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有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去娘家咧!”
把妇人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从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的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便出现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屋里人”一词,早已进入大雅之作。《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刺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为,在玩牌九时称“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中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杀掉他是为了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者速来瓴赏。榜文贴出损,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昌充者杀,你们可不能昌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的字,有人写成“尻”,也有人写作“沟”。
“尻”(KAO),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曰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子音了。其实,尻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爱说“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为住爱动的人。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说是说,尻、沟子、臀、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不是新造出来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讲时,写成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
“”字谈:“”,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得太”。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的,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
说火光大加火字旁。“”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个字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方言》中说,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可见说“”的不限于陕西。今天垢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渭北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举例几个,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和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呀娃把屋拾掇得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关中方言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方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这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在江西广丰搞社教时,当地人讲给我听的一个笑话。
广丰话本来就很难懂,那里读过书的人,我们还可以听得懂他们讲话,但农村老大妈讲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
据说一个外地的女婿,到广丰丈母娘家做客。丈母娘看到女婿来了很高兴,准备了很多菜。丈母娘炒了一个菜就叫女婿把菜端走,女婿问:“端到哪里?”“端到‘床‘上!”丈母娘还顺手指了一下,女婿一看那边有一张床,他就把菜端到床上去了。丈母娘又炒了两个菜,对女婿说:“你去看看,小心有苍蝇!”“不要紧,我把帐子也放下来了!”丈母娘听得莫名其妙,就走过去看,一看,女婿把菜都端到床上去了,真是哭笑不得!
原来,广丰土话把桌子叫‘床’(谐音
PS抄来的。
第一个故事
我闺蜜高中班主任姓黑,刚刚开学那会儿,闺蜜的妈妈问闺蜜她班主任姓啥,闺蜜说姓黑(hei),她妈妈就问,还有姓黑(hei)的?闺蜜就给她妈妈写了一下字。结果她妈妈一看恍然大悟,哎呀,就是(he)老师。她妈妈的方言里,黑(hei)字念(he)。但是普通话里hei和he不是一个字啊,于是闺蜜给她妈妈矫正了无数次,结果她妈妈还是一直认为就是he,表示家里人都是这么读的,最后闺蜜气哭了,大声喊:是hei,是hei,不是he!
哈哈哈,我现在想起来很有画面感,太搞笑。
第二个故事。
我生活在厂区,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听到各类方言也不觉得奇怪。当然我妈我爸在家里说兰普话(准确说叫红城子方言),我从小也是说兰普话,而兰州普通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后鼻音不分,哈哈哈。
我读大学的时候,和我同专业不同班的一个妹子和我是老乡,她说的就是纯正的永登话(兰州话的一种),我能听懂到不会说。有一次体育课上累了,妹子随口就说,自己的腿子疼!周围人一听,什么鬼?腿子?她宿舍的人表示第一次听这种说法,妹子说很多名词都会加一个“子”,例如腿子,胳膊子,身子,脑子等等。
每次说到腿子,这个词,大家总是能哈哈哈大笑。很多方言没法打字,说出来真的是好好笑。
还有我家那边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所以在人的称呼上也很有意思,例如阿奶(奶奶、姥姥),阿爷(爷爷、姥爷),阿妈,阿大(爸爸),阿爸(叔叔),阿姐,阿gao(轻声,哥哥的意思),阿娘(姑姑,姨妈),阿舅。
并且他们本地人说话,超级喜欢用倒装句,例如形容一个学生不认真学习,就会说,“好好不学习”,问是否吃饭,会说“你吃了啊没有?”类似的,还有“你哪里去了?”
第三个故事
我大学期间和我玩的好的同学很多都是来自四川重庆的,于是我大学四年里的口音多少会带有四川味儿,加上我长的偏小巧一些,很多人误认为我是四川人,哈哈哈,最尴尬的是真正的四川人被当做西北人,谁让他长的高大威猛的呢。
工作的时候,宿舍妹子是东北人,于是我又成功的被熏陶成东北口音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却一直被别人当成巴彦淖尔人!!!我其实根本就不会说巴彦淖尔的方言好吧?况且巴彦淖尔的方言和东北方言根本不是一个味!
