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介绍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特别加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我这档节目不想从文学、建筑等领域来探索浪漫主义,只想对浪漫主义音乐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好了!言归正传,谈起浪漫主义音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音乐范畴,用三言二语是不可能讲清楚的,因此我将用数周的时间,来详细地介绍浪漫主义音乐。提起音乐,我们就会联想到乐器之王——钢琴。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以钢琴为乐器而谱写的小曲也形成了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风格,这种形式盛行于十九世纪头几十年,也可以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现在我将重点的谈一谈钢琴抒情小品。这种小品相当于歌曲的器乐曲,它把抒情的和戏剧性的情绪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里。钢琴小曲最常用的标题是:即兴曲(impromptu)、小曲(bagatelle)、间奏曲(intermezzo)、夜曲(nocturne)、新事曲(novelette)、音乐瞬间、无言歌、册页、前奏曲、浪漫曲、随想曲,还有较大规模的狂想曲和叙事曲。 舞曲类型有:圆舞曲、玛祖卡、波尔卡、埃科赛斯(苏格兰舞曲)、波洛涅兹(波兰舞曲)、进行曲和乡村舞曲。作曲家还有时会使用一些带有幻想和描述性质的标题:如舒曼的《夜晚》、《翱翔》和《幻想》,李斯特的《森林细语》和《萤火虫》。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注:欣赏曲目:1、舒柏特《降A大调即兴曲》(OP90 NO4)舒曼《翱翔》(OP12)是《幻想曲集》中的第2首。(OP12 NO2)《升F大调浪漫曲》OP28 NO)3、肖邦《升C小调玛祖卡》(OP6 NO2)《降A大调波洛涅兹》(OP53《a小调练习曲》(OP25 NO11)《e小调前奏曲》(OP28 ON4)4、李斯特:《彼特拉克的第104首十四行诗》
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种表现手法——短小的抒情形式的歌曲。歌曲的曲目包括民歌、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比所有其它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得多。这是因为歌曲结合了旋律和人声这两个具有普遍感染力音乐因素。歌曲是以诗歌为基础,为独唱而写的短小的抒情小品。一般说来,人声的旋律是在器乐伴奏下演唱的,器乐伴奏提供和声背景和支持。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歌曲。歌曲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在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见的结构。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讲述一个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见到爱人时的欢乐,第三段姑娘的父亲粗暴地将他们分离,第四段姑娘悲伤地死去,所有这些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另一种形式德国人称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创作的”,就是说作曲过程贯穿全曲,没有整段的反复。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它将分节歌中的反复和全创作歌曲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有两、三段重复同样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时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这种结构的精彩范例。尽管在各个时期(代)歌曲都处于显著的地位,但现在通过很多欧洲音乐文献记载知道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艺术歌曲是在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继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这种结合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以致这种新风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词:Lied,闻名胜古迹欧洲。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注:欣赏(参考)曲目: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姑娘》《魔王》致西尔维亚》舒曼《两个掷弹兵》《月夜》勃拉姆斯《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徒劳的小夜曲》在奥地利作曲家苏佩的轻歌剧序曲的音乐声中,开始今晚的节目。在本次的节目中,我仍然接着上期的话题,继续和听众朋友一起去领略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上几期节目,我已经介绍了浪漫主义的先驱音乐: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今晚我将重点谈一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字或图画联想的器乐作品,这些联想的内容由乐曲的标题或说明性的注释来提示的。“标题”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促使用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并且使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当时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还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探讨绝对音乐(纯音乐)的形式。