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怀素草书《自叙帖》的书法风格

浅析怀素草书《自叙帖》的书法风格,第1张

20211221

草书书法艺术中最能表现书者情感世界的书体。孙过庭在《书谱》谈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1]草书有“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功用。基于此,笔者从怀素草书《自叙帖》中的文辞内容到书法形态,尝试浅析帖中怀素的笔法、墨法、章法特点,了解怀素《自叙帖》大气磅礴、豪迈恣肆、颠逸率真、瘦硬通神的书法风格。

一、怀素及其《自叙帖》概述

1怀素简介

怀素,生于 725 年,卒于 785 年,唐代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怀素自幼年便入寺为僧,修禅之余,尤好草书,曾将弃笔积埋山下,称之为“笔冢”,又广种芭蕉,在芭蕉叶上加以挥洒,自曰其居为 “绿天庵”,可见怀素学书之勤勉。

怀素师从邬肜,邬肜将其笔法和草书心得传授给怀素,并将前人传之右军三帖赠予怀素。怀素也曾向颜真卿、徐浩、张旭等人讨教过笔法,他能够融汇诸家之长而化为己用,做到不受诸家之法的拘囿,在创作中体现自我,成为书法史上造诣高深、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大家。

2《自叙帖》概述

《自叙帖》,纸本墨迹,长 755 厘米,高 283 厘米,126 行,共计698 个字,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怀素的代表作品。《自叙帖》大约完成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被誉为狂草第一精品,至今无出其右。《自叙帖》是以怀素自我宣传式的手卷,洋洋洒洒自述了他学书的心路历程。其内容大概可以分三部分:开篇自叙生平大略,中间主要选摘了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的诗词, 最后博取张谓、戴叔伦等众家的赠诗成文。

怀素的《自叙帖》通篇气息绵延不断,结字变化多端,墨色浓淡相间,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作者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其用笔古瘦、圆劲有力,使转如环,挺拔圆劲,奔放流畅,法度又极其严谨,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二、《自叙帖》的书法风格

(一)笔法分析

怀素早年学习“二王”行草,因此他的草书中处处可见“二王”的元素。王献之开创“一笔书”,受到了历代名家的追捧、学习,怀素吸收了一笔书并加以改造,在挥运上更加狂放。在《自叙帖》中,怀素并非一味宣泄,既有精微严谨之字形,又有奔放纵逸之体势,将理性与浪漫融于其中。

在《自叙帖》中,线条多呈现圆转为主光滑流畅的特征,在用笔上以平动提按为主。在用笔特征上具有篆书线条特征,这既是中锋用笔要求,也与唐代篆书发展所追求的线条特征相关。

在《自叙帖》中常见的是笔锋灵活,四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的用笔特征。但在行笔中提按笔法充分,顺势或者逆势的弧线、圆圈较多,转换运笔方向使用圆滑的运笔方式,折角较小线条、牵丝映带处转换笔锋的方式也转折并用,整体上呈现出圆润姿态。

《自叙帖》用笔丰富,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点画错落、粗细、相向、变化、收放有序,极尽张扬。熊秉明先生曾说:“怀素的草书笔触甚细,《自叙帖》当然是最好的代表,好像用钢笔写出来的,在纸上少有顿压,反映出情感上没有悲欢的低潮与高潮,又反映出和外在世界拒绝做密切的接触,对生活现实维持一个距离,只在这距离上冷观世界。”[2]

《自叙帖》中最大的笔法特点是“引篆入草”,大量的中锋行笔,使行笔中笔锋始终处于笔画中间的位置,因此线条呈现出的形态是边廓对称匀整,线条凝重,墨色深沉浓厚,骨力深稳。如“疑”字是由圆转流畅,粗细均匀的线条组成的坚实笔画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

《自叙帖》 另一个笔法特点是运用了大量使转, 使转是指在运笔过程中线条方向发生改变时, 笔锋依然处于线条中间位置, 转角保持圆弧形态,使笔画呈现出厚润流畅的特点。如《自叙帖》中“沙”、“流”、“刑”(图1)等字, 字形由多个圆弧形线条组成, 转角处流利圆融,外廓平滑简洁,使单个字形中尖锐与圆转、笔直与弯曲共存,极大地丰富了字的内涵,体现了怀素草书高超的用笔技巧。