哎,还好我妈我爸在家里,于是我终于说上了兰普话。但可能我电视看多了,我偶尔讲课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说几句河南话,完全是无意识的,我自己都能震惊了。我也觉得河南话和山东话听起来特别亲切。四川话和湖南话听起来特别幽默风趣。
我周围也有很多说蒙语的人。超级羡慕她们,会两种语言呀!我也学过,太难了,一句也记不住,我经常说的就是说普通话,别说家乡话,我听不懂!!!哈哈哈。
方言其实也是一种传承,但现在不少人都不会说方言了,希望我们还能保存一些乡音。
沈山胡子是一个六十几岁的老老头,按照老一辈人的讲法是坟头河(村坊名)人,实际上这个人应该是杜撰出来的,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讲出来的而已,不管怎么说,我从小就听上辈里讲有关伊的故事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冬天的光景,生产资料匮乏,家家户户吃食弗多,呒畀吃(没得吃),为了能够过个好年,农户们一般会在年前摇船出去卖甘蔗换点过年铜钿,之前在地里埋着的甘蔗已经长成,按照上辈里话法,阿拉当地的甘蔗品种属于叫塘栖甘蔗,小辰光见到的大多是青皮甘蔗,当然也有那种紫皮甘蔗,我觉得青皮甘蔗比紫皮的要好吃得多了。甘蔗是一种经济作物,有规模种植和工业设备的可以生产蔗糖了,农村里厢自家人可吃不了那么多,但可以卖钞票吖,所以我们村坊上有蛮多人,通过京杭运河或者苕溪水路摇船出去卖甘蔗。一般都是自家窝里亲眷(juan),三四个人乘一只摇橹船,从京杭大运河经崇福、石湾、乌镇、平望、八坼到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码头去卖甘蔗。
卖甘蔗是件苦生活,以前水路交通发达,河里厢全是船,船和船碰嗒碰,摇船人全要有好技术的,摇船要一路摇去,一个吃力了换另一个摇,又要看牢船来水往,淘米烧饭,值更守夜全要相互照应,所以多一个人手多个便利。沈三胡子是个光棍大佬,伊看见要去卖甘蔗了,会跟村坊上人说:“我反正蹲落窝里呒畀事体做,要是去卖甘蔗,叫我一声,一道去好了!”作为路途照应,村坊上总有几只船会叫伊帮忙烧烧饭,摇摇船,看牢甘蔗不被偷,回转来的时候拨伊点辛苦钿。
沈山胡子也是个大好佬,伊喜欢去流芳桥那边的茶馆临临市面,弗管事东家长西家短,还是世界上的野史,伊全晓得格,大头天话(空话、大话、笑话的统称)伊也会讲!比如伊讲:阿拉乡里从前有个故事,呐(你们)晓得伐?阿拉乡里土话叫“大毛”,大毛街廊走出去,往东南方向三四里地,有个村坊叫“大毛梢头”,本来就是市梢头,从大毛街廊一直到大毛梢头,全是连牢一片格村坊人家,有一日夜里厢,也弗晓得是昂原因,个一片格村坊人家全部飞起来了,此地便剩落一块空地。葛么村坊人家去了啥地方内?原来飞到了北嗨格德清县去了,个地方就是现在格新市!新市人讲闲话,全跟阿拉大毛宁差弗多,伊是伊,我是我,落北是落北,上南是上南,全是阿拉大毛飞去格一块地吖!呐(你们)听听看,呐又弗晓得咯,我懂格比呐要多吖,要听我格闲话:呒畀老娘苦!
大家听到伊讲这种大头天话,特别是说到“呒畀老娘苦!”,都是哈哈大笑,哪怕是心里有多少个想法,都会被这个大好佬一塌刮子笑光了。
青岛话经典方言有:
1、有一种美女叫大_。
2、有一种垂涎叫拉拉吃水。
3、有一种脑残叫彪子。
4、有一种恶心叫依赖。
5、有一种修理叫扎古。
6、有一种得意叫涨颠。
7、有一种颓废叫焉油。
8、有一种难看叫别月。
9、有一种聊天叫拉呱。
10、有一种鄙视叫瓦后。
11、有一种下套叫岔巴。
12、有一种麻烦叫草鸡。
13、有一种模糊叫不裙亮。
青岛话在青岛开埠之前,属于莱州府即墨县的乡镇方言。方言是基于母县(莱州府附郭县)掖县(今烟台市-莱州市)的地方雅言,经过人口流动迁徙自然形成的。青岛话来自于周边县市区方言胶高即方言(胶高即指今胶州市、潍坊高密市、即墨区)。胶高即方言是青岛话的底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