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嘉兴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祃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民国时,凡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 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 “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二月初二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称土地诞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谓之‘撑腰’。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依次为稻等作物生日。(见本篇农业习俗部分)
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节、55米长。
三月三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是日竞往小武当进香”。桐乡、平湖乡间妇女头戴荠菜花,谓入夏头不晕。晚食螺蛳谓“挑青”。嘉兴人在门上挂野菜花,裹以红纸,称为“野菜花开结牡丹”,以图吉利。妇女、儿童于是日头插荠菜花。民国时期,是日嘉兴有迎水会习俗,在参加水会的船上扮演各种戏文,从南堰出发至北门结束。
旧时桐乡濮院三月初三举行“珠宝会”,约始于明朝后期,初称神会,民间称之为珠宝会。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万历三十八年,濮院镇神会,结缀罗绮,攒簇珠翠,为台阁数十座,阁上率用民间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备极巧丽,迎于市中。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至清初,神会改称佑圣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民国时已停止。
清明
古代清明为与春节相似的大节日,俗谚云:“清明大似年。”因其时春光明媚,又在农事蚕事繁忙前夕,所以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均于其时举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并借机踏青。建国后,各地清明扫墓习俗不变,并有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先烈的新风俗。近年,人们多于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立夏
旧俗相传立夏为“酒仙生日”,人家饮酒者多。亦有秤人的习俗,谓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国时期,是日吃“麦芽扬饼”。立夏前后,市上亦有麦芽搨饼出售,称为立夏搨饼。旧时立夏还兴吃樱桃、海螺蛳等。是日儿童各凑柴米,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谓“烧野米饭”。劳动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农谚曰:“跨出丝车,踏进水田”。意指即将开始插秧。烧野米饭、秤人等习俗,建国后仍多见于农村。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旧时郊区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端午节吃棕子、酱鸭广泛流行,至今不变。
分龙日
旧俗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嘉兴“水龙会”集中在南湖举行。此俗延续至50年代。
烧“汰脚香”、“赛花船”
旧时嘉兴新丰及平湖县一带农村,插秧完毕,农民都上寺庙烧香称“汰脚香”,有的地方举行“赛花船”。据记载,“赛花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船上竖宝伞,挂彩旗,参赛的船均是小巧玲珑,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赛舶船”。近时此俗消失。
献灶日
旧俗六月初四为“献灶日”,祭祀灶君菩萨。
荷花生日
旧俗嘉兴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嫘祖)生日,盛行于清乾隆及民国时期,是日市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农民去烟雨楼侧雷祖殿(嫘祖殿)进香。此日南湖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渡载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以纸扎灯,下系木片,中燃红烛,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兴。
长工生日
嘉兴风桥乡一带旧俗称七月初一为“长工生日”,是日镇上市况热闹。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旧俗是日晚,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捣凤仙花染指甲。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日演戏,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
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是日南湖盛会再度出现,不亚于六月二十四夜。
七月半
俗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民国时期,城隍庙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焚化纸锭,名“寄库”。前一夜,乡村妇女纷纷汇集城隍庙,席地而坐,烧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间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馄饨代替团子。桐乡县东南部与海宁市西北部农村,七月半吃馄饨。建国后,“伴城隍:等活动废止,但民间祭祖、吃馄饨等习俗仍延续。
“地藏王”诞辰
旧俗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此夜点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灯形,内置油膏、香屑之类,大街小巷遍地皆是,点燃后形同白昼。民间一说“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说“烧九四香”,是为元末的张士诚烧香。张原为农民起义领袖,在苏州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所灭。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烧香称“九四香”,后讹为“救世香”,甚至称为“狗屎香”。旧时,此日人家抱婴儿到庙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于是日都穿新鞋。此风俗久废。
烧八寺香
民国时期,八月初八嘉兴大批农民(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进城烧“八寺香”。八寺者:楞严寺、精严寺、祥符寺、天宁寺、报忠寺、金明寺、东塔寺、茶禅寺。另有加烧“四塔香”的,四塔指:东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国后废。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又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女郎于是夜种**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怕解罗衣种**,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种植的**供观赏。此俗久废。
观湖节
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旧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国时期本地人延续清代旧俗去郊区胥山、城内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区新丰乡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脉,“广寻数丈”,附近群众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于是日在寄园举行“同期”,拍曲赏菊。桐乡濮院重阳兴吃赤豆糯米饭,称“增智饭”。建国后,有关重阳诸习俗渐淡。80年代后,定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十月朝
旧俗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民国时期,农民进城至纸扎店购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国后此俗已废。
冬至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殖焚烧废棺。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人家在冬至前后腌鱼肉,准备过年,称“年鱼”、“年肉”,又腌制青菜、雪里蕻,为入冬蔬菜之备,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是日,上坟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择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腊八
