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谈华坪女高校训:给了孩子们自信,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校训呢?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 。
张桂梅校长称呼自己学校里的女孩们为”大山里的女孩“她是她们每一位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把学校当作了她的家,她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公立免费的女子高中,给了许许多多的女孩们一个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机会,为了这所学校,为了这些孩子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可以把孩子们送出大山,而不是定义在到了年龄就结婚,生孩子,干农活。
她想要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一个权力,一个机会,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靠学习这条路走出去,她们将什么都无法见识到。如果不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那么这些孩子的世世代代也许就只能这样延续下去了,循环往复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能想到。而张桂梅校长的初衷自始至终都从未改变,她想要改变”大山里的女孩“们的命运。
多少个日日夜夜,张桂梅都是住在学校,管理学校监督孩子们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坏境,经常会在路边清理蛇虫等等,为了教育而呕心沥血的人,这个时间需要这样的人,她凭借着一份坚定的信念,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圆了求学梦。
现在已经六十多岁的她身患了多种疾病,积劳成疾,却依然坚持每天都要陪着孩子们晨读,自习,她的信念是值得推崇的,我们理所应当要记住她的无私奉献,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
华坪女高没有毕业典礼,张桂梅认为毕业典礼更像是一个告别仪式。这是他们的规定,相信孩子们在看到自己即将离开这座校园,离开一直帮助自己的老师同学们的时候一定特别悲伤,张桂梅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形出现。孩子们要带着大家的祝福更好的出发。
张桂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她将女生们送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命运。高中毕业并不代表终点是人生新的起点,希望学生们保留时间以及精力好好的学习,成为那个最优秀的自己。学校保留着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果哭着离开就是一件非常可惜以及遗憾的事情,张桂梅并不需要大家为这件事情流下眼泪,希望学生们都能带着张桂梅老师的祝福,登上更大的人生舞台。
华坪女高和其他高中有所不同,在这所学校里大部分都是一些家庭情况并不理想的学生。在张桂梅老师的劝说之下,父母会支持孩子上学,很多学生感受到了教师这份工作的高尚之处。在学校成立初期,教学压力很大,很多老师选择离开,但是张桂梅坚持下来。相信张桂梅一定不会后悔自己做过的事情,她就像是每位学生的人生导师以及导航塔。
在很多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女孩子一旦完成义务教育,辍学的可能性非常高。大多数父母一直保留着错误的观念,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儿回家帮助家人。如果没有张桂梅的存在,这些女孩子一辈子就会被困在落后的地区,永远没有办法改变。张桂梅做了这件事情值得任何人学习,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老师走进华坪女高。和张桂梅一起完成这项伟大的教育事业。
傣族泼水节有哪些习俗 泼水节也叫浴佛节,是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公历4月即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举行,历时3到4天。传说古代有个魔王无恶不作,人们受尽了它的祸害。他已有11个妻子了。可又去抢来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这姑娘决心为民除害。她试探出,魔王虽然水淹不死,刀砍不伤,但只要用魔王自己的一根头发,就可以把魔王的头勒下来。一天夜里,趁魔王喝醉酒了,夜深人静,姑娘用魔王的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魔王的头掉在了地上。可是魔王虽然失去了,但他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埋在地下,臭气冲天;放在地上,大地燃烧,只有他的妻子抱着才不会出现灾难,姑娘们为了免除人间灾难,12个人1人抱1天,每人轮流一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年,每轮换一次人们都要用清水给姑娘泼水,冲去她们身上的血污。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12位姑娘,纪念她们,每年都要过泼水节。
节日的第一天是送旧。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滩成宝塔,围坐在宝塔四周听僧侣诵经布道,祈祷丰年,然后全村寨的群众各挑水一担,泼在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浴佛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敲着锣,打着象脚鼓涌向街头,洋溢着节日的欢声笑语。伴随着“水、水、水”(傣语好的意思)的欢呼声,把一盆盆圣洁的水泼向对方,以表示美好的祝愿,可以消灾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湿透。泼水节期间,还要赛龙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过节“丢包”定情。到了夜晚,广场上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大家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欢闹通宵。现在,还增加了文艺会演、集市贸易等新内容。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 ,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
傣族人过泼水节时有哪些习俗?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的习俗:
泼水节“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泼水节“浴佛”--为佛像洗尘。也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
折叠泼水节“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
折叠泼水节“赛龙舟”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折叠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孔雀舞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折叠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关于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也就是“傣历”的过年,是傣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比开门节、关门节还要重要,节日一到,每家每户准备好酒饭菜(好吃的傣味和自烤土酒)隆重的请朋友乡亲一起过节,吃饭的同时一半会以泼水迎接款待!(我家每年都要准备个十桌二十桌的)(不要担心感冒,因为这里气候炎热,泼一点水还非常凉快) 饭后各寨子的男女老少们,都相约到外面街上、广场泼水,有的直接就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卡车等载着水和人满大街的泼! 被泼到时一种幸福,因为他(她)泼你,表示在祝福你!应该高兴才对!(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孟连泼水节)就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况啦,我们这里泼水节还连接着神鱼节,抓神鱼有奖励―也同样热闹 )
泼水节有什么习俗 傣族风俗―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
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傣族泼水节
A 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 ,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B 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C 泼水节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D 泼水节力量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
傣族人泼水节的习俗列举三点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读懂了什么 首先先从泼水节的起源说起: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然后是它的传承和价值: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读懂了么 一种风俗,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喜悦,收获的分享,一种祝福的体现。
云南现在的蓝花楹开的正好,正是前去赏花的最佳时间,在云南有不少观赏蓝花楹的好地方,接下来就为小伙伴们详细介绍一下吧!快趁着现在前去观赏蓝花楹吧!