关于绝对音乐,我现在不想多谈什么,我会在以后介绍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音乐中,会和听众朋友一起来探讨。标题音乐在歌剧院中获得了最初的推动力。序曲作为歌剧(或戏剧)的引子,是单乐章令人兴奋的管弦乐曲。有许多歌剧序曲后来获得了像音乐会乐曲一样的普及,因而独立出来。这样便为一种歌剧没有关系的新式序曲开辟了道路。标题音乐中有一种是为戏剧写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组在幕间及重要场景演奏的乐曲组成,这就是配乐。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画法(tonepainting),性格化和剧场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乐作品,通常被改编成组曲。其中一些流传得非常广泛。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大师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音乐就是这类音乐作品中的典范。随着十九世纪时间的推移,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形式就越来越需要了,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代将起的作用就像交响乐在古典时期起的作用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交响诗的创造迈出了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响诗是十九世纪在大型器乐形式上做出一个有独创性的贡献。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的《前奏曲》是此音乐中最出名的范例。交响诗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标题音乐作品,它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而发展诗意,使人联想起某种情景,或造成一种情绪。交响诗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别称:音诗。交响诗与音乐会序曲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音乐会序曲一般保留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构思,而交响诗在形式上则自由得多。交响诗的形式是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单乐章乐曲准备的“画布”。总之,交响诗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叶中,成为标题管弦音乐的最精致的形式。最后介绍标题音乐进入到绝对音乐的神圣领土——交响乐中。作曲家一方面尽力保留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时又赋予它以文学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标题交响乐。著名的作品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三部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在以上的时间里,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标题音乐的四个组成部分:音乐会序曲、戏剧配乐、交响诗和标题交响乐,它们构成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强调描绘性的因素,推动作曲家努力表现具体的情感,并显示了音乐与生活的直接联系。注:欣赏(参考)曲目: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一八一二序曲》门德尔松《芬加尔的山洞》、《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柏辽兹《幻想交响乐》、《哈罗德在意大利》李斯特《间奏曲》理查·施特劳斯《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托玛斯《雷蒙德序曲》、埃罗尔德《泽姻帕序曲》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在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音乐声中开始今晚的节目。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已是第四期了,在本期中将介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的音乐。民族主义者和民族艺术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义者以一种更自觉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传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政治条件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之达到了在浪漫主义运动成为决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为自由的斗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使民族情绪上涨,这种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作曲家用许多方式表现他们的民族主义。一些作曲家以他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如肖邦以他的玛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间传说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写作戏剧性的作品,例如韦柏写的德国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斯美搭纳写的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同样,还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写的俄罗斯神话歌剧和芭蕾舞剧。