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洛丽塔的穿衣风格只能用甜美、可爱、俏皮等词来概括,但其实洛丽塔连衣裙还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红玫瑰洛丽塔来自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典玩偶,看到这件华丽的连衣裙,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些经常出现在梦中的甜点和红茶,无论是庄园温暖柔和的午后阳光,还是裙摆上浪漫温馨的玫瑰,都令人兴奋和向往。
如果要用成语来形容红玫瑰洛丽塔的感觉,应该是绝世佳人,裙子的整体设计为大红色,上身舒适有质感,我们可以从红玫瑰洛丽塔中找到性感服装的典型设计特征,例如深V领、开叉等,领口处的可拆卸珠链立领还具有修饰身材、美化肩颈线条的功能,红玫瑰洛丽塔的材质很有质感,上身格外高级,表面为平绒、哑光缎面和格子雪纺,内部为弹性编织。
有水晶珠、暗香布艺仿真花等,腰间磨砂缎面剪裁的大玫瑰,让整条裙子显得格外耀眼,肩上的小玫瑰为裙子增添了俏皮可爱的感觉,采用正腰设计,具有完美的瘦身效果,非常通用,即使是微胖的女孩也能轻松hold住,水晶珠的点缀模拟露珠的效果,玫瑰花下有同色藤蔓,呈现出绚丽而新颖的植物形态。
而花苞形的臀裙、后背的大蝴蝶设计、拖尾设计,都让红玫瑰洛丽塔更加时尚迷人,为了让红玫瑰洛丽塔看起来优雅高贵,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搭配技巧,搭配同色系的配饰,选择相同的颜色组合,不仅可以在穿搭上强调协调感,在配色上还可以起到相互呼应的效果,让服装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在配色方面,当服装已经设计成红色作为底色时,大家可以选择搭配蝴蝶结、丝质头带、玫瑰吊坠。
配饰款式小巧玲珑,既能提升整体造型,又能避免配饰过于显眼的问题,相信对洛丽塔连衣裙和穿搭有一定了解的姑娘们都知道,要想展现出洛丽塔连衣裙的精致,不能一味地堆砌元素,当裙子设计本身足够华丽时,简化鞋袜的精致,可以让整体穿搭看起来更高级,建议大家在打造红玫瑰洛丽塔穿的时候尽量选择款式简洁大方的鞋袜,比如我们常用的菠萝袜,还有纯色搭扣高跟鞋等等,都是很好的搭配选择,高跟鞋的面料材质,可以选择优雅的丝绒材质。
问题一:洛丽塔是什么意思 出自小说《洛丽塔》
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川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 》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 另有与此相关的歌曲、名词和时尚风格。
洛丽塔原意是指那些9~14岁干净、透明年轻的身体里充满精灵般的致命诱惑,尚未发育成熟的身材与散发着自然光泽的肌肤,毫不设防的行动方式,令人爱不释手的同时却又不忍触碰的少女。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萝莉文化(Gothic Lolita)是一种源自日本的衣著次文化,流行于少众的青少年,其中以女性占多。萝莉式的衣著主要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式服装。 一般文化历史研究指,萝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强烈性暗示的穿衣文化,利用衣著来 起萝莉爱好者的 。 (Lolita plex,ロリコン,或萝莉控),指的是男性(今亦有指女性)比起对成年女性而言,对于未成年的少女更具性方面的兴趣的一种性向,或是指有著这种性向的人。原文“Lolita plex”虽不是和造英文,但是现今除了日本人以外几乎已经没什么人在用了。 一般来说LOLI给人一种保护欲。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轻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轻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注:右图人物为galgame《Narcissu》中的主角佐仓津美)注释 缩写后的中译,习惯上通常会转为H部的“萝”字。 例如会对小女孩产生性幻想,相关综合症称为洛丽塔综合症(ロリ`タシンドロ`ム,Lolita syndrome),日本美其名为情结或综合症,实质是严重罪行,因为即使只是私下传播或观看女孩子裸体照片,也会形成一种市场需求,间接令不法份子用尽方法去拍摄迎合这种需求的照片,从而令小女孩身心和成长受害。大部分国家均有保护儿童的法例,日本则要延至1999年,才开始定立保护儿童等相关法例。 此处的“萝莉”只作名词解,不作形容词解,因为“萝莉控”只指喜欢女孩子的人或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的人,但不包括“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
编辑本段普遍解释
