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什么,第1张

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

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白辽士,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

参考资料

网页链接

宗教音乐时期

欧洲的古典音乐是在中世纪的伊利莎白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

当时人们对于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这样。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教会的权力要高于国家和一切的社会形势,宗教是直接影响到政治和音乐的。所以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并没有乐器伴奏,但这个时期的音乐却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1450年后,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欧洲政治不稳定,教会的威信与势力已经逐渐减弱,资产阶级也开始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新思想,在音乐、文化各个领域中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欧洲的传统音乐开始成型。音乐在这时也不只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也开始产生,各种乐器也产生并丰富了许多,为即将到来的巴洛克音乐时期做出了铺垫。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1750年)是古典音乐早期的一个重要形式,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华丽且复杂。虽然巴洛克音乐已经突破了宗教音乐完全的秩序和纯真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了,但是在整个古典音乐的发展中,这个时期的音乐仍然受着很多宗教音乐的影响,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气息。

不过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相对于之前的音乐形式更加自由化了,各种音乐类型的出现以及乐器的成熟,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气息,为后人所追捧。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是比较多的,并且相对现代的音乐家来说也要多产得多。在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人物应该是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三位音乐家。

亨德尔和巴赫都是以那个时代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和羽管键琴见长,但作曲形式稍有不同。亨德尔在歌剧方面的成就较多,而巴赫则一直专注于各种器乐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器乐作品。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已经接近成熟,维瓦尔第的贡献不可忽视。

古典主义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结束是以巴赫的逝世为界限的,随后而来的便是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年—1820年)。这个时期的音乐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成就,确立了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重要的音乐形式,并且室内乐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对之后音乐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继承了巴洛克时代的理性,但是却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在两者之中达到了统一。所以古典时期的音乐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同音乐艺术融合在一起。

浪漫主义时期

在1820年后随着古典音乐时期的结束,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更为丰富,是古典艺术巅峰时期中离现代最近的,最能够被接受的古典音乐大多出自于这个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已经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观的情感表达,对于自然景物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对于民族和民间的音乐利用也更加频繁,可以说是真正趋向大众化。

扩展资料

西方音乐以七弦琴(lyre),阿夫洛斯(aulos)作为音乐的标志乐徽。 七弦琴(lyre),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龟弦制成,由手指拨片拨弦发声,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Kithara)。

基萨拉琴属于里拉族乐器,由里拉发展而来,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为7弦,也称7弦琴,基萨拉琴形状较大,声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讲究、装饰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而普通里拉琴声音比较轻柔,往往用于歌唱伴奏和诗歌吟唱,多为业余专业家喜用。

-音乐

肖邦 李斯特:两位被历史误读的大师

————肖邦李斯特二者异同点比较

打开任何一本西方音乐史,肖邦和李斯特肯定是在浪漫主义那一章出现,但是,从浪漫主义的更细致的划分上,二人显然不属于同一小节。在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肖邦属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时期,而李斯特则是在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这一部分;保罗·亨利·朗则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将肖邦归纳为纯粹的浪漫主义时期,而李斯特则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有的西方音乐学者这样讲到,单纯的从时间上对音乐进行划分断代,稍显生硬,真正的音乐史应该是声音的历史。

肖邦和李斯特的音乐听起来有很多共性,比如更注重表现人的情感,突破了结构的某些局限,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肖邦的音乐更具有歌唱性,而李斯特则是把钢琴变成了万能乐器,将交响乐的创作思维放在钢琴上,音响效果空前宏大,技巧性很强等等。事实上,肖邦出生于1810年,而李斯特是1811年,李斯特和其他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出生于大约同一时期,但是他比他们活得都长,比如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肖邦和李斯特关系很微妙,肖邦认为李斯特的音乐很低俗,他同样不喜欢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人的音乐,但是他却同他们是朋友,有的时候彼此帮助。