还有一些作曲家写作交响诗和歌剧,歌颂民族英雄的功绩,历史事件或祖国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就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对德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颂扬,特别提到的是《尼伯龙的指环》(歌特式摇滚的先驱),这个剧本是以齐格菲的生死为中心题材的庞大史诗,它也是一个代表作。(话外音:这部作品还影响了以后一个世纪的音乐走趋)民族主义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乐与民族诗人或戏剧家的诗句结合起来,舒柏特为歌德的诗歌谱曲即属此类,还有格里格为易卜生的《皮尔·金特》所作的配乐,及柴可夫斯基的为普希金的戏剧为基础的歌剧。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还激发了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灵感。在这种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负以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威尔第在意大利为统一而奋斗时所作的那样,或是西贝柳斯在芬兰于十九世纪末为反抗俄国统治者而斗争时所做的那样。民族主义音乐的政治含义触动了统治者。威尔第的歌剧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适合奥地利检查官的心意。芬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求独立时,西贝柳斯那带有令人振奋的号角声的音诗《芬兰颂》被沙皇禁演。民族主义为欧洲音乐的语汇中增加了极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格。由于把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音乐中去,民族主义使作曲家能够表达出千百万人民的心愿。总之,民族意识渗透到十九世纪欧洲精神的各个方面。没有民族意识,浪漫主义运动是难以想橡的。(接上期)在这期节目中,我接着上期的话题(音乐中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听众一起来探讨民族主义音乐中的异国情调。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显现出遥远国度里别致的气氛和色彩。不同说,浪漫主义运动大大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温暖和色彩,其次表现在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的景象。前者推动德国、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转而表现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灵感。在这类众多作品中,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几个著名作品:格林卡的两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主题随想曲》、德国贡献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致意大利》、法国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门》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使东方的魅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帝国与波斯接壤,这种异国情调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俄罗斯的音乐。里姻斯基一科萨科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及其歌剧《萨特阔》,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万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些都属于东方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还风行于全球。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异国情调:如圣一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奈的《泰伊思》,威尔第的《阿伊达》,以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注:欣赏(参考)曲目:里姆斯基一种萨科夫:《舍赫拉查达》《萨特阔》、《西班牙主题随想曲》鲍罗丁:《伊戈尔王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高加索素描》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格林卡:《西班牙序曲》(两首);门德尔松:《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意大利小夜曲》理查·施特劳斯:《致意大利》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比才:《卡门》瓦格纳:《尼伯龙的指环》捷克的民族乐派是由贝德利奇·斯美塔纳(1824—1884)创立的。像其它几个民族作曲家一样,斯美塔纳的一生是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度过的。在奥地利的统治下,波希米亚动荡不定,掀起了民族主义热情的浪潮,这股浪潮在1848年的起义时达到顶点。年轻的斯美塔纳投身于爱国的事业中。革命被镇压之后,布拉格的气氛对那些被怀疑是同情民族主义者的人来说是沉闷的。1856年,斯美塔纳接受了瑞典的一个指挥职位。在国外期间,他追随柏辽兹和李斯特而转向写作交响诗。1861年,他返回波希米亚,重新开始他的民族艺术事业,并为布拉格建立一个用民族语言演出的剧院而奔波。在他的八部爱国主题的歌剧中,有几部仍在他的祖国上演。