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波良如何评电影《头号玩家》?

程波良如何评电影《头号玩家》?,第1张

《头号玩家》不是一部没有瑕疵的作品。对较早欣赏它的人来说,澎湃心潮也许已经渐渐平息,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细节设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处理开始显露出值得商榷的地方。而那些在影片口碑发酵后才走进影院的普通观众,则更可能因为期待过高而产生“虽然好看,但也不过如此”的想法。

对于以上评价,只要有理有据,我都能够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然而,我还是更愿意暂且忘记理智、客观与中立,单纯地作为一名玩家来表达那些根本压抑不住的热烈赞美。

我爱《头号玩家》,爱的是三段寻找彩蛋之旅。

第一段即故事本身。在影片中,电子游戏世界“绿洲”已身故的缔造者詹姆斯·哈利迪通过短片向全世界发出了寻找彩蛋的邀请,获胜者将接管“绿洲”并继承价值5000亿美元的社交游戏公司。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彩蛋猎人帕西法尔凭借对哈利迪一生的深刻了解,最终赢得了这位游戏制作人于虚拟中亲手授予的黄金蛋,接触到了他脆弱却真实的自我。

对哈利迪而言,那些引得多方争抢的惊人财富不过是随手的添头,真正的馈赠乃是他将心结遗憾都展开铺平的一生。他用彩蛋的形式设下了一道极难的谜语,线索之庞杂,解法之刁钻,令人质疑他根本不期待这竞赛有赢家——但他却又那么渴望自己的问题能被回答,那么期待懂他的人能将钥匙插入锁孔,推开尘封已久的门,去和那个握着手柄认真游戏的小孩子说上几句话。

“绿洲”缔造者詹姆斯·哈利迪的游戏角色阿诺德。《头号玩家》剧照。

在剧情刚开始不久时,学生们对着哈利迪死后发布的视频哭泣,那些真挚的眼泪里流淌着的沉痛哀痛近乎于宗教情感。画面中的哈利迪明显精心打扮过,他是“绿洲”的创世造物之神,就像他在游戏中的角色阿诺德那样全知全能。可当主人公叩开那间他曾经居住的小屋时,阿诺德便崩解为一个又一个离散的像素块,露出包裹在神祇外壳下的卷毛Geek。哈利迪用彩蛋筛选出了帕西法尔,并珍重地对他道出那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

这条玩家揭开制作人真身的主线可以与现实中的另一场彩蛋竞赛相互映照。在《头号玩家》中,哈利迪选择了雅达利2600上的游戏《魔幻历险》作为第三关卡的副本。中国译者给出字幕,称诞生于1979年的《魔幻历险》是“世界上第一款有彩蛋”的电子游戏。局限地看,如此翻译并不影响观众理解。但当我们离开影院、回溯游戏历史时,便不难发现此处表意的细微偏差其实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它使一个仍未得出答案的问题稀里糊涂地盖棺定论,被它掩去的是我们生活中精彩程度不亚于《头号玩家》的另一个“寻蛋”故事。

**上映不久,知名游戏视频制作人敖厂长便发布了名为《头号玩家与世界第一款游戏彩蛋》的节目。敖厂长寻得了雅达利2600主机与《魔幻历险》卡带,再现了“沃伦·罗宾奈特制作”,并讲述了这个彩蛋的诞生背景——独断专横的雅达利希望产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上只有公司的商标,我得说,这和影片里不让第六人有姓名的创新游戏公司IOI简直是异曲同工。由此引入,敖厂长梳理了玩家们对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彩蛋的找寻。2004年,玩家于一款小众主机游戏中发现了游戏彩蛋“雷德赛斯”,它的发行时间比《魔幻历险》早了一年有余。紧接着,1976年的街机游戏《一号宇宙飞船》再次刷新记录,程序员让·米尔勒翻找出了彩蛋“Hi RON”。热衷于此的玩家并不相信这场探索已到尽头,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埋首于老旧主机与古早游戏里,寻觅那些制作人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虽然没有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但是现实玩家求得古老彩蛋时的感受同《头号玩家》里展现出的并无不同。在哈利迪和帕西法尔最后的告别时刻,尽管他们一个已经不在人世,另一个用着游戏虚拟面孔,可在彩蛋传承的瞬间,他们的灵魂交握了双手。如今,我已很难获知,那些埋下彩蛋的制作人是否都像哈利迪一般总因害怕现实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是否都像渴望被温热海潮轻柔抚慰的孤岛,他们是否都渴求与能够做朋友的人共享同一段记忆——哪怕生命交汇时, 他们已经不再存在。在游戏中“随便玩玩”,见证他人的一片赤诚,也许便是电子游戏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头号玩家》剧照。

