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上,他与拜伦、雪莱同组。后两位年长者,生平行止似其诗文,活得浪漫潇洒,在美国本土和欧洲,遗踪遍地。济慈则大有不同:他未曾拥有耐久的豪宅、雅舍、寺院、别墅、名校,留给后人观瞻凭吊,身为伦敦萨匝克区服侍阔人坐骑的马房主长子,他生于与马房临接的普通住宅,少年时代在同区的医院当学徒,直到移居汉普斯台德,脱离了并不喜爱的医药行,他的专业诗人生涯才落到了实处;身后,他的遗踪也才落到了实处。
汉普斯台德荒地是伦敦市北近郊区,至今仍保留着不少英国草原丘陵地的原始天然风貌。环境幽僻,空气清新,而却又地近闹市,恰是古今中外骚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文化区”。济慈少失怙恃,早早肩负起扶养弟妹的重任,幼弟罹家传肺结核病,才迁至此区由济慈亲自照看。弟逝,身心交瘁的济慈应诗人朋友布饶恩之邀,迁至“荒地”南头的温特沃斯寓所,此地如今成为济慈在英国的惟一博物馆。
温特沃斯寓所
这是一栋带庭院有地下室的二层楼房,半独立式,包含可供两家居住的两个单元,由布饶恩和文人朋友狄鲁克合建。规模不大,结构简朴,树篱院墙、栅栏街门、白色屋墙,形成一种田园氛围。室内陈列诗人的日常用具,简单平常,大多是名人博物馆陈列品中的看家项目,惟有一枚济慈赠未婚妻芳妮·布若恩的订婚戒指,是诗人早夭爱情的鉴证。
济慈1818年末迁居于此,与布饶恩合用东单元。次年春,孀居的布若恩太太携女儿们赁居西单元,年方17的长女芳妮清纯秀丽,立即攫获了爱美的年轻诗人的心。庭院内树篱边不过一二十米长、一米宽的林荫夹道,房屋四周厚密如棉的草坪以及稍远处的山林草地池畔,都是他们悄然痛饮爱情蜜酒的地方。这大约是济慈初次、也是惟一认真的恋情,它激励年轻天才的诗神暴长出雄健的双冀,鼓振翱翔。他生平最重要的诗作,都是此时此地完成。庭院东侧,如今仍有一棵孤立的李树,低矮细瘦,枝头挂着一枚干瘪的果实,在夏末的阳光下泛着熟透的紫红。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对青春韶秀的佳侣在这片美丽的背景之中,曾绘构出多么悦目的图画,可憾他们的爱情没有像李子那样成熟,瘟神和死神联袂插足,将他俩活活拆散。
这棵李树只是当年济慈那棵李树的替身。布饶恩在致友人书中说:“1819年春,一只夜莺在我寓所旁筑巢,济慈听着她的啼声,感到阵阵舒心的喜悦。一天早晨,他将椅子从餐桌旁挪到草地上的李树下,静坐两三小时。等他进入屋中,我看到他手中已拿着几张纸片,悄悄塞进一些书的后面。”那首徐志摩称之为“神奇”的、音乐般的《夜莺曲》,就是这样一挥而就的。门户之见顽固的英国批评界对这位骤然腾升的明星并不认同,甚至恶意讥讽他为“伦敦小子”学派,这自是对天生敏感、自尊的诗人致命的打击,但如拜伦所说一个批评杀死了一位诗人,似乎又未免言过其实。就在此时,济慈照看幼弟期间感染的肺结核病已入膏肓,为防止情绪激动加重咯血,他不能写作,甚至不能与芬妮相会,致使一对比邻而居的热恋情人之间竟成咫尺天涯。如此处于事业与恋情的双重无望,年轻诗人的痛苦,可想而知。幸亏他有真正的朋友,由他们精心安排,有约琴夫·塞文陪伴,赶在英国潮湿阴寒的冬季到来之前,渡海峡,走水路,过那不勒斯,历一个半月舟楫风霜之苦,到达罗马。
我从伦敦去罗马的季节和具体路线与当初济慈所取不同,加上有现代交通之利,一路便捷,惬意多多。时值仲秋,罗马却比一个多月前的伦敦盛夏更为燥热。赤日高温加速了心律脉搏,鼓催人急欲拜访济慈在这座古老城市中的迹踪。
西班牙广场在市中心偏北,与汉普斯台德之间氛围闹与静的反差,犹如其气候的热与凉。广场中心有巨大鱼身雕饰的喷泉,是著名艺术家伯民尼的佳作。喷泉与广场正北侧高丘的三一教堂中间,由一百三十八级石阶贯通。济慈当年的住房,就在这条著名的西班牙台阶起点东侧,称“小红房”,名符其实地呈南欧常见那种温暖的粉红色,四层,和汉普斯台德的温特沃斯同样格局简朴,颜色则又是一个反差。
西班牙广场是罗马重要景点之一,擅长渲染诱惑的意大利人又说,如果你在泉水池中投下硬币,也许还能在此遇到一位英俊的意大利青年男子。如今这里像罗马角斗场、梵蒂冈教皇城、古城废墟群、众神庙等等一样,处处游人如织。台阶上水池旁密密麻麻挤坐着歇脚客。细审池底,果有几枚硬币。两个衣衫不洁、鬓发零乱、长幼难辨、不英不俊的本地男人,正手持矛勾,小心翼翼地移步池沿,每打捞上一枚硬币,立即暧昧地塞进衣兜。这使我无意伫留,迅速登上“小红房”的三楼。
