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恋上萝莉的**有《这个杀手不太冷》、《一树梨花压海棠》和《天使之恋》。人是一个神奇的生物,因为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会对什么样的人心动。而我们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姐弟恋、黄昏恋,那一定还要再有一个忘年恋。但是大叔和萝莉的爱情故事虽然听着很浪漫,但似乎也有些胆战心惊。下面这三部讲述的都是大叔与小萝莉之间的爱情,一起来看看。
一、《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是一个关于职业杀手和他无意间搭救的小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源于玛蒂尔达敲开莱昂的房门寻求避祸开始。因为和莱昂有着相同的命运,从小缺少关爱的玛蒂尔达爱上了这个男人,只可惜身为杀手的莱昂虽然也爱上了他,只是最终还是为了救她而身亡了。
二、《洛丽塔》 《洛丽塔》还有个别名叫《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部影片改编于美国作家佛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十分有争议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成熟的中年男人和未成年女生之间的恋情,大学教授亨伯特因为阴差阳错之下疯狂的爱上了房主夏洛特14岁的女儿洛丽塔,为了和洛丽塔继续生活还违心的娶了夏洛特为妻子。虽然经历了种种俩人确实在一起度过了甜蜜的时光,可最终洛丽塔还是因为厌倦而离开而亨伯特。
三、《天使之恋 》可爱的女高中生小泽里央因为14岁那年遭到强暴怀孕并被母亲逼着流产,造成了内心里无法抹去的阴影。因为经历了这段黑暗的过去,她内心十分恐惧且不相信任何人。但是在17岁那天,她因为照片的失误而认识了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师小泽光辉,也因为照片中小泽光辉的模样而心动,她开始去听他的课,让他帮忙补习。虽然小泽光辉最终发现了自己也爱上了里央,可因为已经患有癌症却不能接受她,这段恋情也是困难重重。
虽然这么看起来大叔和萝莉的感情往往都没有好的结局,但是也不代表都是这样。你们身边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吗?
1、清透的底妆
白皙的肌肤,清透的底妆是这个妆容的基础也是关键。如果是肤色偏黄的人,底妆以遮盖瑕疵均匀肤色为重点,不要过于追求白皙。底妆前做好保湿工作,将保湿精华和粉底液1:1混合使用,效果会很不错。
2、甜美的妆容
整体造型是复古感的lolita风,头发好似芭比娃娃一样浓密,甜美的妆容,服装和配饰华丽感十足。衣服,鲜花和嘴唇都使用了热情的橙红色,将甜美展露无遗。
3、玫瑰色系唇膏
玫瑰色系的唇膏、腮红和甲油相呼应,也与以白底小红碎花的衣服相衬托,将浪漫的洛丽塔妆容从细节中把握。避免了过多颜色的纷乱感。华丽而不混乱低俗,这点很重要。
4、娃娃般大眼睛
这个妆容很有特点,一般认为可爱系就是要有娃娃般的大眼,但是这里把眼睛画的比较长,很妩媚,但又不是眼尾上翘那种过分的,而是有种淡淡的疏离感。眼框用金色来衬托,与清透的底妆相呼应提亮了肌肤的光泽感。
1955年首版的《洛丽塔》(Lolita)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争议)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其作者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一、《洛丽塔》背后的阅读方法
俄罗斯作家有一个特色,或者说是俄罗斯文学传统,就是善于运用史诗笔法创作现实主义鸿篇巨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这与他们善于积攒素材有关,因为史诗都是需要大量人物、事物和事件来支撑的。
博纳科夫也是如此。据说,纳博科夫使用的是卡片阅读法。简友涛史观撰文详述了该法: 纳博科夫创造的卡片阅读法到底有多神奇?——贴合日更的创作方法 - 。
国内也有一些作家采用类似的方法。比如,李敖的土法练钢。李敖把平时看到的材料,觉得好的,用剪刀剪下来,给这些材料取一个标题,分门别类地储存。他有一个藏书室,专门用来存放这些素材。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准备,写文章就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如果有了这个资料库,写作的时候,根据主题,各种相关的金句名言任凭调用,就可以做到引经据典,资料详实。这是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卡片阅读法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更多的名人阅读方法可以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基础阅读方法及其应用 - 。
写作绝对是体力活,阅读和做记录是前期准备中最辛苦的部分。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先是找出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等资料,一页页地翻阅记录,手指头被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然后是去黄土高原上四处走访,包括土地上的各个季节的农作物、婚嫁丧事、民风民情民俗、各个行业机关、市井生活都要进行整理记录。
