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喜欢斗酒诗百篇,到底喝的什么酒呢?

李白喜欢斗酒诗百篇,到底喝的什么酒呢?,第1张

我们内蒙古高原属于高寒地区,人们习惯于喝酒御寒,李白“斗酒诗百篇,酒醉诗如泉”,古代的时候一斗酒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斤,李白喝了12斤的酒还没醉,现代能喝一瓶白酒的人都是屈指可数,看起来古人的酒量简直好的吓人。就60度的纯粮白酒,酒量大的一个人能喝两瓶,也就是公斤酒量的人,我想李白如果也喝60度纯粮酒的话,能喝一公斤酒也算相当了不起了。

大诗人李白的酒量该是可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在中国人心目中,比较完美的诗人与酒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如白居易,李清照,苏东坡,都与酒有不解之缘。

其实,我神游上天庭曾拿了三罐朋友送的藏了十几年的一壶驴看望师傅和杜甫。杜甫只喝了不到一瓶,趴下了。师傅也只喝了一瓶,也晕了酒能让人狂放,所以造就了诗仙李白的浪漫和大气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视银河落九天,古人都是海量,酒能动情、抒情、才情,酒推诗兴。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喝了一斗的酒大概折合现在的4斤,武松景阳冈上喝了18碗,这一碗怎么也得三四两,武松至少喝了六七斤酒,关键是喝完还能上山,还能打虎,要知道今天谁要是喝了六七斤白酒基本上就得送医院了!唐朝的米酒度数一般3°——15°。折合成现在40°的白酒大概2斤左右,所以想和李白比酒,大部分人已经比下去了,普通人喝2斤水还行。

悠悠文化上下五千年,酒一直相随,喝酒的时候永远有个话题就是酒量,能喝多少,喝了多少,多少喝倒,近的有一斤哥到八斤哥,远的有武松十八碗打虎上山,再往上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到魏晋时有山涛能饮八斗,似乎这酒量在不断下降。

千金散尽还复来?一身放荡不羁,潇洒过头了。为人切不可持才傲物,要知道天外有天!酒后有才能不醉乎?象这样的人,才再大也是废人一个。能喝再多的酒也不能为世所用,苦吟终老罢了。。

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白喝酒的时候希望:但愿长江化为酒,浪来浪去喝一口。看起来李白酒瘾蛮大的。有人算过了,一斗等于6000毫升,就是6公斤左右。装在杯里应该有三百杯

李白是谁啊?李白是酒仙。但凡喝酒总提酒量的都是酒鬼。酒仙喝酒管什么量啊,喝舒服就行,喝美了最好,喝痛快了就睡,“我醉欲眠卿且去”“长安市上酒家眠”一人“举杯邀明月”“与君同消万古愁”。哈哈哈哈

他应该是整天饮酒助诗兴的,但应该有节制的,要不他也不会活到六十才死吧,他喜欢到处游荡,同当地达官贵人交朋接友,沾饮沾食沾住,等于门客清客了,一直玩到死为止,证明他一生的人缘诗缘不错吧,诗仙诗圣不是浪得虚名的,他有资格一辈子饮酒游荡作诗到老死吧。

如果按照现在的一斗来计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又等于一千毫升,那么,一斗就是一万毫升了,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酒。从酒量上说,如果说有人一次能喝二十斤啤酒,这或许可能,但那时还没有啤酒,因为啤酒是二十世纪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但假如是白酒或黄酒,这么个喝法就难以让人相信了。 根据杜甫诗中所讲的,喝二十斤酒的说法也靠不住。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叫“饮中醉八仙”,李白“斗酒”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诗中是这样说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假如李白真的能喝二十斤酒,诗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酒量就更是不得了。 在醉八仙这首诗中,提到了汝阳王李琎,杜甫说他能喝三斗:“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据说他每次都是痛饮后才入朝。就算是喝了那么多,路上遇到酒车还是止不住流口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搬到甘肃的酒泉。诗中的另外一位就更不得了了:“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个焦遂据说是个布农之士,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酒量惊人,喝过五斗以后反而更加神采焕发。按照上面的计算,汝阳王要喝六十斤酒,焦遂则要喝一百斤。 由此说来,李白喝的“一斗酒”并不是现在人们说的容量单位“一斗”。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服虔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通俗文》,对研究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方言、俗语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句话,“木瓢为斗”。木瓢,是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盛酒量器,既然叫瓢,恐怕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老百姓进酒店,没那么多说道,喊过小二:“来瓢酒!”文人墨客们却不能这样,因为至少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层人物,一定要高雅一些,尤其是写文章,显然要有更雅的称呼,斗比瓢大,更能显示气概豪迈,以斗来喻瓢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唐代的刘言史在诗中直接就说:“伛偻山夫发似丝,松间石上坐多时。瓢饮不曾看酒肆,世人空笑亦何为。”但这是在说山野村夫的饮像。 还有一些例子也可以左证这里所说的“斗”,实际上是用手就能轻易端起来的酒具。《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并不是说项羽送给范增一对像盛粮食那样大的两个玉斗,而是一对玉酒杯。《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个“斗”是可以用手来“持”的。 从这个角度,杜甫对每个人的酒量评价可能是真的,因为除了上面三个人,其他人的酒量并没有用“斗”这个量词,比如:“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酒过三杯便狂草如飞了。另外,也不能完全排除艺术夸张的成分。 比较起来,李白应该属于好饮、豪饮但并非酒中高手。他自己就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喜欢喝,而且大多情况下是一喝就醉,甚至就睡在酒店里,旷达不羁,一派超世脱凡的酒仙。所以,李白的“斗酒”并非是现在普通意义上的容量,而是一种酒的专有度量。

