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生平
[编辑本段]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创作时期
[编辑本段]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传世名作
[编辑本段]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分类作品
[编辑本段]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萧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评价
[编辑本段]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萧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费德里克.萧邦,诞生於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为法国教育家,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萧邦自幼就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在良师艾尔斯纳(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的指导下,十五岁时出版作品,也经常参加演奏会,十八岁前往柏林演奏,十九岁访问维也纳。返回华沙后,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天才音乐家。
1830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国前夕,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萧邦至死存放身边。他在旅途中,在德国各地和维也纳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达斯图加特,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在满腔悲愤的心情下,写作「革命练习曲」。波兰於1795年亡国,成为帝俄的版图,1830年发生独立运动。由於波兰革命失败,萧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
1835年,萧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后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1847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
1848年抱病到英国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后不久,因肺结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岁。
萧邦的作品,除十七首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钢琴曲。此类作品中,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
萧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厝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萧邦将马厝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
以下是世界著名钢琴曲
1 812序曲
2 E调前奏曲(巴哈)
3 F调旋律(鲁宾斯坦)
4 G弦之歌(巴哈)
5 三套车
6 二泉映月
7 五月花开
8 兰色多瑙河舞曲
9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10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11 十面埋伏
12 卡门
13 友谊地久天长
14 吉他奏鸣曲(威尔第
15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16 啤酒桶波尔卡
17 四季(威尔第)
18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19 圣母颂
20 夏夜午后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
22 天鹅(圣桑)
23 天鹅湖
24 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25 威风堂堂进行曲
26 寒鸦戏水
27 小夜曲(舒伯特)
28 小夜曲(萧邦)
29 小步舞曲(比才)
30 少女的祈祷
31 布蓝登堡舞曲
32 帕格尼尼狂想曲
33 平沙落雁
34 平湖秋月
35 幻想即兴曲(萧邦)
36 幽默曲(德沃夏克)
37 彩云追月
38 摇篮曲(勃拉姆斯)
39 斗牛士之歌
40 星星索
----------------------------------------------------------------------
41 春之声圆舞曲
42 春之歌(门德尔松)
43 春江花月夜
44 昭君怨
45 月光(贝多芬)
46 月光曲(德彪西)
47 杜鹃圆舞曲
4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查斯特劳斯)
49 梅花三弄
50 梦幻曲(舒曼)
51 棕发少女(德彪西)
52 横笛协奏曲1号(莫扎特)
53 欢乐颂(贝多芬)
54 步步高
55 水上音乐(亨德尔)
56 汉宫秋月
57 沉思曲(马斯奈)
58 流浪者之歌
59 浪漫曲
60 海顿小夜曲
----------------------------------------------------------------------
61 清明上河图
62 渔舟唱晚
63 溜冰圆舞曲
64 火光(安德松)
65 生日快乐
66 皇帝圆舞曲
67 睡美人圆舞曲
68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69 维也纳森林故事
70 绿袖
71 美丽的星期天
72 花仙子
73 苏格兰之歌
74 苏武牧羊
75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76 英雄波兰舞曲(萧邦)
77 茉莉花
78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79 行星组曲(霍斯特)
80 西班牙女郎
----------------------------------------------------------------------
81 邮递马车
82 重归苏莲托
83 野玫瑰
84 金婚式(马瑞)
85 金银圆舞曲
86 钟表店(安德松)
87 钟(李斯特)
88 钢琴协奏曲2号(拉赫马尼诺夫)
89 胡桃夹子圆舞曲
90 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91 致爱丽丝(贝多芬)
92 舞乐组曲(巴哈)
93 良宵
94 阅兵式进行曲
95 阳关三叠
96 阳春白雪
97 雨中
98 雨滴(萧邦)
99 风流寡妇圆舞曲
100 高山流水
钢琴之王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钢琴的简介
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耶胡迪·梅纽因]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的。用钢琴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乐曲,但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琴弦发出的声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不变,而琴弦受到敲击之后,声音会由强变弱。所以钢琴的演奏不能完全达到人声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艺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声的音色。当琴弦的声音开始下滑的时候,应当尽量减少间歇,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圆润,这样就能演奏出类似人声演唱的音色,要达到这样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必须有超凡的技艺,否则,击弦后声音的强度就无法保持不变。钢琴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琴弦声音强度的稳定性能,而且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钢琴也是一种和声乐器,因为钢琴具备所有的音阶,可以奏出各种和声,所以钢琴可以演奏各种乐曲。
为何钢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表达的工具 著名作家乔治·肖伯纳说:“钢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乐器发明,它对音乐的重要性,犹如印刷之于诗歌”。16世纪键盘乐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键琴,但人们对于更具歌唱性的键盘乐器需求激增,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乐器。而羽管键琴不能像钢琴那样发出轻柔或响亮的声音,也无法产生回响。当社会逐渐变得世俗,到十八世纪人们希望键盘乐器能如歌唱般地触动人心,而不是仅能播送音乐。很快,顺应时代需求的钢琴产生了。如果说羽管键琴代表巴洛克时代,钢琴则成为古典和浪漫派音乐的象征。
早期的钢琴引起了许多乐器制作师的兴趣,他们对这种乐器进行了改进,但是这种钢琴最终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制作钢琴和羽管键琴应当是制锅的工匠干的活”。钢琴的内部构造太硬,不便于练习,如果触键太轻,琴槌就不能接触到琴弦,如果触键太重,琴槌则会反弹,造成重复击弦,声音就会很难听。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纵装置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钢琴,但热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却对这项新发明不感兴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国人很快就掌握了钢琴的发展。
管风琴制造师、德国人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同时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梦想着制造有很大动态范围的乐器,他奇迹般地发现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装置的图纸,并付诸实施。18世纪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购买了超过一打的希尔伯曼钢琴,并把它们放置在柏林的皇宫和各处行宫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经试弹过希尔伯曼的钢琴,这位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大师并不喜欢它,但当他拜访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试弹改进过后的新装置的时候,巴赫宣称它完美无暇。巴赫的钢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钢琴曲目。
1843年,波士顿钢琴制造商琼纳斯·契柯林发明以铸铁型框架制造钢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钢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响还可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钢琴远比现代钢琴轻巧。现代钢琴以多达两万件的零件,荣登“工业革命之女”宝座,钢琴从此成为浪漫派的乐器代表。在浪漫派时代,钢琴天才们纷纷降生。在德国,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波兰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来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811年。他们为钢琴创造出一个充满鲜明个性与浓烈情感宣泄的视野。
音乐创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钢琴制作工艺的进步。从1860年起,人类进入了真正的钢琴时代。英国的乐器制作大师布罗德伍德对方形钢琴的琴弦设计进行了改进,使低音音域更加宽广。同时还用踏板代替了操纵旋钮和膝板。布罗德伍德对三角钢琴也进行了改进,使钢琴的声音增加了强度和共鸣性,但同时又使声音的清晰度有所减弱。19世纪初,法国人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开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属支撑杆。1822年,埃拉尔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钢琴中使用了双重擒纵装置,这就使演奏者能够迅速地连奏同一个音,于是就可以用钢琴来演奏各种旋律。现在的钢琴都是采用双重擒纵装置,因此埃拉尔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德国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那就是用尼绒垫代替琴槌上的皮垫。此外,三角钢琴和方形钢琴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装,既加长了琴弦,同时又使摆放琴马的位置变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叠,使钢琴获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鸣效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钢琴在上流社会越来越受欢迎,新的钢琴品牌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亨利·斯坦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制造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钢琴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19世纪中期,德国的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历史悠久的钢琴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制作的钢琴占领了欧洲大大小小的音乐厅。直到1914年,美国的斯坦威钢琴进入欧洲市场之后,才结束了德国钢琴的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制造的钢琴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英国人则擅长制作用于教学的钢琴,法国的埃拉尔和普莱耶尔两大品牌制造商则主要生产用于演出的钢琴。在那个时代,乐器制造商们不遗余力地改进制作技术,为钢琴注入了更丰富的音色。