旧俗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以果枣等物煮粥,名“腊八粥”,近时,尚有少数人家保持此习俗,精严寺等寺庙亦煮粥供信徒。
送灶日
旧俗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称“送灶日”,有打扫室中灰尘之俗。民国时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馅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会言人家过失,用馅糖等物糊其口,俗称“醉司命”,用麻秸、芦席等做成“轿子”,取出灶君像塞轿内焚烧。此俗建国后城内渐废,农村仍存在,唯仪式已简化。
嘉兴旧俗此夜还吃赤豆糯米饭、小汤团、饴糖做的元宝、炒毛豆等。
送灶过后为“谢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择一天夜晚举行,供品丰盛,具桌围、点红烛、线香。供品上插红纸剪的花鸟人物和如意,称为“年花”。用糯米粉制成成套大小元宝。还用红线悬挂活鲤鱼。
农历除夕
是日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旧时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塌棵”与“脱苦”谐音。嘉兴吃年夜饭,花生称“长生不老”,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均取其吉利之意。饭不能吃尽,以示年年有余,饭吃毕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剩饭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鱼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计手执灯笼,奔走催收欠帐。债户则躲避逃债,旧习过半夜后欠债就可延期归还。理发店、浴室一直营业至半夜。守岁;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
解放以来节日活动
解放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化,许多旧俗被淘汰,一些有价值的节日风俗被保存下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总的特点是形式从简,迷信内容淡化或被破除。解放后,党领导树新风、破旧俗,新的节日习俗在形成中。国家以法令规定了国定节日,元旦、春节和国庆日都放假庆祝,人们利用节日娱乐、休息、旅游、家庭欢聚或探亲访友。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和教师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和妇女、教师、儿童的关怀,每逢节日都进行有意义的庆祝活动。植树节,绿化植树成为群众性活动。近些年,在许多传统节日趋于简化的同时,春节则有越来越隆重之势,操办年货、吃年夜饭愈加讲究,放爆竹、放烟花,倾城震动,日夜连绵,特别是各种礼花,五彩缤纷,齐放时,布满城市上空,有的人家花费数百元,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影响安全和卫生,火警、伤人事件频频发生。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后,齐集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已成为80年代以来的惯例。近年又时兴全家去饭店吃年夜饭或包租卡拉OK演唱。有些青年对过外国节日感兴趣,虽不是基督徒,在圣诞节也纷纷往基督教堂看圣诞典礼,教堂内人满为患。80年代以来,在圣诞节,新年,特别是青年人中,流行亲友之间致寄贺卡,成为多年不衰的时尚,贺卡多数购自商店,有的自行制作,卡上书写美好的祝词,付邮投寄,十二月下旬邮筒常为之塞。贺卡考究的有声响或立体画,价格不菲。
1 传统节日七夕的简介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2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活动七夕节有什么传统?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 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 、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 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化生求子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兰夜斗巧 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3 古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4 七夕大家有什么传统的活动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 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 、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 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化生求子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兰夜斗巧 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
(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 剪五色绸做成) 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
5 七夕有什么传统活动七夕节习俗 ; 1穿针乞巧 2喜蛛应巧 3投针验巧 4种生求子 5供奉“磨喝乐” 6拜织女 7拜魁星 8晒书·晒衣 9为牛庆生 10吃巧果各地异俗 1 广东——七娘会 2嘉兴——七夕香桥会 3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4胶东——拜七姐神 5中国西南——染指甲 6广州——迎仙 7陕西——结扎巧姑 8广西——七夕储水 9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10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11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12闽南、台湾七夕节。
6 急求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织女下界和牛郎成亲,玉帝和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命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王母娘娘后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据说七夕夜深人静之时,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脉脉情话。
因织女心灵手巧,后来历代少女每逢七月七日便向织女“乞巧”,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传统流传。
7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庆祝活动七夕节习俗 ; 1穿针乞巧 2喜蛛应巧 3投针验巧 4种生求子 5供奉“磨喝乐” 6拜织女 7拜魁星 8晒书·晒衣 9为牛庆生 10吃巧果 各地异俗 1 广东——七娘会 2嘉兴——七夕香桥会 3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4胶东——拜七姐神 5中国西南——染指甲 6广州——迎仙 7陕西——结扎巧姑 8广西——七夕储水 9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10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11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12闽南、台湾七夕节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
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 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 、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 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
8 七夕传统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网传中国十大最浪漫城市:
第一名:凤凰古城
在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的眼中,坐落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她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其“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谭盾的琴里,在罗洗河的棋里,在宋祖英的歌里”的宣传语,浪漫得让人心跳,大艺术家谭盾享誉国际的《水乐》,其灵感便源自凤凰古城的母亲河——沱江,“沱江泛舟”是著名的“凤凰九景”之一,两岸吊脚楼无边美景尽收眼底,驴友中有“没有沱江泛舟,就没有到过凤凰”之美谈。