1、玉溪通海五月又到了蓝花楹盛开的季节,在玉溪市通海县城区的主干道、小区里、公园里,一朵朵亦紫亦蓝的花儿悄然绽放,千朵万朵聚集起来的蓝花楹仿若绽开了满树的紫云,成为了春末夏初最浪漫的清凉画卷,甚是让人喜爱。
2、普洱五月的普洱,继娇滴滴的黄花风铃木后,又遇见了一片紫色的花海。漫步树荫下,抬头仰望,一簇簇花朵如同一串串紫色的风铃高挂枝头,在温润的阳光下笑语盈盈,犹如一只顽皮的小精灵。
3、丽江华坪华坪县鲤鱼河畔、矿山路等地,随风飘落的紫蓝色花朵,蓝花楹以它的一抹紫蓝色,扮靓了华坪县城。
4、芒市淡蓝色的蓝花楹开得茂盛,为芒市的初夏增添了紫蓝色的美景。
5、文山丘北丘北县丘广路、水乡路、椒莲路上,蓝花楹到了盛开的季节,蓝色的花朵悬挂枝头,盛开着的花像紫色的棉花糖般在风中翩翩起舞,阳光照射下,显得那样迷人,让丘北城区充满了浪漫色彩。
6、弥勒仲夏的弥勒,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繁盛的蓝花楹铺满弥勒市的条条主干道,变成紫蓝紫蓝的花海。特别是主干道上的中央绿化带上,五颜六色的大树玫瑰迎风绽放,与花顶上的蓝花楹相得益彰。
7、蒙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街头巷尾的蓝花楹悄然绽放,一树树紫蓝色花朵开得如梦如幻、宁静芬芳,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紫色的柔情、浪漫的诗意。
8、昆明红锦路
如果说在昆明哪儿赏蓝花楹最好,那肯定要数北市区红锦路片区了,不仅整条路上都有,而且周边诸如荷塘月色、月牙塘公园内都有蓝花楹种植。北市区应该是昆明蓝花楹种植最多的地方,这里种植的数量至少有上千株。人们走到这一片区,到处都可以看到蓝色的花朵一片一片,煞是迷人。在荷塘月色小区看蓝花楹十分方便和惬意,漫步在人行道上,或在小区里找个座椅坐下,都可以静静享受。
北京路
北京路上的蓝花楹种植不算少,越往北走,种得越多,有一段几公里长的道路中央绿化带上,也新种上了蓝花楹,由于是新种下的,所以花开得并不多。但开车经过“走马观花”,或远远一望还是值得一去。在金星立交桥的绿化带里,有几株开得特别美丽,也有市民就势坐到蓝花楹树下,享受一段惬意的紫蓝色时光。但在该片区观赏蓝花楹的不足之处在于:花种在机动车隔离道中间,离市民较远,不便观赏。
前卫西路
西山区打造的前卫西路蓝花楹大道今年也令人期待。去年,西山区将这条全长35公里城市道路经过移栽,变成了蓝花楹大道。部分移栽好的蓝花楹成活率很高,树干高度都差不多,显得整齐漂亮。目前,蓝花楹大道的花已成片开放。
滇池路
在滇池路,从广福路路口开始至七公里处的机动车隔离绿化带上,种植着很多蓝花楹。这些蓝花楹也种了几年了,形成了一定的景观。
翠湖
在翠湖公园,除靠小吉坡沿路有大量盛放的蓝花楹外,翠湖公园湖心附近是比较适合拍照取景的地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