当年济慈千里迢迢抱病来到这里,居留不过三个月,就与世长辞。他生前所有用具,包括壁纸和木质门窗,都为消毒而尽行烧毁。如今纪念馆内的陈列,已非原物。只有起居室兼作塞文卧室那间狭长小屋的壁炉,他偶尔为济慈治炊的地方,烟火重炙的痕迹似乎明显可见。塞文为给济慈提神消遣,还临时租用了一架钢琴,亲自为他演秦他最喜爱的海顿的交响曲。那一纸由塞文签署的借条,至今留在了展品之中。这整个第三层楼原为他们和房东太太合用,现已辟为图书馆式的博物馆,收集了大量济慈与雪莱等作家有价值的手稿、图书和遗物。从展室墙上一幅老风景画可见,这一带起初是依山势而成形,土路陋舍,相当简寒。18世纪后逐渐兴旺,成为文人荟萃之地,乔治·艾略特、歌德、柯勒律治、雪莱、拜伦、勃朗宁夫妇、亨利·詹姆斯、伊迪斯·沃顿、王尔德、乔伊斯等都曾驻足;但是不管时间长短,他们都没有像济慈这样,和这里发生过生死攸关的联系。而另一处真正与济慈的死亡直接相关的地点,就是新教墓园。
次日清晨,早早动身迳奔罗马市区南端,在墓园内靠近古罗马城墙废墟那座名为凯攸斯·色赛提乌斯金字塔的高大陵墓稍偏西北处,终于找到了济慈长眠之地!他占据了墓园围墙的一隅,方圆约十余米,墓碑存并排两领,左一年代稍久,是济慈墓,右为塞文。济慈的这位始终不渝的艺术家朋友,在亲手安葬济慈56年之后,自己也来与他长相厮守。在这两领墓碑等距之后,还有一领小型墓碑,是塞文一个早夭婴儿之墓。塞文年长济慈两岁,在与济慈相识相处期间,已是为皇家学术院看好的画家,仅从他为济慈、雪莱所作画像,也可知其功力匪浅,但是为了友人安危,不计自身利害,至死与朋友相随。他在济慈弥留之际以日记体写下的那些书信,文字平实朴素,但是所记录的真情实景是那样凄恻宛转,足以像精美的抒情诗一样催人泪下。
在这三足鼎立一组墓碑左右后侧,拱立着两棵参天古松,面前正对的是墓园一段围墙,爬满藤蔓花草,墙脚是一溜美丽整齐的花坛。左侧的另一段围墙上,装饰着济慈的浮雕侧面头像和后人镌刻的诗句:
罗马新教墓园中的济慈墓
济慈!假如你那珍贵的名字真是“用水写成”,
那点滴都应是从悼念人脸颊滴落;
一份神圣的供奉;那些英雄追求
炫目的杀伐征战,却往往只得虚空。
长眠吧!这句恰如其分的铭文才更加光荣。
这是对济慈那领墓碑上铭文的对应。按照济慈的遗愿,他的墓碑上没有姓名,只刻有“英国青年诗人”,下面两行主要文字是:“此地长眠一人,其名以水写成。”这是济慈遗言的原话。
稀世的天才,25岁的早逝,多么像一颗天际陨落的流星!济慈以其谦谨内向的性格,并未愤世嫉俗,也不抱怨命运,但他还是自叹文名之未成,一生之犹如朝露。他和塞文都没有料到,他的身后之名会那样地蒸蒸日上。这大约正是由于,他的名字在不断以喜爱他的人的眼泪深描重写。
就在这同一座墓园中围墙的另端,紧靠古罗马城墙废墟的脚下,还有雪莱的墓穴。雪莱也是在生前就为自己选择了这处美丽的地方,而且不料不久就成了济慈的永久近邻。这两位客死异国的英国诗人,再加上死于希腊的拜伦,可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后三杰,同样丰姿俊逸才华横溢,而且早夭,实际上,且不论在出身家境方面济慈所处的弱势与他的两位长者不同,仅就早夭也与他们大有区别。在近二百年前的世界,限于医学水平和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人类寿命,远低于如今,五六十岁,已属天年。拜伦死于三十六,雪莱死于三十,而且都已文名显昭,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只有济慈,才是真正的早夭。雪莱在他逝后立即写就《阿都民》一诗沉痛悼念,将他比作令维纳斯单恋穷追的早夭美少年,实不为过。通常人们信口说,这三位诗人是好友,拜伦与雪莱信然,济慈与拜伦其实几无过从,而对其诗作评价不高,尽管拜伦确曾著文对之表示称许;即使雪莱,济慈与之也不过相见之缘。在济慈赴罗马求医养病的最后日子,客居比萨的雪莱夫妇曾竭诚相邀他去彼所,以便得到更有益的照看,但却没有为后者领受。通常的解释是济慈出身低微而又性格孤傲,但他却又真正拥有布饶恩、塞文等一批挚友,与当时浪漫派文坛代表人物和活跃分子亨特、赫慈利特、兰姆等也都相得甚欢,因此,这浪漫主义后三杰,应该还是被视作他们代表了这场文学艺术运动在诗歌领域的最高成就而形成,而非依赖个人关系。
