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① 情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巧合和离奇,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坚持对照原则,善(卞福汝主教)和恶(沙威、德纳第夫妇)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平凡的人物、渲染他们不同寻常的品质、力量和经历,在具体描写人物遭遇和环境时,又带有现实主义成分如冉阿让、芳汀的命运,珂赛特的童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巴黎街垒战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一方面有着有着绝对的二分的特点,即人物的心理不是善的即是恶的,不是崇高的即是卑鄙无耻的,没有中间状态,只有绝对的对立。
如卞福汝主教的心灵至善至美,而德纳蒂内心邪恶污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有着善与恶、丑与美的的相互转化的特点。
名人故事:浪漫主义领袖雨果
得罪当局
1848年,巴黎爆发了革命。人民走向街头,七月王朝垮台了。雨果在市政厅大楼向人民发表了演讲,他振臂高呼:“全世界的自由万岁!世界共和国万岁!”
这天早晨,抗暴委员会收到了亚历山大·仲马的一封急简,上面写道:当局命令,抓住或打死雨果者可得赏金二万五千法郎。火速通知雨果,迅速转移,千万不要上街!
这天上午,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巴黎处于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午后,有人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镇压开始的信号。紧接着,大屠杀发生了。荷枪实弹的军队,疯狂地向街上冲去。他们不仅杀死抵抗的起义者,还向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开枪,400多名起义战士和平民倒下了,巴黎沉浸在一片血泊之中。那天深夜,320名被俘的起义战士被押往马尔索野地惨遭枪杀,无一幸免。
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反动派开始清算与起义相关的人员,雨果也赫然在列。1849年元月,在朋友的帮助下,雨果化装成一个印刷工人,乘火车离开了巴黎。自此,雨果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三次放逐
1852年初春,在布鲁塞尔一个陈设简陋的房间里,雨果正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他的头发虽已泛白,但双目中放射出坚定、锐利的光芒。流亡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尽管他在比利时银行有30万法郎的公债和相当可观的现金,但他宁愿过清苦而紧张的生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流亡者。不久,朱丽叶也追随而来,在他的寓所附近租了一间房了,忠心耿耿地为心上人的写作和生活操劳。
雨果正在写的书名为《一件罪行的始末》,记述并抨击了波拿巴发动了12月政变的罪行。可是,布鲁塞尔和伦敦的出版商都不敢出版这本书。面对这种情况,雨果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下这本书,立即着手写另一本书——《小拿破仑》。
《小拿破仑》总算被伦敦的出版商接受了,准备7月25日出版。比利时当局慑于法国的威胁,刚刚听到此书出版的传闻,就对雨果下了逐客令:规定居期不得超过3个月。雨果决定迁居英吉利海峡群岛中的英属杰西岛,因为它与法国海岸遥遥相望,且以法语为通用语之一。临行前夕,布鲁塞尔的朋友们和所有的流亡者都前来送行。起程那天,瓢泼大雨下个不停,雨果的又一次放逐连老天也为之动容。雨果乘坐着邮船在茫茫大海上向杰西岛驶去。
不久,情人阿黛尔和小女儿也来到了杰西岛。雨果担心《小拿破仑》的出版会危及巴黎的亲属及财产,才下决心把家搬到杰西岛的。雨果一家租住了海边一幢方方正正的白色建筑物。朱丽叶居住在不远处的一个独家小院里。雨果天天在海边漫步,越过雾茫茫的大海深情地眺望着他的祖国,雨果的`心情如同那惊涛拍岸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在岛上,雨果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笔耕不辍。他从不同当地的显贵们打交道,对当地的普通人则很友好。遗憾的是,岛上的流亡者成分很复杂,还混有被帝国收买的叛徒特务,很难团结一致。1854年10月,警察带来了岛上行政长官对雨果下的逐客令。
雨果第三次被逐。10月31日,他带着小儿子和朱丽叶率先离开杰西岛,前往盖纳西岛。英吉利海峡诸岛及伦敦等地都举行了声援雨果的集会。
盖纳西岛比杰西岛小,海岸陡峭,地势险要,更加偏僻,历来就是罪犯的流放地。雨果一家住在悬崖上的一幢海盗住过的别墅里。极目眺望,近处船桅林立,远处白浪滔天,整个英吉利海峡群岛尽收眼底。
每天清晨,当金光万道的旭日从海水中跃起时,他就站在高脚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写作。在室内挂着一条箴言:“人生就是流亡,早睡早起,长命百岁。”
拒绝回国
拿破仑三世在国内站稳脚跟后作出宽容的姿态,下令大赦。许多流亡者都接受赦免返回了祖国,但雨果拒绝了。他骄傲地宣告:他将是“流亡的最后一人”,所以他不理睬小拿破仑对他的所谓“大赦”,说:“将来自由归国之时,我就归国。”
流亡者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没有社交,没有娱乐。雨果的壮举得不到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这“海囚”般的生活了。阿黛尔带着小女儿到伦敦去住了一段时间,两个儿子也先后追随而去。只有朱丽叶始终如一地陪伴着雨果。
对家庭的分裂,雨果并不感到意外,也无意阻拦,因为他必须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岛上,除了创作外,他仍然热心地关注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雨果在政坛上的十来年,几乎没写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作品。流亡却使这个天才作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街头与林间之歌》等诗集相继问世,《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伟大长篇小说也写成于这十几年中,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让雨果的名字立于世界文坛之林。
1868年,朱丽叶逝世,雨果托人将她的灵柩运回法国安葬,自己只送她到比利时和法国的边境上,看着一步之遥的祖国,诗人的心在流泪。
含泪回国
达成他归国心愿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那又是多么令诗人心碎的时刻啊!1870年,法国对普鲁士的战争失败,小拿破仑帝国垮台。9月4日,共和国宣告成立。9月5日,雨果走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售票口,用颤抖的声音说:“一张去巴黎的票!”这一刻,他等了19年!然而他看到的是遍地溃败下来的法国士兵。无比热爱祖国的白发诗人不禁痛哭失声!
雨果抵达巴黎,受到了自动聚来的群众的热烈欢迎。他激动地说:“这一个小时足以补偿我19年的流亡了!”
警世箴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827年,雨果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浪漫主义宣言的《克伦威尔》