普遍,大家对“萝莉”一词的解释是“天真可爱的女孩”,但是它的意思是“a sexually precocious young girl”即“性早熟的女孩。”
问题二:洛丽塔是什么 歌名
书名
**名
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伯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 /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
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 孩(有人说Lolita这个名字原本指射的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的女演员Lillita McMurray)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 ,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
问题三:什么是洛丽塔 一小说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 》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二名词:洛丽与洛丽塔
萝莉塔在日本的演变:
由一开始的LOLI是LOLITA的简称,指代可爱、吸引人的 (多指7~14岁),源于小说《洛丽塔》到后来文化的延伸,lolita=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 ,loli = ,多用在**以及日本GALGAME文化中。
最近,因为日本和英美的**文化的影响,使萝莉风格的服装大行其道,LOLITA演变成代表了一种服饰风格,尤其是在日本,LOLITA成为了代表性强的服装品牌,并被越来越多少女推崇,从而渐渐取代了LOLITA指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 的地位。
Loli的特征
一个女生究竟是不是萝莉,每人的定义都有不同:有以年龄(严格生理年龄)来分的,有以气质(心理年龄、外表年龄)来分的,更严格的是两项标准都要达到的,最后还有自己认为是就当作是的(在下)。不过普遍来说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尚未发育”或者“发育不全”。
Loli的心理
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青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青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萝莉有三好:声萌、体柔、易推倒
Loli的类型
小公主型、家中小妹型、女王型、小恶魔型、胆怯娇羞型、小迷糊型、类成熟型
三时尚
洛丽塔为Lolita的中文译音。在Anna Sui和Christian Lacroix的引领下,“洛丽塔”风又成为2007春夏时尚的一大热门主题。一个13岁的女孩和一份不伦之恋,让“Lolita”被当做一个词汇收入辞典,专门用来形容富诱惑力的早 孩。Lolita其实就代表着一种娇嫩、鲜艳和带着企图的青春。
经典元素
服装风格洛丽塔
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 女以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 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丽塔”三大族群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
问题四:洛丽塔是谁 又是什么意思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本小说。 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有恋童癖(性变态)的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 的恋爱故事。 我听了那个歌。感觉和书里所讲的洛丽塔不太一样
问题五:洛丽塔是什么意思啊?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 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并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世纪英文小说第四名,还曾被改编为同名**《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 baikebaidu/view/3245
采纳哦
