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剪纸文化~!(急急急)

中国的剪纸文化~!(急急急),第1张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剪纸的表现方法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单色剪纸又分:

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剪纸的派别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

剪纸·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省锦州市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剪纸·扬州剪纸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

  折纸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那些不必多说了,百科都有……

  我要讲的是折纸传入西方和西方折纸文化的发展史。

  一般认为在10世纪之前,折纸便传入欧洲了。传入者是阿拉伯人。

  西班牙是最早接受折纸艺术文化的西方国家(注意接受和传入是不同的),他们有一个著名的作品叫做“pajarita”(在网上搜索《折纸杀手》,这款游戏的封面就是这个作品的样子),公认为是一只抽象的鸡。这种风格的折纸与东方的折纸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自成一派,到后期发展为另一种折纸风格。

  19世纪末欧洲兴起了一股“折纸热”。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西班牙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成为这股热潮的第一推动者。19世纪末,世界第一次国际折纸会议在巴黎举行,后来又分别在阿根廷和纽约召开了第二第三次会议。而被称作“现代折纸之父”的吉泽章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或许是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折纸方面的成绩,所以人们对他这项专长不是很了解。

  最主要的是,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所代表的西方折纸传统和吉泽章代表的东方折纸传统确实存在很大区别。而19世纪末的折纸热的特点,就是引入啦数理知识的概念,从那时开始,折纸便走向了一条非同寻凡的科学之路。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吉泽章先生(1911~2005)用了50年的时间向世界推广折纸文化。吉泽章先生的贡献可分为:

  1 定义了现代折纸的概念,不能使用剪刀、画笔、胶水进行辅助和修饰,选用纸张必须为正方形。要求作品的全部细节用纸来表现。

  2 他一生创作了近5万个作品。大大丰富了折纸的题材。为折纸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贡献。

  3 他和美国的Sam Randlett一起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折纸图解术语,使得折纸文化突破语言的约束,更快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4 他在晚年提出了各种折纸的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湿折法”,这使折纸的技巧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因为吉泽章先生在现代折纸艺术的产生及推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它被人们敬称为“现代折纸之父”。

  继吉泽章先生之后,又有一位美国人为折纸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就是罗伯特·朗。他创作和总结了一套折纸设计的概念与技巧,并以此著了一本论文《折纸设计的秘密》。这本书被誉为折纸的“圣经”,激励了后面更多更多的折纸爱好者成为折纸大师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完全的把折纸带入了科学的领域,使折纸在科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总结了折纸设计的理论,所以他被称为“折纸设计第一人”。

  80年代时神谷哲史出生了,也许正是在那折纸文化盛行的年代,他渐渐的成长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折纸大师,他的作品给世界带来了一阵阵惊呼,使更多的人接受了现代折纸文化。当然,同神谷哲史一个年代的其他折纸作家也有很多,在这不一一列举了。

  近代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罗伯特·朗的影响下设立了一个名为“OrigaMIT”的部门,专门研究折纸及折纸在科学界的应用。Brian·Chan、Jason·Ku等人便是在这个环境中出类拔萃的折纸新人(折纸新人:指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折纸大师的人们)

  西班牙也在近代创立了西班牙折纸协会,目前的会长是曼努埃尔·西格尔。西班牙的折纸艺术的发展带动了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折纸艺术的发展,使后来乌拉圭出现了浪漫折纸作家罗曼·迪亚兹。

  埃里克·乔塞尔(1956~2010)是法国的折纸大师,他所引领的是法国派的折纸风格,同为代表的另一位作家名叫尼古拉斯·特里,法国派的作品特色是写实感强,卡通和幽默的气息比较浓重。

  受到折纸文化冲击的越南也在本世纪初期创立了越南折纸小组,这是全亚洲最具活力的折纸组织,组长是阮红强(代表作是越南鹰)。

  而中国,因为经历的是不寻常的历史,所以对折纸的文化认识并不是很好,基本限于千纸鹤、纸飞机甚至是还要用到画笔和剪刀的幼儿折纸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折纸爱好者正立志于引导中国的折纸艺术的发展,比如说露丝雅、阿兰若、自然风、纸魔、OB、伟嘉等折纸爱好者(均为网名)。以及香港折纸协会,他们定期举办《叹为观“纸”》的现代折纸作品展览会,宣传者现代折纸文化。

