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地面积居全国第几位

四川林地面积居全国第几位,第1张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接西藏,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四川地貌复杂多样,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类型,以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邛崃山、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秦巴山、乌蒙山等。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赤水河和长江干流。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至203℃之间,年日照782-2692小时,年平均降水315㎜-1732㎜。全省下辖183个县(市、区),常住人口8302万人。
二、机构改革情况
按照《四川省机构改革方案》,整合组建“四川省林业草原局”,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局,并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 牌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林业、草原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管理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承办国家公园试点期间相关工作。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内设机构21个,分别是:办公室(信访处)、规划改革发展处(内审处)、生态保护修复处(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森林资源管理处(森林草原防火处)、草原管理处、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湿地管理处、荒漠化防治处、自然保护地管理处、林业与草原产业处、国有林场与种苗管理处、数字林草与科技处、行政审批处(政策法规处)、财务处、人事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机关党委办公室。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核定行政编制121名,工勤编制2名,局直属机构34个。
三、森林资源情况
截至2018年底,全省森林面积283亿亩,比第八次清查净增加2740万亩;森林蓄积1879亿立方米,比第八次清查净增加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83%。
四、草原情况
四川省天然草原面积313亿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6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47%。全省草原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其中246亿亩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四川草原类型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原合山地灌丛草原,其中高寒草甸草原面积215亿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及其主要干流的源头,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灌丛草原主要分布于凉山州,天然草地面积4300万亩,地处海拔1000—3500米的山区。
五、野生动植物情况
四川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3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雪豹、白唇鹿、四川山鹧鸪等。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人工圈养大熊猫481只,分别占全国的744%和878%。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全国第一。四川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木本植物3924种。在全国389种(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四川分布有72中。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3种,包括光叶蕨、攀枝花苏铁、红豆杉、峨眉拟单性木兰、珙桐等。
六、各类自然保护地情况
四川省已建自然保护区166个,总面积122亿亩(国家级32个、面积4584万亩);建立森林公园137个,总面积3489万亩(国家级44个、面积2600万亩);湿地公园64个,总面积230万亩(国家级29个,面积121万亩);风景名胜区94个,总面积2777万亩(国家级15个、面积1023万亩);地质公园30个,总面积1322万亩(世界级3个、面积537万亩,国家级15个、面积487万亩);自然遗产地27个,总面积3279万亩(世界级4个、面积1716万亩,国家级7个,面积731万亩);国家公园1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部分面积20177平方公里。
七、林业重点工程情况
四川省林业重点工程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两大工作,其实施范围、主要政策和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四川省天保工程自1998年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时间可分为试点期、一期和二期三个阶段,具体为:试点期(1998-1999年)、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天保工程二期(2011年至今)。
1.实施范围。试点期间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和雅安市。1998年10月开始扩大实施范围至全省,目前实施单位共有208个县(局)。
2.主要任务和资金投入情况。木材采伐方面,1998-2018年全省实际采伐木材蓄积量4963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采伐4204万立方米、占847%,天然林采伐759万立方米、占153%,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采伐类型为抚育采伐、林地征占用采伐等。森林管护方面,2018年全省天保工程实际管护森林资源面积287亿亩。公益林建设方面,1998-2018年,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计划任务864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40万亩、封山育林5486万亩、飞播造林106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9万亩。森林抚育方面,1998-2018年,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森林抚育计划任务1792万亩,其中天保工程试点期森林抚育870万亩、天保工程二期国有中幼林抚育922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2018年,全省10150万亩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其中国有国家级公益林1877万亩、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7221万亩、集体和个人所有省级公益林1052万亩。就业和社会保险方面,截止2018年底,全省国有林业单位在册职工人数312万人,全省天保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在职职工实现了应保尽保,足额缴费。资金投入方面,1998-2018年,天保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725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2549亿元(预算内投入6994亿元、财政专项资金35555亿元),省级财政资金3694亿元,市(州)、县(市、区、局)投入1016亿元。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分为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1.工程实施概况。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1336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96%,居第3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63万亩(占全国总量的48%,居第8位)、荒山造林142883万亩、封山育林2175万亩,中央累计投入54157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114%,居第1位)、省财政投入242亿元,涉及21个市(州)178个县(市、区),惠及6481万农户23236万农民。