问题六:洛丽塔有什么寓意? 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3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 女以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 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丽塔”三大族群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初玩者。 Lolita不是Cosplay:前者代表生活态度,后者更加强调角色模仿 可爱的“洛丽塔”族都很年轻,但她们非常警惕,面对陌生人时想到的更多是保护自己。当我提出采访要求的时候,她们都瞪大眼睛受惊一样地看着我,再三思量之后,才怯怯地开口要求,能不能拿出记者证,而当记 者证和名片一并送上之时,她们马上拿出手机拍摄证件。确认无误之后,“公主”们才再露出甜甜的笑,让我继续拍照。 Lolita的歌 有关LOLITA 的歌曲中,最能反映小说原著味道的歌曲,就是卓亚君的《洛丽塔》作曲:小柯 ,作词:王筝 歌曲搜索: mp3baidu/&lm=-1 歌词 和我跳舞吧 Lolita 白色的海边的沙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或许从没有爱上他 只是爱了童话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田野金黄了 Lolita 舞台就快搭好了 我们一样吗 Lolita 对孤单习惯了 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 还以为在爱着他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他 多疯狂啊 Lolita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 还以为在爱着他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他 多疯狂啊 Lolita 都会忘记吗 >>
问题七:洛丽塔 洛丽塔女孩是什么意思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 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功一般的生活方式。
问题八:洛丽塔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LOLITA,少女的孤独之爱,绝望之爱,疯狂之爱;野菊花枯萎之后,用一个漫长夏天的绽放换取一次注定被忘记的爱情;白色的沙滩在十七岁的年华覆盖掉关于“他”的最后记忆… LOLITA,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她是他丢弃的时间,一块记忆的碎片;习惯了孤单的她一个人吟唱着给自己听的歌,她的落寞被黄昏吞噬,海风吹起的长发系住一生的惦念,想念一个人,但,只想念一天… 在十七岁结束以前,在习惯孤单以前,让LOLITA在这没有观众的舞台上再次起舞,面对着海的方向,面对着时光的方向起舞… 2006年,创盟音乐新人卓亚君初试啼声,由音乐人小柯和创作才女王筝联手打造一首唱尽少女心声的落寞心曲――《lolita》。知名音乐人小柯为歌坛新人卓亚君不遗余力,亲自挎刀完成整首歌的旋律与编曲,特有的忧伤浪漫的“柯式风格”十分贴合卓亚君的声线;创作才女王筝写下的情节感十足的歌词更是为歌曲锦上添花,每一句都编制出一个委婉动听的音乐画面,尽展十七岁少女的浪漫与梦想、绝望与疯狂。 窗子外面,冰蓝色的穹苍,遥不可及。 怀里的洋娃娃,迷离在眼里。 我的洛丽塔…… 指尖轻触玻璃,蚀骨的寒。 远去的年华,抛下了遗世的公主和古老的荒凉。 苍白的窗帘,拂过微卷的长发。 风,是海的味道。 记得吗? 十七岁的夏天,海风微咸,被空落落的海滩遗忘。 梦想,穿过眸子般深邃的海水,被过滤成失望…… 海很美,但水,却是无限脆弱的。 飞机的白色尘埃,永远是便签纸上漫不经心地一划。 看着白天的红润吻出一钩残月,牵扯出的,是永恒的迷茫。 那个发誓要等我的人,可和我一样,望断天涯? 失落的心,打碎在海滩上,被月光,穿透成琉璃,泡进年华的空觞。 我的洛丽塔…… 歌曲:洛丽塔 歌手:卓亚君 专辑:网络秀 作词:王筝 和我跳舞吧 lolita 白色的海边的沙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漫长夏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或许从没有爱上他 只是爱了童话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田野金黄了 lolita 舞台就快搭好了 我们一样吗 lolita 对孤单习惯了 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 还以为在爱着他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他 多疯狂啊 lolita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漫长夏 都会忘记吗 lolita 来不及带走的花 努力开放了一个夏十七岁 与洛丽塔同名的有很多东西, 歌词要表述的其实就是十七岁少女的浪漫式未完成恋情 洛丽塔也是一种小公主式的风格,少女式的风格!
