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有没有成为县落花生一样的人

许地山有没有成为县落花生一样的人,第1张

成为了。

落花生是借物喻人,比喻朴实无华、却又无私奉献的人。许地山正是这样的一位文人、斗士。

许地山在“七·七”事变后,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38年3月,许地山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任常务理事兼总务。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这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200米。当时,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掌教,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不过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常放一册白纸本子,如于书中见有可以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名为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他常用“生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 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位于现徐闻县署前街的许地山故居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住房,门前有小院。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虽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带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旧,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里必将成为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1923至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等。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35年后任香港大学教授。他早年受过佛家思想影响,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同时,常有出世和玄想的情绪流露。抗战开始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的爱国热情和现实主义精神有很大发展。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直至逝世。

许地山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1925),多以南洋生活为背景,含有异域情调,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浪漫气息。在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往往表现出“生本不乐”的容忍认命思想。《命命鸟》里的女主人公因婚姻受阻,便与爱人携手投湖,从容自尽,在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中宣扬了涅□归真思想。《缀网劳蛛》的女主人公对别人的诽谤、丈夫的误会不哀不怨,宁静自处。她把生活看做易破的蛛网,人生意义犹如蜘蛛一样不停地补缀破网。积极进取精神与消极宿命思想杂然相间。写于1928年以后的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1947),创作风格为之一变,现实主义因素增强,笔锋直指统治阶级的腐恶官吏、冒牌博士、放浪**,对被压迫人民满怀同情和赞颂。代表作《春桃》描写女主人新婚之后遭兵灾,与丈夫失散,逃难北平,靠拣烂纸过活,出于阶级同情,她不拘世俗礼法,与难友同居,在与残废的丈夫重逢后又帮他克服封建意识,三人合伙谋生。在克服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灾难当中表现出春桃善良、直爽、刚毅的品格。《铁鱼底鳃》描写雷先生为反对敌人侵略,增强中国海军,以毕生精力设计出一种象鱼一样有鳃的潜艇模型,但始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最后在华南大溃退时人随模型一起葬于水中。作品反映抗战时期政府当局昏庸腐败,而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早年的散文集《空山灵雨》(1925)积极的成分和消极的成分并存。其中有“爱的病苦”和“美的牢狱”,有对人生的惆怅和对鬼的赞颂;然《落花生》一文充满着朴实、淳厚的情致,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成为读者喜爱的名篇。文章告诉人们要朴实无华,能甘愿默默奉献,现以划入2008年5年级语文课本。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写作经历

1922年2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

1934年,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许地山选为理事之一。此间著有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以及表达坚定的抗战意志和伟大的民族自尊心的小说作品《铁鱼的鳃》。

许地山是文研会风格最为独特的一位,五四期间开始创作小说,主要关注人生问题,因其独特的经历而形成了其小说的别样风格。1奇特的题材内容其作品大多以东南亚生活为题材,着力于描绘异域色调和地方风物,如仰光的瑞大光宝塔、风光旖旎的绿漪湖,予人以异国感受。2玄妙的宗教色彩许地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其作品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提供人生问题的答案时常加入佛教教义或基督教哲学的宗教成分,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其作品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苦难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如《商人妇》中惜官虽被丈夫遗弃且被骗卖给印度商人,她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信念,乐天知命。3坚毅的人物性格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物多呈现出坚韧的性格,面对苦难却忍辱负重,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教育意义。如早期作品《缀网劳蛛》中的尚洁,面对丈夫的误解与伤害总以从容坦荡、无怨无悔的态度面对,体现出勇敢面对命运的坚韧精神。又如后期作品《春桃》中的春桃,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艰辛,她却凭借对人生强烈的爱而坚强劳作。4浪漫的艺术风格许地山的小说多倾向于浪漫主义,喜以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曲折生动,富于传奇性。注重以情动人,融含蓄的情感与深沉的哲理于一体。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表达,文字清新秀丽,自然优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9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