现代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存储、分类和检索都变得更为便捷。我们不再需要剪书剪报,用胶水粘在本子上,或者攒纸质卡片,堆放在藏书室;用的时候四处翻找。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建文件夹,使用Word、Excel工具,甚至是一些专门的储存软件,来存储平时收集的素材。使用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一些资料来验证或完善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灵感。
二、《洛丽塔》背后的故事
使用纳博科夫卡片阅读方法,可以为写作积攒大量的素材,这是写作的基础。但是创作仅仅积攒素材是不够的。举个例子,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关于行星运转的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开启了现代天文学。开普勒的研究料主要来自其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积攒了大量的天文学资料,但不善于理论思维,所以没有发现规律。每读到此,我都为布拉赫感到可惜。
写作准备的素材可以堆积成一条龙,但是画龙需要点睛。纳博科夫的写作也是如此,他收集了大量的当时的刑事案件,不少案件直接放进了《洛丽塔》。但是这些案件并不足以支撑这部小说,需要一个核心故事来推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而这个核心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恋tong乱lun杀ren事件。这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也是其一度成为西方多国禁书,然后又轰动一时的原因。
三、《洛丽塔》背后的审美
当然,《洛丽塔》成为后现代经典,不是因为故事情节,也不是因为色情,而是因为其塑造的现代社会的欲望悲剧和对美国社会的现实批判,同时因为其融合了当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美国文学特点,如存在主义,黑色幽默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表面上,《洛丽塔》是冲击传统伦理的小说,但是其探索和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审美一方面与性感有关,一方面与生命力有关。
最近兴起了又纯又欲和茶艺课等审美风潮。有人撰文认为这种审美风潮的鼻祖是博纳科夫的《洛丽塔》。但是这种更偏向于东方的审美,其实更可能起始于亚洲的作家和作品。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6年发表了《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个文雅、恭顺、清纯、活泼、可爱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这算是现代文学中比较早的“纯欲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卖艺不卖身的艺妓设定,再到现代的绿茶、奶茶、神仙姐姐等等,都显示了东方人的“纯欲风”的审美。韩剧对于女主的外形选择,大部分看起来也都是纯净无害的。
这种审美就像“荷花象征纯洁”一样,花就是花,与人类的道德水平无关,是人擅自把人类的道德情感投射到花上面,形成了一个东方文化下的审美符号。这种审美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洛丽塔》提出了这样的哲学问题:“在不可抗拒的时间面前人的渺小感和失败感。永恒只存在于理念之中,对时间而言,人的永恒就是虚无。”
年轻人身上展现的生命活力,包括美丽的容颜、强健的身体,单纯、期待美好、跃跃欲试、精力旺盛,这些是任何成就也无法替代的。所以当人到中年之后,就算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生命力的流逝依然会带给你挫败感。而敏感的作家最善于捕捉这些无可奈何的挫败感。
四、《洛丽塔》背后的驱动力
纳博科夫的作品拥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包括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黑色幽默等形式因素的试验;还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这些把文字串成文章的思想之线和艺术之线是文学作品的驱动力。其实,任何作品都需要驱动力,这些驱动力是作家所使用的哲学和写作手法,包括古典主义的戏剧冲突、浪漫主义的夸张对比、现实主义的细腻刻画、象征主义的暗示和映射、存在主义的荒诞、黑色幽默的嘲讽、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等等。更多的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文章拓展的驱动力 - 。