(二)章法分析

《自叙帖》在保持线条纯粹简洁的同时,章法安排也别具匠心。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3]从中可见,书法的章法存在大小之分,小到单字、多字、单行、多行甚至通篇,存在着相反相生的奇妙关系。我们需要关注点画的空间关系,如大与小、远与近、长与短等,再由点画间的衔接、呼应推演出字与字、组与组、行与行的空间变化,乃至形成通篇的空间形式。

1字形的欹侧变化

怀素通过对字形和字行的创构营造整体的章法,其中对字形营造的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因体赋形,根据每个字各自不同的形态,不计工拙。如“外”“及”等字,依据字本身的形态,极尽夸张。二是据势变形,根据整体章法的需要,具体安排单个字的形态, 甚至改变原有字形, 变横式为纵式, 使字的笔画延伸到相邻字的空间里,从而达到行气连贯的效果。如“气概通疏” (图2)四字,其中“气”字字形拉长,“概”字采用纵向的字形,字与字相互穿插,衔接紧密。“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姿态横生的字形,一如怀素其人, 肆意潇洒,不惧世俗。怀素的《自叙帖》中既有佛家的守法之意,又有书家的营造之识,点画浪漫,不可端倪。

2笔画连带及摆动呼应

除了字形的欹侧变化外,连带关系以及摆动呼应也共同构成了《自叙帖》精妙的章法。对于字与字之间的联系, 怀素采用了意连式和实连式的连带方式。 如 “书 家”二字,虽然笔画并未真正相连,但游丝布置精巧,气息不断,达到了笔断意连的效果。实连式更是 随处可见,如“为怪”二字,运用笔画穿插的方式使二字产生紧密的联系。

此外怀素还利用字行的摆动来构造整体的章法, 依据字组轴线的相互摆动可分为左倾型、 右倾型以及折线型。 如文中“失声看不及”明显有向左倾斜的趋势,而下一列的“目愚劣”(图3)就构建为上宽下窄,且“劣”字形宽博稳定,给左右以支撑。

3字距、行距、字形的对比变化

在怀素快速书写的同时,字行或直或曲,或斜或正,左右字行却呼应得当,并不会显得杂乱。到行文最后,字距、行距乃至字形都逐渐放大,飞动的字形似乎要破纸而出。

《自叙帖》中的“戴公”(图4)二字,与其他字相比,字形大小、宽窄极为夸张,前面的三分之一气定神闲,待到“戴”字时,字体的长度一行左右,宽度近乎三行半,到“公”字处有忽然变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几行字形、字距和行距逐步增大,其有法而无法,逸笔飘逸的自由境界能带给欣赏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图4:“戴公”)                (图5:“卷轴”“夫草”)

“戴公”二字占据的空间极大,周边并无空荡之感,反而奇绝。“戴公”之前的字行间距极为紧密,“戴公”的大胆留白,会让观者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在“戴公”之后,书写再次紧密,此后三行,字体向左倾斜,行距之间再次产生巨大空白,二次视觉落差出现。同样在“驷满座”前后,怀素借助字体大小和字距、行距又一次营造出大而舒朗与小而密集的视觉差距,同样为作者和观者留出了释放情绪的余地。

《自叙帖》中的布局,开合之大胆,非狂素,谁敢为之?字形、字距、行距似乎脱离了所有束缚,人狂、文狂、字狂,怀素的人格与其情感得到了自由的抒发。正像邓石如所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并不是神离气散而是体现出空灵、疏淡、潇散的情致;密处也不显局促,而是易于体现出雄强、沉实、浑厚之感。怀素对于章法的构建天然去雕饰,打破古典的创作原则,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草书艺术的独到见解。

纵观《自叙帖》的章法特点,前半段,字与字之间的连绵较少,多用点来构筑字形,斑驳如穿林之日光,神采奕奕,看似间断,实则藕断丝连。而到了后半段则章法大变,连绵、穿插、收放、避让、依托等字间关系层出不穷。后半段的演绎正是此帖的精髓所在,大开大合的气势,又不失端正之感,怀素精准的用笔让他能够在抒发心意的同时兼顾书法美感。