2.主要政策。前一轮退耕还林,包括两项补助:一是种苗造林费国家一次性补助50元/亩;二是国家和省对退耕农户实行2个补助周期的直补政策,即退耕还生态林补助16年计2840元/亩(民族地区4160元/亩),退耕还经济林补助10年计1775元/亩(民族地区2600元/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包括两项补助:一是种苗造林费国家一次性补助400元/亩;二是国家对退耕农户直补资金1200元/亩(分三次兑付,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新一轮退耕还草,包括两项补助:一是种苗造林费150元/亩,二是现金直补850元/亩。
3.建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据《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监测报告(2016)》,在其18项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中,我省13项指标居全国第一。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兑现补助资金43755亿元,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民直接受益,户均6700元。同时推动了木本油料林、特色水果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三是脱贫效益明显。2014—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涉及贫困村2804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295万户4588万人,贫困户实施5651万亩,户均436亩,助推757万户2692万人脱贫,凉山州48%的农民、59%的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四是社会效益明显。通过退耕还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明显提升。同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农民群众通过粮食或现金直补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八、2018年度工作情况
2018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落实省级以上林草财政投入1033亿元,完成营造林10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增长08个百分点;实现林业总产值3600亿元,同比增长9%;林业生态服务价值176万亿元,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21‰、森林火灾受害率0096‰、涉林案件综合查处率9657%。
(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步伐加快。推进机构组建,《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实施方案》印发实施,省林草局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牌子,7个管理分局全面挂牌。完成公园边界和内部功能区划微调,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保护区调入,增加小相岭片区,所涉县变为20个。完善制度政策,加强试点期间生产经营等人为活动管控,制定打桩定标技术方案,启动编制相关规划和指导意见。繁育成活大熊猫44胎59仔,DNA检测出野外种群大熊猫个体300只。制定《四川省大熊猫野化放归技术指南(2018—2027)》,两只野化培训雌性大熊猫首次放归成都都江堰,大相岭放归基地投入使用。深化交流合作,举办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四川之夜”、首届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2018“四川自然保护周”在香港海洋公园顺利举行。会同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大熊猫友好型产品认证系统。与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省红十字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成都市检察院发布“崇州宣言”。
(二)绿化全川三年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印发《高质量绿化全川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春季和秋季集中造林行动。新建天府绿道161978公里。启动第二批全国“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开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包山头”植树履责示范,全省义务植树13亿株。提高森林质量,推进雅安市雨城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岷江—大渡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试点示范,新增森林经营样板基地10处,完成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9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33万亩,实施德贷项目森林经营24万亩。开发森林碳汇项目4个,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完成建设任务。抓好天然林保护,管护森林面积287亿亩,完成公益林建设46万亩、国有中幼林抚育77万亩,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商品林纳入停伐管护补助。举办天保工程实施2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27万亩,其中安排贫困县占846%。开展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调查摸底。加强脆弱生态修复,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岩溶地区60万亩、旱区生态18万亩。完善九寨沟灾后重建林地林木使用政策,8个林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生态屏障重点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实施若尔盖等一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长沙贡玛成为我省第二个国际重要湿地。完成青衣江流域河长制省级联络员年度任务。
(三)实施现代林业园区助推脱贫攻坚积极有为。研究印发《四川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与亿利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址凉山州普格县建设高标准的现代林业脱贫攻坚示范园区,推动亿利集团与普格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宜宾叙州区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省级综合试验区,青神竹编园区申报为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评选6个林产品省级特优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组建合作社770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社员2万名。出台加快推进凉山林业脱贫攻坚的15条帮扶措施。安排贫困地区省级以上林草财政资金742亿元,占全省的71%。选聘生态护林员和草管员796万名,人均年收入6000元。贫困地区新增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15万亩。选派200余名干部到深度贫困地区挂职。全面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商品林停伐管护、退耕还林还草等补助政策。开展“贫困地区林产进都市”活动。完善深度贫困地区林地林木使用政策,降低深度贫困和民族地区森林保险费。支持4个深度贫困县实施整村林业扶贫。