湘西凤凰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 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 人的魅力之精髓。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 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凤凰 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 坚固的屏障。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 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第二名:江苏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作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墨客骚人们最中意的去处,她的风流,她的美丽,她的富足,她的高雅,都足以让我们想要去窥视,去欣赏,扬州,这个“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城市,她一直书写着中国人自己独特的浪漫。
扬州:天然氧吧
扬州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地处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京杭运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扬州人极其讲究吃喝之道,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是扬州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精髓。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全市共有6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十分宜人。 历史上,扬州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闻名;而如今的扬州人也喜欢临水而居。在扬州,不管是洋房别墅,还是青砖旧屋,只要一开窗户,就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水气;一出大门,便是温柔婉约的江南水乡。“早上无碳健身,晚上悠闲逛街,出门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都能买到好吃的”,是扬州一天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这一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尤其是上海人、浙江人在扬州买房置业,作为自己的度假之地、养老之所。
第三名:海南三亚
“我愿陪你到天涯海角”,这一句浪漫的承诺,不知被多少的情侣在多少花前月下耳鬓厮磨海誓山盟时说过,那么,位于现实生活中海南之南真实的天涯海角,又怎么可以轻易错过呢?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去三亚吧,准没错儿。
三亚:瞄准国际旅游市场,争创国际旅游城市。三亚滨海风光优美独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亚太中国经济起飞,休闲旅游市场扩大。中央“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的高定位,为三亚经济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第四名:香港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其地位近年来虽渐已受到上海的挑战,但只有美丽的“东方之珠”,才配拥有传说中的维多利亚港;也只有香港人的浪漫情怀,才与浪漫的西方人气质最为接近。
现在大家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香港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了美国的纽约,繁忙程度也是伦敦所无法比的,而魅力亦是巴黎所不及的。然而,对于男人们来说,香港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此,它最有诱惑力的地方还在于这儿是各国模特放松自我的所在,当然也不乏来自中国内地颇具东方情调的美人儿。
香港美女们从小大都接受着两种文明,即传统中国文化和英国殖民地文化。年纪大的人还严格遵循着古老中国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但前卫的年轻人早已是将两种文化融合在血液里,交织产生了一种复杂的香港文化,可以称为是一种“中英混血文化”,这样一种文化使香港人仿佛生出了两只不一样的翅膀,一边是一只纯色传统文化的儒雅之羽,另一边就是一只飞机银光锃亮的铁翼。
不管是大事小事,香港人做事表面的背后就有这两只羽翼并托出来的最后方案和心理争斗。这种混血文化同样也流入了香港美女们的身心,影响着她们的一生,这两只搭乘最古老和最新式文明的翅膀,将带着她们飞向竞争激烈的社会,可能是美妙纯净的天堂,也可能就是纷繁扰攘的人间。
第五名:浙江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了爱情,白素贞心甘情愿压在雷峰塔下20年,杭州西湖倾诉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浪漫爱情传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中国人的心中,江南,就代表着浪漫。
杭州市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西湖周围有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古时就有“佛国”之称。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河渠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当地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生物种类繁多,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城镇登记失业率3%。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浙江省省会,杭州的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
第六名:黑龙江哈尔滨
“冰雪之都”哈尔滨有着众多的欧式建筑,她还被称作“东方莫斯科”和“天鹅顶上的珍珠”,毫无疑问,哈尔滨是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城市,她用冰雪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浪漫的童话,譬如冬奥会冠军申雪和赵宏博吧。
哈尔滨地处富庶的松辽平原,松花江沿岸,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同时也是一座风光旖旎、独具特色、充满欧陆风情的国际旅游城市,尤其以冰雪旅游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宾客。
以冰雪大世界为龙头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哈尔滨和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名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著名滑雪胜地。以“哈洽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旅游,以“哈夏音乐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改造后的太阳岛、巴兰河漂流为代表的避暑旅游,以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为主要代表的欧陆风情游,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萧红故居、坐井观天园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抗联露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四野指挥部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东北虎林园、北方森林动物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游,初步形成了哈尔滨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七名:上海
上海的入选曾有过不少的争议,其实上海并不就仅仅代表着刻板、精明、快节奏、没人情味,被称作“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她是中国内地唯一一个和世界完全接轨的城市,她的魅力东方人知道,西方人也知道,红人马诺会说:有钱,才最浪漫。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作为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它们象征着上海的繁华发达。而在现代化的背后,上海也由枫泾古镇等古迹展现了其自身独特的江南古典风情的韵味。外滩和田子坊的石库门里弄则是最具上海风情的中西合璧。浦西的外滩并列着一幢幢具有西欧古典风格的大楼,由于它们气派雄伟,庄重坚实,装饰豪华,错落有致,形成一派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景线,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上海是中国近代与现代的最好见证,无数驰骋中国的历史伟人在这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那些历经岁月流年的建筑,向人们静静述说着这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第八名:澳门
蒙特卡罗和拉斯维加斯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赌城,对于中国来说,澳门的浪漫是绝无仅有的,而豪赌时的壮志豪情,那怎不叫一个浪漫呢?