肖邦,始终是和波兰、爱国、乔治·桑、爱情、弱不禁风这几个词分不开,肖邦成名以后,几乎没有人批评他的音乐,肖邦就像是放在真空瓶子里只能远远观赏的稀有的花,我们很难真实的触碰到他,当然这也与留下来的肖邦的一手资料很少有关;而李斯特就更像是受众人喜爱的杂耍演员,他有很多头衔:钢琴家、作曲家、指挥、评论家、文学家、神甫、教师······英俊的外表、丰富的音乐活动、过人的经历、被人津津乐道的私生活,李斯特更立体的将自己呈现给世人,所以争议很多,他像是一个花农,在花园里种满鲜花,其实,很多花远比我们我们想象的更有价值。他们两个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世人误读。

首先,在创作体裁方面,肖邦充分的利用了现有体裁,进行再创作,而李斯特则是在标题音乐的基础上,很好的发展了交响诗。

肖邦与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绝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肖邦将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尽管创作领域局限在很小的方面,但是他却改变了音乐的面貌。他对于祖国波兰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并不是想简单的创作背景介绍那样,例行公事一样的附在了诸如《革命》等等曲子的后面,他的革命性是融入在音乐之中的,还有一句流传甚广,甚至有点滥俗的“他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让人们对于肖邦的理解夺走了一点弯路。马祖卡、波罗奈兹这些波兰的民间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有民间特色的题材,从形式到内涵,肖邦将他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它吸收和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赋予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等等体裁新的艺术表现力。

而李斯特涉足的领域则要多很多。李斯特作品数量很大,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期管弦乐作品的成就更突出。交响诗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的重要贡献,既向交响曲那样体现更宽阔深厚的思想内涵,又精炼简洁。在他的音乐生涯中,三个人对它影响很大,柏辽兹,他的管弦乐队的印象色彩,将李斯特变成了钢琴管弦乐队化的第一人;帕格尼尼,对于乐器的无限探索,技巧的追逐,让《帕格尼尼练琴曲》之间令人叹为观止;肖邦,肖邦的演奏让李斯特明白了钢琴的诗意歌唱性以及装饰音的重要性。

在作曲技巧和声方面,二人均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肖邦从不掩饰自己在工作上的野心,他曾经讲过:“我有一个也许过于大胆但是很崇高的心愿和意图,那就是为我自己创造一个新世界”作为一个钢琴家,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钢琴成为一种完全的乐器,他的音乐有不和谐音,包括刺耳的二度音和九度音,要通过熟练的使用踏板才能使他们出彩,半音阶的大胆的和声对19世纪音乐思维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影响了瓦格纳甚至更晚一些的作曲家。他独创性的重要方面是把半音的不和谐和转调的公认手法推向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

李斯特晚年在和声上的大胆尝试给世纪末的作曲家以重要启示,在半音化和声以及模糊调性的道路上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后人的注意。李斯特给音乐带来了曲式和和声方面的一些新观念,贝拉·巴托克认为,李斯特有一些缺陷,但是这都不重要,“我们必须带着新思维找出这些作品的精髓”

印象派、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等等以后的作曲家们的创作都不是凭空出世的,追根溯源,依然不能够忽视这些大师们做出的重要探索。

其次,钢琴教学方面。两个人无一例外的都是钢琴家,但是,李斯特对于现代钢琴教学的发展贡献非同小可。

肖邦更注重生活品位,他的钢琴课可以一节课30法郎,但是跟他学琴的往往是某某夫人,某某**等等这些上层社会的人士们,他们学琴娱乐的成分更大一页。肖邦鲜有正规的学生,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而李斯特作为一个钢琴教师影响广泛而深远。他培养了整整两代追随者,继彪罗和陶西格之后,又诞生了诸如亚历山大·西洛季、埃米尔·冯·绍尔等等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产生的影响至今都绵延不绝。

整体上,李斯特给人感觉更张扬,更外在,而肖邦多少有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李斯特社会活动十分丰富,有着多重身份,擅长跨界,放在今天,他更贴切的称呼也许是一个音乐活动家;而肖邦则更多的伴随着法国的沙龙文化。实际上,与其笼统地描绘当时的历史,还不如客观的了解这两个人的历史,他们是两面镜子,反映的东西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照了以后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简单的词语能够将他们概括,他们对当时的音乐生活,对音乐史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音乐大师应有的作用。

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2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