其中一部《被出卖的新嫁娘》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另一部同样重要的,建立了斯美塔纳声誉的作品题名为《我的祖国》,这是一部含有六首交响诗的组曲,在1874年—1879年间写成的。这些作品浸透了波希米亚美丽的乡村景色,民间歌舞的节奏,以及壮观华丽的传奇。这组乐曲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首《沃尔塔瓦河》,这是斯美塔纳在管弦乐领域里写出的最佳作品。在这首音诗里,著名的沃尔塔瓦河成了充满音乐想象的诗的象征,引起了爱国的思想。写在乐谱上的说明表明了作曲家的意图。“在波希米亚的森林深处,涌出两股清泉,一股温暖而又滔滔不绝,另一股寒冷而平静安宁。”这两股泉水汇合到一起,形成沃尔塔瓦河。“经过波希米亚的峡谷,它变成一条大河。穿越茂密的树林,那打猎的欢快声音和猎人的号角声离得更近了。它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和低地,传来了庆祝婚礼的歌声和舞曲。入夜,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在它闪光的波浪上作乐。在水面上映出要塞和城堡,它们是往昔骑士的光浑业绩和已过去的勇武时代之光荣的见证。”这条河奔腾地流过圣约翰滩,“终于变得壮丽而平静,流向布拉格,受到历史城维瑟拉德的欢迎,”传说中古代波希米亚国王的城堡遗址在这里。“然后,它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斯美塔纳的整部作品有《维谢格拉得》、《沃尔塔瓦河》、《莎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城》和《勃兰尼克山》六部分组成。对于这部作品在以后的点评中作详细的解说。接下来,继续今晚的节目,介绍另一位作家:芬兰人西贝柳基和他的《芬兰颂》。(1865—1957)西贝柳斯和德沃夏克一样,他的一生是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度过的。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芬兰为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而斗争。由此产生了西贝柳斯的艺术,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他的祖国的音乐艺术已经成熟了。西贝柳斯的名望主要建立脚在七部交响乐的基础上。头两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传统,没有特别之处。以后的几部显示出向思想的简洁和结构的紧密稳定发展。在这些作品里,西贝柳斯阐述了十九世纪音乐中的宏伟主题——自然、人、命运。他的音乐语言是少有的,避免了感觉上的美丽。他挖掘了管弦乐队中的暗色彩和低音区,并采用短小、深刻而且适于交响发展的主题。他的音乐语言直截了当,精辟简练。西贝斯柳在第一个时斯里写的管弦乐作品及声乐作品表现了最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创作了一批交响诗,这些作品抓住了芬兰的传说和神话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有:《传奇》(1892)、《死河的天鹅》(1893)、《列敏凯宁归故乡》(1895)和《芬兰颂》(1899)。这些作品是在沙皇压迫的年代中产生的,那时,爱国就等于是革命。尤其是《芬兰颂》抓住了解放运动的情绪,触动了当局。为了瞒过警察,这道乐曲在上演时曾冠以像《夜曲》或《即兴曲》一类简单的标题。《芬兰颂》以铜管群在低音区的吼声开始,Andantesostenuto(持续的行板)。这样在乐曲开始就奠定了挑战的情绪,接着是木管乐器模仿管风琴的段落,弦乐做出庄严的回答。它引出了以持续节奏为基础的一段Allegromoderato(适中的快板)。小号激动人心的号声像是在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民族骄傲的情绪持续下去,弦乐奏出欣喜若狂的乐句,铜管节奏鲜明的插入段予以强调。《芬兰颂》中的著名曲调初次出现是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虔诚而安静。这个曲调在作曲家的祖国实际上已成为国歌。在曲尾再现时,这个曲调变成凯旋的赞歌。《芬兰颂》在芬兰的地位就像《沃尔塔瓦河》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这样的音乐只有外界的人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作曲家的同胞是通过民族骄傲和民族热情的雾霭去听它的。西贝柳斯的崇拜者对《芬兰颂》的流行感到不满,认为它遮掩了西贝柳斯艺术中更加高尚的方面。尽管他们这样认为,这道乐曲不论在芬兰还是在国外都是大众喜爱的经典作品。西贝柳斯是理查·施特劳斯这一代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这一代人的历史作用是作为浪漫主义时代向二十世纪过渡的桥梁。虽然西贝柳斯的作品在近些年以不像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大量上演了,但那些最好的作品还是在经常上演的曲目中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西贝柳斯在芬兰受到了特殊的尊敬,这是一个小国对成为世界人物的骄子给予的过分尊敬。约翰·西贝柳斯是一个真诚的,思想高尚的音乐家,他的艺术在史册上占有牢固的地位。欣赏(参考)曲名:斯美塔纳:《我的祖国》西贝柳斯:《芬兰颂》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原系指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区别没有乐器伴奏的无伴奏合唱曲。协奏曲是为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有几个乐章的大型作品(有时,独奏乐器不止一个)。独奏者是注意的中心,这种情况决定了协奏曲的风格。独奏与乐队之间戏剧性的紧张类似希腊悲剧中主角与合唱之间的关系。洪亮的钢琴,温柔的小提琴,或者是带有雄浑共鸣的大提琴都用来与管弦乐队竞争。这两种力量的对立,形成协奏曲的基本本质。协奏曲的规模可以与交响乐相比。大多数协奏曲都有三个乐奏:戏剧性的快板,通常是奏鸣曲式,之后是如歌的慢板乐章和辉煌的终曲。就像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中一样,协奏曲的首乐章陈述(呈示)对比的主题,将其发展和再现。