问题九:洛丽塔是什么意思 出自小说《洛丽塔》
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川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 》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 另有与此相关的歌曲、名词和时尚风格。
洛丽塔原意是指那些9~14岁干净、透明年轻的身体里充满精灵般的致命诱惑,尚未发育成熟的身材与散发着自然光泽的肌肤,毫不设防的行动方式,令人爱不释手的同时却又不忍触碰的少女。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萝莉文化(Gothic Lolita)是一种源自日本的衣著次文化,流行于少众的青少年,其中以女性占多。萝莉式的衣著主要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式服装。 一般文化历史研究指,萝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强烈性暗示的穿衣文化,利用衣著来 起萝莉爱好者的 。 (Lolita plex,ロリコン,或萝莉控),指的是男性(今亦有指女性)比起对成年女性而言,对于未成年的少女更具性方面的兴趣的一种性向,或是指有著这种性向的人。原文“Lolita plex”虽不是和造英文,但是现今除了日本人以外几乎已经没什么人在用了。 一般来说LOLI给人一种保护欲。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轻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轻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注:右图人物为galgame《Narcissu》中的主角佐仓津美)注释 缩写后的中译,习惯上通常会转为H部的“萝”字。 例如会对小女孩产生性幻想,相关综合症称为洛丽塔综合症(ロリ`タシンドロ`ム,Lolita syndrome),日本美其名为情结或综合症,实质是严重罪行,因为即使只是私下传播或观看女孩子裸体照片,也会形成一种市场需求,间接令不法份子用尽方法去拍摄迎合这种需求的照片,从而令小女孩身心和成长受害。大部分国家均有保护儿童的法例,日本则要延至1999年,才开始定立保护儿童等相关法例。 此处的“萝莉”只作名词解,不作形容词解,因为“萝莉控”只指喜欢女孩子的人或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的人,但不包括“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
编辑本段普遍解释
普遍,大家对“萝莉”一词的解释是“天真可爱的女孩”,但是它的意思是“a sexually precocious young girl”即“性早熟的女孩。”
问题十:什么是洛丽塔 洛丽塔
在读者、书评家、小说界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出版机构,如美国的兰登书屋,英国的企鹅出版社,法国的伽理玛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这本富有争议的名著的纪念收藏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赢得独家中文授权,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肉麻的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来晃去,令他无法专心写作,而她的母亲也对他一见钟情。黑兹太太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女儿对她亨伯特太太这个位置的威胁,在他们去滴漏湖度假的时候,黑兹太太还是以商量的口吻下达了命令:让洛丽塔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向他求婚。虽然他爱的是黑兹太太的女儿,但他还是和黑兹太太结了婚。和黑兹太太结婚之后,洛丽塔成了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对洛丽塔的情感剖白还是纸藏不住火,被他的现任太太发现之后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去,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撞上汽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将洛丽塔母亲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她。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尽管他感到一点内疚。他把洛丽塔接走,先骗她说她的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洛丽塔遇上了一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还有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将洛丽塔送上床,给她吃了安眠药,自己出去走到旅馆门外白色的台阶上,这时,那个秃顶的老头儿再次向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亨伯特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伦之恋,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然后他们驱车往家赶。