沉静温柔的玻璃之城,浪漫之旅。
“玻璃之街,唯有小樽”,这是一句全日本流传很广的老话,说的是小樽玻璃制品为日本之最的事实。在小樽最有名的要数北一硝子三号馆,这里出售几千种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工厂的建筑物为明治20年代完全用石头搭建起的仓库,里面稍微有一些暗,虽然不是很亮堂,但北厅的4000多件玻璃工艺品,167盏石油灯,把整个大厅的气氛烘托得极其浪漫、温馨。
北海道的小樽,正是雪与火的化身,温暖而悠闲,又带一点凄凉。那气氛,让人忘记烦忧,车来人往灯火融融,街边一角雪落处也有一股澹澹忧愁。古来访客多寂寞,惟在小樽留其名。有没有留其名不重要,大概很少访客不会留其钱,小樽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买。小樽作为明治时代对西方开放的口岸,彷效西方不遗余力,玻璃(硝子)自然必须充足,总不能学人家盖了一堆银行、教堂。结果门窗还用纸煳,战后小樽没落,硝子的制作却成一大特色, 市中心有好几家硝子店,琳琅满目逛的心瑶神驰。
小樽的玻璃大多是都是手工制,因此每个都不同,花样分布、大小、色泽浓度,细看都不相同,有别于工厂制造的量产品。因此更受游客的喜爱。除了几种经典款,每年都有新设计或研发的商品上架, 因此隔几年去北海道,就会发现不同的玻璃品,过去买的款式,也许想买也买不到。光在玻璃里弹跳,如火焰般闪动人的视线,用小樽买的玻璃来证明小樽是雪与火的融合体。
探究近代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时,不应忽视文化因素。任何一个经济上贫穷、政治上 分裂的国家都不可能崛起;同样,任何一个充斥着文盲,文化贫乏、落后的国家,也不 可能崛起。文化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 国力的具体体现。
近年国内学术界在论及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时,论者主要涉及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创造政治稳定的局面;(二)全面发展经济,奠定国家强盛的基础;(三)放弃闭关自守,坚持对外开放;(四)重视改革,不断创新; (五)抓住机遇,及时决策。毫无疑问,这都是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的。但是,当我们就上述问题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等历史认识范畴中的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蕴涵在这一切背后、直接促成这些国家崛起厚重的文化因素。探讨这个问题,这在今天“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尤其重要。因为独立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发挥出比物质力量更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经济上贫穷、政治上分裂的国家都不可能崛起,发展壮大;同样,任何一个充斥着文盲,文化贫乏、落后的国家,也不可能崛起,发展壮大。沿着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曾经出现过汉、唐王朝的辉煌盛世。这种辉煌盛世,又是和秦汉、隋唐时期的文化高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历史现象。因为文化是社会的内涵,作为价值体系,存在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之中。总之,文化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存在。对于这个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家早有明确认识。例如,1919年秋李大钊在论及中国的未来时说:“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我所理想的‘少年中国’是由物质和精神两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国’,是灵肉一致的‘少年中国’”。李大钊这里所说的“精神”,即是“文化”的同义词,所以他认为这种“精神改造运动”是“文化运动 ”的内容之一[1](pp235-236)。这里,李大钊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精神”、“文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改造中特殊的意义。1920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华民国事业之成败及今后革进之机遇》中,强调国民的能力决定一国事业的成败,“一事业之完成,大非易易,故一国民在一时代间,往往仅能完成一种事业,或以一种事业为主,而其他为辅”。而“国民能力”的培育,则应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用“世界史的眼光”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他说:“中国文化,本最富于世界性,今后若能吸收世界的文化以自荣卫,必将益扩其本能而增丰其内容,还以贡献于世界,则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必在人类进化史上占重要之职役”[2](文集之三十六)。这里,梁启超不仅看到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而强调了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以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加积极 的步进的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对100余种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们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英国人类学家K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复杂生活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3](p56)。英国另一位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在对文化进行分类时,将“社会组织”、“精神文化”与“物质设备”及“语言”相并列。中国学术界把文化分成“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 要指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以及文学艺术和语言等等。
由以上不难看出,文化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后天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它既表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表现出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总之,文化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而且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经济崛起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在文化上崛起的大国。“工业化是一项具有巨大历史威力并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另一件百年才逢一次的大事如此改变地球的面貌及其居民的生活”[4](p200)。工业化和工业时代的到来,不能脱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 基础,同时也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文化的积累。