但在协奏曲中紧张度是双重性的:不仅存在于对比的乐思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对立的力量之间,也就是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每一基本主题都可由整个乐队演奏,然后转到独奏部分。或者由独奏者先演奏这些乐思,再由乐乐进行阐述。华彩乐段是协奏曲特有的,它是插在乐章中间,以即兴方式演奏的富于想象的独奏段落。华彩乐段是从即兴演奏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因素的时候出现的,在现在的爵士乐中即兴演奏仍是如此。在独奏协奏曲中使用华彩乐段,可以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乐队进入休止,而独奏者开始以乐章中的一个主题或更多的主题进入幻想性的自由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前,演奏者往往就是作曲者,因此,这种即兴演奏可以发挥最大的才能。随着专业演奏家的兴起,即兴演奏的艺术走了下坡路,这种演奏家只阐释别人的音乐,而不创作自己的音乐。于是,华彩乐段就变成由作曲家或演奏家事先写好的了。协奏曲已成为一种“令人愉快”表达形式,它使演奏家能够显示乐器的能力和他的才能。炫技性的因素,加上感人的旋律,使得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会给听众朋友带来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虽然在二十世纪生活了很大时间(1873-1943),但他是个传统主义者,他的目光盯着浪漫主义的过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他的音乐中有大量充满感情的旋律,具有丰富的抒情意味,戏剧性的高潮和五光十色的音响。作为他那个时代的大钢琴演奏家之一,他以极高的鉴赏力轻而易举地为他所选择的乐器写作。1901年,二十八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他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戴尔医生。这部作品也开始了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国际生涯。这部作品带有昂扬的旋律和强烈的个人感情,使得这部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一乐章,Moderato(中速)遵循了交响乐第一乐章中的三部分的型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钢琴的八小节和弦引出了第一主题,一个宽广流畅的旋律,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单簧管展现,钢琴激动的琶音作为背景。这个乐思展宽,成为具有很大力量的抒情浪潮,在这过程中,钢琴接过了旋律,有人给它配上适当的歌词,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最流行的一首歌。值得注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延伸一个曲调的才能,他使一个曲调上升再上升,达到顶点,然后下降,构成宽广的曲线。这是他从柴科夫斯基那里继承来的技巧。一个小结尾结束了呈示部。发展部是令人兴奋的部分。它展现了第一主题和一个副题,随着乐章的展开,副题越来越重要。拉赫玛尼诺夫把他的素材重新组合成新的型式。他使钢琴突出出来,用一个大渐强制造紧张性,引出再现部。乐队再现第一主题,而钢琴在高音区用强有力的和弦演奏副题。这一段标以Maestoso,Alla Marcia(雄壮的、进行曲似的),造成戏剧性的效果。第二主题再现时采用浪漫主义的配置——弦乐器以PPP的力度演奏震音,圆号独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表现了他强烈的内向性格。最后一段渐快、渐强、为ff的结束作了准备。拉赫玛尼诺夫属于这样一代作曲家,他们比以前的俄罗斯民族派作曲家在观点上有更多的世界性。民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或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中的作用大。实际上,这首协奏曲的慢乐章更接近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就是舒柏特、舒曼和勃拉姻斯的传统。这个乐章标记是Adagio Sostenuto(很慢、持续的),是个大型抒情沉思曲。低音木管和加弱音器的弦乐很慢地奏出和弦,先引出了钢琴的沉思旋律,然后出现长笛演奏的温柔旋律,长笛过后,单簧管与钢琴相继演奏,以连续扩展的抒情歌曲形式逐渐地走向高潮——华彩乐段,然后主题再现。这个乐章的情绪是忧郁的、沉思的。最后一个乐章,Allegro scherzando(快板、幽默的),从两个对比主题的对立中获得动力。第一个是有推动节奏的主题,第二个是感人的旋律。在开始几小节就建立了基本的节奏,它引入了华彩段,由钢琴奏得有声有乐。经过适当的扩展,双簧管和提琴演奏旋律。这个旋律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开朗的性格。钢琴接着演奏这个旋律,以极为宽广的幅度展开,在富于表现力的和声上,唱出了有感染力的起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了他喜爱的手法:右手演奏和弦和八度音,左手在下面演奏宽音程的琶音和弦。节奏乐思详尽地发展,然后旋律再现。经过组合和又一段华彩乐段,乐曲达到了浪漫的“顶点”,这一段标记着“Macstose”(宏伟的)。乐队凯旋般地唱出旋律,钢琴用铿锵的和弦作装饰。这个乐章充分证明了拉赫玛尼诺夫是柴可夫斯基的正统继承人。他是反浪漫主义时代中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代言人。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惑,就是静不下心,很多时候试着边听歌,边读书,勉强让自己能静下心去学习或则工作。
可是听歌的时候又容易打断自己的思路,无法专心。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请相信,即使我们边听歌,边工作或则边学习也能比我们不听歌的工作或则学习更能事半功倍。只要选对了歌。那你肯定也会问,哪些歌有这样的功能?你莫哄我,我读过书的。
其实还真的有。
科学家已经测试出来了,效果完全不一样。那就是神奇的a波音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下雨天你更能静下心来,待在流水潺潺的地方你更能心静,其实这些都是a波带给你的影响。
这里列出部分a波音乐,大家可以试试,边读书或则边工作的时候放它们,会不会让你学习更有效率,更能静下心来。