亨伯特越来越感到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像个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个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车,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当她重新上车时,要求亨伯特给她零钱,她要往医院给妈妈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向她吐露了实情,“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遍游美国的旅行。在各种类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欢上了“实用汽车旅馆”―――干净、整洁、安全隐蔽,是睡觉、吵架、和好、贪婪而违法私通的理想场所。虽然是旅行,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览,他们这漫长的旅行只不过是用一条迂回蜿蜒的粘土路来亵渎这个迷人、诚信、梦幻般的国度。最后,这段旅行走到了尽头,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就读。
一切似乎都很让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无法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当洛丽塔要求出演学校的话剧《幽暗的丽人》时,他断然拒绝。但在洛丽塔用美色相诱之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他心里很不痛快。亨伯特觉得她正在从他的掌握中逃脱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钱来买她的欢心,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亨伯特沉溺于 游戏,洛丽塔逐渐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把从亨伯特这里要来的钱攒了起来,亨伯特觉察到了,>>
1955年首版的《洛丽塔》(Lolita)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争议)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其作者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一、《洛丽塔》背后的阅读方法
俄罗斯作家有一个特色,或者说是俄罗斯文学传统,就是善于运用史诗笔法创作现实主义鸿篇巨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这与他们善于积攒素材有关,因为史诗都是需要大量人物、事物和事件来支撑的。
博纳科夫也是如此。据说,纳博科夫使用的是卡片阅读法。简友涛史观撰文详述了该法: 纳博科夫创造的卡片阅读法到底有多神奇?——贴合日更的创作方法 - 。
国内也有一些作家采用类似的方法。比如,李敖的土法练钢。李敖把平时看到的材料,觉得好的,用剪刀剪下来,给这些材料取一个标题,分门别类地储存。他有一个藏书室,专门用来存放这些素材。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准备,写文章就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如果有了这个资料库,写作的时候,根据主题,各种相关的金句名言任凭调用,就可以做到引经据典,资料详实。这是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卡片阅读法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更多的名人阅读方法可以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基础阅读方法及其应用 - 。
写作绝对是体力活,阅读和做记录是前期准备中最辛苦的部分。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先是找出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等资料,一页页地翻阅记录,手指头被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然后是去黄土高原上四处走访,包括土地上的各个季节的农作物、婚嫁丧事、民风民情民俗、各个行业机关、市井生活都要进行整理记录。
现代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存储、分类和检索都变得更为便捷。我们不再需要剪书剪报,用胶水粘在本子上,或者攒纸质卡片,堆放在藏书室;用的时候四处翻找。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建文件夹,使用Word、Excel工具,甚至是一些专门的储存软件,来存储平时收集的素材。使用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一些资料来验证或完善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灵感。