担负着“寻蛋”任务的人,绝不只有“绿洲”的玩家和参与到“世界第一个电子游戏彩蛋”探索比赛的同好。从踏入影院、戴上眼镜的那一刻起,《头号玩家》的观众们就开启了自己寻找彩蛋的旅程。

作为一部汇集了数量惊人的泛娱乐彩蛋的作品,《头号玩家》拥有与其他**截然不同的观影感受。对此,各大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段建议:“(《头号玩家》)这个**,最好趁这几天最热,尽早看。因为第一时间去看的,都是同道中人,在影院什么时候会欢呼什么时候会鼓掌,大家都有默契,会有一种‘我们是一路人’的感觉。”我深以为然。

在写作这篇影评时,我完成了工作日的“一刷”与假期的“二刷”。因为清明放假和影片口碑爆棚的缘故,二刷场次坐得满满当当,但是观影体验与观众反响却完全无法与一刷比肩。在一刷时,因为周内下午的尴尬时间和瓢泼大雨的恶劣天气,影厅里只坐了不到一小半观众。然而,这满打满算三四排的人却看得比二刷时热闹百倍。通行的观影礼仪被我们抛到脑后,大家努力压低声音与身边的人讨论,集体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发出笑声、惊叫甚至于呼喊,且无人因此感到厌烦或不耐,只有憋闷久了的释放、酣畅淋漓的痛快和难以言说的强烈触动。

羽奇,原名李玉琦,**导演。直隶(今河北)任丘人。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厂长,中国科教片著名导演。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曾任晋察冀军区分区宣传队队员、肖卫剧社副社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文工团戏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制片厂演员,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厂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导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凯歌》、《不平静的夜》等。《淡水养鱼》1956年获第一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科教片**节奖状,《桂林山水》获1956年第九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节优秀纪录片奖和第三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节铜质章。

羽奇羽奇,原名李玉琦,**导演。直隶(今河北)任丘人。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厂长,中国科教片著名导演。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曾任晋察冀军区分区宣传队队员、肖卫剧社副社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文工团戏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制片厂演员,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厂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导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凯歌》、《不平静的夜》等。《淡水养鱼》1956年获第一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科教片**节奖状,《桂林山水》获1956年第九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节优秀纪录片奖和第三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节铜质章。

个人荣誉

《桂林山水》剧照《淡水养鱼》曾荣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优秀科教片一等奖金质奖章;1956 年,该片又获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荣誉奖。

《桂林山水》1956年,他带着这部影片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并获得优秀纪录片奖。不久,该片又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博览**节上获短片铜质第二奖章。

《猫头鹰,值夜班》是羽奇编剧、导演的一部杰作,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获得文化部1958——1963 年为农业服务奖。

羽奇在从影生涯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的作品很受关注,作品中有的荣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从影根源羽奇于1924年出生在河北省任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他自幼好学,有一种喜欢探索的好奇心,父母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供他上学。

1938 年5 月,在抗日战争革命洪流推动下,年仅十四岁的羽奇毅然参军来到火线剧社。在部队文工团里,他对什都喜欢,唱歌、跳舞、演戏、画画、舞台装置……,样样都学着做,干起来还挺象样。同志们都喜爱这个勤奋学、聪敏活泼,皮肤黝黑的小鬼。羽奇在部队里锻炼得能写会画,有时随武工队出没在敌后搞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羽奇已成为文工团的业务骨干和多面手。

1948年,他被提升为晋察冀第四纵队前卫剧社副社长。 羽奇是怎样走上**导演岗位的呢? 这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羽奇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汪洋率领华北**团的摄影记者来到部队拍纪录片,并把羽奇他们在庆功会上表演的秧歌等节目拍进了**。这一切都吸引着羽奇。自此,他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期经历

《在人间》剧照1949 年,在部队向大西北进军的征途中,羽奇突然接到转业去搞**的调令。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羽奇脱下军装,来到东北**制片厂的演员科报到。在东北**制片厂的两年时间里,他在影片《光荣家》、《辽远的乡村》中饰演战士等角色;与张 平联合导演了译制片《在人间》 ,并在《在人间》、《顿巴斯矿工》等译制 片中担任配音演员;还与张平联合导演了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2 年,羽奇被调到北京**制片厂科教片小组工作。他导演的第一部 科教片是除害灭病的《消灭苍蝇》。这是他第一次同动物“演员”打交道。 此后,他还导演了我国第一号杂志片《科学与技术》 。当时,新中国的科教**事业处在开创时期,创业维艰,关键在于学习。这一时期,羽奇有计划 地选看了《宇宙》、 《养鸭》等一批外国科教片观摩学习。他暗自下定了决 心,一定要运用**手段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把毕生贡献给祖国科教**事 业。 同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的科教**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 制片厂。羽奇参加了上海科影的建厂工作,并于当年导演了科教片《母子平安》。

