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追踪】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追踪】,第1张

  19世纪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文艺发展势如破竹,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不亚于欧洲的文艺复兴。19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足以与西欧各国称雄并列的杰出人物。哲学与文艺评论上有别林斯基、赫尔岑、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文学上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音乐上有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在绘画上则有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柯伊等。

 

 一、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族特征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生发展,也是与其特定的文化艺术的历史相关联的。俄罗斯绘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深受拜占庭影响的古俄罗斯绘画;二是彼得大帝到叶卡捷林娜女皇统治下的18世纪全面改革和欧化阶段。所以,历史上具有俄罗斯民族绘画特征的应该是在19世纪,此前的俄罗斯绘画艺术滞后于欧洲画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罗斯绘画得到了迅速发展,至19世纪时显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涌现出一大批关注现实、具有深刻批判意识的画家。随后出现了“巡回画展”,为俄罗斯绘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成于19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走向繁荣,70-80年代发展到鼎盛。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是克拉姆斯柯伊。克拉姆斯柯伊是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他的作品善于揭示当代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显得深沉、智慧、宁静。列宾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绘画的巨匠,他的画作全面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列宾塑造的人物雄强,画面构思宏大,他笔下的人物常常雕像般厚重,是壮士般、勇士般不可战胜的人们。另一位杰出的19世纪绘画巨匠是苏里柯夫,他画了许多大型巨作,场面悲壮、宏大。他善于运用黑白两极,营造肃穆宗教般的气氛。瓦斯涅佐夫是巡回展画派之一,也是位描绘人民的力量、意志和智慧的画家。列维坦和瓦西里耶夫是19世纪俄罗斯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他们被称为大自然的诗人和歌手;他们笔下的天空、大地、云气、树木都是诗意的组合,景色显得沉郁、壮阔、苍茫,体现了沙皇统治下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那徨、伤感、忧郁的情感。

 在学习和借鉴欧洲艺术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上,19世纪俄罗斯的画家们有所发展。在俄罗斯的“欧化”过程中,肖像绘画的色彩开始比较单调,构图缺乏变化。至18世纪中期后大批艺术家出国,国内则请来外国艺术家来俄,在建筑装饰艺术及肖像绘画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画面上构图开始变得宏伟。列宾及其他一些画家,采用直接上色画法,运用厚画法,使画面上留下厚重的笔触。笔触本身很有张力、很有表现力和具有美感,笔触成为画家性格、情感、艺术秉赋的自然流露,表现为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画面以其雄强、悲壮、沉郁、凝重、静穆为主要艺术特征,体现了极强的民族个性。他们的绘画有别法国、意大利的浪漫、洒脱、梦幻、理想化,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二、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族心理渊源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和欧洲现实主义绘画内涵不同,在社会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纵观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们具有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充满哲理、崇尚理想、追求真理、渴望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其特色是真实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皇专制统治和落后的农奴制,把人的命运、祖国的前途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他们把艺术从贵族沙龙里解放出来,使绘画艺术根植于人民,充满永恒的生命力。

 俄罗斯没有古老的文明古迹,俄罗斯文化起步晚,但发展快。早在6-7世纪时,勇敢的瓦良格人开发了这片原始的土地,并深入到伏尔加河流域,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最终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民族结合形成了最初的俄罗斯民族。

 1472年俄罗斯君主伊凡三世同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结婚,于是他便称帝国的正统继承人。1497年伊凡三世把拜占庭王室的徽号的双头鹰定为国徽,以此表示俄罗斯继承了第二罗马―拜占庭。恺撒是古罗马的大独裁者。叶卡捷林娜女皇上台后,更是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成为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大帝国的第一女主人。总之,俄罗斯国民崇尚“强权”和“强大”的心态,倡导强国主义,以此凝聚国民思想。

 俄罗斯疆土辽阔,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给了俄罗斯人高大魁梧的体魄,宽大豁达的胸怀,慷慨、豪爽的性格。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沉重与压抑、恶劣的气候使俄罗斯人饱尝了艰辛,因此俄罗斯人的表情显得庄严、肃穆、凝重,心情忧郁、伤感。俄罗斯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勇敢、坚毅,像鹰一样的性格。历史上的彼得大帝、库图佐夫和朱可夫是震惊中外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在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全民战争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

 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它横跨亚欧大陆,它的文化是在欧亚两种文化双重影响下发展,既不同于欧洲文化,也不属于亚洲文化。

 

 三、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主主义浪潮

 

 任何一种艺术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受到民族的政治、地域特征、宗教信仰,历史命运等方面的影响。一种艺术如果离开其民族艺术文化的整体,离开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联系,其发展是困难的。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大地上急剧发展,但是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与沙皇封建专制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俄罗斯社会的先进之士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看到了专制制度的没落和腐朽,尤其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全民战争。另一事件则是1825年由贵族知识分子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举行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俄罗斯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俄罗斯人民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斗争的勇气和信心。30-40年代,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赫尔岑等紧握时代脉博,提出了文艺的民族性和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的 口号 。