如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力量不能自发形成一样,文化力量也不能自发形成。因此,综观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国崛起中的文化建设,以及对文化力量的积极培育。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才”的培养,应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原强修订稿》中曾指出,达尔文、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自强。自强,并不仅仅表现为血气体力或聪明智虑等方面,而是“德行仁义之强”。这里的关键是开发民力、民智和民德,“此三者,自强之本也”。在《救亡决论》中,他则进一步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如果科学技术再发达、经济再强大,但是没有人才,只有奴才,那迟早是要失败的。
文化力量的培育离不开教育,或者说首先是教育。以美国为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例如,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表现出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传统,其源端是以古代希腊为源头的欧洲传统教育思想。马萨诸塞殖民地在1642年、1647年、1648年连续通过教育法案。法案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普及教育,规定每50户以上的乡镇,必须指定专人教儿童读书写字;每100户以上的城镇,必须建立一所学校。美国独立之前,已经建立了哈佛学院(1636年),这是美国第一所大学,此外还建有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耶鲁学院(1701年)、新泽西学院(1746年,后改为普林斯顿大学)、英王学院(1754年,后改为哥伦比亚学院)、费城学院(1755年,今宾州大学)、布朗学院(1764年)、王后学院(1766年,后为拉特格斯学院)、达特矛斯学院(1769)等9所学院。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是这些大学办学的榜样。由于“教育是人类所必须的”这一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到美国内战前,即已建有200多所大学。自开国总统华盛顿始,美国历届总统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实现国民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因为这是和培养公民的“美国精神”,以适应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70年代,即美国迅速崛起,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美国高等教育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实施教育改革,大学课程的设置一改远离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状况,开设经济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同时开办各种专门学院和研究生院,加快培养短缺人才。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 内容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这时建立的。
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迅速发展,对于提升美国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 9世纪后半叶,电力已经得到广泛采用。1851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系统开始应用于美国的铁路线;1867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1886年,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77年又发明了留声机;1892年,杜里雅兄弟成功制造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飞行成功。188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和美国在19世纪的 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这种状况并非美国所特有。自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国家经济上、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对抗。教育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影响最广泛的文化力量普遍受到这些国家的重视,成为参与这些竞争和对抗的重要内容。1861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其代表作《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中,从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出发,阐释自己的教育理论。他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时,强调要教授“直接关系保全自己的知识”,进而才能为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做好“完全的准备”。“因为生命规律的知识比任何其他知识都重要;生命规律不只是一切身心过程的基础,同时也间接是街头屋内一切来往、一切贸易、一切政治、一切道德的基础”。他还强调,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同时将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原理用于 教育理论,成为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组成部分。
自19世纪70年代始,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免费教育法令,创办公立的国民小学和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公民、道德、历史、地理、音乐等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培育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发展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和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直接关系。直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种状况在本质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一定说发生了哪些变化,则主要表现在这时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增加教育拨款,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发展“综合学校”和职业教育,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创办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以及改革学制,进行学科调整,大力提升理工学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开设有“使用价值”的课程,提倡“实科教育”等,教育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联系。