尽管景气不好,谈情说爱可不能免。想要为感情加温,现在有个近又划算的选择―――澳门,酒店选择奢简随喜,中西美食俯拾即是,过去葡萄牙人留下的殖民风格建筑与气派奢华娱乐酒店让澳门的城市面貌冲突多元,许多角落都是孵爱耍浪漫的好地方。
旅游博彩业是澳门主要的经济动力之一,其中包括作为澳门最大直接税来源的博彩业,及其它如酒店、饮食、零售等行业,对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
第九名:江苏苏州
江南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她被称之为“东方威尼斯”,苏州的美丽没有人能够抗拒,一代文豪沈从文和苏州名媛张兆和,便曾在这里写下了你侬我侬的浪漫爱情传奇。
如果,你有相爱的人了,一起去苏州,那里会成为你们幸福的回忆.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人,去苏州,在那里,你可以放松你的心情,享受生活.
抛开所有的不快乐,与心爱的人一起去苏州.享受你只有她,她只有你的时光.
将来无论发生什么时,回忆这一段美好,仍是甜蜜......
第十名:湖南张家界
张家界得名于一个浪漫的传说,据传我国古代“谋圣”张良大功告成后曾退隐于此,较之于曾经名头震天响的桂林山水,张家界赫然有后来居上的迹象。在这个流连忘返的5A级旅游城市,不但可看到“天门狐仙”演绎“刘海砍樵”式的浪漫爱情故事,还可以去黄龙洞感染“定海神针”的浪漫文化气息。
扎西乌镇是一个深受游客欢迎的特色小镇,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白天有点嘈杂,但在晚上,扎西乌镇真的是世界上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旅游指南给你。
其实乌镇的东门和西门也不能完全割裂,各有千秋。虽然我和东扎有文学上的恋情,但扎西给了我一个惊喜。去乌镇旅游,体验它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在街上感受乘船游览的浪漫,拍旅游的美照,享受小资情调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扎西实现。但是请注意,朋友们,我说的是“旅行”而不是“旅行”。我认为“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感官形式,有更多的观光和享受的元素;“旅行”更多的是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有更多更高的内心诉求。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生活的独特方式。
旅行不仅仅是娱乐。旅行更多的是心灵的煎熬,筋骨的劳顿,身体皮肤的饥饿,身体的匮乏是磨炼和觉醒,是从幼稚的诞生到认真入世的过程。那天扎西下雨了。经验来了,只能迎着风吹雨打。
云越来越厚,乌云越来越厚。下着毛毛雨,我的衣服在飘动。
迎着风,打着伞,我们带着几分愉悦地走过木桥。
一座造型独特的宏伟建筑,带着些许寒意映入眼帘。这是穆欣艺术博物馆。这应该是打开西门的钥匙。事实上,当我重新整理这些作品时,我的心一直在激荡,我被这座建筑的主人穆欣的文字和绘画,精神和品质深深打动。
据:穆欣美术馆是由贝聿铭的弟子冈本博和纽约事务所的设计并监制的。策展人是穆欣的学生:陈丹青。
这里异常冷清。来去匆匆的人,都在抓紧时间逛着偌大的西门,匆匆忙忙就忽略了这个地方。哦,人们真的不知道:“这不仅是一个收藏过去式的美术馆,更是一个面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在这里,收集了一个有价值的有趣的灵魂。
根据:该博物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兼作家穆欣(1927-2011)一生的努力和美学遗产。
这是穆欣。“风、水、桥”是地方,也是主人。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和美学实践的画家、作家;一个生在乌镇,死在乌镇的传奇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物。
穆欣的真名是孙朴,真名是穆欣杨忠,笔名是穆欣。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一个被迫从这里逃离,然后悄然归来却又满怀失望的离开,又在晚年受邀归来的人,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内心的坎坷与沧桑?这个“回归的局外人”还是那个少年吗?
图注:穆欣去世前一年,弥留之际,老人看到美术馆的设计方案,喃喃自语:“风,水,一座桥。”
正如坐过牢的穆欣所说,“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它抵制各种亵渎和诅咒,保护追随它的伟大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遭受很多迫害,需要一颗坚韧的心才能活下来!无论我的母亲做了什么或错过了什么,我母亲的血液仍然在穆欣的身体里流动,这是一种永恒的情感。于是在晚年,穆欣伊跑回了母亲的怀抱。
按照《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四句话就是‘空,空身,空,空’。内心以此为基础,感叹人生的坎坷。
“避秦救活之笔,三百篇;问胡君能儿,他会沉默到笑;高清楼在骨,山远在顶;人类与水相连,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相连”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活得如此充实的人生体验?也许只有一个人不平凡,才会有这样的胸襟和见识。
穆欣于2011年12月21日3时在家乡乌镇去世,享年84岁。
是的,不管在你的生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尽管困难,但做事情的动力可能是自信。我们默默地走过展厅,走过穆欣留下的艺术瑰宝,聆听艺术家生命的回声。
有人说,穆欣的一生面临着两座塔:一座是囚禁他一生的“雷峰塔”,一座是构筑在他心中的“象牙塔”。是的,当一个个体对现实束手无策的时候,他能做的就是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来升华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升华可能是产生非凡人格和成就的唯一途径。艺术家的作品是在混乱中产生的,这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感到困惑。
穆欣的绘画和他的文学一样与众不同,属于“现代中国画”。穆经常说他用左手画画,用右手写字。
人们不能完全理解穆欣,但他们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的蓬勃心跳。苦难孕育卓越!