不过,就个人气质与作品风格而言,济慈与前二位似是大不相同。他没有那些重大的题材,缺少那样恢宏的气势。他以杜鹃啼血式的竭诚,倾吐衷情,追求与完成着真与美,化平凡为神奇,变陈迹为新生,炼语言为音乐,从而跨越了潮流与时代;再加上他生命短暂而且取少予多,后人对于他,更永远送上一份诗域之外的普通怜爱。
久久静坐在墓侧的长椅上,目光迎送着一批批默默来去的同好,心中不禁生出一些虚拟式的问题:假如天假济慈以年,他体验了盛名、婚姻、晚景……思想突然脱轨,骤然飞落温特沃斯寓所那株李树梢头,呆望着那枚干瘪泛紫红色的李子。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点45分,第28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在数百名鼓手演奏的希腊音乐声中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场名为“爱琴海的浪漫”的开幕式中,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出了本届奥运会的承办国——希腊人民的热情、浪漫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在这场主题“在108年后,奥运会重回故乡”开幕式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希腊人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台精美绝伦的盛大集会,并通过这样一个成功的开幕式,向全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的声音“奥林匹克是和平的象征,人类永远倡导和平”。开幕仪式大约有三小时,由开场表演、演绎希腊神话、运动员入场仪式及点燃主火炬台奥运圣火组成。
开幕式是在28秒的倒计时中拉开帷幕的,寓意在于纪念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回到“故乡”雅典,在此期间,奥运会主场馆的屏幕上演示的是运动员接力跑的镜头。随即体育场内响起了代表着最原始的人性和率真的有节奏的鼓声和心跳声。
开幕式表演第一幕的主题是:“欢迎奥运”。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50名英俊的希腊男子演奏着希腊最传统的民族乐器布祖齐步入场内。场内屏幕上了出现一个穿着古典服装正在击鼓的打击乐手,而场边一道光束直射向现场另一个穿着现代服装击鼓的打击乐手,他与屏幕里的人相互配合,完美同步,由慢至快击出优美的节奏,这寓意古今的和谐一致。突然,一束彗星状的光穿过体育场,从天空射向水面,点燃了水中由奥林匹克五环组成的火环,火环直径175米,在水中央熊熊燃烧,寓意着奥林匹克的降临。
“升希腊国旗”是开幕式演出第二幕的主题。一艘纸船从赛场自右侧向左侧在水中慢慢行驶,船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子,小男孩手中挥动着一面希腊国旗;场地的另一面,一队海军音乐手行进在水边。在乐队的伴奏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希腊奥委会主席安切洛帕洛斯缓缓步走入场中,随后,希腊总统斯特凡诺普洛斯从门里走出来,三个人一起走向台右侧升国旗的地方。这时,纸船载着的小男孩也来到了岸边,与三个人汇合,一同走向升国旗的地方。希腊国歌《自由颂》响彻全场,希腊国旗在人们的注视下缓缓升起,场内大屏幕上打出了本届奥运会的会徽——橄榄枝的动画图案,代表着希腊国旗色彩的蓝白相间的烟火也在此时向空中喷射,闪耀了体育场的上空,全场一片掌声,气氛进入高潮。
