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李安的夫人名叫林惠嘉,也是台湾人,他可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生物博士,李安和夫人相识于1978年,再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偶遇了这位身材高挑的台湾同湘林惠嘉就被他格外明亮的眼睛和开朗的性格所吸引。之后,李安经过了多年一事无成的形象,最终取得成功,成为了著名导演。
虽然李安获得了很多荣誉,取得了成功,成为了著名的导演,但是再一次李安夫人接受访问中,她畅谈李安夫人一路走来的心情,她说真不知道自己的老公是做什么用的,林惠嘉需要李安的时候,他永远不在,所以自己什么都要学会独立,她学会了独自一人抚养小孩,还要兼顾自己的事业。
林惠嘉也曾说过,结婚之初曾有过离婚的念头,那时候孩子刚出生,自己又忙着写毕业论文,李安又想拍**,全家搬到了纽约生活过得不太好,那时候的她曾一度打电话向自己的母亲诉苦,但母亲劝她好好维持婚姻,她就一咬牙撑到了现在。
李安毕业的六年时间里一直是一事无成的,刚开始他还能谈谈梦想,可是到了后几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他就不敢说什么理想了,慢慢,李安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妻子知道对他说,你要记得自己的梦想,后来李安成功了,如果没有林惠嘉的鼓励,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李安了,所以虽然他曾经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但是经过他的努力会成为可以托付的人。
对此你怎么看呢?
4D、3K、120帧/秒,这三组数字正随着即将上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进大众耳中。当一种全新的事物出现时,参照体系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评判两极化,李安领先了世界影坛20年的这一崭新的技术,也受到了同样的遭遇。此前该片在北美首映后,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些尖锐的质疑尤其吸引眼球。不过,在11月6日的北京首映日里,国内绝大部分首批观众都选择坚定支持李安的技术革新,并在观影后以大量高分评价刷爆微博朋友圈。但也有个别观众直言剧情稍显平淡,亦或者对于新的观影效果还需要一定适应时间。
为真实呈现国内首批观众的观影感受,小浪特地走访了拥有3D、4K、120帧/秒放映厅的博纳影城悠唐店,询问了前来观影的导演、演员、影评人和普通影迷的感受,并搜集整理了首批网络口碑。不吹不黑,各位观众盆友们可据此自行调整观影预期。如几位影迷向小浪表达的那样,李安探索的究竟是不是未来的正确方向,目前我们无法得知,但毕竟这样的观影体验难得一遇,试试看总是没错的。
[总体好评]
银幕仿佛变成一扇窗,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
**人程青松(看片前现场受访):我坐在第二排,一点不晕,身临其境,银幕就好像是一个我需要找掩体的地方,战争场面跟别的都不一样,挺刺激的。李安是一位非常有耐心、非常沉着的导演,他耐心地完成了一个需要耐心去看的**。之前美国评价不是很好,但目前大家的朋友圈评价都很高,如果好看的话,过几天去台湾还要再看一遍。李安导演我个人认为是目前华人里取得成就最高的,得过两次金狮奖,两次金熊奖,还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他还没有放弃借助新技术来探索,我觉得他非常有勇气,冲着这份勇气我来支持他。
青年导演兰波(看片前现场受访):我来学习一种新语法,现在有没有新语法还不知道,主要来看看新形态。原著小说我看过,相比美国保守主义,我想看看李安能不能拍出一些新意来。因为以前伊斯特伍德拍过《美国狙击手》,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一定影响力,但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个背景。**永远是艺术形态和技术手段的结合体,特效进步的话都要肯定,但不一定做得好不好看,总之先要有尝试的可能性。
演员徐璐(看片后现场受访):内容和技术两个都有,技术摆在大家眼前了,内容也很棒,很感动。
微博@方君荐**:高速运动流畅精准,视觉元素丰富绝伦,银幕仿佛变成了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放映设备,就像任意门一样通往另一个世界,太华丽太惊人了!