我去过全国很多展馆,但似乎都无法克服致命光对拍摄的影响。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在展厅里,我赫然看到了巴尔扎克!这位世界重量级的文学大师高悬在乌镇的展厅上空,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仰望着他。这位伟人的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深受我少年时代影响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
据说这是巴尔扎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展览,它的原始手稿,以及世界各地重要艺术家的作品。
原来,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展览:在中国最好的美术馆里举办的《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的特别展览。曾经的穆欣,他一直视巴尔扎克为“文学大叔”。我似乎明白了乌镇人的心灵手巧:穆欣属于乌镇;巴尔扎克此时也属于乌镇。易叔,拉近了巴尔扎克,乌镇人拉近了19世纪的法兰西。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有亲缘关系,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法国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穆欣在《文学回忆录》一书中写道:我早年觉得自己有两个文学大叔:大大叔胖胖的,热气腾腾的,精神错乱的,他是巴尔扎克。第二,舅舅很温柔。福楼拜是一个说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娄白家,我经常去;巴尔扎克的房子,只能跳到院子里,从后窗偷看。
我其实有点开心。我想我会来扎西,也就是一次后续访问。现在我似乎触摸到了扎西的灵魂。不,应该是整个乌镇的灵魂。茅盾老师和穆欣老师为乌镇、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富的艺术思想。男人,物质是不够的。乌镇人通过木心抓住了人类的精神内核。我深以为然:在这个奢侈的时代,人类太需要文艺的滋养了。
走出美术馆,顺道拜访。乌镇正面临台风利奇马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
据悉,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在浙江温岭登陆,为超强台风,最大风力16级,即52米/秒,最低气压930百帕。
一次散步,一艘船,一艘船。不一样的休闲,让乌镇充满了夏天特有的喧闹和欢乐。
想想茅盾的时代,穆欣的时代他们如何在水乡漫步,或写作,或思考,或绘画乌镇给了他们怎样的启发?
大量的明清经典建筑都被乌镇人尽可能的保护和修复,非常赏心悦目。我的耳边又响起了穆欣的美丽句子:“风、水、桥”这是对穆欣美术馆和乌镇的总结。很精致。
桥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船是江南水乡的常态生活。
弄堂是江南水乡淡淡的乡愁。
眼前出现了一片紫色,很神奇。西门有这么漂亮的后花园,真让人欣慰。
传说中的扎西不仅浪漫,而且充满人间烟火。
理发店,满满的怀旧。
这个著名的娱乐场所此时已经是里里外外湿漉漉的了。
人类与水联系在一起,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联系在一起穆欣的崇高境界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一点上,可能更是如此。
雨越下越大。我们被困在“乌镇邮局”。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邮局。早在唐朝,乌镇的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经过小镇,当时乌镇的交通非常发达。“大庆邮局”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乌镇邮局因其独特的水运条件而应运而生。这让当时的乌镇有了一个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
乌镇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的老邮局就坐落在西施河上。
被雨帘覆盖的邮局,它的青砖清爽有质感,在风雨中挺立。漫天的雨,像从信纸上淌下来的眼泪,从柔软而安静的云层里倾泻而下。邮局承载着乌镇的历史,承载着乌镇人的情怀。
我真想吃一碗吴妈馄饨
来到乌镇,其实很幸运遇到了一场风暴。古镇被雨水彻底冲刷过,石板路很干净,湿漉漉的墙壁似乎散发着木头的香味。还有人在雨中悠闲地散步。情侣撑着伞,手牵着手,更多的是亲情。
一个走在雨中的女人似乎在享受一种安慰。坚实的青石路经过岁月的磨合显得光洁,陈旧的门楣残迹和斑驳的漆痕彰显着时光的魅力。
风雨声不绝于耳眼前的绿植在风雨中摇曳欢腾,仿佛更有了活力。
人不能少游泳撑着伞,左顾右盼
邱智:雨下得太大了,快躲雨。你:好,好。
邱智:雨越下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你:横着走。
邱智:坚强的女人,你湿透了。你:保持包头的笔记本湿润就行了。
(心有绘画的三页手稿还被入侵的雨水烧了一点点)
有许多人在雨中行走。雨中漫步是另一种亲情。
如果下雨了,找个茶馆继续避雨。雨下得这么大。喝了一个下午茶和咖啡,我还得继续喝。透过窗户,我看到雨篷船在雨中缓缓行走。人类与水联系在一起,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联系在一起茶可以空心吗?喝咖啡可以吗?旅行,让我们真的放下了什么?
下着小雨,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街道和桥梁
我也开心的冲了出去在雨中欣赏了一段伦巴。
遮阳篷船已经陆续派出来乌镇,怎么能不出货呢?