1954 年,羽奇导演了科教片《淡水养鱼》 。这是一部介绍我国白鲢、花 鲢、草鱼、青鱼四大家鱼的生活习性,推广我国利用江河湖泊养殖家鱼的技术,普及有关生物知识的影片。

1955 年,羽奇导演了风光地理科教片《桂林山水》。这部影片充满诗情画意,很有地方特色。羽奇就是这样以他辛勤创作的优秀科教片,多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56 年和 1957 年,羽奇导演了两部体育题材的影片:《跑的技术》和 《投掷技术》。说起拍体育题材科教片,羽奇还是一位业余体育爱好者呢。 他的兴趣是很广泛的,书法、美术也常练习。这一切正是“工夫在诗外”, 对羽奇的导演艺术修养的提高,帮助颇大。

1957 年,羽奇还导演了《生物教师》 。这部影片通过访问一位中学生物教师,生动地叙述了一般的生物学原理,并介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1958 年,羽奇与杜生华等联合编导了《生命的凯歌》。这部影片歌颂了医务工作者抢救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丘财康的事迹。该片被认为是一部艺术性纪录片。

1961年冬,羽奇开始了拍摄《猫头鹰值夜班》 (又名《不平静夜》) 的筹备工作。在这以前,他看过不少外国的优秀生物影片,如苏联的《在北冰洋上》 、法国的《静静的世界》、匈牙利的《獴岛》等等。他想,外国能拍出这样难度大却引人入胜的影片,我们为什么不能下大功夫,拍一部难度大而又有科学价值的影片呢?这年冬天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拍摄了《猫头鹰值夜班》全片。

在十年动乱中,他却为此吃足了苦头。由于他和摄制组的同志曾用过 “为猫头鹰翻案”的字眼,此话竟被无中生有地诬为搞政治翻案,因而对羽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批斗。

粉碎“四人帮”之后,当重新放映《猫头鹰值夜班》时,羽奇心情十分激动,他发表了题为《让猫头鹰飞出牢笼》的文章, 畅抒了他要继续为科教片事业多做贡献的心愿。羽奇早在 1963 年就任上海科教**制片厂副厂长,那时他自己还搞创作,担任影片导演。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羽奇重返上海科影厂任厂长。

在十年动乱中,上海科影的创作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羽奇走马上任之后,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他团结厂里的其他领导和同志们,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创作上做到从思想上拨乱反正,逐步把科教片的创作生产引上轨道, 尤其重视如何提高科教片的质量。 羽奇当厂长了,可是,你不容易在厂长办公室里找到他。他每天很早到 厂,除去开会、看剧本,常常跑到摄影棚或创作部门,那怕只是去走一走, 看一看。有时,他也具体帮助解决拍摄中的实际困难,指导具体的拍摄工作。 羽奇抓影片质量,一是把住剧本关、样片关;二是抓得具体细致,努力帮助 创作人员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在讨论通过《试管苗》、 《鲤鱼》剧本时,他提出将计划创作动画的镜头改为实景拍摄,既使影片更 加生动,又缩短了拍摄时间。再如,在影片《以螨治螨》的拍摄中,由于温 度问题带来困难,需购置空调设备,羽奇得知后,及时批准增添设备,保证 了影片顺利拍摄和影片的质量。 羽奇只要有时间,他就审看部分的、或全部的样片。编导们也乐意早让 他审查样片,听听他的意见。他每次看了样片后,都要从影片的结构到镜头 的调整、删节,甚至对一句解说词提出具体的意见,有时还到剪接台上去“拉片子”调整镜头,帮助编导反复推敲、修改,等等,对编导们起到参谋的作 用。 这些年来,上海科影厂的中青年编导和其他创作人员逐渐成了创作的骨干力量。羽奇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平,一方面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大胆创新;一方面组织编导们进行业务学习,请一些同志为他们上课,提高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增强他们所必须的科学常识。每到年初和年终,总是要空 出一段时间,召开创作会议,并动员全厂职工开展评选优秀影片活动,让大家结合一年的影片创作,畅所欲言,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两分法,更上一 层楼”。这几年,每年产量都有所增加,影片的艺术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荣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面对这些成绩,羽奇并未感到满足,他谦逊而又认真地说:“不行啊,影片的艺术质量、科学和思想水平还不高,有些旧的条条框框还未打破,影片拍得太长,太呆板……”显 然,在他的心中,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前进。 羽奇自己编导过二十几部科教片。他现在除任上海科影厂厂长外,还任中国**家协会理事、中国**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秘书长职。他的工作担子较重,虽已年近花甲,但精力充沛,壮志不已,还准备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拍摄几部普及生物知识的科教影片。

