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作家有哪些?

著名的作家有哪些?,第1张

如下:

1、叶圣陶

叶圣陶,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2、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3、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4、亚历山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

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

5、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继他之后有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弘毅大师,通常被称为李叔同,是一个浪漫的天才。年轻时入了名门,后半生做了空门和尚。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他戏剧性的人生轨迹被世人奉为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最奇怪的人,也是留下来的最独立的人。”

张爱玲:“不要以为我是一个骄傲的人。我从未去过那里。至少在弘毅法师庙的墙外,我是如此的卑微。”

弘毅大师李叔同是中国百年文化发展史上公认的通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油画、钢琴、戏剧介绍到中国,并以擅长书法、作诗、学丹青、达音律、精石、表演艺术而闻名。

1918年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找遍了杭州所有的寺庙,终于在一个叫虎豹的寺庙找到了她出家的丈夫。38岁,在西湖对面的浙江第一师范当老师。他最近辞去了教师的工作,离开了学校,成为了一名僧侣。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遇到了他的妻子。从那以后,他经历了许多次重逢和分离,但这一次是最后的告别。她的丈夫决定离开这个繁华的世界,皈依佛教。

几个人在月寺前的湖心斋吃了一顿相对安静的素餐。丈夫把手表送给妻子作为告别纪念品,并安慰她说,你技术很好,回到日本不会失业的。岸上的人们看着渐渐远去的船,不禁潸然泪下。船上的人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是1957年3月7日《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也想谈谈李叔同老师》。作者黄炎培老师是童叔叔的老朋友,现代教育家。他写了一个场景,他看到他的朋友和妻子说再见。

五年前,李叔同写了一首诗《永别了》。歌词很有意境,令人钦佩。但没想到这些话在五年后还是先知性的,是李叔同离开妻子和朋友最合适的注脚。他现在是弘毅大师。

永别了。

亭外,古道旁,绿草如茵。

晚风吹柳笛,斜阳落山外。

天之限,地之角,挚友散。

一瓶不干净的酒会使它变得最好。今晚不要去梦寒。

亭外,古道旁,绿草如茵。

晚风吹柳笛,斜阳落山外。

这位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艺术大师,正等着从他的脚下走出来。年轻时在杭州虎豹寺默默出家。那一年,他破门而入的决定震惊了中国整个知识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三岔口附近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生于年,他父亲的第五个妃子,王,有一个独特的绰号和学名。

成家后,李叔同与母亲、妻子和孩子定居上海。凭借诗歌和书籍的天赋,李叔同戴着他那顶虚弱的皇冠,很快成为了海滩上的名人。他浪漫不羁,与艺妓昆凌关系密切。他被称为“天涯五友”。

多年以后,回首那段浪漫的岁月,李叔同写下了这两句话:“二十条风雨飘摇,终究是空谈。”这两句话写于1905年,这是李叔同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独自生活在上海的母亲的去世对李叔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李叔同下定决心,决定去日本学习。作为第一批艺术专业的留学生,李叔同在东京上野的东京艺术学校学习了六年。

后来,李叔同创造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许多第一。他第一次把西洋画介绍到中国,第一次用五线谱教音乐,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剧社。1907年2月,为了缓解徐淮水灾,李叔同和剧社的学生们计划举行一次慈善演出。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上演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李叔同在《茶花女》中扮演主角,最终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

由于一次偶然的相遇,李叔同被邀请到浙江第一师范当音乐艺术老师。李叔同换上了留学生服、长袍、马褂和布鞋。她既严肃又单纯,完全像个教育家。

李叔同的性格非常非常特别。当夏丐尊因为宿舍被盗而问他怎么办时,建议他用自杀来影响学生,应该说是极端的极端。当然,夏丐尊没有这样做。上课的时候,他会很认真的给学生鞠躬。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会让他们留下来,也就是用很低的声音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吐槽。然后,当他讲完后,他会再次向学生鞠躬。你现在可以走了。那么他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这完全是证明。作为老师,他以人格为背景,就像佛菩萨有“余辉”一样。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氛围非常浓厚,他开创了中国人体模特的艺术教学。

教师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中国南方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是由李叔同支付报酬的,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学生。

1918年农历7月13日,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学校大门的林荫大道上。他离开了这里,结束了世俗生活,逃入佛门,以佛门之名奏天籁之音,称之为弘毅。李老师突然出家,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对于出家,李叔同没有给出正面的解释。在叔叔的密友和他的日本妻子看来,这种变化有点“不可预测”。在不同的意见中,丰子恺的解释比较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些人在生活中是认真的。满足“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是不够的,还要探索现实生活。

弘毅结束了苦行僧的生活。他选择了佛教最严格的戒律,——南山佛法,700多年前失传,刻苦修行。

20世纪,在中国佛教界,四大宗师的名字一起闪耀。分别是虚云、弘毅、太虚、英光。弘毅法师最终成为南山佛法的第十一个法师。李叔同是个非常正派的人,像个全能演员。他看起来像老学生,看起来像小众,看起来像大脸,这一切都源于他性格的一大特点,“认真”。