二、《洛丽塔》背后的故事
使用纳博科夫卡片阅读方法,可以为写作积攒大量的素材,这是写作的基础。但是创作仅仅积攒素材是不够的。举个例子,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关于行星运转的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开启了现代天文学。开普勒的研究料主要来自其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积攒了大量的天文学资料,但不善于理论思维,所以没有发现规律。每读到此,我都为布拉赫感到可惜。
写作准备的素材可以堆积成一条龙,但是画龙需要点睛。纳博科夫的写作也是如此,他收集了大量的当时的刑事案件,不少案件直接放进了《洛丽塔》。但是这些案件并不足以支撑这部小说,需要一个核心故事来推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而这个核心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恋tong乱lun杀ren事件。这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也是其一度成为西方多国禁书,然后又轰动一时的原因。
三、《洛丽塔》背后的审美
当然,《洛丽塔》成为后现代经典,不是因为故事情节,也不是因为色情,而是因为其塑造的现代社会的欲望悲剧和对美国社会的现实批判,同时因为其融合了当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美国文学特点,如存在主义,黑色幽默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表面上,《洛丽塔》是冲击传统伦理的小说,但是其探索和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审美一方面与性感有关,一方面与生命力有关。
最近兴起了又纯又欲和茶艺课等审美风潮。有人撰文认为这种审美风潮的鼻祖是博纳科夫的《洛丽塔》。但是这种更偏向于东方的审美,其实更可能起始于亚洲的作家和作品。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6年发表了《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个文雅、恭顺、清纯、活泼、可爱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这算是现代文学中比较早的“纯欲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卖艺不卖身的艺妓设定,再到现代的绿茶、奶茶、神仙姐姐等等,都显示了东方人的“纯欲风”的审美。韩剧对于女主的外形选择,大部分看起来也都是纯净无害的。
这种审美就像“荷花象征纯洁”一样,花就是花,与人类的道德水平无关,是人擅自把人类的道德情感投射到花上面,形成了一个东方文化下的审美符号。这种审美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洛丽塔》提出了这样的哲学问题:“在不可抗拒的时间面前人的渺小感和失败感。永恒只存在于理念之中,对时间而言,人的永恒就是虚无。”
年轻人身上展现的生命活力,包括美丽的容颜、强健的身体,单纯、期待美好、跃跃欲试、精力旺盛,这些是任何成就也无法替代的。所以当人到中年之后,就算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生命力的流逝依然会带给你挫败感。而敏感的作家最善于捕捉这些无可奈何的挫败感。
四、《洛丽塔》背后的驱动力
纳博科夫的作品拥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包括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黑色幽默等形式因素的试验;还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这些把文字串成文章的思想之线和艺术之线是文学作品的驱动力。其实,任何作品都需要驱动力,这些驱动力是作家所使用的哲学和写作手法,包括古典主义的戏剧冲突、浪漫主义的夸张对比、现实主义的细腻刻画、象征主义的暗示和映射、存在主义的荒诞、黑色幽默的嘲讽、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等等。更多的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文章拓展的驱动力 - 。
以上都是现代或者说西方的文学标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指出,“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
两者的区别可能与中国古代重视韵文(如唐诗宋词),西方和现代更重视散文(含小说)有关。
《洛丽塔》这部**,最为变态的地方是将男主角的各种恶心甚至犯罪的行为文艺化了,是从一个恋童癖的角度来讲述的整个故事,而导演却将其讲述成了爱情文艺片。