以上都是现代或者说西方的文学标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指出,“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
两者的区别可能与中国古代重视韵文(如唐诗宋词),西方和现代更重视散文(含小说)有关。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被两次改编成**,分别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洛丽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和小说的叙事各有特点和优势。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努力探寻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小说叙事颇具特色,**叙事则更具画面感和形象性。本文将把小说《洛丽塔》和莱恩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叙事艺术上做一个对比。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被两次改编成**,分别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洛丽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由于库布里克导演个人风格强烈,是**更像是一部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而莱恩版更直接突出故事的悲剧特性。
在很多细节上,莱恩版显得更忠实原著,但缺少原著中的讽刺和戏谑的味道,更多的是唯美的感伤。相较之下,笔者更喜欢莱恩版,所以本文对比的是小说和莱恩版**的对比。
作为二战后美国实验小说最有影响力的先驱,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不仅挑战了小说主题的禁区,还努力探寻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如反体裁、戏拟等。
他擅长对各种文学样式进行近乎“随意”的运用,他以小说为主干,附载着诗歌、戏剧、书信、日记、传记甚至评注这样与文学本身相距较大的另类体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自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它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阅读的游戏性,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洛丽塔》有传记的特点,它以第一人称记述了亨伯特一生的经历;在叙述基调上,小说又是一部忏悔录,主人公亨伯特剖析了自己丑陋的灵魂,小说对亨伯特的欲望描写直白而坦率,这也正是小说最初受到读者欢迎和评论界诟病的原因。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夹杂了日记的体裁,连续十来页的篇幅都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记,甚至还有天气记录;在记叙亨伯特携洛丽塔游历美国的过程时,小说又以游记的笔法让读者跟随主人公欣赏了沿途风光。
而在洛丽塔出走失踪前后,故事又变成了一部侦探小说:陌生人的神秘出现,洛丽塔的变幻莫测,情节悬念迭起,处处暗藏玄机,环环相扣,直到故事结尾才真相大白。纳博科夫格外重视主人公、叙述人、作家与读者间的关系。
运用多种手段和技巧将小说复杂化,如不可靠叙述、大量的字谜游戏、丰富的意象组合和冷嘲热讽的戏拟等。读者必须仔细小心地抓住作者有意布下的蛛丝马迹,才能够洞查小说的奥妙,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所带来的审美快感。
《洛丽塔》中采用了戏拟的手法。作者戏拟了60多位西方有名的作家,通过人物、结构或文体等不同层面的滑稽模仿,来讽刺自己反对的作家作品。比如小说中对弗洛伊德的戏拟。他常故意在小说中让他的人物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的观念去行事。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来阐释全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且将性本能的压抑追述到清白无辜的儿童甚至婴儿,这在纳博科夫看来简直荒唐可笑。在小说的前四章,亨伯特一脸真诚地追述自己恋童癖的根源、变态行为的动机以及被压抑的童年性经验等,就是对这一观念的戏拟嘲弄。
第五章中亨伯特称自己“在欧洲那段时期的成年生活竟然双重到荒谬的地步”,明里与成年女子保持关系,暗里却渴望每一个性感少女,“所有这一切,现在我全据理来加以说明。在我二十多岁和三十出头的那些年里,我并不那么清楚地明白我的苦闷。
虽然我的身体知道它渴望什么,但我的头脑却拒绝了身体的每项请求。一会儿,我感到羞愧、惊骇;一会儿,我又变得盲目乐观。我受到清规戒律的遏制。精神分析学家用伪性欲的伪释放来劝说我”。这显然是在对弗洛伊德意识压抑无意识说法的戏拟。
小说《洛丽塔》对美国世俗社会与文化的呈现惟妙惟肖,细致深入。正如纳博科夫在小说序言中宣称的:我选择美国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