  (以上部分资料来自于《最折纸》和《折纸探侦团》)

  现代折纸文化也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发展的,在这之前有关折纸的历史记载都比较难找。

  日本著名的折纸杂志《折纸探侦团》从创刊以来也一直在报告着折纸的发展史,有文字也有,因为资料容量巨大不好发出。推荐你找来看一下,电驴上有资源。

  因为中国接触现代折纸并不是很深,所以国内很难找到充分的资料。我已经尽力帮您寻找了。不过史料证据因为不方便贴出来(太多太大而且是),在此表示歉意!!!

战国时期,赵奢是赵国名将。他的宝贝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夸夸其谈。大部分赵国人都认为赵括有两把刷子;但是赵奢不以为然,因为赵括把行军打仗想象的太浪漫了,仅仅是纸上谈兵。后来秦国白起帅军侵犯赵国,廉颇深沟高垒,避其锋锐。白起用反间计;赵王中招了,怀疑廉颇督战不力,决定阵前易帅。赵王素闻赵括之名,决定任用。此时赵奢已死。结果赵括的母亲跪请赵王,不要任用赵括。赵王不听,最后赵括的母亲提了一个要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自己免受牵连,赵王只好答应,虽然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赵括果然栽了,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这个是纸上谈兵故事的来源,在三国时期还有一类似的例子。这个例子还被编成了戏文,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马谡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一把抓。高手寂寞,只有马谡可以跟得上他的境界,因此两个人很谈得来。在七擒孟获之时,很多人不理解丞相为什么捉了又放,白费力气,只有马谡了解他的战略意图。

平蛮之后,蜀国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开始北伐。结果遇上了司马懿这对手。再一次战役中,街亭成了双方必争之地。马谡自告奋勇去手街亭。他此行十分负气。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曾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马谡背了这么一个名声,一直想找机会在实战中证明自己。机会终于来了。马谡再三请求,加上诸葛亮也确实欣赏他,就派了他这个差事,另派王平协助他完成工作。二人帅军到了街亭,看了一下地势。交通要道左边有一座高山。马谡要在高山之上驻军,王平不同意,说应该先守住交通要道。马谡说:“我在高山上驻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难道你没有读过兵书么?”王平答道:“可是,如果被敌人在山脚团团围住,怎么办?”马谡哈哈大笑:“子不闻兵法云:‘置诸死地而后生’乎?”王平又劝,无奈辩论不过。最后说:“如果将军执意这样做,我想另外领一支军队在山下驻扎”马谡冷笑道:“好,你不听主帅号令,我就分你五千军队,你自行安排。事成之后,可不要回来跟我抢功劳!”

此时司马懿正帅军赶往街亭。前方探马回报:马谡已经先到街亭。司马懿闻言大惊,喟然叹曰:“诸葛亮太牛了,我不是个啊!”探马又报:马谡驻军在山上,另有一军在山下,五千来人,不知是谁统领。司马懿一听大喜:“马谡果然中看不中用,天助我也!”于是,司马懿径往街亭,王平区区5000兵马那里抵挡得住,司马懿团团围住小山,断了水道。马谡军军心大惧,司马懿又打出投降免死的广告,军士纷纷投降,马谡也无法可施,见大势已去,率领亲军突出重围,回见诸葛亮。诸葛亮失了街亭要地,也只好撤兵回汉中。下面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了。

在马谡之前,还有一例。就是魏国驸马夏侯懋。夏侯懋是夏侯渊之子,曹操感念夏侯渊,因此对夏侯懋倍加恩宠。夏侯懋也没有多少自知之明。听说诸葛亮来讨伐魏国,非要挂帅上阵,显摆显摆。即将被孔明骂死的王朗提了一点反对意见,夏侯懋立刻发火,王朗也只好不吭声了。就这样,夏侯懋到了陕西,被诸葛亮狠狠的戏弄了好几次,最后放了他。诸葛亮说:“我放夏侯懋好比放掉一只鸭子,得到姜伯约是得到一只凤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69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