20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进入20世纪的同时,钢琴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众多的音乐家相比,一位法国的音乐家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新的作曲体系,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把钢琴当作一种可以制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的调色板,激进的和声语言是他为20世纪音乐创作带来的最大礼物。
从第一架古式钢琴的出现到现代钢琴的广泛运用,钢琴的制作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制琴大师的不断改进,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经成为现代乐器中音域最广阔、表现力最丰富的键盘乐器。三百年钢琴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音响审美上的追求,还勾勒出了乐器和演奏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钢琴家在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投入钢琴作品时,完成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实现钢琴作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钢琴历史的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人类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马克西姆maksim个人档案
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职业: 演奏
所属地区: 克罗地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 1975年,家
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
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
他就 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
“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
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 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
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 是在
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
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
项,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随后
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
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
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
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
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
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 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
(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
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 说:“我总是想尝试些
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
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
我不 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
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
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 奏俄罗斯鬼才拉赫
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
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
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
/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
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
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专辑介绍: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
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 台湾,香
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
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
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好好
审视一下这 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
界专辑。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
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
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
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
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
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
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
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
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
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
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
曲目中还混合了 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
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
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
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
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
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 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
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
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 “出埃及记”
(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
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
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
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
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
是 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
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
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
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
时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
,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
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
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
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
辑中没有 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
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
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 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
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 命,远在他乡
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
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
同时又 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
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 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
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
情,原创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
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
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 现过头重脚轻的情
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
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
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
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
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 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
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
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
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
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评论牵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
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
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
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
“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
们以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
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
专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 是想
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
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变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发行了个人第二张作品,专辑名称为
‘变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与流行旋律的选曲,于英国
和克罗埃西亚两地、 与多位国际知名制作人与创作者共同
录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这位年轻的克罗埃西亚钢琴家自己的创作,
他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题旋律作依
据,与其 他共同收录在这张专辑中的热门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
以及史克里亚宾的‘升D 小调钢琴练习曲’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