《洛丽塔》又被成为《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一部在国内影响非常深远的**,洛丽塔在草地上湿身看书的画面更是被当成了经典的剧照,国内还有不少人来歌颂这样的爱情,但是这部**并没有值得令人歌颂的爱情,在那些唯美台词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变态心理,整部**看完后很多情节让人觉得非常变态,这是一段扭曲的不伦之恋,由于男主的初恋亨伯特的离开,对男主造成了无可避免的精神伤害,后来男主跟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结婚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给夏洛特喂食安眠药,甚至直接导致了夏洛特的死亡,但是男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负罪感,而是继续自己所谓的爱情。
在来看居中的洛丽塔,当时仅仅是一名12岁的少女,并不懂什么是爱情,有的也仅仅是懵懂,她对于男主的感觉,更像是长期得不到父爱的孩子对男主的精神依恋,但是男主却无耻的利用了这一点,这在影片后半段也有交代,等洛丽塔懂事之后,想要做到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离开亨伯特,为了离开亨伯特甚至不惜偷偷的攒钱,对亨伯特更是毫无感情可言,唯一的依赖也不过是物质上面的,两个人的相处到了后期更像是一种交易,而在亨伯特这个恋童癖眼中看来却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这是最让人觉得恶心的一点,也亵渎了爱情的美好。
你觉得《洛丽塔》这部**,有什么变态的地方吗?欢迎留言讨论。洛丽塔开启了大叔配萝莉的先河,精心设计的剧情让它披上了不伦之恋的外衣,然而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影片,足以给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以启示。
法文教授赴美执教,租住在一单亲家庭里,女主人很快倾心于儒雅绅士的教授,而教授却为女主人的小女儿洛丽塔所打动,并写日记记录其天真可爱的日常。教授为了能长久留在洛丽塔的身边,同意与女主人结婚,然而其日记却被女主人发现,女主人绝望自杀。教授原以为能与洛丽塔长相厮守,最终却发现女主人死后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洛丽塔与另一剧作家精心设计的骗局。而洛丽塔倾心的剧作家也没能给洛丽塔以指引,贫困中,洛丽塔求助于教授。带着对于洛丽塔的愧疚和对于剧作家的愤恨,教授最终枪杀了剧作家,自己也病逝于监狱。
2、 深入挖掘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教授枪杀剧作家的镜头作为悬念,围绕洛丽塔展开情节,故事的背景设置在风光迤逦的美国小镇。影片因为两个不稳定因素而被撕扯出两种风格,一是教授所带来的原沿袭自欧美旧贵族的静谧缓和,二是剧作家喋喋不休所营造的希区柯克式的紧张荒诞,这种心理剧式的紧张在剧作家假扮心理医生和教授大闹医院的场景中得到体现,影片风格的混乱在最后枪杀的场景中达到顶峰:古罗马式的华丽宫殿里摆上了乒乓球桌,桌上放满了红酒杯,剧作家穿上了古罗马元老的装束,临死前用钢琴弹奏混乱的曲子。混乱的风格切合了其矛盾的主题。
影片最大的悬念就是活泼的洛丽塔到底喜欢谁,是英伦绅士的外表下带着点法式浪漫的教授,还是崇尚泛性论并混合着东方神秘主义的疑似同性恋的剧作家。而这两人均未与洛丽塔发生性关系(有也无妨),更像是扮演老师的角色,为洛丽塔在丧母之后提供人生的指引,所以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洛丽塔选择了后者,否定了前者,而剧作家最终也在酗酒中被枪杀,可以说影片同时否定了两者。本文对于影片主题的揭示不在于解决这两者的理论困境(尤其是对于泛性论的批评需要在更加理论化的文章中进行),而在于通过对洛丽塔角色的分析提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影片通过夸张的情节安排刻意将关乎家庭教育的敏感问题放大,而可怜的洛丽塔因为其早熟的身体和心理成为两种教育理念激烈冲突的主战场。这些敏感问题涉及有性压抑:丧偶后长期独居并以此作为对于已逝丈夫之忠诚表现的洛丽塔母亲、逐渐成熟却被教授限制的洛丽塔;有父母对于子女无意识的人格占有,尤其在这种占有涉及到性的问题上变得更加复杂敏感,影片通过洛丽塔母亲长期独居的设定和教授替代洛丽塔母亲成为其监护人的情节安排而逐步收紧对于洛丽塔的性约束,无疑这会激起更激烈的冲突,而形成洛丽塔与剧作家联手的欺骗计划。这是影片最大的反转,然而即便是服务于理论探讨而不得已造成的现实性不足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说洛丽塔过分可爱的外表是艺术夸张的话,那么其过分成熟的心理则是牵强,尤其是放弃绅士优雅的教授而选择古怪瘫软的剧作家更难以令观众信服。所以,现实是比**更加残酷的,如果说影片借助于最后的反转为洛丽塔的悲剧添加了几分壮美的色彩的话,那么当现实中出现相似的情况时,只能是更加悲怆低沉的结局。