 19世纪中期以后崇尚文学艺术的习俗风行,俄罗斯绘画得以升华。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等作家揭露畸型的社会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1855年,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著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明确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由诗人涅克拉索夫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现代人》杂志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把革命民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家契诃夫、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在各自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俄罗斯社会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主人公形象。19世纪上半叶,格林卡倡导了俄国音乐民族化之路,柴可夫斯基音乐为俄罗斯人民所喜爱,蜚声全世界。紧跟文艺界的动态和思潮,绘画界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热潮中,俄罗斯的绘画创作同样具有使命感。画家们高举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激情、豪迈、强劲,大笔挥洒。可见,从理论导向开始,19世纪初的俄罗斯画坛由纷呈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流派逐渐转为现实主义。此时,绘画艺术真实地表现生活,再现社会风貌,揭示社会现实。这一时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彼罗夫的《送葬》等表现出社会责任与义务,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形态,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描绘矛盾冲突和精神世界,都具有着悲剧的力量,展现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鼎盛。

 

 四、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宗教文化影响

 

 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中体现了这种宗教性气氛,画面上大多庄严、静穆、悲壮、宏大。俄罗斯艺术家这种沉重的宗教使命感,不仅以自己的作品,而且以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了人生能达到了的神圣境界。

 在俄罗斯历史上,宗教观念、宗教思维深入到俄罗斯人的灵魂之中,尤其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改革以前,宗教文化几乎是俄罗斯主流文化的唯一形式。

 还在10世纪时的基辅公国时代,俄罗斯就与欧洲发达的拜占庭有了密切联系。基辅公国在公元988年接受了拜占庭的xx教,在作为国教的影响下,拜占庭的圣像画随之流入俄罗斯,这为17世纪后肖像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是俄罗斯东正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大教堂和宗教名胜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如莫斯科著名的“xx救世大教堂”,彼得堡的伊萨大教堂,喀山教堂及圣血教堂(又叫复活教堂)。伊萨大教堂在世界上同类型园型顶教堂中,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19世纪末兴起的俄罗斯哲学虽然与西方哲学一样建立在概念和理性精神基础之上,但它在思想由来和理论指向等方面却带来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主要形式是宗教唯心主义。在俄罗斯宗教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东正教,受东正教普济众生和“救世”精神的影响,俄罗斯人生产一种超民族主义精神,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救世主义思想。

 俄罗斯人的心里充满了对全人类的担忧和对全世界命运的忧患。俄罗斯人总是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也同时得到了具体展现。

 

 五、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具备了这些优秀的秉性。当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技术、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艺术修养共同作用于一个画家时,他的艺术就会成为不朽。

 俄罗斯人对文化艺术执着的追求和向往,对文艺作品的熟知和了解,对芭蕾、戏剧、绘画作品的高度欣赏力和鉴赏力。早在1764年叶卡捷林娜二世从商人戈茨科夫斯基那儿购得225幅西欧著名画家的油画藏在埃尔米塔日皇宫里,现在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成为世界上馆藏量足以与法国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相提并论。彼得大帝18世纪实行的改革,基本上打破了俄罗斯闭关自守的保守局面,农奴制的生产趋于瓦解。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国家经济实力走在欧洲前列,这些都为文艺的发展、繁荣,以及强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俄罗斯人崇尚艺术,追求知识。俄罗斯人不仅喜欢看书,而且喜欢藏书。几乎每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作家全集、选集、丛书、词典等,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俄罗斯人喜欢看芭蕾,听交响乐,听歌剧。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白夜》中描述过看戏前的玛钦卡要怎样精心地梳妆打扮。19世纪俄罗斯的芭蕾成为国粹根植于俄罗斯民族,19世纪俄罗斯的交响乐与歌剧也誉满全世界。

 19世纪俄罗斯的画家们掌握了欧洲最精湛的油画技法,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由1757年建成,到了19世纪已培养了好几代专业人才。在这所学府中有从法国、意大利请来的教师,也有派往欧洲各国留学的人。像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等这些一流的大师,他们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后又去意大利、法国留学深造。

 综之,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描绘人民的生活,描绘俄罗斯大自然,表现俄罗斯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彰显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它们以新颖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真诚的心灵、高超的技巧与欧洲的绘画艺术媲美,成为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

 