表演进入第三幕,这一幕的主题是“寓言”。首先出现在水面上的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神的形象,它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克之父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老师,代表智慧和力量的结合,它依次引出后面的三座雕塑:第一座是173米高的塞克拉蒂克头像,它是最早雕刻在大理石上的人的形象,纹理平滑的程度令人惊叹;第二座是9米高的克罗斯(公元前6世纪),它永远是正面裸体,左腿稍向前的人体形象;第三座是5米高的Classicalstatue(公元前5世纪)。这三座巨大雕塑的个头越来越小,因为它们都在不断运动,分裂,组合,显示了人类认识自身之美的进步过程。在它们分裂的碎片上可以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表现着人的多样性和对人类的赞美。在水中又升起一个正方体的岩石,岩石上,一个人在自由的走动着,象征着人类在地球中自由思考。这时一对恋人从岸上落入水中,在水中打闹嬉戏,开始浪漫的生活,同时在空中爱神厄罗斯出现了,她使人们相亲相爱,两人合二为一。
第四幕“历史年轮”表现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代代相传,像年轮一样不断更新。它利用10幅画卷讲述了从公元前2000年到1832年以来的故事。阿加门农,赫拉克勒斯这些传说中的勇士,亚历山大大帝和1812年希腊独立战争中的英雄,著名的雕塑如掷铁饼者,都是希腊文明中最灿烂的篇章,他们都出现在这一幕的画卷中。表演用人的肢体语言在水上和水中演绎了希腊历史上史前时期、史前到麦希尼文化时期、几何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戏剧时代拜占庭时期、传统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表演中,男人们都穿着“裸体”的外衣,女人们也都穿着纱衣,象征着最古老和纯朴的人性。一个怀孕妇女形象出现在“历史年轮"部分最后一个主题“生命的典章”中,这蕴含着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来自水中的事实。孕妇慢慢走进海水中,全场变成了一个银河系,观众手持小的点灯照亮全场水中慢慢浮起了水幕,水幕形成了DNA螺旋的结构,它表示不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未来都锁定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它创造我们,又使我们步步相投。
此时,全体演员都聚拢到场地中央,人工湖底升起一块块岩石,岩石合并一座小山,一棵橄榄树从山顶破土而出。橄榄树象征和平和自由,是希腊最典型的代表形象。橄榄树升空,淡出在雅典夏夜的星空里,体育场中央的人工湖迅速抽水退去,文艺表演到此一段落。
接下来是激动人心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202个国家及地区代表团按着希腊字母排列顺序入场。第一个出场的是希腊队,在历届奥运会上,希腊都是作为奥运会的发源地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主办国而排在第一个进场,而作为东道主,希腊也将最后一个入场,因此,在本届奥运会上,希腊代表团将分2次入场。
由于主办国希腊要排在第一位出场,因此入场顺序将按照希腊文的拼法和字母顺序来决定:而希腊文中的中国是“KINA∑(最后一个字母对应英文的S,但不发音)”,因此中国代表团将排在第78位出场。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彩头的数字:78是“齐发”的谐音;而78又等于13乘以6,这也意味着虽然开幕式在13日星期五这个不吉利的日子,但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上能够“六六大顺”。似乎一切都预示着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将“齐发、齐发”。