片名:双旗镇刀客(1990)

导演: 何平

编剧: 杨争光 何平

主演: 王刚 孙海英 高伟 赵玛娜 常江

上映: 1992年12月4日 瑞典

类型: 冒险片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国语

时长: 90分钟

颜色: 彩色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双旗镇是西部荒漠上一个孤零零的古老堡子。因杀人从不回刀而得名。“一刀仙”兄弟二人在镇上横行霸道,使镇子里充满神秘和恐怖。

小刀客孩哥遵父遗嘱,为接“指腹为婚”的小媳妇,寻觅到双旗镇。未婚妻好妹和她开客栈的父亲瘸子对孩哥非常冷漠,但碍于情面,留他当了客栈的伙计。一天,“一刀仙”的胞弟二爷在客栈喝酒,看上好妹欲施强暴,孩哥挺身而出杀死了“一刀仙”的胞弟。“一刀仙”闻讯赶来,为弟复仇。孩哥从小随父习武,练得“关西无极刀”法,从未尝试,两强相峙,一阵狂风卷过,“一刀仙”成了关西无极刀下之鬼。日出,孩哥骑马带着好妹离开了神秘而恐怖的双旗镇。

[编辑本段]获得奖励

1993年第四十三届柏林**节国际影评奖

1991年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1992年东京第三届夕张国际惊险与科幻**节最佳影片大奖

1992年香港第十一届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

1992年第五届《中时晚报》**奖商业映演类年度大陆优秀**奖

[编辑本段]影片花絮

西部的英雄与浪漫

如果中国有西部武侠**这个名词的话,那么应该是从《双旗镇刀客》开始的。西部的蛮荒力量和浪漫英雄为绵延了几十年的武侠片历史增添了一道异样的色彩,并且何平将之延续到了十多年后的《天地英雄》,尽管那些更精心营造的画面里已经很难再见到彼时的创新与激情。

何平:西部的英雄与浪漫

《双旗镇刀客》就像《天地英雄》前传

《双旗镇刀客》是我独立导演的第二部故事片。当时吴天明担任西影厂厂长,正是西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我拍完第一部**《川岛芳子》后,就想要拍一部动作片。其实我最开始写的故事叫《大漠落日》,也就是后来的《天地英雄》,但是当时拍不了,因为预算很大,没人信得过我,正好故事里有一个小孩,于是就用他做个实验,后来在《天地英雄》里还有这个孩子,所以从创作的联系上,它有点像《天地英雄》的前传。

现实与浪漫的结合

从拍第一部影片开始我就反对写剧本搞集体创作,但是在有了这个故事梗概之后,还是要找一个作家写第一稿。开始我找了芦苇,但他因为要去拍一个皮影戏的短片,就给我推荐了杨争光。杨争光的第一稿剧本给影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对于中国西部农村带有特别典型的劣根性的小人物把握得特别好,而我自己写的东西很飘,如天马行空。比如影片中一刀仙的神劲儿就是我的灵感,在第一稿的基础上,我又写了第二稿,所以《双旗镇刀客》在气质上是现实与浪漫的一次很好的结合。

万里寻到双旗镇

从创作剧本到选景完成,前后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但是在找到“双旗镇”之前,我们几乎要放弃这个计划了,因为找不到故事中的那座古城这个戏就不能拍。我们那部戏花了127万元,预算决定了我没钱搭景,我和杨争光、摄影马德林,美术钱运选一行人沿着河西走廊已经走了一万多公里,终于在一个叫骆驼城的地方有了突破。我们开着一辆北京吉普,沿着兰新公路一路开过去,隔着不少沙丘看到一个小角,有点当年丝路驿站的模样,我们用指北针定了位置,然后就下了车,在沙漠里走了两个小时。当我们越过最后一道沙丘,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座完完整整的古城遗址出现在我们面前,漂亮极了!