特别在高等院校中,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繁重的前沿的科学研究的工作,而这些研究的成果,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总之,教育和文化力量的 不断增长,满足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启迪民族意识、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西欧主要国家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学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熔铸在西欧国家的民族文化中,使这些文学艺术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学艺术毫无疑问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是简单的、平面的折射,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只看到文学艺术只是时代的反映,而忽略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在创造历史,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民族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同样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启迪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化是推动民族国家走上强国富兵之路的原 因之一,为什么经济上、军事上的大国,往往也是文化上的大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为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的浪漫主义在西欧产生。这是西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预言的“理性的国家和社会 ”。资本主义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但是赤贫化的劳动者却日益增加。德国在政治上仍然处在分裂之中,还没有实现民族的统一。浪漫主义是对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的反拨。古典主义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文艺理论或文化思潮,但是却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所谓“古典”的涵义是“典范”,即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艺思想为典范。如果说17世纪时的西欧政治、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古典主义,那么,到了19世纪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已经显得过时了。
浪漫主义在19世纪初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影响很大。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作用;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则强调人的精神的绝对性和完美性,他们或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战士;或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同样十分推崇人的独创性和主观能动作用。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最早向古典主义提出挑战。所谓 “启蒙”,原来的含意是“照亮”和“启迪”。启蒙运动是强调要用近代的“理性光辉 ”,冲破宗教神学对人的精神束缚,建立充满了时代精神的“理性王国”。由此不难看出,启蒙运动是浪漫主义先驱。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都反映了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的 政治理想和精神要求。
浪漫主义首先出现在德国。18、19世纪之交,弗·施莱格尔发表了《片断》,强调艺术的主观性,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艺术理论的奠基之作。19世纪初,奥·施莱格尔发表了《关于文学和艺术的讲稿》和《论戏剧艺术和文学》,较系统地阐述了浪漫主义艺术理论,影响颇大。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雪莱在《诗辩》中,论述了文学和社会密切相连自古已然,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功能。他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休斯》和《自由颂》、《自由》等,在欧洲19世纪2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19年,他在《西风颂》中写道:“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么”他强调文学改造社会的作用,被恩格斯赞誉为“天才的预言家”[5](p528)。继德国、英国之后,法国浪漫主义大抵在19世纪初形成。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中,严厉抨击了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在分析了文学发展和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批判了古典主义理论。她十分关注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独创性问题,提出“ 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化积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润物细无声”,无形 地,却是强有力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命运。
浪漫主义虽然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文学艺术创作关注社会现实,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这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雨果等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作品,就表现出对复辟王朝严厉的批判,以及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倾向。雨果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对社会历史运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雨果对社会历史分期的认 识,和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的认识十分相似。