由于参加开幕式的运动员前提是以不影响他们的训练和参赛为标准,因此中国代表共有16个项目的179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领队参加,加上代表团团部人员,中国代表团共有211人参加今晚的开幕式,其中团部人员32人。参加开幕式的中国代表团的16个项目分别是,射击队21人、射箭队8人、男子篮球队15人、拳击队9人、自行车队5人、击剑队20人、跳水队9人、游泳队30人、乒乓球队10人、网球队6人、女子手球队15人、女子垒球队21人、女子曲棍球队2人、激流回旋4人、帆船帆板队4人、柔道队4人。
开幕式入场仪式上,在旗手姚明身后,第一排是李富荣、何慧娴等团部领导。从第二排开始,按身高篮球队,排球队等依次排列。中国代表团的服装为团领导身着深藏青色西服,佩戴中国奥委会logo,黄裤子,棕色皮鞋,佩戴五环领带;其他男士身着红色西服,黄衬衣,米**裤子,棕色皮鞋;女士白色上衣,套裙,红皮鞋。参加开幕式的中国代表团的队形和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象征着中华健儿敢立潮头、永争第一的顽强作风和团结协作、演绎激情的决心和信心。
本届奥运会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阵容最为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其中参赛的407名运动员将参加28个奥运会大项中的26个大项、203个小项的比赛。开幕式后,在首日的比赛中,将会产生13枚金牌,而中国代表团有希望在五个小项上染指金牌,其中包括中国优势项目射击,女子举重和跳水,我们将期待中国奥运第一枚金牌的诞生。
中国台北体育代表团排在第181个入场,担任中国台北代表团旗手的是乒乓球选手庄智渊。
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第201个入场。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有33名运动员,参加10个项目的争夺。
在全场观众有节奏的“希腊”!“希腊”的欢呼声中,希腊体育代表团以东道主的身份最后一个再次入场。希腊体育代表团的入场将现场气氛带入又一个高潮,也意味着入场式的结束。
体育场四周放起了烟火,红色、蓝色、**、绿色的火焰再次将整个体育场变成欢乐的海洋。灯光的照耀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希腊奥委会主席安切洛帕洛斯再次缓缓步走入场中,走上了平台。
首先由雅典奥组委主席安杰洛普洛斯夫人致词,她说:“欢迎参加28届奥运会,欢迎奥运会回到家乡!“全世界的运动员们,你们是科洛爱巴斯真正的继承者,现在你们将成为奥林匹克选手,在希腊你们是我们全部准备工作的核心,是雅典奥运会的核心,你们的竞争会是非常激烈的,你们竞赛的方式将是和平的,你们将在赛场上向我们展示,在你们的竞赛中国家和种族的界线将不存在!”安吉洛普洛斯夫人继续说,“顾拜旦曾经说过举办一次奥运会将意味着唤醒历史,你们将看到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将会在雅典发挥最好的一切,今晚希腊已经准备好点燃圣火,我们将携手书写奥运会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致词道:“希腊共和国总统先生,亲爱的希腊的朋友们,今天全世界将对希腊献上三份厚礼,整个人类都会对你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全世界的人民在今晚都将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承办的奥运会让奥林匹克重返故乡,我们要感谢希腊政府投入很大努力改造了雅典,感谢每一个热心支持奥运会的人们,尤其是志愿者,没有他们我们将一无所成,现在我要对运动员们说,这将是你们的快乐时刻,你们的艰苦努力和全身心的奉献在这里达到顶点,通过你们的努力请让我们相信体育运动正在走向纯洁和诚信,向兴奋剂说不,我们的世界需要和平,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将超越一切障碍体现团结的力量,本届奥运会将在祥和的气氛中举行,这才是奥运会的真谛,我们感谢雅典,感谢希腊!”
在全场的欢呼声中,希腊总统斯特凡诺普洛斯宣布28届奥运会开幕!
