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有统计显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为174万,而2009年10月份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总数还不到6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威尼斯还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一个完全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 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建筑方法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恰似海豚,城市面积 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纵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威尼斯还是个繁华的小镇,那里的人生活情况很好。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找不到路。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尼斯的西北角有一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它不但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威尼斯及其泻湖,由118个岛屿组成。素有“水都”“水城”“桥城”和“百岛之城”的美称这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城内历史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这里的所有景色都离不开水。威尼斯全市河道,运河共计177条。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除了小艇以外,所有交通工具都是禁止的。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酝酿着浪漫气息的彩虹岛、充满风趣的玻璃岛……大师安东尼奥尼**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精华。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 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起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众多座桥梁中,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里亚托桥建(Rialto)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一浮亭,桥两侧是20多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威尼斯城内古迹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另外,还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都隔河相临,十分别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风格各异,房屋的门窗、走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夜间泛舟威尼斯,独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意大利威尼斯,来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威尼斯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公元453年就开始了建筑了威尼斯。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刚朵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贡多拉”或“冈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
刚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刚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冈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象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刚多拉的外观设计原本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的冈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冈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刚朵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冈多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
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象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会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今天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从前的冈多拉的中间船舱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船篷,用来给旅客遮阳挡雨,有的船篷上面开有小窗和小拉门。后来这种船篷也消失了。
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戴着一项草帽。过去船夫们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时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搁在弯曲的桨架上长长的单桨划。平日,冈多拉主要作为旅游船使用,乘坐冈多拉费用较贵,平均每40分钟约为70~120欧元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运河上还会举行历史悠久的冈多拉传统划船比赛,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划船比赛。威尼斯赛舟节据史料记载起源于1315年。
城市的别称
花城--广州
水城--苏州
江城--武汉
泉城--济南
榕城--福州
蓉城--成都
山城--重庆
冰城--哈尔滨
春城--昆明
日光城--拉萨
石头城--南京
陶都--宜兴
瓷都--景德镇
中国城市别称
广州———花城,羊城
重庆———山城,雾都
湘潭———锰都,莲城
重庆———雾都,山城
长沙———星城,潭城
成都———蓉城,锦城
昆明———春城,花城
南阳———宛
南宁———邕
宁波———甬
开封———汴
武汉———江城
上海———淞沪
金华———婺城
承德———热河
莆田———荔城
潮州———凤城
济宁———任城
徐州———彭城
大同———平城
嘉兴———禾城
安庆———宜城
西昌———月城
抚顺———煤都
扬州———芜城
宜兴———陶都
杭州———武林
温州———鹿城
衢州———柯城
蚌埠———珠城
泉州———鲤城
漳州———芗城
许昌———烟城
惠州———鹅城
柳州———龙城
泸州———酒城
内江———甜城
个旧———锡都
金昌———镍都
青岛———岛城
烟台———港城
曲阜———圣城
东营———油城
湘潭———莲城
衡阳———雁城
福州———榕城
大连———滨城
长春———车城
十堰———车城
苏州———水城
厦门———鹭城
鞍山———钢城
呼市———青城
哈市———冰城
吐鲁番——火洲
哈尔滨——冰城
景德镇——瓷都
冷水江——锑都
齐齐哈尔—鹤城
潍坊———风筝城
拉萨———日光城
石狮———服装城
聊城———凤凰城
瑞丽———小香港
曲靖———麒麟城
拉萨———日光城
南京———宁,石头城,金陵
延安———革命圣地
绍兴———越,蠡城
太原———并,龙城
济南———泉城,历城
南昌———洪城,英雄城
包头———鹿城,草原钢城
中国城市别称
杭州--杭城
宁波--甬城
温州--鹿城
绍兴--越城
嘉兴--秀城
湖州--湖城
金华--婺城
衢州--柯城
丽水--莲城
舟山--岛城
济南--泉城
大庆/东营--油城
南京--石城
常州--龙城
徐州--彭城
上海--申城
成都--蓉城
平顶山--鹰城
蚌埠--珠城
福州--榕城
广州--羊城 花城
深圳--鹏城
佛山--禅城
潮州--凤城--瓷都
哈尔滨--冰城
长春--春城
吉林市--江城
樟城--南昌
十堰--车城
青岛—岛城
烟台—港城
重庆--山城
武汉--江城
长沙-星城
湘潭-莲城
洛阳-花城
郑州-绿城
安庆--宜城
太原--龙城
柳州--龙城
南昌--洪城
南宁 ——邕城
西安--古城 唐城 汉城
常德---柳城
北京--首都
鞍山-钢都
自贡-盐都
抚顺-煤都
重庆-雾都
衡阳--雁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