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百年历史中,浪漫主义一会儿是革命者,一会儿是漂泊者,但事实上,它更应该是文学的本质,每一个作家的情感深处都充溢着浪漫主义。只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显得特别稀薄,更不用奢谈浪漫主义文学佳作的出现。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学,与启蒙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年在西方新思潮的感召下,最先觉醒的年轻人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一个新的中国。革命者从本质上说是浪漫的。尽管当时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下,人们普遍感到了现实的无望,但能够站出来反叛传统开创新路的往往是胸中激荡着浪漫情怀的人。革命也需要借助浪漫主义的主观激情和对理想的讴歌来壮行。因此,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属于革命者和革命运动的。只要回顾一下“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那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活跃的作家几乎都是浪漫主义的热情鼓吹者,他们的作品也无不充溢着浪漫的精神。
鲁迅在1907年所作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最早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概念的文章,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张扬浪漫主义“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精神,他将浪漫主义文学归纳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之所以力推浪漫主义,就在于他们是自觉地以文学作为启蒙的武器的,而启蒙就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最伟大的思想革命,于是就有了“革命是最大的罗曼谛克”的说法(蒋光慈语),就有了“革命加爱情”的创作模式。但是,尽管浪漫主义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恣肆汪洋的想象和激情,开启了美妙的意境,它的遭遇却一点也不美妙。当革命运动在中国广泛掀起来后,浪漫主义就受到严厉的批判和否定,高歌浪漫《女神》的郭沫若甚至将浪漫主义宣判为“反革命的文学”。在以后的文学史著作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文坛的“革命加爱情”的浪漫主义创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贬斥。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革命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不可能维持长久。因为革命可以在激情中爆发,但革命的持续必须面对现实的残酷性,必须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应对各种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革命建立起自己的组织以后,革命组织内部需要严格的纪律来维系,无法容忍浪漫主义的自由激情和个性表现。不过我们会问,如果革命运动不能容忍浪漫主义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为什么浪漫主义文学同样也要招致攻击呢?这是因为中国新文学是被革命者当作启蒙的武器来使用的,他们担心浪漫的文学会涣散人民的斗志。这样一来,我们也就理解了浪漫主义大师席勒这段话的含义:“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参与政治,最终会发现只有美学才能解决问题,经由美,人才能达到自由。”
通俗地说,浪漫主义充满想象,现实主义贴近现实,现代主义超越现实。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文艺理论中界定艺术流派的词语。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作品,充满雄奇的想象和夸张,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以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三千丈白发来比喻深深的忧愤情怀。
现实主义作品,直面现实,揭露弊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以强烈对比的手法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现代主义作品,通常采用闪回、拼接、跳跃、通感等手法叙事,注重心理描绘,具有魔幻色彩。比如我国现代作家王蒙的小说《蝴蝶》、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等等。
先秦是中国第一次一统中原的时候,而大汉是作为民族的统一富强后对外扩张,破匈奴,展国土的一个时期,因此我们喜欢以大汉民族自居。中国人的梦就是高度统一的国家,富强而勇于开拓国土的理想。这两个朝代的一切正符合所有的一切,因此我们喜欢代入这两个朝代,去完成自己的统一国家,去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答案:B
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中,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建筑艺术形式探新中,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三度的建筑空间去,还吸取了伊斯兰建筑的韵味,结合自然的形式,独创了自己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是其代表作品。
1、特点不同
浪漫主义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
现实主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
2、代表作家不同
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尔律治、乔治·戈登·拜伦等。
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居斯塔夫·福楼拜、莫泊桑、萨克雷等。
3、表现形式不同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4、性质不同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存在大脑诗话记忆的一瞬间”
爱情是一瞬间儿的事,硬要把这“瞬间”纳入一见钟情的范畴也不是不行,与世面所理解的一见钟情,总归有个区分在那里。我以为的一见钟情,非是初次见面从感官上传来的炫丽,而是产生初次精神刺激的瞬间的见证时刻。这“瞬间”,是极其个人的,微笑、眼神、动作都有可能,亦或,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给猫喂食,猫看着食物,你看着猫,我恰巧不经意看到了这。
邂逅是缘分,相聚只一刹那。如果每一次相聚本身不能让爱情滋润和升华,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亦或遥远的未来呢?而不断闪烁的“瞬间”,则成为了爱情的保鲜剂,让我们对下一次留有想象的空间。之所以说闪烁,是源于到了后来,“瞬间”已经不那么醒目,需得寻求。在爱情里,我们难免会想要另外的选择,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你仍然可以在现有的关系里追求更好的质量。好比有的人虽不喜欢旅行,但往往足够敏感,能在重复而干枯的生活中,发现细微的差别,甚至能感受到平日里阳光的不同,你我的不同,从而获得常人难有的体会与满足。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瞬间”是能够摧毁标准的。常言道,标准都是给不喜欢的人设置的,不无道理。理想对象就像理想一样遥不可及,只存在于你的臆想中,任何寻求理想对象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应当接受直觉的引导,不要压抑内心的“瞬间”。
抛出了这“瞬间”的说法,说明我认为爱情是有理由的,即喜欢一个人总归是出自各式各样的条件。“瞬间”背后所体现的就是条件,又分为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此仅为表现形式上的区分,实质上,条件是平等的。如果说喂猫体现的是“真”,那么一场奢华婚礼下表现的就是“富”。才华与内在条件并不比财富条件来的更加高尚,爱上一个穷人也不会比爱上一个富人更有道德,说到底,都是造成心动的因素,区别在于你受用于哪种“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