 

  提起李白,人们都会想起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流传千百年,妙绝古今的诗作,几乎连才会说话的孩童都能背上几句,可见李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之深,也显示了后人对这位“诗仙”的喜爱。李白生于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为主,豪气大放,传世作品很多,诗歌今存1000多首,《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人们喜欢李白,不仅仅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更因为李白与酒的不解之缘。李白毕生嗜酒如命、以酒为伴,得意时喝酒,落魄时也得喝,他生于酒,也死于酒。据记载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这样地说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由于嗜酒,李白也觉得愧对夫人:“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照此说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但是李白绝不是酒囊饭袋,他在酩酊之中,才思如泉涌,百杯下肚,灵感似井喷,也就是在每次畅饮美酒之后,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都饮酒,而且以诗人为甚,这些人豪饮酒醉后,往往又有华章佳句问世。诗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描绘了八位形象生动的“酒仙”,他们都嗜酒、豪放、旷达,当然八仙中最为鲜明的当属李白了,他每饮必醉,醉后既憨态可掬又桀骜不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家仙。”你看李白饮一斗酒,能写百首诗,“酒诗”的回报率有多高!李白喝酒还不顾一切,平时嗜酒酣醉后,干脆就在“酒家眠”了,这时即使天子召见,他也不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还在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

   

    对于这位“酒中仙”,后人都津津乐道,特别是“不上船”,还有各自的说法。其一认为这个“船”指的是天子的龙舟,唐玄宗在白莲池泛舟时召见李白,可是他已经喝高了,晃晃悠悠地几乎走不了路,只得由高力士搀扶着上船。其二是根据《康熙字典》的释义“衣襟为船”,于是有了李白由于醉酒,天子召见时竟连扣子都系不上,衣襟不整、邋邋遢遢,一幅醉态,虽有不尊,天子也无奈。又有人提出新的见解,据《辞海》解释:船,在古代也是一种酒器。于是又有了一种说法,李白应召进宫来,看到没摆上酒器,就半开玩笑地说:“臣是酒仙,怎么不给我上酒呀!”这些说法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也许对于“不上船”还会有别的说法,这是人们太喜爱李白了,他的奇闻轶事也颇具传奇色彩。

     

    “酒家眠“和”不上船“是挚友眼中的李白饮酒,李白在诗作中,有很多描绘自己与酒的不解之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是在花间月下,手执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月下独酌孤独寂寞,李白就举起酒杯欲与明月共饮,加上自己的影子,便成了三人。有明月、清影为伴,又有此美景良辰,李白开怀畅饮,不觉酒至半酣,大概诗性又来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醉眼惺忪地望着夜空,看见月亮伴随着他吟诵诗篇的节奏而徘徊蹁跹,李白又低下头,发现影子竟然也与自己一起手足舞蹈!醉了,酒仙的确是喝醉了,不然怎么会与自己的影子共舞?写绝了,明月成伴,身影相随,诗仙的这《月下独酌》的确喝出一个全新的饮酒境界。

   

      李白独酌时畅饮,与意气相投的“幽人”对酌,那更是开怀。“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简直就是直白了,李白用连续三个“一杯”, 表达了脱俗之士与“幽人”的相知之深,一见如故,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两人对酌痛饮的酣畅淋漓。“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人又喝得酩酊大醉,大概想睡一觉,很直率地打发“幽人”先走,接着又与好友约定,明日还要再饮。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勾画出一个超脱凡俗的酒仙,欣赏诗人恣情纵饮、个性鲜明的描绘,我们看到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人李白。

      李白刚到长安谋求发展的时候,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是也还仅仅是的无名之辈,可巧遇上慧眼识才的贺知章。贺知章已年过八旬,是个率真人性、倚老卖老的人,他位居“饮中八仙”的首席,二人在酒楼饮酒论诗,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真是越说越投机,不觉已酒至半酣。贺老趁着酒兴问李白“有无新作”?酒至酣处的李白更是诗兴大发,叫店小二取来笔墨,在酒桌上挥毫疾书,“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的《蜀道难》笔法雄放,如行云流水,似庐山瀑布,激情洋溢,一泻千里。一幅幅高峰入云,沟壑纵横,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画面呈现眼前,黄鹤飞不过,猨揉难攀缘,把山势的高危,蜀道的艰难,写得惊心动魄形象逼真,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贺知章一边诵诗,一边赞叹:“真乃谪仙人也!”老先生读一句诗饮一口酒,还不停地与李白干杯,吆喝着店小二添酒。小二尴尬地说:“大人,酒资已用尽。”贺知章连忙伸手去掏,钱袋空了!情急之中摸到了身上的金龟,这是显示官阶的信物,但是老先生毫不犹豫地解下金龟,递给酒小二:“拿去换酒来!”,这就广为流传的美谈:“金龟换酒”。