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确切的说是欧式人格的“ integrity ”和美式自由之间的碰撞,在影片中,前者可以在泛性论的框架下得到部分解释,借助于文学阅读和钢琴修习,教授试图缓解洛丽塔因为早熟而较同龄人更加严重的性紧张(没有性生活所引发),然而这种导向升华作用(泛性论中重要的概念)的老牌手段却无处不存在性的“ metaphor ”,即经典的“情结”和关于性禁忌的内容,而这些危险很容易引发性变态行为,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美式自由跨过了性的藩篱,在影片中还试图走得更远(剧作家提出让洛丽塔拍摄艺术**),但是其理念与现实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存在)的落后性之间的冲突,其基本理论——泛性论在宏观社会层面的无意义,都使其走向失败,影片中剧作家被枪杀以及洛丽塔最后难产而死都暗示了这一点。
3、 写在最后
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是 Lolita 离开家去夏令营,临走前 Lolita 亲吻教授,要他“ Don't forget me ”,教授没有忘记 Lolita ,就像他没有忘记自己早逝的初恋,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能。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中的亨伯特有着迷人忧郁的眼睛,在14岁时失去了自己的初恋后,执着于喜欢青春的少女,甚至到了30多岁也没有再谈过恋爱。直至那一日他在花园里遇见了多丽,她身穿薄薄的连衣裙,两条金黄的辫子斜躺在她的肩膀上,她俯身在青葱,生长着百合花的草地上歪着脖子翻看一本杂志,身旁洒水器中细细水花湿透了她的衣衫,贴近着肌肤,水流顺着她上下摆动的小腿流进裙底,朦胧可见即将发育的少女的窈窕躯体。在这阳光与水光的交汇中,亨伯特先生移不开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天使,点头随口回应黑兹夫人说"很美很美…"
多丽看见了他,回应着活泼的笑容,小牙套还为她添了分鲜活。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洛像大多14岁的女孩一样的青春奔放,喜欢各种露脐装,晚上会偷偷去冰箱里吃冰淇淋,任性起来像5岁的孩子,调皮捣蛋地和妈妈吵架。但是亨伯特先生始终用一种看似笨拙的眼神应允着她的行为,她是他的洛丽塔,他的天使。为了能在她身边,亨伯特先生娶了洛的母亲,成为了洛的继父。
洛是个狡黠而早熟的少女,她知道这个男人爱自己。旅行中的那个夜晚,她在黑夜中身穿着黑色底胸口绣着鲜红的玫瑰花嘴里说出一个让亨伯特先生内心凌迟一千遍的一个词"**"。作为她的继父以及一名遵守法纪的公民来说,承认自己的爱慕是不允许的。小妖精洛丽塔还是让亨伯特沉沦了。黑兹夫人去世了,亨伯特怀着对爱的占有欲与自私,甚至庆幸她无处可去,自己可以永远保护她。
在她面前亨伯特永远那么拘谨而小心翼翼,习惯用眼神倾诉浓浓的爱意,生怕失去她。而洛大约从来没有爱过他。
"在特别炎热的下午,午睡那种闷热难挨的时刻,我把她抱在膝头,很喜欢我那结实、赤裸的身体靠在扶手椅的皮面上所有的那种清凉的感觉。她总坐在那儿,完全是个典型的孩子,用手挖着鼻孔,一面埋头阅读报上比较轻松的版面,对于我的痴迷陶醉毫不在意,仿佛那是一件被她坐在身子底下的东西"
那是一个慵懒的早晨,她的长发被慵懒的风吹起,她上身穿着亨伯特的睡衣,坐在亨伯特的身上,摇椅咿咿呀呀的动着,她自顾自看着漫画,看不见身下亨伯特满脸的潮水与柔情。惊叹于**的表现艺术,只觉得在窗台那束光下的事物美好到不可置信,未干的头发,光洁的躯体,甚至他们的衣衫也交融在一起,多么协调的美。
这些日子我犹如身在天堂,天堂的颜色像地狱的火。
她大喊着"你谋杀了我妈妈!你也杀了我吧!"她脚下沾着污泥,用弄花了口红的嘴唇说"我没有出去!"她诱惑着亨伯特,偷偷藏着很多钱,她只想离开他,哪怕用一切欺骗的手段。洛丽塔背叛了亨伯特,投向了一名变态的色情作家,亨伯特发疯似的寻找她。
4年后,她来信说自己已经有了身孕,可是生活困窘,需要亨伯特先生的资助,亨伯特带上所有身家来寻找洛丽塔。
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如今的她已经变得庸俗苍白,她曾经喜欢戴的黑色墨镜,换成了透明镜框的眼镜,曾经灵动的双脚穿上了带灰色的拖鞋,眼神中不再有小妖精的鲜活。她一边抽着烟问亨伯特是不是和他去宾馆就可以拿到钱,亨伯特拒绝了,洛也同样拒绝了亨伯特想带她离开的建议,洛想伸出手摸摸亨伯特的脸,亨伯特惊恐的向后退一步,说别碰我,我会死的。大约此刻亨伯特已经死在了这份沉重的爱中,那一刻亨伯特已经死了。
洛丽塔说:"Goodbye for my father"
离开转身时亨伯特仿佛看见了身穿14岁的洛丽塔穿着蓝色露脐装跳跃着。
爱情不讲机智不顾道德不论时间地点,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我并不歌颂这种不合情理的爱情,只是觉得爱情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人的灾难。
洛丽塔说:"他是我唯一一个让我疯狂的男人"
亨伯特问:"那我呢?"
洛一句话也没说
公平这个词语无法用于感情,就算你的爱是那朵从石缝中挣扎出来的花朵,可是那只天空中歌唱的鸟儿也可能看见,也可能永远看不见,我也不知道对等的爱情哪里可以寻找到。先认真的,付出越多的那一方往往是最陶醉又最可悲的,而且却在感情的折磨里甘之如饴。若有个掏出自己的心给你,请你记得温柔点,要么好好的保护着这个仅有的一颗心,要么直接退回去,不要把这颗心伤碎的一地,人心也都只有一颗。
想起苏联诗人叶芝的一首诗
若我有天国的锦缎
以耀眼的星光织就,
有夜的黯蓝,昼的纯白
和晨曦的暧昧,
我会把它轻铺,在你脚下。
可我,除了梦,别无其他。
我一样地铺开来了,只是
轻些踩,别踩痛我的梦啊。
愿一切爱情都有归处,一切鸟儿与花儿都有地方栖息,白云,蓝天,世界与你共安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