维科在其代表作《新科学》中,认为人类的历史经历了神的时代——人类的童年时代、英雄时代——人类的青年时代和人的时代——人类的壮年、老年时代。“根据埃及人所说的他们以前已经经历过的那三个时代,即神、英雄和人的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我们将看到诸民族都是按照这三个时代的划分向前发展,根据每个民族所特有的因与果之间经常的不间断的次第前进”[6](p459)。只有“人的时代”才有权力的平等、经济的昌盛和科学文化的繁荣,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雨果则认为,文学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原始时期是抒情性的;古代是史诗性的;近代是戏剧性的。雨果还进而解释道:戏剧描写人生,戏剧的人物是凡人,戏剧以真实来维持。如果说维科的历史哲学是要建立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揭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鸣锣开道,因而使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7](p618);雨果则认为古典主义在19世纪已经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代之而起的是浪漫主义。在法国,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法国大革命将法国历史发展推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的法兰西应该有现代法兰西的民族文化。在雨果看来,高扬浪漫主义的旗帜, 是在发展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成果。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是恒久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情趣,通过歌颂民族的伟大、宣扬民族的理想,培育着、滋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成长,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观念形态的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 发展的历史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19世纪是西方美术发展历史的第三次高峰,足可以和古代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媲美。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就如同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一样,不是偶然的。强烈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自然要以古代罗马作为借鉴。19世纪的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绘画艺术的主题不再是女性柔弱的胴体,而是刚毅、坚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无论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新印象主义等等,都不同 程度地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与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向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表现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JL大卫不仅是法国著名的画家,而且首先是革命家,他作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他与雅各宾派的领袖人物罗伯斯比尔、马拉等过从甚密。在其代表作《荷拉斯兄弟之誓》(1785年)通过对古代英雄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歌颂,鼓舞着法国人民投身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他另外的一些作品,如《球厅宣誓》、《布鲁图》等,也直接或间接和法国大革命息息相关。1793年,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马拉被暗杀,JL大卫立即赶绘了举世闻名的《马拉之死》,生动地再现了战友马拉被吉伦特派分子刺死的一幕历史悲剧,严谨的写实主义 手法使其成为世界美术珍品。
在诸多艺术领域中,可能最能够激发人内在情感的,莫过于音乐。正如19世纪德国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所言:“音乐使人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音乐文化的繁荣,就难以有整体文化的发展。在近代欧洲音乐发展的历史上,古典主义在贝多芬时代已经达到顶峰。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时代——浪漫主义的开始。浪漫主义的音乐虽然在音乐的体裁形式以及创作和表现的手法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化思潮所共有的特征,那就是关注民族文化的特点,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重视艺术家主体意识的阐释。这一切同样折射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要求。贝多芬是一位有独创精神和政治理想的音乐家。在著名的第九交响乐中,最后一个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欢乐颂》的部分内容作为歌词。歌中唱道:“女神啊,在你的羽翼下,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兄弟,人世上的欢乐都来自大自然的胸膛,……拥抱吧,千百万人民!吻着整个世界” 。无论是交响乐,钢琴曲、歌剧,还是合唱曲、歌曲等,都表现出贝多芬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以及他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理想。在19世纪的德国,贝多芬的音乐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标志,融入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德意志精神”之中,成为不断地推动着社 会历史变革的因素之一。
三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表明,欧美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和这些国家的对外扩张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些扩张和这些国家民族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诚然,文化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是通过“扩张”,还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而非文化的“ 罪过”,何况,那些沉淀在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仅属于某一个民族或国家,而是属于整个进步人类。然而,也不排除盛行一时的反动文化会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侵略扩张摇旗呐喊,甚至推波助澜,不过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只是 旋起旋灭的浪花,毕竟不是主流。