李白与酒还有许多传说,“醉捞江月”的故事更为精彩。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李白与好友在采石江畔赏月畅饮。月光如洗,酒至正酣,突然一片乌云飘过天空,李白停杯抬头,不见明月,于是惊呼:“月亮呢?”酒友开玩笑地说:“掉到江里了!”李白太喜欢月亮了,他与月共饮,与月同舞,酒在杯中,月在酒里。一听到月亮落水,情急之中顺手抄起一坛子酒,跳上江边的一条小船,喊了一声:“我去把月亮捞出来!”摇着小船向江心划去。

遮月的云已悄然离去,在平静的江水中,一轮明月冲着李白微笑,又见到心爱的明月,诗人忘情地举起酒坛,咕咚咕咚地几口酒下肚,接着俯身江水抓月。一片水波溅起,银盘化为碎片,李白两眼发呆,不知所措,定睛再看,银盘又现水中。他用双手捞起一捧水,看到一轮小小的月亮就在掌中!诗人如痴如狂,不禁哈哈大笑。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掀翻了小船,李白落入江中。

采石江恢复了平静,再也看不见诗人的身影,只有他纵情的笑声,仍然在人们耳边回荡。岸上的酒友呆呆地望着江水,许久才有人轻轻地说:“他成仙了。”后人都相信李白羽化成仙,并且有人写诗赞颂:“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露饥蛟涎,便当骑鱼上九天。”于是民间就有了“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

    李白一生浪迹江湖,嗜酒如命,与酒结缘,酒在诗中,诗中有酒。他得意时畅饮,失意时痛饮,无酒不能食,无酒没有诗。在李白的诗篇里,酒香四溢豪气磅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何等开阔的心胸!李白的酒的确喝出了水平,酒也成就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正是在这种醉酒的朦胧中,李白才口出奇语,诗为绝唱,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李白被称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和其他诗人一样注重描写现实世界,他的思想经常和常人不同,他的思绪经常可以飞到九霄云外,用许多夸张和唯美的修辞手法来展示自己所见所闻,并且我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喝酒,并且经常在醉酒的时候写诗,这也从侧面表示李白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如痴如醉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他所写的诗篇都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李白可以写出如此浪漫唯美的诗篇和他身处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唐朝最繁荣昌盛的时候,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思想都非常开放和包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李白如此夸张唯美的诗篇可以被流传下来的原因。

而且李白是一位闲云野鹤的诗人,他到处游玩,拜访了许多名山大川,看遍了中原大地的美景,这对于他的写作也是十分的有帮助,因为这可以更加的开发他的想象的能力。虽他郁郁不得志,没有能够进入仕途,不被重用,但是他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心情寄托到了山水之间,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融入到了他的诗词里,这也是他的诗词浪漫的一个原因。

李白不像其他的诗人一旦遇到到仕途不顺就会写非常悲伤的诗文,他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全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心情不顺的时候就通过游玩和喝酒来解除自己的烦闷,并且会写出藐视权贵和潇洒自信的文章,他的一生虽然漂泊,但是却也过的充实,游览了许多的名山大川,认识了很多的贤人雅士,而且留下这么多千古绝唱为后人所熟知,并且被尊称为诗仙。

所以李白是伟大的,正因为他与生俱来的浪漫与洒脱的气质,他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所以你要问我他有多浪漫,我只能说从古至今他属第一。

诗人李白是大家心中的酒仙喝诗仙,读过李白的诗人们发现,李白写的很多诗和酒有关系。应该是李白本身也是喜欢喝酒的,但是酒量不太好。

李白尤爱在醉酒的时候写诗,这样的代表作有很多。如《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爱喝酒我们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李白能喝多少酒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喝“一斗”呢,“一斗”又是多少?

我们现在喝酒已经不用斗来计算了,我们对斗的印象停留在计算粮食重量的工具上,一斗粮食大约是50斤。但是古代喝酒用的斗和称粮食的斗不一样。

《公羊传》中记载:“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里的斗就是喝酒的杯子,斗竟然可以拿来投人,说明斗的重量很轻。

在鸿门宴中,刘邦让张良送给范增的玉斗一双,也是喝酒的工具,斗可以随身携带,可见体积也不是很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所以喝一斗酒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类似于今天的一杯啤酒。我们从诗里只能看到李白很爱喝酒的记录,可以推断出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5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