五口代表五大洲的大钟同时鸣响,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许多少年儿童手持橄榄枝来到会场,迎接奥运会会旗的到来。奥运会会旗在8位护旗手的护送下进入现场,在庄严的奥林匹克会歌声中,奥运会会旗缓缓上升。
一位希腊女子游泳运动员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一位希腊篮球裁判代表全体裁判员宣誓。
在近7万名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第一位火炬手手执火炬进入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火炬在场内经过六次传递后,火炬到了希腊籍帆船选手卡拉马纳基斯手中,卡拉马纳基斯(Kaklamanakis)手持火炬跑到火炬台前,主火炬在点燃前缓慢倒下,卡拉马纳基斯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了主火炬,最终立起的主火炬中的火焰在奥林匹克体育场中熊熊燃烧,奥运会的圣火将在这里燃烧16天,而开幕式也在高潮中完美结束。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面对勤奋的毕加索和天才的创作,你会不会毕恭毕敬呢?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参考资料: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参考资料:
米开朗基罗和他的画: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 大卫》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现藏于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美术馆
《圣经》中说,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的时候,以色列人经常和非利士交战。一天,两军刚刚摆开阵势,忽然,非利士营中冲出一员大将。他头戴铜盔,身批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亚。见此情景,以色列营中无一敢出来迎战。一连40天,歌利亚骂阵不止。
大卫有三个哥哥在以色列王扫罗的军中当兵,一日,大卫给他三位兄长送饭,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听到这狂言笑骂气得浑身发抖。见到兄长和以色列王扫罗,他坚决要求出去迎战,大卫没有带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时的打狼棍和弹石器,又顺便捡了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在歌利亚拿着钢刀恶狠狠地直冲过来,将要接近大卫的一瞬间,大卫使劲一拉早已准备好的弹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这位迦特巨人一头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非利士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惊呆了,顿时,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却是: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矛盾高潮到来之前的状态更富有吸引力。从思想效果上说,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夜》与《昼》、《晨》、《暮》,大理石雕像,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20-1534年,现位于罗马。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象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并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传世作品介绍: 《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利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社会的道德概念,以典型的历史题材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为精神内涵,竭力在表现风格上追求一种完美的崇高感,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一种完整的典范性。
古典主义的特征
1、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
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
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2、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
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
术形象。
3、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
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
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
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古典主义的发展
从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先后有 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1、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2、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3、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普 桑
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罗马一直是欧洲美术的中心。各国的艺术家象朝圣者一样,到这里来向大师们顶礼膜拜。1624年,30岁的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也来到了罗马。这个出身农民的青年在这里完全被培育成为古典艺术法则的忠实捍卫者。
164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召他回国为宫廷服务,他便把这伟大的古典法则原原本本地搬到了法国。在近代历史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是因为拿破仑的远征。但是在此之前,正是由于伟大的古典主义者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艺术才在巴黎深深地扎下了根。
《阿卡迪亚的牧人》1655年
《阿卡迪亚的牧人》是1655年在罗马完成的。阿卡迪亚,原是古代希腊伯罗奔尼撤中部的一个城邦,后来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描写成理想的幸福乐园,一种高尚风范的乌托邦。画面上有3个青年牧人与1名少女,在田野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古希腊文字的墓碑,一位身着蓝色长袍的牧人;单膝跪地,用手指着碑文,一一辨认着上面的文字: “Et in Akcadia ego” (甚至在阿卡迪亚,我仍存在),另一位牧人正低头沉思,似乎领悟到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即使是在最幸福的理想之国,人生也是短暂的,死亡不可避免。
新古典主义宗师,法国画家达维特(1748--1825)
达维特生在罗可可美术流行的时代,随同老师维昂到罗马深造时,认真研究了古典美术,从而变成一位古典理想的坚定信徒。
在罗马,他创作了《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在这幅取材于法国大剧作家高乃依同名诗剧的作品中,他把人们引回到古罗马的崇高世界。在明确简洁的空间内,站立着荷拉斯家族英勇的男子,有力的直线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纪念性气势,老荷拉斯高举的利剑,成为注视的焦点,奋臂宣誓的三兄弟的指尖指向它,人们仿佛能听到回荡在大厅中的坚定誓言。
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绿蒂·科尔代,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够了。”显然,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马拉之死》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不但反映了马拉的真实斗争生活、善良的人格和献身精神,强调并记录了历史的精确性,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父亲是装饰雕刻家、皇家美术院院士,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艺术教育,6岁时进教会学校学习绘画音乐,9岁时画的素描头像已显示出超群的才能。尔后进入当地的绘画雕刻学校学习,当他第一次见到老师给他们看拉斐尔《椅中圣母》临摹作品时,激动得流下热泪,这个印象决定了他的日后艺术追求和命运。
17岁的安格尔经格罗介绍入达维德画室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使拿破仑免了他的兵役,19岁时升入美术学院。1806年因获得罗马大奖而赴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四年期满后不愿回法国,因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作品在巴黎历遭冷遇,因而继续留在罗马研究古代艺术遗迹,成为意大利古典艺术的崇拜者。
《大宫女》 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更大的抨击。
《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它完全背叛了老师的庭训。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安格尔似乎在这幅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觉得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
《大宫女》 1814年 91 x 162cm
布油彩藏巴黎卢浮宫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