1dazing
2intellectual life
3breeze in the afternoon
4 Have a felling in love
5you look in lovely
6a new beginning
7 smiling memories
8completely vacant
9tender passion
10a fairy in the woods
这些歌曲能够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去读书。当然如果最开始心情浮躁,其实还有一个方法也能帮助我们。那就是当你最开始拿起书的时候试着深呼吸2-3分钟,每次呼4-6秒,每次吸4-6秒。这样呼吸2-3分钟能够立马让你静下心来。
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位被舒曼称作 “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4岁学琴,9岁开钢琴独奏音乐会,10岁作曲,16岁即写出《弦乐八重奏》,17岁时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使他一举成名。当然,门德尔松的成功还离不开全面的家庭教育和一流音乐教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柏林音乐学院院长策尔特对他的影响很大。以及后来的欧洲之行,为他创作《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芬格尔岩洞》等佳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大获成功,为巴赫音乐的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这一创举在欧洲音乐史上传为佳话。由于在德国频繁的音乐活动和紧张的音乐创作,他积劳成疾。尤其是他姐姐范妮的突然离世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从此,病情恶化,久治不愈,于1847年11月4日在汉堡逝世。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数量众多,体裁甚广,包括音乐会序曲、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小品等,很多作品都是西方音乐中的瑰宝。他的作品风格以精美华丽、高贵典雅而著称。作品的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情调感人,因此,门德尔松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下面就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做一简要概述。
1、幻想和大自然主题
门德尔松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仙女、女巫和山神之类的幻想形象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17岁时写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举世公认的杰作,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巧妙地将莎士比亚剧中神话色彩、梦幻诗情、美丽仙女及奇异精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部作品是古典精神与浪漫主义幻想相结合的典范,其钢琴小品《无言歌》中也反映出这样的特点。后期作品还出现宗教内容增多的现象,如《圣保罗》、《以利亚》。“但他对幻想主题的喜爱并不是逃避现实世界,也没有任何阴晦或邪恶的成分……”(《世界名曲欣赏》(德奥部分)第238页,杨民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门德尔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他的幻想是与人民的幻想所创造的和在许多民间童话、神话中散见流传的奇异形象有联系的大自然的光明世界,或者是从幻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叙事的和历史传说中取来的形象。门德尔松的“幻想”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是诗意的情趣及对生活的热爱。门德尔松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大自然,把幻想与大自然、现实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温柔并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大自然主题贯穿于门德尔松一生的创作。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1829年,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到达苏格兰时,雄伟奇特的自然风光,热情质朴的高地人民,荒芜宽阔的田园风光深深地吸引了门德尔松,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的构思便源于此地,管弦乐序曲《芬格尔岩洞》便是这个时候的结晶。1830年10月初进入意大利,他沉醉于意大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每一处都让他欣喜若狂,著名的《威尼斯船歌》即创作于此时。意大利之行丰富了他的审美体验,激发他创作了《意大利交响曲》、《无言歌》第一集等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常到英国旅行,伦敦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听众非常喜欢门德尔松的音乐。旅行是门德尔松生活的一部分,大自然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与体验,很多作品都充满浓厚的自然气息。“……他的激情完全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大自然的描绘,这是一位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使自然的生活状态与优雅的音乐艺术浑然一体的作曲家。”(《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着一幅幅色彩鲜明、情调别致的风景画!