近代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的扩张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军事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上。文化扩张既是经济扩张的结果,也是经济扩张的前提。近代西方大国崛起中的文化扩张,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它们不仅有侵略扩张的行动,而且还有五花八门的理论。例如,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著有《海上力量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1890年)、《海上力量对1793—1812年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892年)、《美国现在和未来对海上力量的关心》(1897年)。在这些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中,他强调军事的和商业的海上力量,是一个国家建立海上霸权地位的主要因素。他提出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思想,对美国以及俄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海军的崛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93年,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发表《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指出:“直到现在,一部美国史大部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美国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线的前进运动,而是一个在不断前进的边疆地带上回复到原始状况,同时在那个地区又出现新的发展运动”[8](p270、273)。马汉认为,美国这种从不停顿的扩张是“文明的扩张” ,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对中国,他曾狂妄地说:“日本加入欧洲文明系统充分显示了它的优秀品质。为了普遍的利益,必须使中国对欧洲和美国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开放,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针对“义和团运动”,他还颠倒黑白地说:“目前,共同遭受的不公正对待使各国为其荣誉不得不对中国的罪行采取切实的、步调一致的反击行动 ,并要求得到永不再犯的保证。”[9](pp1-2)
16—18世纪,可被认为是西欧对外扩张的第一个阶段。葡萄牙人、西班牙等欧洲在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地建立了殖民统治,并大批移民。殖民者建立了农场、牧场,将铁制生产工具和牛、羊、马等牲畜带到美洲的同时,也带进了西方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欧洲文化对美洲(包括欧洲人控制范围以外的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外,大体在这一时期,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人也进入非洲。到18世纪末,西欧列强已经完全在非洲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这不仅使欧洲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且社会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18世纪中期以后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急剧提高,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这是西欧对外扩张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时期,西欧凭借着绝对的经济、军事优势,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勾勒出新的政治蓝图。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西方列强同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联系越来 越密切了,包括文化在内的世界性的影响逐渐加强。
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王赓武教授著文分析“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他认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崛起。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第二次是公元 7世纪唐朝的建立;第三次是1368年明朝建立。他认为当今中国第四次崛起有着全新的历史背景,但是“目前中国的改革动力完全可以和200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统一的爆发力相提并论。今天的中国还让人想起7世纪时中国的复兴。那时的中国战胜了外来入侵,吸收了外来思想,还向外国贸易和新技术打开了大门,为今天的中国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其如王赓武教授所言,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是“正在试图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不如说,中国从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出发,进行一种新的文化选择。19世纪中叶,中国经济、政治沦落,只有被迫的文化接受。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新的文化选择将使中国在发展中,不仅保持国内社会发展和谐、稳定,而且始终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保持良性互动。这是21世纪中国持续发展的保证。
《霸王别姬》歌曲原唱是屠洪刚。具体如下:
屠洪刚-霸王别姬
作词:陈涛
作曲:冯晓泉
编曲:薛瑞光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
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
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作者简介
屠洪刚,男,1967年3月15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
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即进入铁路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开启了演艺生涯。198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优秀歌手奖。1990年首次参加央视春晚,并演唱开场曲,开始被观众熟知。1996年推出歌曲《霸王别姬》,并凭借该歌曲迅速走红。
人物评价
屠洪刚的歌声始终给人一种成熟男人的感觉,他的歌曲的那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歌迷们。屠洪刚体现的是一种阳刚之气,歌颂的是千古流传的经典浪漫,《霸王别姬》《精忠报国》《中国功夫》等歌曲,就是典型的“屠式”风格。(中华网评)
将屠洪刚20多年演绎的音乐作品连贯听一遍,会发现中国文化在他的音乐中一脉相承,他在流行歌曲方面是中国文化的****。
1 翻唱就是把前人曾经出版过的作品再次诠释,通常都是唱片公司有买下翻唱版权才能出版。
曲子跟词不会改动太多,如果把词曲改动的太多,除非是得到作者的同意,否则恐怕会有版权/著作权争议。但是编曲方式可以有变化,例如从爵士风格改成R&B风格,乐器从钢琴改成吉他,或是拍子加快或变慢都会造成曲子被改变的错觉。
若是同词不同曲,或同曲不同词都要经过作词/作曲人及唱片公司同意才能这样做。
如果是新歌中加入曾经出版过的歌曲的元素,则不叫翻唱,而叫引用了。这也是需要得到被引用歌曲的原作者同意的。若是歌曲查不到出处,或是属於公有领域,引用则是需要写出饮用的歌曲名称。
2 回到《你是我的眼》,林宥嘉跟动力火车都是用情歌的方式诠释这首歌,前者是迷幻浪漫风,後者是粗犷摇滚风,编曲也有不同 (毕竟林宥嘉是独唱,动力火车是合唱,当然要做修改),不过主旋律跟歌词都是一样的。个人觉得两者都没有跟萧煌奇相似的地方。《你是我的眼》的雏形是眼盲的萧煌奇写来感谢母亲的歌,後来延伸成感谢所有曾经帮助他的人,诠释的方式与林宥嘉跟动力火车是完全不同的。从唱法而言,林宥嘉是属於比较新派,时尚的唱法;动力火车是不加修饰纯天然的摇滚唱法;萧煌奇的唱法是比较学院派,而且有2002跟2006年两个版本。所以没有谁唱得比较像,或谁唱得比较好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