(三)墨法分析

《自叙帖》的墨法节奏分明,不刻意而重自然。怀素书此帖意在“自叙”,若把此帖当作一段音频,那么朗读的抑扬顿挫自然少不了,帖中的墨色变化好像语言中的顿挫一样自然。比如“以至于吴郡张旭”中“以至于吴郡”墨色饱满,应该是刚刚蘸取了饱墨,写至“张旭”二字出现枯笔。细查可知,在“张旭”出现枯笔之前,“郡”字左右之间的牵丝已经出现了墨色起伏,此时笔中存墨已不多,写到“张旭”自然出现枯笔。

《自叙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笔。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应当说明的是,渴笔并非虚笔病笔,甚或轻笔。恰恰相反,怀素的渴笔正是他在书写过程中,一气呵成来不及蘸墨几个字连书所致。在这里,墨淡处不但没有力弱之感,反觉更加苍劲,更能显现墨迹的真实与巧妙。

《自叙帖》是狂草,故运笔极快。颇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缓、缓后愈疾、此起彼伏、变化无穷。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断开之势,书写缓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连笔疾书。再如第97行的“中好怀素自言初”七字,书写速度明显变慢;但从第98行往后突然笔速加快,就像下雨时忽然狂风大作一样。这种情况,几乎每页都有。

《自叙帖》笔墨从重墨到逐渐失去常规,再到将干待枯之际,干脆运用枯笔,笔墨表现变化不一。 怀素笔墨随着书写虽然逐渐疏淡,但是笔势的自然轻灵,枯笔的倔强苍老犹如山间劲松,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从字形和体势上可见怀素在创作时心手相师,一气贯之的书写豪情。

米芾曾夸赞怀素的《自叙帖》“浑然天成如莼丝”。除间以涩势增强线条力度外,怀素亦常用渴笔糅入郁勃之气。这样体现节奏与自然书写的墨色变化还有多处,如“动盈卷轴”墨色饱满,“夫草”(图5)二字墨色由润到燥,润的滋润,燥得苍劲。不仅丰富了纸面,还用节奏赋予了生命的律动。

《自叙帖》百读不烦、百临不倦,百赏不厌。笔者认为怀素是一位把艺术融入生命的真正的艺术家,狂草就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他不论饮酒、云游还是结交豪贵,都与书法关系密切。 在《自叙帖》中,怀素之笔下,已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与字一体,书与意一态”之意境。这也即是怀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怀素的《自叙帖》书法风格是大气磅礴、豪迈恣肆、颠逸率真、瘦硬通神,怀素刚柔兼备、方圆相间的草书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辩证性的特性,不变之中亦蕴含变化,启示着我们应时时刻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其奔放不羁的书风,流露出强烈的个性化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我们仍可从怀素其人、其书、其趣中得到启示。

参考文献:

[1](唐)孙过庭书谱[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6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 出版社,2019

[3](清)刘熙载艺概//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草书。powerpoint中设置文本的字体时下列选项中草书中文字体。powerpoint是幻灯片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模板一般包含:片头动画、PPT封面、前言、目录、过渡页、图表页、页、文字页、封底、片尾动画等。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体系,以简练、自由的笔法为特点,适合快速书写,表示人们简洁、朴素的生活方式。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注重笔画的灵动与气势,也是书法爱好者的一种追求。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写好看的“带”字草书。首先,草书字体的特点是笔画奔放,避免“骨”与“筋”的局限,强调“气贯长虚”的境界。因此,在书写草书的“带”字时,要注意笔画的顺畅和连贯。

                                   

其次,草书也强调节奏和节律。因此,在书写“带”字时,要注意笔画的起伏和停顿,尤其是“带”字中的“乃”字,要注意书写的节奏和力度,且在书写时加上适当的停顿,显得更加美观。