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
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他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陈词滥调的矫揉造作的充满虚伪的东西,它只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当代生活的要求,古典主义若不加以摒弃,势必会妨碍新的艺术的发展。
他说:“基督教把诗引到真理。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看事物。它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中文名: 维克多·雨果
外文名: Victor Hugo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贝桑松
出生日期: 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 1885年5月22日
职业: 文学 ,小说家
毕业院校: 法兰西学院
主要成就: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
血型: O
个人履历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儿时的雨果天资聪慧,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了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9岁时开始写作,他15岁时写的《读书乐》在法兰西学士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赏赐他年金,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而这几部都是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40岁他心脏病恶性发作,但他坚持体育锻炼,最终他好起来了。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九世纪,他的文学生涯多达六十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篇篇动人,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他还写其他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致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几乎每天都要给朱丽叶·德鲁埃写一封情书,直到朱丽叶·德鲁埃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维克多·雨果的生平:
1878年,伏尔泰去世100周年纪念日时,雨果发表演说热情颂扬伏尔泰,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同年组织创立国际文学艺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ALAI)。
1883年,雨果完成《世纪传说》。雨果自1859年开始创作《世纪传说》,直至1883年完成,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国人民为雨果举行国葬,雨果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雨果是法国浪漫派的代表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他一生创作作品无数,为法国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雨果一生创作无数,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雨果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雨果的资料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 论文 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 文化 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的生平经历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从中学时代,雨果 爱好 文学创作,对文学发生浓厚 兴趣 ,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1819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3年,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 政治 态度发生改变,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 司法制度 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故事 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
雨果的作品特色
雨果在的艺术手法的一个特点: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矛盾一个紧接一个而来,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雨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比的 美学 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写就离不开这个原则。
雨果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和巨大的事件,例如滑铁卢战役等。同时作者喜欢在作品中站出来书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充满激情的表现自己的爱和憎,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积极浪漫主义运用非凡话、夸张、强烈的对比构成情节,和消极浪漫主义有本质的不同。雨果的作品在非凡的形象和实践中再现典型的性格和现实现象的社会 历史 实质。它从本质上反映现实,反映作者的进步理想。
雨果善于巧妙地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在他的浩瀚的浪漫主义巨著中,就有真实的典型人物,有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塑造一个人物。
雨果用高超美妙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描绘了引人入胜的图画。他把艺术真实和 自然 真实严格划分,强调作家的主观思想在创作中的作用。他提出对照原则,主张绝对的夸张。他在作品中安排紧张的情节,创造非凡的人物。他的对照原则并不等于解释现实的矛盾。他的反应自然的主张也是被他的浪漫主义纲领所统率的。
虽然如此,他的对照原则却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企图扩大表现范围的要求。这个要求横扫了老朽的古典主义教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