水和桥是江南水乡最重要的基调,也是最多彩的风景。
夜色朦胧,灯火通明
天空碧绿湛蓝,画舫在雨中沉睡无论游客有多少,乌镇的诗意和闲适都不会消减。
夜里,小船摇摇晃晃,下着雨,人们在谈论哨所旁的桥无论白天黑夜,乌镇的沉重与沧桑不减。
水流轻飘飘,涟漪微微荡漾,桥街相连,船声悠悠载歌载舞,轻笑不止。
就像重现盛唐一样
灯笼,气球,快乐的人乌镇竭尽全力拥抱远方的客人。
只有染坊,没有了艳阳天的淡雅蓝花,空荡在冷清的街道上。
暴风雨又来了,人们在雨中乱成一团,扶老携幼冲向景区门口。
台风“利奇马”耀武扬威
我们也随着人群挤出了景区有的人心慌,有的人享受着盛夏难得的清凉。
一切,流动和摇摆台风中多么美丽的景色。
在风暴中,一切都变形了,计划也是。
我们只能,按照我们的命运,留在乌镇。
“利奇马”擦过乌镇,人类只能为超强台风让路,任其肆虐。喜欢下雨,透过酒店的窗户望去,是一片水的广阔世界。景区关闭,交通瘫痪。我们只能在关门的酒店里上网。
拘留的这一天,我在街上发现了小吃。虽然是一家烤饼店,但却是老乡评论的第一家小吃。制作精美,味道鲜美。这几天满眼都是苏帮菜,东坡肉,万山蹄子,三白,豆腐粉,腊肉,酸菜哪些真的不适合。传统的食物,缺乏意向的推广,在游览过程中可能会比较粗糙。在这家小店里,有几种小吃很值钱,好吃又温馨。茅盾和穆欣一定喜欢这些传统小吃。或许在最接地气的地方,方能生出名作?
嘉兴旅游景点详细介绍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这里风景旖旎、民风淳厚、物产丰富、名人荟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衍延2600多年的古朴与舒缓成为历史赋予嘉兴的独特个性。
乌镇
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整个乌镇分为东栅和西栅,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东大街和西大街。东栅开放得比较早,还有一些原住民居住在里面,西栅是后期修缮开放的,夜景是这里的特色之一。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同时乌镇还是茅盾的故里。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西塘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西塘风光(20张)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为国内外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所瞩目。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南湖风景区
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我国AAAA级景区,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嘉兴南湖不仅以秀丽的烟雨风光享有盛名,而且还因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成为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一大”红船
1921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议程,宣告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起航。停泊在烟雨楼前水面上的,是1959年仿制的一条当年"一大"开会的游船(原有的游船已经在抗日战争时期消失了),作为"一大"会议纪念船,它向人们生动展现了中国***诞生的历史场景。这条"一大"纪念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湖红船"。
南湖革命纪念馆
为了纪念"一大"在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了。建馆之初,馆址设在湖心岛。1991年7月,建党七十周年前夕,一座由嘉兴人民捐款320万元兴建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南湖东岸拔地而起。同志亲笔题写馆名。新馆将于2011年建党节前后对外开放。
烟雨楼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岛,次年移楼于岛上,从此这里被称为“小瀛洲”。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会景园
会景园坐落在南湖南岸,呈半岛形。园内假山瀑布、楼台庭院、林荫步道、古桥流水,充分展现了江南园林风格。会景园融望湖赏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旅游接待服务于一体,是浏览南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入口。
湖心岛
湖心岛位于南湖中心,是一座人工小岛,全岛面积17亩。小岛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朝代。岛上亭楼众多,如主建筑烟雨楼、清晖堂、小蓬莱、来许亭、鉴亭、宝梅亭、访踪亭等,形成了一古园林建筑群。亭台楼阁、假山回廊、古树碑刻,错落有致,营造了湖心岛独特的典型江南园林景致。
揽秀园
揽秀园位于南湖西侧,占地11300余平方米。揽秀园以"文星桥"、"仿古街"为中心,分南、北两园,北园于1994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南园正在规划中。北园西侧以中轴线对称,四进庭院式风格,东侧为自由开放式园林布局。
壕股塔
壕股塔是古时嘉兴七塔八寺之一,因北临城濠,其水曲如股而得名。相传苏东坡曾到此饮茶,并与文长老(徐渭)在此晤谈。现重建的壕股塔位于南湖西侧的南湖渔村之中,塔高6336米,七层,塔身为阁楼式,四周有回廊,沿袭宋代建筑风格。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个精致佛像,下面垂挂古朴风铃。塔刹为国内罕见的纯铜鎏金铸成,耗用了三公斤纯金。壕股塔是目前嘉兴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塔中179级木梯盘旋而上,可俯看南湖全景,整个嘉兴城全貌亦尽收眼底。
南北湖风景
鹰窠顶:
南北湖的群山为天目山余脉,山体连绵,近翠远黛,由环湖十一峰、三湾六山、滨海六山等诸山组成,其间最有名的当属环湖十一峰中的鹰窠顶了。鹰窠顶山径曲折,并多石景,沿九曲径登鹰窠顶山,有狮头岩、合掌岩、痴景岩等景致,历来是南北湖的必游之地。登临鹰窠顶,眼前豁然开朗,能将山、海、湖尽收眼底,也能欣赏山屋村舍入画来的别致风情。鹰窠顶大、小看台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妙所在。每逢农历十月初一,更可一睹“日月并升”奇景
云岫庵:
座落于鹰窠顶山腰,有“海上名山”、“夜普陀”的美誉。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的名句,形象地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难以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女闻风而来,故云岫庵又有“夜普陀”之称。
谈仙石城:
谈仙石城在景区西部谈仙岭上,海拔967米,是海盐、海宁两邑交界处,也是古代海盐县至省城杭州的驿道。谈仙岭的得名与谭峭有关(古文“谈”与“谭”通)。宋《澉水志》载,上有谭仙庙。相传为南唐道家谭峭炼丹得道之处,至今留有仙人脚、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
白鹭洲:
北湖中央的小岛,每当夏末秋初,便有成群的白鹭飞临栖息,故名“白鹭洲”。岛内有水榭、长廊、花木扶疏、绿树成荫。中央有一带状内湖,养有水禽和荷花,名为“月露池”。这湖中岛、岛中湖,小巧别致,相映成趣,游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三潭印月”。
蝴蝶岛:
南湖上的小岛,面积12亩。为纪念上海三十年代影后胡蝶来南北湖拍摄《盐潮》而堆砌,状似蝴蝶。岛上建有山海阁,八边形,地上3层,地下1层,阁高1818米。从底层到阁顶,层层敞开,面面洞然。阁虽小,却包容了湖山海景。
鲍公堤:
南北湖,因湖中有堤将湖分为南北两半而得名。长堤乃清康熙、乾隆年间海盐知县张素仁、鲍鸣凤两次竣湖时修筑而成,故又名张公堤、鲍公堤。堤阔10米,长500米,东连飏山,西接麂山,成为南北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带。长堤两端各有一桥一亭,东曰永安桥、明星亭,西曰小宛桥、馨谷亭。
钱江潮源:
钱江潮以其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闻名于世,而潮的源头在何处却鲜为人知。钱江潮的源头就在南北湖风景区的巨石狮子头上。狮子头是一块突兀在海上的大石,形似一头雄狮而得名。据水文站测量,狮子头一带平均潮差56米,最大潮差893米,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后的二三天里,都可看到起潮。
海宁盐官古镇
盐官镇是浙江省首批准的十五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俗文化、动人的民间传说和壮观的海宁涌潮闻名于世。中国浙江海宁盐官是中国唯一的潮乡——钱江潮。海宁潮又称钱江潮,是世界一大奇观,钱江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观潮之外,海宁还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
海神庙
海神庙又称为“庙宫”,始建于公元1730年,距今已有274年历史,是一座专门祭祀“浙海之神”的宫殿式建筑。在中国南方,皇家式样建筑一般是不允许建造的,但是在盐官,却破例由中国清朝雍正皇帝下旨、由国家拨款、政府要员监督,建造了这么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十分注重精神的力量,认为人与自然的沟通需要借助于神灵:人类与钱塘江的沟通就需要借助于“浙海之神”的力量,这位海神可以决定沿海所有人和物的命运。所以在中国,这座供奉海神的庙宫,地位相当地人高,号称“江南紫禁城”。
观潮胜地公园
于盐官镇南,南临钱塘江,北靠杭金公路。园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鱼鳞石塘、明代占鳌塔、孙中山观潮亭——天风海涛亭、毛观潮诗碑纪念亭、乾隆手植古朴、史量才纪念碑、镇海铁牛等景点
金庸书院
座落于海宁盐官古城海神庙西南,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参照古城内原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安澜书院之建筑格局设计建造。书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将成为研究和弘扬金庸武侠文学的重要场所,以及金庸先生回乡讲学、传播学术思想的圣地。
陈阁老宅
座落于宰相府第风情街,主人陈元龙位高权重,贵为雍正朝文渊阁大学士,世称相国(宰相),明、清两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民间俗呼“陈阁老宅”。 陈列与海宁陈家有关的小说、影视剧面市,使这座地位显赫而又讳莫如深的宰相府第充满了传奇色彩。
花居雅舍
展示古代青楼女子的生活与才情,分为青楼与红楼两大区块,试图通过展示青楼与历史、与名士、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及古代青楼女子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解读青楼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
门票:10元/人
交通:嘉兴有多班火车到海南,在海宁火车站可乘专线中巴到盐官镇,仅需半小时,车资10元。另有T109路旅游专线巴士往返于市区与景区之间,市区始发站海宁火车站广场,终点站盐官。
平湖东湖风景区
东湖,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平湖市区城东。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诵读北宋科学家沈括游东湖留下的“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提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诗句时,依然可以读出作者对东湖的赞美,依然会被诗中描绘的诗情画意所吸引。
鹉湖春色
鹉湖即东湖,“鹉湖春色”为八景榜首,泛指东湖春天美景。春天的东湖,春意盎然,春水浩渺,河水如油,芳草一碧,兼之活桃岸柳,相映争妍,画船往来,美景天成,荡人心魄。
含珠凝晖