 徐莉萍:浙江省宁波教育学院信息与艺术分院

 责任编辑:赵卓

在风俗画方面,巡回画派在接受过去画家揭露性传统的同时,使主题更加深化。他们从表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社会冲突,转向表现整个阶层之间的冲突。同时,在风俗画的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完美,从而使风俗画的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最重要的画家是雅罗申科(1840年—1898年)、马克西莫夫(1844年—1911年)和马柯夫斯基(1846年—1920年)。雅罗申科的著名作品是《司炉工》,这虽然是一幅肖像式的作品,但它吸引人们去探求被描绘者的思想感情,并引起对资本主义新的剥削形式的反抗。马克西莫夫的代表作是《一切都过去了》,作品通过一个没落女贵族地主的形象揭示了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并通过她的终身侍候者,一个老农妇的形象,反映了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对于环境的处理也深化了主题的表现。马柯夫斯基的代表作有《银行倒闭》、《会见》等,他的作品表现了时代风貌,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社会意义。

列宾,是19世纪俄国知名画家,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坛先锋。列宾很喜欢写生,有一天和两个好基友约到郊外河畔写生,画着画着远远看到有一团人影缓慢移动,走近了才发现是一群劳累的纤夫在拉船——眼前的残酷场面深深刺激了列宾。

如果列宾不是画家而是一个记者,他一定会掏出相机拍下这个画面,而且毫无疑问这张照片会得普利策奖。

然而列宾的手中只有画笔。列宾开始收集相关素材,为了更深入纤夫们的生活,1870年的夏天,列宾在伏尔加河畔附近的村镇生活了一整个夏天,他与纤夫们结识,与他们成为朋友。

在纤夫们的营地一起架锅做饭,一同吃简陋的食物,一起交流彼此的生活,列宾认真地记录纤夫们不同的经历和形象,并力求深入到纤夫的精神世界中去。

解构这幅画,看画上的人都是谁

如果你能花几分钟认认真真地看看画上的每个部分,你自然会发现这幅画撼动人心的所在——身份、相貌、年龄各异的十一个人,被一根沉重的纤绳栓在一起,画面和人物太过真实,真实到你能听到画上纤夫因为太过疲惫而发出的粗重的喘息声, 事实上这些人物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根据列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画面分为三组,大概介绍一下画上的人们。 

领头的名叫冈宁,眼眶深陷,前额突出,大概四五十岁。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典型形象,他忍受着身心双重折磨,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在他右边的是一个农民汉子,他赤着脚,毛发旺盛杂乱,身材魁梧,低着头似乎在和旁边的人嘟囔些什么。

在冈宁身后是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年龄40上下,他挺直着身子,试图使纤绳松弛一点,给自己省点力气。

中年男左边的男人,叫做伊卡尔。他曾是个叱咤四海的水手,现在却只能在沙滩上拉纤绳。他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看来是个倔脾气的硬汉。他的上衣已经破洞百出,结实的肩膀从中显露出来。

画面正中间这个最扎眼的少年,叫拉里卡。他还穿着一身粉红色上衣和破衫裤,皮肤也还没有被晒黑,像是刚加入这个队伍不久。他瘦小的身躯几乎很难负荷如此重量,而一想到他还要这样受苦很久,反抗的心情油然而生,少年看着远方,不知道是否是在趁这一刻的偷懒而暗中谋划着什么。

紧靠在拉里卡身后的秃顶老汉,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他斜倚在纤绳上打开了烟袋,想苦里偷闲抽口烟小憩一下。在色彩上和前面的粉上衣少年形成鲜明对比。

少年右边的病患纤夫看起来比少年还要羸弱。他步履艰难,正在用袖口擦汗,全身虚弱,看起来负荷过载让他疲惫不堪。

在拉里卡与老汉中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据说是个鞑靼人。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

构图上来说,列宾巧妙运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塑成一座隆起的**底座,11位纤夫犹如一群雕刻的群像立在上面。视觉上画面显的很扁,人物的压抑感也更突出,由于列宾的匠心构图,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拥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你还别说,在现今的伏尔加河畔,真的立了一座同款雕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被称为“俄国绘画的奇迹”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画一出就参加了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令国际画坛“虎躯一震”,评论家斯塔索夫评论这幅画时说道,“……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以此画为代表巡回展览画派宣扬的艺术民主性和大众性对我国当时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用一句很官方的话来说,就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和人民对思想文化的需要”。

鲁迅、徐悲鸿等人对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产生兴趣,大力推介巡回画派的作品,在国内形成了一阵追苏风潮。

鲁迅生前出过九本版画集,其中四本都是苏联版画:《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死魂灵一百图》。

这幅画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社会性都有很高的价值,难怪能被选入小学生课本。大抵是教育者希望小孩子们能通过这幅画,看到一个和温室不一样的世界吧。 

是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 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他实际上就是这个派别的先导

超现实主义派别曾想推举他作为这个派别的先驱,被他拒绝了所以尽管这个词由他而来,但他并没有成为名义上的派别人物还是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遨游,可以算是个"自由"派别的大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8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