此外,草书也注重笔画的厚重和轻盈。在书写“带”字时,可以在一些笔画上适当加粗,显示出字体的雄浑之美。同时,要有轻重缓急之分,让字体更有层次感。

                                   

最后,草书也追求意境传达。在书写草书的“带”字时,要注意字体的意境和表现力。梁启超在《书法四谈》中说:“书法艺术的修养不仅仅是技法方面的修行,更是内心境界的显现与修炼。”因此,在书写“带”字时,要注重传达字体的情感和气息。

综上所述,草书的“带”字写好看需要注意笔画的顺畅和连贯、节奏和节律、笔画的厚重和轻盈,以及传达意境。草书字体独特的笔画风格,展现了书法之美,令人陶醉。希望大家在书写草书的“带”字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草书的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个性化的一种。

草书讲究的是一种“神韵”美,它通过线条、笔画、间距等方面的变化来表现墨的流动,以及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草书的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奔放自如的线条

草书的线条非常奔放自如,它不受拘束,不拘泥于形式,具有极强的动感和生命力。草书的线条可以是长长的、短短的、粗粗的、细细的,可以是弯曲的、笔直的、盘旋的、穿插的等等,这些线条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草书独特的魅力。

二、独特的笔画技法

草书的笔画非常独特,它不像楷书那样一笔一划地写出每个字,而是在笔画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草书的笔画可以是虚实相间的、潇洒自如的、重心分明的、蓄势待发的等等,这些笔画的特征和变化也是草书艺术审美的重要方面。

三、恰到好处的间距

草书的间距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整篇草书的版面效果和视觉效果。草书的间距可以是紧凑的、宽敞的、错落有致的、有节奏感的等等,这些间距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草书的整体美感。

四、自由的意境表现

草书的意境表现非常自由,它不受拘束,不拘泥于规则和形式。草书作品可以是抒情的、豪放的、悲壮的、婉约的等等,这些意境的表现是草书艺术审美的核心所在。

总之,草书的艺术审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以奔放自如的线条、独特的笔画技法、恰到好处的间距和自由的意境表现为特征,展现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最个性化的一面。

1关于书法的历史资料有哪些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西周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 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东周石鼓文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秦代书法编辑统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

2中国书法的历史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扩展资料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书法。

3草书历史及如何写好草书

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而行草又因间于行书与今草之间,故一般又附于今草之中。 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的。

章草的结体较为简约,其运笔既有草书的笔画,又有隶书的笔意,其主要特征是上下独立而不连写,字与字间也比较独立。 今草是从章草演进而来。

结体也由章草的扁方趋于长方,但字与字之间仍少连接。其运笔显示出书法演变中形体和用笔方面的一大变化。

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的一种,其结体更为放逸奔放。运笔跌宕起伏,运转自如。

字与字多连绵,即使笔与笔之间有时不连贯,但也显得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草书字体,在造形上颇有自由感,每一点每一划都具有节奏。

所产生的美感与趣味必须轻松流畅。所以书写草书者,都具有多年笔龄,不限制选用笔性,颇能随心所欲,然而为求效果甚佳,皆以羊毫毛笔为主或是使用以柔性毛料制成的兼毫笔,因为笔锋选羊毫为主材料,笔腹笔腰配备较刚之狼毛、牛耳等其它加健物,作为支撑助力,可使笔毫柔顺流畅,笔力足,不枯涩,挥毫之下左右逢源。

4书法历史简介

中国书法史是和汉字发展史一致的,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辨认的最早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后来又发现刻在鼓形石上的石鼓文,再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后来统称为大篆。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由李斯领导统一文字,史称秦篆,又称小篆。

后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础上创隶书。史称秦隶。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5书法演变历史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书法演变简史:一、商至西汉1、甲骨文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2、金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3、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秦代开创书法先河。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二、东汉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二、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书。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 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艺术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2、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两晋行书的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

四、隋唐五代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唐代书学鼎盛,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书法,此乃朱熹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六、明中至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拓展内容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6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 1、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 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

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11、近代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

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扩展资料: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参考资料:

-中国书法史。

7行书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行书是由隶书转变而来的,于西汉后期 开始形成,但是几百年里并不流行,直到东 晋王羲之的出现,才将行书提升为书法上影 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将隶书中的横画进行缩 短,使隶书的扁方变为正方,同时加强了上 下笔画的连贯性,有些笔画采取连续书写的 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后来揩书 取代了隶书作为正体字的位置,行书就成为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避 免草书的难于辨认和楷书的书写速度慢而采 取的折中的书写方法,常常将写得比较飘逸 而近于草书的称作行草,将写得比较端正而 近于楷书的称作行楷。

8中国书法的历史

我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但成系统的开始出现书法这一涵义的,可能就是从先秦时代开始了,而正统的有书法家名字留下来,则是在秦汉时期。比如:

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李斯改小篆,李斯也是作为书法家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之后秦汉时像蔡邕的飞白书,也常常多见于现在的文学作品中。

即便从李斯开始计算,我国书法历史也应该是从公元前226年开始。至如今2011年,就是2237年。

这一段时间,是书法出现的时间,很多人将文字出现的时间与书法混淆,这是不正确的

公元前221年(统一时间),秦朝建立,由李斯领导统一文字,史称秦篆,又称小篆。

后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础上创隶书。史称秦隶。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手打的就是比不上拷贝啊,我这拼命缩字,上面倒好……)

9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 。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夏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夏字的草书写法是指草书字体中的夏字,与行书、楷书不同,草书特有的笔画流畅、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更富于艺术性和个人风格。

一、夏字的基本构造

1夏字是由“日”、“土”、“人”三个部分组成。

2“日”字象征太阳,表示早晨,而“土”字表示地面和田园,象征物质生产,最后“人”字代表人类社会。

3夏字整体意义为“在清晨开始种植,以繁衍智慧文明的社会”,具有浓厚的农业文化和历史意义。

二、夏字草书的笔画特点

1夏字草书笔画通常非常跌宕起伏,且手法多变。

2总的来说,夏字草书的笔画较为流畅,长短有致,重心转移自然。

3同时,夏字草书也充分展示了笔法变化和自由发挥的魅力,可塑性强。

三、夏字草书的创作要点

1写夏字草书需要有丰富的笔法技巧和运用想象力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注重创意和个性。

2初学者需多模仿大师作品和经典字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3在夏字草书练习中,坚持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体会到草书运用和艺术表现上的深度和广度。

四、夏字草书的文化内涵

1夏字的草书笔画寓意着从清晨开始耕作,付出努力,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繁荣。

2草书因其精美的艺术表现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境界。

3写夏字草书可以为人们提供锻炼心境、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机会,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综上所述,夏字草书是草书字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构造、笔画特点和创作要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性。夏字草书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相互交织的艺术形态。

飞草书写好看的技巧和建议如下:

1、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草书是一种非常自由的书法形式,所以每个人的草字都应该独具个性。一方面学习传统书法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

2、把握草书的基本形态:书写草字飞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基本的笔画和形态,例如横折起笔,斜着写字,产生飞出感等等,可以结合这些风格特点去创作和书写。

3、控制笔画的长度和厚度:书写草字飞时,要注意控制笔画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活力的笔画和轻重的用力去表现出字的飞翔和自由感。

4、注意形与神合一:书写草字飞时,应掌握好形与神合一的技巧,即在书写中注重表现字的气势和意境,使它展现出自然,吐气扬眉的神情。

5、多练习,不断提高:想要写好草字飞,就必须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艺术造诣。

草书的结构特点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一种,也是中国汉字书法发展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草书的字体结构相对于其它字体更自由、激情,笔画流畅,用笔豪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力。草书在表现主题情感、表达个性、突破传统秩序、形成个性化书法等方面,有着异于其它书法字体的独特魅力。

草书的字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笔画多变:草书的笔画与其它字体相比较为自由,不拘泥于规矩,笔画变化多端。

2、连笔自如:草书大多采用连笔的写法,字与字之间联系自然、流畅,呈现出独特的书写风格。

3、开阔自由:草书的字形开阔、舒展、自由,给人以高远之感和豁然开朗的心境。

4、墨意勃发: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强调用墨意来表达大自然的变幻,图意生动、神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2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