1942年10月13日,他写下“悲喜”二字,成为遗言。随便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小而简单,没有雕刻。“悲喜”和“见经”旁边还有三个略小的字。

三天后,弘毅法师沐浴更衣,诵经时保持吉祥的卧姿,留下了五百多件舍利子。

弘毅法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63年的飞天,39年的世俗,24年的佛学,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极其华丽而又平淡的典型人物。赵朴初老师对他的评价是:

的深悲早现,

胜利者可能最终成为一名苦行僧,

世人眼中的无尽宝藏,

满月照耀着天空的中心。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他走的是极为复杂的生活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18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1862年发表的长篇纪实小说《死屋手记》1866年他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出版可视为近代世界推理小说鼻祖。186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白痴》。以上这些长篇小说都可以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出的代表作,不过这些作品有一共性就是基本都是描写犯罪问题的长篇小说,所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通过人的犯罪对俄国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是具有史诗性特征的作品,深刻剖析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同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思想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如《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思想论文,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所以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总体来讲,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不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国思想家,但文学成就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作家屠格涅夫齐名,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雨果之间没有可比性,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雨果三人文学成就都很高。

雨果

雨果作品选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雨果生平大事记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郁达夫 (1896— 194 5 )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 ,同时 ,也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 192 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该短篇小说集出版之后 ,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中同名短篇小说《沉沦》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影响最大 ,也最足以代表郁达夫早期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佐藤春夫 (1892— 1964) ,日本大正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创作初期以充满古典的情绪和唯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为文坛所推崇 ,后转写小说。

大仲马,(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 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 《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旧译《基度山伯爵》、《基度山恩仇记》。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基督山伯爵》创作于1844年,于1848年改编成剧本,被誉为法兰西的“奥德修纪”。这个引人入胜、情节跌宕的传奇故事,最早是由经济学教授蒋学模从英文转译成中文的,取名《基督山恩仇记》。尔后,又有几位译者从法文原著直译为《基督山伯爵》,总印数已逾百万册,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欧洲文学作品之一,至今畅销不衰。这部小说的情节主线取材于巴黎警察局档案保管员邦舍的《回忆录》,而作品中的“基督山伯爵”形象,早在与年轻的波拿巴亲王一同漫游意大利时,便浮现在大仲马脑海中了。后来,大仲马与马盖合作写成这部不朽之作。但小说出版时未署马盖的名字,据艾米尔•德热拉丹解释:“一部长篇连载小说署名大仲马,其稿酬高达每行3法郎,但若与马盖联名,每行就会降低到30个苏。”马盖自1839年与大仲马合作,二人同游西班牙、阿尔及利亚,一起写出《阿赫芒塔尔骑士》、《希勒旺迪尔》、《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多部长篇小说,直至1851年两人分手。尔后,马盖声明放弃他应有的一切版权,并致函大仲马:“能当法国最杰出小说家的合作者,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仲马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在圣日耳曼的玛尔里港买下一片坡地,请建筑师伊波利特•杜郎为他修筑《基督山伯爵》里梦想的“地上天堂”,小说里描绘的那座天方夜谭式的宫殿在此得以重现,这就是今天的“基督山古堡”。这组由一座奇特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和一幢哥特式楼阁组成的建筑,耗资20万法郎,费时18个月,竣工之日以“千人盛宴”庆祝。自此,大仲马乐居其中,了却其毕生宿愿。大仲马终日沉迷于醇酒美女,挥霍无度,1849年,在累累负债的无奈中,被迫以31000法郎的低价将古堡出卖。一个世纪后,一些房地产商拟将其全部拆毁,幸有阿兰•德果等著名人士强烈干预,古堡终得幸存。后,由大仲马之友协会出资赎回,修葺一新,其中的“摩尔沙龙”由崇拜“基督山楼主”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捐资整修,重放异彩,以供游客重温大仲马生前旧梦。

◆大仲马(1802—1870)自称是“滔滔不绝的”作家,自诩为“有趣的逗趣者”。他确实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是个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写了八十八个剧本,小说作品的数量多得惊人,有五百多卷。 大仲马先是作为剧作家登上文坛,而后又作为小说家活跃在文坛上。他的剧本主要有:《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安东尼》(1831)、《查里七世》(1831)、《拿破仑•波拿巴》(1831)、《奈斯尔之塔》(1832)。他的小说主要有:《三剑客》(1844)、《二十年后》(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1850)、《玛尔戈王后》(1845)、《蒙梭罗夫人》(1846)、《四十五卫士》(1848)、《基督山伯爵》(1844—1845)、《黑郁金香》(1850)、《约瑟夫•巴尔萨摩》(1846—1848)、《王后的项链》(1849—1850)、《昂热•皮图》(1851)、《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3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