2、古典主义严谨性与浪漫主义幻想性相统一
门德尔松常被视作早期浪漫派中具有古典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结构工整、织体清晰、旋律流畅,较少张扬。
门德尔松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古典风格,这与他生存的环境、老师及个性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显赫保守的家庭。“从小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正确无误,要循规蹈矩,要避免得罪人……门德尔松成长为一个谨慎小心的人,对所有威胁现存秩序的东西都怀疑地嗤之以鼻……谨慎,再谨慎,这就是他的信条。”(《伟大的作曲家生活》第217页,哈罗尔德・C・勋伯格著,三联书店2007年3月第一版)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门德尔松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他那优雅、高贵、纤细、温和宁静的旋律正是作曲家思想的反映。”(《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其次,他的老师策尔特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门德尔松8岁就跟随他学习作曲。在策尔特的指引下,门德尔松积极从德奥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使他在很小即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但是,策尔特保守的艺术趣味也束缚了门德尔松的创新精神,使他的创造激情时时受到理性的控制,创作形式处处注意古典的和谐美,以致使他的音乐思想模式与美学理想,也和当时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明显的区别。”(《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9页,罗小平著,2001年台湾版)门德尔松作品的严谨、明快和理性,使人往往联想到莫扎特音乐的清新、愉悦和流畅,但门德尔松并不是刻意模仿或追寻某一位音乐大师,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门德尔松曾经说过:他从未想过创作一首三重奏应该像贝多芬或是莫扎特。而是根据自己的品味和鉴赏力,比如说他不喜欢铜号乐器,就从不会使用它,即使他知道它们对听众会有很大的影响。他喜欢精致交织的声部和对位法,单旋律的创作手法对他没有多大兴趣,所以他研究巴赫并深受其影响,努力去尝试那些能引起他兴趣、符合他本人气质的创作手法。他坚持这些创作原则,不断地创作出原创性的作品。可见,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仅继承了维也纳大师的传统,更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所以,在浩瀚的西方音乐中,门德尔松的音乐能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再者,门德尔松作品风格与他的个性及喜好是分不开的。门德尔松在富足、保守的家庭中成长,再加上他是犹太人,所以处世谨慎小心,追求完美,这势必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门德尔松成长和创作的时期,正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各民族革命意识觉醒的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欧洲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这同样触及门德尔松的心灵,和推动他音乐的发展。”(《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27页,罗小平著,2001年7月台湾版)他的作品自始至终体现出浪漫主义气质。总之,门德尔松是一位典型的用古典的结构形式表达浪漫的音乐思想的音乐大师!
3、凝练集中的创作手法和均衡协调的整体原则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通畅明朗、一气呵成,与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原则是分不开的。经典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便体现了这样的创作原则。《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最光辉的代表作之一,是门德尔松丰富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创作精华的荟萃。全曲总共三个乐章,紧凑凝练、集中流畅,通篇以完美的形式体现了诗意的情趣和人生的感受。《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全曲四个乐章,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简练集中、均衡协调,确实是一首无比欢乐的生活颂歌。《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是一部壮丽的民间史诗,全曲四个乐章构成均衡统一的整体,体现了门德尔松积极乐观的世界观。细品门德尔松的每部作品,总能看到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色。
总之,门德尔松清新流畅、高贵典雅、充满情趣的音乐风格使他在西方音乐史中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创作为西方音乐增添了绚丽色彩。正如非朗西斯科・伯格所说,只要文明在,他的名声就不会衰亡,因为像他这样集如此众多的宝贵品质于一身的音乐巨匠是极其罕见的。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聆听这位人类的艺术大师献给世人的菁华之作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やさしさに包まれたなら
歌手 坂本真绫
Chiisai koro wa Kami-sama ga ite
Fushigini yume o Kanaete kureta
Yasashii kimochi de Mezameta asa wa
Otona ni nattemo Kiseki wa okoru yo
Kaaten o hiraite Shizukana komorebi no
Yasashisa ni Tsutsumareta nara Kitto
Me ni utsuru Subete no koto wa Meseeji
Chiisai koro wa Kami-sama ga ite
Mainichi ai o Todokete kureta
Kokoro no oku ni Shimai wasureta
Taisetsuna hako Hiraku toki wa ima
Ame agari no niwa de Kuchinashi no kaori no
Yasashisa ni Tsutsumareta nara Kitto
Me ni utsuru Subete no koto wa Meseeji
repea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