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6日中午12点左右出生(农历)。
此命为人性燥刚强,平生不受亏,多技多能,祖业冰碳,骨肉风云,兄弟画饼充饥,六亲望梅止渴,劳心见早,发福见迟,独立成家,能聚财超过四十开外,方得意开怀。中限之命能进四方之财,出外逢贵人助力,艺术精善经营,方能兴旺,妻宫匹配,龙虎马牛可配,年轻时做事很难成功,就算花了很大的精力,眼看就要成功的事业也会因运气太差而败北,时间就象流水一样逝去,做了很多事来也不见值得夸耀的成功,但上天也不会总是亏待您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年时事业会突飞猛进,你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做很多事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一套,你的运气和福气都很好,一生比较富足幸福。寿元八十三。
转眼,七夕佳节将至,又到一年秀恩爱之时。倩女手游再开新服佳期如梦,全新版本助你表白心中那个TA。更新后,新副本绛雪与元霜正式开启,绝美女鬼王将揭开神秘面纱,十七大主角剧情第二章同步开启。此外。三界侠侣翘首以待的侠侣PK大赛,也将和玩家们见面。这个七夕,倩女手游全面更新上线,助你寻找真爱!
剧情第二章开启,十七大主角再续前缘
倩女手游第一章人物剧情中,十七大主角经历一番生死离别后,留给玩家众多神秘的未完结局。如今,全新第二章人物剧情重磅归来。洛昊空与聂秋鹰再度结拜,檀无心神奇的起死回生,步临风与风摇筝终成眷属从第一章向死而生,到第二章柳岸花明,十七大主角的三生三生情缘似乎远未结束,更多的人物剧情等待着玩家们去一一破解!
玩家体验主角剧情时,将欣赏到倩女手游为每对CP角色谱写的背景音乐。完成剧情,还将解锁“演奏”的表情 动作 ,以及获得可用于家园切磋的剧情傀儡。
是勇士就下100层 全新迷宫副本挑战
“绛雪与元霜”副本是倩女手游的又一创新玩法,首创100层迷宫式副本。整个副本地图犹如迷宫,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聚集其中,且伤害爆炸。玩家们需要组队前往挑战,通过合理的团队阵容搭配,齐心协力打败BOSS,体验狂刷100层副本的痛快感。
新副本每10层会刷出一只世界BOSS,其余1到9层随机刷出世界BOSS。最先找到BOSS并在前45秒对BOSS造成伤害最高的队伍,除获得丰厚的奖励道具外,还将享受全服频道广播的福利,荣耀全服。
超多七夕活动降临三界,秀出恩爱奖励拿不停
七夕将至,倩女手游推出了一系列与七夕相关的主题活动。活动期间,青丘场景经验雨来袭,身处青丘场景的玩家将获得超多经验加成。学习人物动作表情秀出恩爱、参与七夕爱的拷问、完成副本营救织女都将获得道具奖励,以及超珍贵的七夕特殊称号。
此外,情女手游还特为三界侠侣量身打造了侠侣PK大赛,PK赛采取文试与武试相结合的方式,将充分考验侠侣间的默契度和真爱程度。连续失败两场的侠侣直接淘汰出局,最终获胜的侠侣会获得丰厚的道具奖励,以及爱的称号奖励,让倩女三界见证你们的爱情。
新服火爆开启,超级壕礼等你来领
相信玩家们早对新玩法期待不已,新服佳期如梦上线后,玩家们将体验到挑战新副本的痛快,感受全新剧情的爱恨情仇,更有超多七夕主题活动等你来参加。新服玩家还将免费领取到价值1288元的新手升级豪礼,坐骑、时装、翅膀,以及元宝、藏宝图、灵兽礼包、装备礼包等珍贵道具通通打包领走。这个七夕,倩女手游与你一起,寻找真爱!
新一代国民手游《 倩女幽魂 》是《新倩女幽魂》端游的官方手游,拥有端游级唯美画风与人设,传承经典玩法,男神杨洋倾力推荐!暑期活动火热进行中,新角色女偃师震撼登场,更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角同款时装免费领取,30万赏金全民争霸赛正在进行中!
(您好,我是雨晨oin!很高兴为您解答,如哦!)
看自己的定位吧,比如追求极品装备的话这就没什么差异啦,以前布衣比金属贵现在都差不多。
假如对装备要求不高的话偃师比较划算,偃师千机变的银傀儡初始防御就很高了可以抗Boss,另外偃师刷怪比异人强,但是不方便偷懒。
总的来说比异人便宜点吧,我69的曲水套装还用到89呢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