亨伯特和洛丽塔四处游荡时的寄居之处就是各色汽车旅馆,而这里也是美国大众文化集中表现的处所。后半部分故事故事发生在旅途之中,从一个旅馆辗转至另一旅馆,频繁的场景变化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纳博科夫还不断地使用借代、隐喻以及双关等修辞手法来描述旅馆名称。
使得小说对空间的建构显得格外含混不清。但纳博科夫这位视觉艺术大师有意将诸多视觉形式,转换运用到《洛丽塔》的小说文本中,其中的人物、结构、风格大量借鉴**表现手法,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效果。
小说《洛丽塔》同样是在有限的文本空间中表现无限的世界,是一种空间模拟机制,具有典型的空间艺术和影视艺术特征。小说中的空间呈现大多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相比较之下,**空间就显得更为多样化。
**叙事中的空间,不只是客观场景再现,同时也是一种叙事的手段,用来表现画面之外的隐喻内涵。
小说叙事颇具特色,首先在叙事人的选取上,别出心裁的让主人公亨伯特自己来讲述故事,而他“有罪”的身份使他的叙述显得格外地让人迷恋一个发疯的人物认认真真地叙述他自己的经历。
这使得亨伯特本人充满了诱惑力,具体地说,“是一个因亨伯特的性变态必定会造成的自我开脱的可以理解的成分以及亨伯特己经是一个来日无多的人这两点理由而变得更加复杂的问题。”
这就迫使读者要不断地判断叙事是否可靠,然而第一人称叙述又不可避免的将读者拉近到亨伯特的心理变化,直至情绪完全被亨伯特所掌控,忽而表示同情,忽而又认为他是罪恶的、不可饶恕的。
可以说,作为小说的《洛丽塔》所富有的魅力,正是在这虚虚实实之间,这样,细腻的心理描写就变得格外突出与重要。
这一方面得益于纳博科夫高超的叙述手法,同时更展现了小说艺术的优长之所在,可以进行内化的、细致入微的描写。相比之下,由于**画面呈现的形象性,使得小说文本叙述上的迷惑性有所削减。
**根据小说的结构,采用了环状叙事,从故事的结局开始,以故事的结局结束。无论是在文学叙事还是**叙事中,时间对于表达主题,深化内涵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调整时序,延缓或加快叙事速度以及对某一情节的多次重复来突出主题。
在《洛丽塔》中,通过亨伯特对洛丽塔举止神态的一遍遍不厌其详地描述,使读者感受到亨伯特过分痴迷以致变态的爱情,进而发现他沉酒于过去,对往昔的疯狂追逐,以致深陷时间牢笼,无法摆脱的欲念。在这一点上,影片是无法明确阐释出来的。
文字具有抽象性特征,传达的意义是暧昧的,不确定的,能够给予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同时给予读者无限的各异的想象空间,而一旦把文字视觉化,这个想象就被限定了。小说中的抒情、议论和心理描写是很难被准确地拍摄成画面的。
因此,相较于原著党来说,只观看过**的人会错过许多信息。比如亨伯特日记中复杂的、热烈的心理,就很难通过**画面来表达。
小说第28章至第29章,在肮脏的贫民窟里,亨伯特找到了憔悴邋遢的洛丽塔。这时候洛丽塔怀着孕,而且因为生活的重负未老先衰,不再是当初那个性感的少女,亨伯特面对这么一个洛丽塔,有一段比较感人的独白,而小说和**中这段独白是不同的。
小说的描写比较露骨,而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在影片中把这段独白浪漫化了:“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但是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混俗,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也是这个故事比较感人的几个片段之一。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完全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诙谐模仿的效果,但是莱恩在**中想要呈现的,是一个忧郁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叙事风格始终是严肃的,没有一丝诙谐的成份。
即使亨伯特打着爱情的名义,他和洛丽塔的关系依旧是不道德的。也许在文学世界里,任何道德家的审判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读者或观众不能否认,亨伯特是怎么在洛丽塔尚在懵懂的时候占有她,
怎么一边以父女身份住在简陋的汽车旅馆里,一边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在这个方面,亨伯特的性质和奎尔蒂一样恶劣,只不过亨伯特对洛丽塔是有感情的,
可不幸的是,这感情是单向的,洛丽塔对亨伯特,无所谓爱恋。道德主题是探讨《洛丽塔》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无论是小说还是**,都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