含珠凝晖景区紧靠繁华的园林商业街解放路和人民路,人们休闲观光最为便捷。景区的整体环境风格体现了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统一,表达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塔影垂虹
历史悠久的报本塔院和东西塔桥,是东湖风景区主要景观之一,暮色初降,环东湖华灯齐放,报本塔、九峰一览楼、十杉亭及东西塔桥,流光溢彩,晶莹华丽,犹如琼楼玉宇,似入人间仙境。
北源牧唱
北原牧唱景区是东湖的一块翡翠碧玉,市民把这里比喻为杭州西湖的一角,是一座“天然氧吧。”景区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牧笛悠悠,湖风阵阵,呈现一派江南水乡的田野风光,是一座绿色生态园林。
南村书堆
南村书堆景区的建成,弥补了古代“东湖十景”中南村书堆只留其名不见其形的缺憾,再现了众多诗文中所描述的风致和意境,并且改为临湖而筑,自成一组江南书院制古典园林建筑,又重现清代张园中十杉亭的杉风景致,成为东湖风景区环湖构建的园林中最成独立体系、最具古典风韵、最耐人寻味、最有欣赏价值的景观。
案山晓翠
景区内依山傍水以植物造景,翠竹林区在案山南麓;银杏枫香林区在案山北麓;红梅腊梅园在景区北端;别具风韵的樱花园在景区南端,沿湖滨广植桃树杨柳,显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貌。
西浦鱼罾
西浦鱼罾景区,将重建镜漪堂,设钓鳌台,树“鱼乐国”碑设置有关渔民生产活动的传统实物,如鱼罾网、簑衣、笠帽等等,洲外筑步行长廊,可以垂钓或捕鱼,洲上以栽植观赏花灌木为主,成为观赏和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九龙戏珠
景区位于东湖中之大瀛洲,俗称大湖墩,此前是东湖公园,是平湖现存最古老而又蕴含丰厚当湖文化内涵的名胜景地。
绮园
绮园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位于浙江海盐武原镇绮园弄,占地148亩。该园原为明代废园,后冯氏在此建园,人称冯家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绮园园主冯缵斋系清代诗人、剧作家黄燮清之次婿,黄家先后拥有拙宜园和砚园,黄燮清将两园作为次女黄秀陪奁。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两园均遭兵火毁坏,同治六年,冯缵斋集两园山石精粹,并添置一些太湖石,修筑此园,同治十年初具规模。后又续建了亭台楼阁等,增设景点,并将其命名为绮园,意为“妆奁绮丽”。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才于鼓乐声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时,有的地方船上置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后,急速行驶,竹篙撑岸,以不沾水为吉。船出港后,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经的桥上讨喜钱,称“拦水港”,不满足要求则阻挠不放行。至男家门前时,依次铺五只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进门,传递麻袋铺路,称“传代”。用五只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后,“吃寿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礼毕,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洞房坐床男东女西,传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兆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兆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盖头的红纱巾。喜娘将枣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帐内四处抛撒,称“撒帐”,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盐一带有《撒帐歌》:“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方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平湖农村,旧时有吃“小夜饭”的习俗,即婚礼结束,长辈从新娘的箱子里取出两碗合在一起的冷饭,上放几根咸菜,让新郎新娘并肩坐,各自把咸菜冷饭吃完。
建国后,农村婚礼习俗有所变化,迎娶不用花轿,代之以船。订婚时彩礼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须备名目繁多的礼金。近十多年来,有以自行车迎娶的,婚后和城市一样,外出旅游度蜜月。自80年代以来,农村之喜酒与城市相似,新娘参与酒席,向宾客敬烟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盘、热炒为主,配以全鸡全鸭点心等。以瓶装酒取代家酿米酒,每桌酒席所费约二百元左右。
城市农村新郎新娘举行婚礼之日,男女方家长和近亲长辈须向新郎新娘致送“红纸包”,俗称“见面钿”。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设宴招待,称“望潮”。嘉善一带俗称“通灶囱”,嘉兴俗称“吊烟囱”。民间相传,昔时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将烟囱堵死,新娘烧饭时烟雾弥漫,受到公婆指责。其兄弟来探望,发现蹊跷,用长竹竿通烟囱,烟道畅通,烟雾消失,饭菜烧好。此传说含有娘家兄弟为保护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国后仍流行。
回门
清代称“对月”、“望对月”。即结婚一个月以后,夫随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带去一桌酒菜,俗称“桌面礼”,岳父母也送见面礼。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回门不限于满一月,多数三天就回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