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龙的资料

关于恐龙的资料,第1张

恐龙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汉语界接受了日文译词,应该知道它不属于汉语的龙类。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1] ,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水陆两栖动物群。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中文学名

恐龙kǒng lóng

拉丁学名

Dinosauri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爬行纲(Reptilia)

亚 纲

双孔亚纲(Diapsida)

真核域Eukarya

下 门

有颔下门Gnathostomata

超 纲

四足超纲Tetrapoda

下 纲

主龙形下纲Archosauromorpha

总 目

恐龙总目Dinosauria

骨骼特征

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让胸锁三角肌肉附着的部分),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粗隆部往内侧,两者契合,产生直立的步态。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2亿年前─28亿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能离开水生活。

从2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易碎双腔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海生爬行动物与翼龙均不是恐龙)。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8亿年左右。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鸭嘴龙类恐龙集粹(31张)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交配

恐龙(5张)

在动物世界中,外表最华丽或体格最强壮的雄性就能获得雌性的青睐。有些恐龙头上长着头冠或角,可能就起到了吸引异性的作用。为了争夺雌恐龙,雄恐龙之间可能会发生争斗。比如盔龙也许会炫耀它高高的头冠吸引异性,雄性肿头龙在求偶竞争中也可能用撞头的方式相互示威。

筑巢、产卵及照顾下一代也是恐龙的生活内容之一。恐龙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龙将巢聚集在生育区,而某些特殊的种类会年复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巢地点繁殖。有些雌恐龙产完蛋后便一走了之,让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龙会留在巢边,以保护卵和刚孵出的小恐龙。

锁钥原理

杂食性恐龙集粹(28张)

生物交配很难通过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已知的相关化石记录包括一对4700万年前的龟类和一对32亿年前的鲨鱼,它们都是在交配时被迅速掩埋而变成化石的。很不幸,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对死在浪漫拥抱时的恐龙化石。即使有些恐龙化石保存得极其完好,但生殖器官依旧无法识别。

为了搞清这些已灭绝动物的私密部位,科学家不得不从现存的与它们最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鸟类与鳄类入手。鸟类可以算是活的恐龙,它们于15亿年前从恐龙的一个分支中演化而来,并顽强存活至今。鳄类,一个包含了短吻鳄、长吻鳄和宽吻鳄的群体,是现存与恐龙和现代鸟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类群。鸟类和鳄类的共同特征也可能出现在恐龙身上。

其中一个在鸟类和鳄类的两性中都存在的性状是,它们都具有泄殖腔(cloaca),这是躯体最末端的一个空腔,综合了生殖、排尿和排便的功能,恐龙很可能也具有类似器官。因此,一只迷惑龙(Apatosaurus)的生殖器平常可能是看不见的,外观上仅仅只是尾巴下方的一条缝。

大多数雄性鸟类的泄殖腔内没有阴茎,它们通过“泄殖腔亲吻”这种方式将精子挤进雌性泄殖腔口。但有一些雄性鸟类是有阴茎的,有趣的是,这部分鸟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位于鸟类的主干部分。根据耶鲁大学的鸟类学家帕特里夏·布伦南(Patricia Brennan)及其团队的理论,这一特征说明,远古时期的鸟类具有阴茎,而其他支系的鸟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这一性状。

就像水禽和其他古老的鸟类支系一样,雄性鳄类也具有阴茎,它们使用相似的方式使雌性受精。因此,几乎可以肯定雄性恐龙会拥有类似器官。如果鳄类和性特征发达的鸟类的私密部位有什么暗示,那就是恐龙的阴茎会是一种单个的、不成对的器官,并至少有一个长通道以便在交配时射出精子。尽管如此,人类已发现了1850多个属种的恐龙,它们生存于24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之间,在漫长的演化中,它们的外生殖器官很可能出现很多变化。

最大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到19米,重量16-265吨。

最大的植食性恐龙、体形最大的恐龙:易碎双腔龙,身长可达58-62米,重150-180吨。

最小的恐龙:小驰龙,全长只有39厘米,重量为162公克

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微角龙与皖南龙,身长约60厘米。

最早出现的恐龙:阿根廷月亮谷地区发现的始盗龙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龙,生活于晚三叠纪。

最迟出现的恐龙:角龙类恐龙在距今135亿年前以后最盛。

牙齿最长的恐龙:霸王龙,牙齿超过30厘米。

最早被发现有羽毛的恐龙:似鸟龙,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距今约16亿年的。是鸟类起源研究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灭绝原因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在白垩纪末期,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历史上的大灭绝

事件名称

时间

可能原因

后果

奥陶纪物种大灭绝

438亿年前

气候变化

50%的物种灭绝,主要为海洋生物。

泥盆纪物种大灭绝

36亿年前

伽马射线辐射

40%的物种灭绝。

二叠纪物种大灭绝

245亿年前

火山活动等

超过95%的物种灭绝。

白垩纪物种大灭绝

6600万年前

陨星撞击等

45%的物种灭绝。

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 英国古生物学家查德欧文,并不是说恐龙诞生于英国。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生物交配很难通过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已知的相关化石记录包括一对4700万年前的龟类和一对32亿年前的鲨鱼,它们都是在交配时被迅速掩埋而变成化石的。很不幸,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对死在浪漫拥抱时的恐龙化石。即使有些恐龙化石保存得极其完好,但生殖器官依旧无法识别。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恐龙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

恐龙(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扩展资料:

名称问题

“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恐竜”,后来流行于中国。古希腊语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

东方译名这种语境里的“龙”特指该希腊语蜥蜴家族,如主龙、暴龙、异齿龙、梁龙、霸王龙、翼龙、三角龙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转用性质。

恐龙的发现

虽然恐龙化石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 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 英国古生物学家查德欧文。 

参考资料:

-恐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47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