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上古时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现在说法不一,有的合乎情理,有的近乎神话。这句是设

远在上古时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现在说法不一,有的合乎情理,有的近乎神话。这句是设,第1张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一、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苏州园林局部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简述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编辑本段与自然条件关系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滨临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龙江上,西始帕米尔,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全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台阶:西南部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是第一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东,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与盆地,是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以东,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阶梯。中国大部份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东南沿海年降水达1500毫米以上,而内陆的西北部地区,只在50毫米以下。湿度随地势升高而明显降低。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比现在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组成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 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八)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 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68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