孙海英有种西部刀客的神劲儿

一刀仙的扮演者孙海英是西影厂的另一位导演周有朝推荐的。我在帮吴天明给《老井》选演员时见过他,黑黑瘦瘦的,也很年轻,有一种西部刀客的神劲儿,那时有一个好处,不兴用明星,只要我看上了就用了。当然最难找的还是孩哥。片中虽然没有更多的武打戏,当时我要求必须得找练过武的人,因为他一举一动,跟一般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找到北京师范学院的时候,我看中一个孩子,大概15岁,个儿很矮,黑黑的,牙很白,眼睛很亮,长得像藏族孩子,老师告诉我这是全国少年刀术冠军。这个叫高伟的孩子后来就成了影片中的孩哥,现在做了导演。

用过期胶片拍出一部好作品

当时中国**界比较流行用静止画面,长镜头叙事,可《双旗镇刀客》却有大量的运动镜头,需要花时间、花胶片。吴天明有一个政策,对于好的导演片比可以到1∶3,像我们年轻导演只有1∶25~28。于是我和马德林跟生产办主任谈,将仓库里之前拍剩下的即将过期的废弃胶片包了,胶片的数量大概能有1∶85,马德林对我说,我们年轻导演就算是用这些过期胶片,也一样能拍出一部好作品。那时没有监视器,也没法看回放,只能是边拍边洗,然后拿到县城的**院去看。

它带给很多人梦想

从《双旗镇刀客》到《天地英雄》我的四部**都选择在西部拍,一是因为我要远离城市,二是希望发生故事的地方蛮荒一点,不要太有秩序,否则我的想象空间就要被阻断,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能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完美结合。

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发现能力的故事。我一天大学没读过,在江湖中游走而生的这么一个人,当你真正去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发现你的能力有多少。所以拍完我就讲,虽然制作很粗糙,但这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20年之后观众还能得到启发。它带给很多人梦想,周星驰跟我说过,他拍过一部戏,到后来怎么也找不到故事的结尾,于是把《双旗镇刀客》找出来反复看,找到了灵感,那部**就是《少林足球》。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本片在影像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日本剑侠片味道,与大陆传统武侠片差别甚大。获1993年第四十三届柏林**节国际影评奖;1991年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奖;1992年第三届夕张国际惊险与科幻**节最佳影片大奖;1992年香港第十一届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

大闹天宫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就在最近,上海美术**制片厂推出了用120帧技术重现的中国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经典片段。这一段2分钟的动画于3月13日在OPPO手机中“上映”。

从发布的预告中可见,120帧版本与1964年版《大闹天宫》画面有着明显不同,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更细腻丰富的美景,也可以更流畅地看清孙悟空与哪吒对打的一招一式。

2分钟相当于20分钟的工作量

“传统动画理论上是1帧12张画面,现在要扩充到120张。”上海美术**厂副厂长王华强介绍,《大闹天宫》120帧短片虽然只有2分钟,但相当于普通动画20分钟的量。该项目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经半年时间,人物造型、配件装饰、背景环境、过场特效等动画多达40000张。

变成120帧,不只是做加法,有时需要抽掉张数加强表现力、力度感,有时又要补充张数达到画面清晰、细腻,这些都需要原画师、导演、动画师们对动画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控。

“我们试验过使用电脑自动生成动画,发现行不通。因为这两分钟的短片全部都是动作画面,软件无法在不断的动态中自动生成画面。整个项目相当吃人力、吃工夫,难度是逐步递增的。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来回修改,才将这部片子打磨出来。”

为了这短短2分钟,上海美影厂先对1964年版、修复版《大闹天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回顾与研究,在保留老元素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创作。120帧的动画帧数变多,带来的创作空间也变大,画面更清晰,细节更丰富,动作更流畅,画面更具感染力。

除了画面外,作品对配乐也重新编排,保留经典的同时又有一定变化,带来一些新感觉。“120帧的《大闹天宫》并不是把影片简单重复做,动作、表情的表现相比原来都有提升,这些提升又是跟对动画理念的新理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王华强说。

为了符合120帧的格式,上海美影厂还专门去买了能够适配的播放器,在不断制作和调整的来回过程中打磨作品。

现在制作动画已经用到了无纸动画软件

随着技术升级,是否将有一大波“120帧化”的老**在路上?

葛颖认为,由于胶片寿命有限,许多老**的数字化修复不只是提高清晰度,也有保存的意义。不过,数字化后与原作仍然会存在差异。“我们对技术升级永远欢迎态度,24帧升级为120帧也许只是时间和金钱成本的问题,但对某部具体影片尤其是经典**来说,还是要持审慎态度。

正如黑白**并不是变成彩色一定更好,黑白有黑白的魅力。我们修复老**,要像对待老建筑一样修旧如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08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