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的传说

灌云的传说,第1张

  灌云的传说有许多许多,的回答限制在10000字以内,这里就说两个吧——
  1、灌云的由来
  清末民初的海州,曾发生过一个较为重大的事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灌分治。由于分治双方唇枪舌箭,各不相让,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对海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时的海州,其辖境远比今天的连云港市大出很多。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其东、东北、东南均至大海,西与郑城接壤,北与赣愉县为邻,南达安东县界。其东西长达250里,南北长200里,由西北迄东南不下三百六七十里城。在如此广袤的范围内,有河流,有山川,有平原,有港口,土质肥瘠不一,商业繁萧迥异,加之东南沿海一带灌河口等地“袅匪海贼”的频繁出没,着实给地方官们出了不少难题,他们不由得发出了“控御良难”的慨叹。其实,最难的当属海州城绅与板浦乡绅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和新旧思想相互碰撞所引发的种种事端,并最终导致了东海与灌云的分治。
  自清末以来,海州城内一些显宦富豪“凭借官方势力,为所欲为”,对乡间士绅“久存碑晚心理”。而居于“人文荟萃之所”的板浦乡绅,对此颇为不满,双方的磨擦不断升级。光绪三十年(1904),海属地区发生严重水灾,致使乡间粮食短缺。而城中富豪却囤粮居奇,并要求官方弛禁出口,以攫取厚利。板浦居民为夺得保命粮,“聚众及千人”搜索“乘帆船悬旗过境”的城绅子弟,并“罢市三日”,以示抗议。后娜经州牧王耀斋亲自出面抚慰,事态才得以平息。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位于海州的石室书院和位于板浦的敦善书院相继改为海州中学和北盐中学。虽然两校均称中学,但师生的思想状况却迥然不同。海州中学因“僻在一隅,闭塞已久”,师生对新事物新思想的认知和认同远不及北盐中学。而相距不远的板浦中学,却因为处于“淮北盐业集中地带,商贾辐揍,交通频繁”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外界接触机缘”较多的人文优势兼收并蓄,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时间成了传播进步忍想,培养人才的摇篮。资料显示,“清末科举甫停,而(北盐中学)外出游学之士,业己络绎于途,宁沪各地无论矣,远如法、比,近若东瀛,皆为游踪所至。”而乡里的显达名流也“为当时潮流所激荡,遂毅然以兴学为己任”,兴办了一批新学,海属风气为之大开。
  宣统初年(1909)",鲁省大水,下注成灾”,州牧谢葆庭应城绅之请,“以选举名册所列有五千元财产资格者,作为派捐标准”,激成众怒。旅居南京的板浦人士陈百川、张伟如、吴翔甫等作东南乡绅的代言人,径直向“省咨议局及督抚官厅呈诉”,与此同时,担任议员的许九香、邵冶田亦在咨议局游说立案弹助,使得城乡双方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强烈。这些都为以后的分治埋下了伏笔。
  辛亥革命的爆发,给主张分治的板浦人士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江苏省咨询局更名为临时议会并召开会议。原本就担任议员的板浦人邵冶田,利用出席会议的有利时机,同“仰召而来”的江问渔、李友松、王子宾、钱竹樵等一批“皆蓄意推翻城绅,改造海属社会”的人,就分治一事进行周密筹划。决定由江问渔携带图文并茂的分县计划,以南京实业学堂为基地,四处游说,并设法打通临时议长张季直的关节,由邵冶田以议员名义向省议会提出分县议案。因筹划准备工作充分,实施步骤较为扎实,分治方案一举获得通过,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资达省署执行”。
  民国元年(1912),江苏省正式实施区划调整,裁撤州府,设立市县,海州遂改为东海县。按照分治方案,从东海县境划出板浦、大伊、湖坊、东路、西路、莞北、莞读、莞南、新安、张店、铁牛11镇建立新县。县治设于板浦。考虑到新县辖境在朐山之东,初议名为朐东县。后省署认为新县南有灌河,北有云台,遂定名为灌云。同年4月,省府委派省议员沈减寿为第一任民政长,星夜兼程赴板浦设置任事,并于同年6日1目莅位。
  对于分治,双方没有太多的异议。按东海县的说法,“海州地方,纵横数百里,而治城偏北。东南辽远之乡,鞭长莫及。”“划分一县,方可治理”。但在分治方案业已公布、有关官署也已设置妥当之后,纠纷不仅没有消弥,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双方争论主要集中在税赋、田产、区划等方面,焦点主要在临洪口、东西路镇和大浦的归属等问题上。东海县认为,“按之市乡制第三条,市乡区划之变更确许市乡议会有拟具草案之权”(见《东海人民呼吁书》。省署分治的做法,在程序上有明显不妥。再说分治后东海县偏居西北,论土质不如灌云肥沃,论商业不及灌云繁盛,今后的地方建设经费难以筹措,主张以南城西郊古运盐河为界,并多次向省署提出重新划定县界的请求。为壮大声势,东海县还责成朱路、李培贤等人上书呼吁。对此,灌云也针锋相对,主张以龙尾河向北经新浦、夹蔷薇河出临洪口入海为界,并拟制驳议文对之。双方互驳文章连篇累犊,好不热闹。一时间,分治成为海属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居民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后来在东海官宦的不懈努力下,灌云县终于让步,同意将临洪口划归东海县。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由于东海城绅的田产大多分布在灌云东南一带,分县之后,管理起来肯定有相当难度。所以此后的十余年间,双方依然是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为彻底解决双方的争端,民国18年,江苏省署对两县的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将大浦等地划归东海县,争端才告平息。
  2、二郎神的传说
  灌云县的灌河口有一座庙叫“二圣庙”,又叫“二神庙”。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
  民间传说,当年吴承恩为了写作《西游记》,从家乡淮安坐船来到灌河口的陈家港靠岸停宿。第二天早晨,正当他兴致勃勃登岸游玩时,迎面看到一座“二圣庙”。庙宇前后各竖一根旗杆。走进庙内,见二郎神塑像矗立正中,三目圆睁,手执三尖两刃刀,脚踏吠天畎,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
  吴承恩感到奇怪。庙里的和尚告诉他,这里是数百年前,孙悟空和二郎神激战的地方。孙悟空有通天的本领,会七十二变,仍然打不过二郎神,情急之下,变成一座庙,尾巴没处放,就在庙后又竖起一根旗杆,才躲过了二郎神的追捕。
  吴承恩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就用他那生花妙笔,在《西游记》中写出了一段孙悟空、二郎神激战灌河口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65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