微博@**调侃师:120帧 4K 3D的效果确实很惊艳,影片很细腻,慢慢渗透到你的内心,镜头的代入感很强,对伊拉克平民家中小男孩的眼神印象特别深刻,能让你感受到战争给下一代带去了什么。
豆瓣@法兰西胶片: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之于我而言,它创造的最大快感是,我们这么仔细并且成功的观察到一个孤独、惶恐的人,并且付出了同情,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与我为敌。
豆瓣@张未来:相比《少年派》,李安这次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估摸着是为了4K120帧的新技术让路。但是画面细节是如此清晰生动,让银幕中人呼吸可闻。这样观影的恐怖之处在于,画面给你造成的浸染,令你的情绪流露变成了纯粹的生理反应。你还来不及做出思考,就已经泪流满面。肉体在哭,却与大脑无关。
豆瓣@SqualL:革命性的视觉技术背后,是一如既往李安式的细腻内敛的叙事风格,故事格局略显局促与平淡,但却直击人心。火爆酷炫的场面虽然不多,却仍然让人感受到战争和残酷和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能力的强大,而是在于他所作出的选择。
豆瓣@小鱼:李安用自己深沉的东方哲学,拍了一部美国的主旋律**。过了知天命年纪的安叔更加平和却也锐利,看着安叔在台上说,**是他的梦他的信仰,他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瞬间泪奔。见过那么多导演,只有李安说**是信仰,我才信。
朋友圈@易东东:没看片前,片方介绍是“静水深流、回味悠长”。结果,看下来,一直觉得情绪很饱满,最后还流泪了,看完半小时心情才慢慢平复。这明明很商业很主流嘛!新技术的应用,确实需要适应,但不至于像外媒所说的非常不适。两场戏印象很深,一是大兵们排队在门口等悍马来接他们去中场表演;二是战争戏。“沉浸式”体验,我们值得拥有……
朋友圈@梦依:真的比普通2D版本清晰明亮很多,感觉像是近视眼患者,第一次带上高度眼镜的那种神清气爽,很多细节被无限放大,作为观众就像跟主角做了一场梦。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到人生鼎沸的橄榄球场,男主角心中对于战争的伤痛挣扎依然存在,但生命中总有更重要的意义需要探索,比如互相守护的兄弟情谊,比如因果轮回和人生的使命感。推荐一定要看120帧版本,这才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好呈现。
朋友圈@川:所谓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嘘寒问暖。美国人民隔岸观火窥探战士和战争,把战争臆想成杀人游戏,枪支实践,政府利益,亦或者上升到美国精神,英雄主义,把战士当成展示品。但正如同120帧的功能性一样,那是战士们赤裸裸血淋淋的生活真相。这些不被理解的士兵被送去伊拉克的时候,他们就自成一国,从此别人再也无法平等地进入他们的人生。
朋友圈@海海:安叔果然不忽悠,120帧是一个新世界,很特别的**体验——像进入主角的大脑里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他所感……信息量爆炸,从头到尾不太敢眨眼。但也不全关乎帧数,是一整套镜头语言和表演方式的变化,主题却还是李安式的理性与感性、纯真和世故、政治正确与不正确……且消化呢~这堂**课,我给120分!