小说《洛丽塔》 ·出版时代 1955年,9月15日 ·作品简介 在读者、书评家、小说界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出版机构,如美国的兰登书屋,英国的企鹅出版社,法国的伽理玛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这本富有争议的名著的纪念收藏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赢得独家中文授权,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作者: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这位1917年革命时流亡欧洲的俄裔贵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网球为生,同时写俄文小说,30年代末到了美国,在各名牌大学轮番教文学,暑假时到各地扑蝴蝶,做成标本放进实验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的嗜好,他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分量。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康奈尔教书经验写的小说《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幽默,也够艰深。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的纳博科夫,写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感情”,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禁书: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争议: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洛丽与洛丽塔 萝莉塔在日本的演变: 由一开始的LOLI是LOLITA的简称,指代可爱、吸引人的幼女(多指7~14岁),源于小说《洛丽塔》到后来文化的延伸,lolita=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loli = 幼女,多用在**以及日本GALGAME文化中。 最近,因为日本和英美的**文化的影响,使萝莉风格的服装大行其道,LOLITA演变成代表了一种服侍风格,尤其是在日本,LOLITA成为了代表性强的服装品牌,并被越来越多少女推崇,从而渐渐取代了LOLITA指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的地位。 服装风格洛丽塔 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丽塔风格 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着风格在过去的十年中轮流主导了从东京到纽约的街头风尚后,另一种完全与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现代时装元素”毫不相关的服饰风格兴起了,它使原宿到布朗克斯区的街头仿佛落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圣节狂欢: 14至18岁的高校女生穿着华丽的丝绒长裙,或起褶篷裙缀满蕾丝花边的紧身胸衣从她们系满绸带和纽扣的灯笼袖上衣中绽放出来,并罩以宽大的斗篷和高筒长靴。与这些格林童话式的装束相搭配的是浓重的泪滴式黑色眼影与苍白的歌舞式粉底。 没有Lolita情结的女人就像是过于成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涩带来的回味。现实而安全,但谁还稀罕这些?于是,那些缀满白色的黑色的花边裙子,胸前的绑带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懵懂岁月,那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装嫩,而是对于自己的最好奖励,允许自己生活在非现实的世界中,鼓励自己犯那些小小的错误,甚至有那么一点残忍和邪恶。 时尚界自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由头,女人要的无非是虚荣,美貌,年轻,如今又加上了肆无忌惮的华丽。在这个洛丽塔般“小妖精”横行的年代,John Galliano在Dior05秋冬秀场上摒弃了以往多变眩晕的风格,用华丽和不同季节服装的混搭,制造出早熟的摩登小女郎风格,硕大的太阳眼镜,女人味十足的皮草搭配芥末黄的百褶裙和吊带上衣,性感清纯一个都不能少。时尚精英们纷纷向懵懂和叛逆致敬,他们和普通大众一起进入一场拒绝长大的游戏中。年轻且性感的装扮,并不难做到,因此近年来,蕾丝花边和蝴蝶结曾风靡一时,且风头不减。法国设计师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为自己的服装品牌起名为Lolita Lempicka美国小说家Nabokov的名著改编**《Lolita》和画家Tamara de Lempicka的姓两者之结合),其灵感多来源于40年代的服装风格,在巧妙的整体风格中以略带嬉戏的态度平衡摩登和古典两种感觉。充满了女性化的色调,浪漫而独特。在今年春夏,他们用嫩黄或嫩蓝的色调搭配柔软而轻薄的面料,青春洋溢。 连一贯成熟优雅的Chanel也在05春夏的Haute Couture(高级成衣)中,穿插许多可爱细腻的小细节,蓬蓬裙,草帽和硕大的蝴蝶结。Jean paul Gaultier则将街头洛丽塔的风格带入其秀场中,印花连衣裙配以带着花边的遮阳伞。同样的设计,在John Galliano为Dior设计的白色裙装上也能找到。日本设计师品牌KENZO在屡次换人之后,亦有杰出表现用浓浓的怀旧感诠释少女风范,一套以粉色基调为主的碎花裙装,配以宽沿帽,荷叶边的裙摆摇曳生姿。
麻烦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