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付印
《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付印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 1774年
《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付印
《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始于1776年,1911年付印
《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付印
《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付印
《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断,1790年
《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
《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
《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原文
《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付印
《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中篇小说》,始于1797年
《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私生女》(悲剧),1804年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付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
《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付印
《亲和力》,1809年原文
《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
《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
《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 (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论艺术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他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 1820年
《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
《悼词起首》 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
《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 (共济会悼词),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浮士德 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不对吧=v=
“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封建势力非常猖獗,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更为空虚,不少浪漫主义者美化封建贵族和天主教教会,给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装,成为反动统治者的文化助手。
老年的歌德却密切注意欧洲先进国家的进步事物,继续进行创作。他反对文学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倾向,不断地谴责浪漫主义脱离现实和敌视人生。他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但他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不能说纯粹是“古典”主义的,其中含有不少积极浪漫主义的成分。与此同时,青年海涅已经写出清新生动的抒情诗和尖锐地讽刺德国落后现象的散文,预示德国文学中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他的创作本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他后来却“用鞭笞答谢了老师”。 ”
“歌德初到魏玛的十年,是从狂飙突进运动转入“古典”主义的过渡时期。他到了萨克森—魏玛公国,本来抱着一套改良主义的想法,企图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改革,但是没有成功。这时期他的主要创作是一些抒情诗和叙事谣曲,如《致月词》、《浪游人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等。这些诗是青年歌德诗歌的继续,但是已经失去《普罗米修斯》那种反抗的精神,而代之以更多的抒情因素。到了80年代初期,他的诗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内容越来越多,他笼统地赞颂人的“高贵”、“友爱”、“善良”(如《神性》)。同时,他的某些具体工作如视察矿山等使他渐渐对自然界发生兴趣,他研究了地质学、生物学、解剖学,这对于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进化论观点起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786年,歌德到意大利旅行。他在意大利停留将及两年,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艺术观点,形成了他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在意大利,他完成了1775年就已开始的悲剧《哀格蒙特》(1788),把1779年写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无韵诗体(1787),回到魏玛后,又写出八十年代初所计划的《托夸多·塔索》(1790)。这三部剧本,第一部标志着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过渡,后两部则是歌德“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
这么说吧,虽然说歌德的创作中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本人却是很不待见浪漫主义而是喜欢古典主义 ……真矛盾= =
歌德德国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年应歌德旅行意大利画像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文学”。歌德的创作囊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剧本《铁手骑士葛茨·冯·伯里欣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牧歌式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四卷)和抒情诗集《东西合集》等。《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描写青年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