(四)竹子和花椒等林业产业发展提速增效。省委、省政府印发《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高规格召开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现场签约竹产业项目12个,协议金额9169亿元。宜宾市成功申办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青神县举办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竹林面积达到1760万亩,竹业综合产值超过350亿元。省政府召开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成立国内首个省级花椒产业联盟。与省邮储银行推出“花椒贷”,首批试点发放贷款1758万元。启动“四川花椒”集体商标注册申报。花椒种植面积556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6亿元。新一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完成三年建设任务,全省新增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50万亩,总面积2900万亩。木竹人造板产能达到1300万立方米,木竹家具产能突破4000万件,特色经济林产品产能达到3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浆造纸基地和板式家具生产基地。推进三产融合,举办首届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博览会,成交额8亿元。会同西部8省区成立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联盟,横断山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步道,雅安市、平武县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指导举办生态旅游节会88场次,林业生态旅游直接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144亿元。出台《四川省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评定办法》,成立四川省林学会森林康养专委会、四川省生态康养产业投融资联盟,新评定省级森林康养基地76处、森林自然教育基地38处、森林康养人家163个。命名省级森林小镇35家、星级森林人家558家。
(五)森林资源依法保护管理扎实有力。推进法治林业建设,《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四川省植物检疫条例(修正)》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清理涉林法规规章,开展“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专项行动。严格森林资源监管,首次开展以遥感为支撑的森林督查。推进林地“一张图”纠错更新,实现全省257亿亩公益林数据不重不漏。印发《坚决依法禁止私砍滥伐森林的通知》,推动实施川西北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119万亩。发放林木采伐证17万份,采伐林木蓄积350万立方米,占年采伐限额166%。发放木材运输证148万份,运输木材1424万立方米。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开展“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环保督察涉林问题完成整改947个,整改完成率96%。指导开展诺日朗瀑布实验性修复保育。蜀道申遗初审材料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开展甘孜州世界遗产资源调查和培育。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完成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开展兰科植物专项调查,实施距瓣尾囊草等极小种群野外保护和人工培育。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印发《四川省森林防火规划》。处置森林火灾229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2起,24小时扑灭率97%。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开展2015—2017年市(州)政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检查考核。深化云贵川渝藏陕鄂七省联防联治,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灾害8261万亩次,无公害防治率98%。松材线虫病2个疫区秋季实现无疫情,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做好野猪非洲猪瘟监测预报。开展“守护绿川2号”等专项执法行动,发现、受理各类涉林案件11456起,侦破查处11064起。开展林区缉枪治爆专项行动,查处涉毒违法犯罪案件17件。
(六)草原保护管理积极有力。落实草原保护政策项目,“三州”48县开展草原禁牧7000万亩、草畜平衡14200万亩。完成超载减畜2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控制在9%以内。实施退耕还草26万亩,完成草原围栏235万亩,改良退化草原和天然草原103万亩,防治草原鼠虫害1356万亩次,落实高产优质牧草人工草地建设334万亩。新建家庭牧场215户,牲畜棚圈建设149万户,巷道圈建设268个,草产品加工33个,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在848%以上。制定重要草原野生植物采集计划。开展“大美草原守护”等五个专项行动,立案查处草原违法案件396起,结案351起。办理征占用草原审核手续87件,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5115万元。处置草原火灾14起。4个草原承包确权试点县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强化草原科技支撑,申报草原科技项目39项,获立项15项,其中首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个,获天府杰出科学家人选1人(首次入选)、国务院津贴专家称号1人。申请专利22件,授权专利13件。推广“川草1、2号”老芒麦优良牧草种子260吨,生产优质青干草48万公斤。成立国际草坪研究中心,组建省草科院会东分院,筹建色达分院。
(七)林业重点改革继续深化。深化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省级验收,国有林场数量由180个减少到159个,其中156个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面启动国林区改革,审核批复攀枝花等6个市(州)和省长江造林局、省大渡河造林局改革实施方案。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印发集体林地林木“三权分置”指导意见,会同四川银监局、自然资源厅印发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贯彻意见,明确林权、林地经营权、经济林木(果)权可抵押。推进成都市、巴州区成功申报新一轮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新增省级林业示范社21个、示范场21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个。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清理规范林业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将5项林业行政许可事项委托或下放给自贸试验区片区。办结林业行政审批事项2166件,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4亿元。省本级林业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和“网上办理”达到90%以上,窗口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提前办结率达到四个100%。
(八)林业支撑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强化科技支撑,组建竹子和花椒两大科技创新团队,筹建省林科院凉山分院、巴中分院、油樟产业研究院。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9项。制定发布林业地方标准15项。开展林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和“科技扶贫万里行”,建设各类试验示范点300余个、30余万亩。认定省森林食品基地20个,面积5万余亩。强化种苗保障,修订《四川省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审(认)定林木良种11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68%。强化资金保障,林区道路纳入交通部门项目库,省级财政新增预算1亿元。储备长江绿色发展专项项目10个,总投资21亿元。指导签订贷款协议项目4个,融资858亿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14批次86人次,接待境外重要访客16批次310人次。实现各类多双边合作项目落地资金32066万元,完成各类培训1711人次。抓好对外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4场,在全国率先建立“森林康养月”“生态康养日”宣传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编制《四川数字林业设计方案》,启动建设全省林地“一张图”信息发布系统。23个林业信息系统整合为16个并全面迁移到省级政务云。标准化林业站、木材检查站有序推进。抓好安全生产,连续11年实现“零事故”“零死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0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