豆瓣@隐: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战争实在太大了,没有谁能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信息量集中爆炸,可看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谁对谁错?每个人似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试图去理解这场战争,有人装作在乎,也有人毫不在意。
微博@何小沁:技术太过出挑,以至于以往口碑相对淡化了内容部分,李安的叙事功力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无论见微知著的宏大命题,行云流水的空间转换,还是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包括对演员表演前所未有的考验,都处理得无可挑剔。
朋友圈@不夜鱼:水泥管里的生死搏杀,那个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弥留的最后一刻,伸手指向上空,眼神望向摄影机,他看到了什么?那一刻,坐在银幕前的我缩了一下,似乎不知觉间,成了一起杀戮的同谋。甚至,是指使者。120帧,4K,3D。叠加之后产生的画面,像是家电商场的顶配彩电试机。明媚亮丽,纤毫毕现。 却显得不那么真实。 或者,是一种人造真实。 看完全片,也终于理解李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新技术。是试验,其实,也是一种反讽。关乎真实,和你被灌输的真实。这两者,绝对不是一个东西。搞了这么大动静,不过是想告诉你,眼见为虚。而主题,其实还是他一以贯之的自我寻找和自我发现。
[技术存疑]
清晰度过高需一定适应时间,个别镜头违背追求真实初衷
管虎导演(看片后现场受访):技术没什么特别的,清晰度会高一点吧,以前的画面相对粗糙,这个太确定了。任何新技术都要有一定适应时间,3D一开始也要适应。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重现卢米埃兄弟创造《火车进站》时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舍弃了一贯理想化的镜头。真实感以及几处深景深内容量过多确实造成一种“出戏”的感觉。闪回对处理男主角和各个角色的关系还是有很大好处,可却违背了导演想营造真实感的初衷。
豆瓣@赛珞璐:作为一个被技术驱动的项目很难评价,这意味着要被评价的已经不再是**的现在,而是**的未来。对这种更具情感渲染力、更危险的技术,我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感性上享受的同时理性上更倾向于拒绝。
[剧情遗憾]
剧本散乱不够圆滑,情感冲击有隔靴搔痒之感
豆瓣@小鸭子:整体散乱,看着要批判了,最后又唱起主旋律。120帧会有种弹跳感,演员激烈情绪的感染力变得很强,比如哭,愤怒。剧本相当不圆滑,人物常常毫无理由地做出奇怪的事,恍如一群姨妈期少女。不敢相信是李安的故事。
豆瓣@翻滚吧!蛋堡:并没有感觉到大家说的真实与沉侵式观影体验,除了中场秀和战争场面两场戏,整个故事也不适合用高帧的技术呈现,大量的闪回镜头都用简单粗暴的剪辑方式也很无语。抛开技术层面,故事太过平庸,主要还是围绕军人回归现实生活后的疑惑思绪,达不到反战的高度。
豆瓣@芥末蘸酱:李安这些年执着于技术,着了魔似的推进其发展,这种创新精神的确是要承认,但他的表达实实在在是在倒退的,少年派时其实就已经暴露这个问题了,这次的创作相当保守,已经没法像他以前一样直击红心了,这其实和它的技术挺割裂的。
我认为:李安是妻管严。
1999年,李安凭借执导《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6年和2013年,他获得了第78届和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断背山》和《少年派的生活》,成为第一位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失去了一个伟大导演的光环,李小安称自己是生活中的妻管严,甚至惊讶地说:“我是一个害怕妻子的男人。没有我“坚强”的妻子,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这样,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女人能如此说服李安导演?
1978年,李安去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里,他遇到了林惠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最初是在一次学校活动中相遇的。害羞的李安一见钟情于身材高大、面带微笑的林惠嘉,并邀请她去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结果,两个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1983年,在坠入爱河五年后,李安和林惠嘉在纽约结婚。当时,两个一无所有的男人没有举行浪漫的婚礼,一切都很简单,甚至连结婚照都没有拍。婚礼在一个好朋友租的旧仓库里举行。场景用**道具装饰。晚会上的花是路边采摘的野花。虽然婚礼的场景看起来很简单,但李安,一个有着敏锐头脑的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安排了婚礼。李安的父母从台南来参加婚礼,他们热泪盈眶。
李安的母亲非常遗憾地对林惠嘉说:“家辉,我们李家为你的婚礼如此寒酸感到抱歉。”林惠嘉漫不经心地回答:“我不在乎这些肤浅的东西。两个人感情很好,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样,在朋友和家人的祝福下,这对夫妇甜蜜地走到了一起,对他们未来的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然而,碰巧这一天没有满足人们的愿望。两人痛苦的日子只是开始。
他们结婚之初,两人分居了。长子到达的那天,完成实验的林惠嘉开车回家了。在路上,我发现羊水破了,所以我决定忍受分娩的痛苦,独自开车去医院。医生问她是否想通知家人。她说不,那人忍不住了。林惠嘉的强硬言辞导致医生误认为她是一个被遗弃的女人。直到林惠嘉获得博士学位并从伊利诺伊州搬到纽约,这家人才团聚。
所以我认为:李安是妻管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