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第1张

新年好!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作为创造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剧作家,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奠基人,田汉剧作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的两个创作主题和独特的戏剧风格上。1、对"真艺术(艺术家)"与"真爱情(艺术家-女性)"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田汉的人生选择与艺术思想,同时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总的主题。(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是1920年发表的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剧目的"梵峨嶙"(小提琴)是艺术的象征,"蔷薇"则象征着爱情。)从其"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即"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中人们不难看到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他自觉地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资源,显示出"重象征,重哲理,重(主观)抒情"的特色。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从《梵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苏州夜话》里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到《湖上的悲剧》里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在面临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精神至上"、"艺术神圣"的色彩。(2)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不仅他们自身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殉道者",剧作者还特意在一些男性艺术家周围,设置女性形象,甘愿为他们,也为他们所从事的艺术献出一切。《湖上的悲剧》的白薇,为了对穷诗人杨梦梅的爱,不惜投江自杀;被救起后隐居西湖,以人作鬼,苦等三年;重逢时却得知诗人以为自己已死,并正在写记录这爱情悲剧的小说,遂慷慨自尽,因为她害怕自己的"复活",会使创作中的悲剧变为笑剧--这样的情节安排或许有过于离奇之处,但剧作者所要表达的"以牺牲一己肉体的生命,成全艺术(精神)生命的完美"的生命命题,却自有其动人的力量。(3) 艺术家的"精神流浪汉"气质。《梵峨嶙与蔷薇》里的琴师自称他如大雁般"飘来泊去";《苏州夜话》里的画家也说他是个"四海无家的人";《南归》里的村女更是这样描述她眼里(心目中)的诗人:"他来,我不知他打哪儿来;他去,我不知他上哪儿去,……不管是坐着,或是站着,他的眼睛总是望着遥远遥远的地方……如果说《南归》是一曲"流浪者之歌",《古潭的声音》就是一部神秘的象征诗剧。戏剧开幕前本是一个艺术启蒙的故事:诗人把女主人公美瑛"由尘世的诱惑里救出来了,给一个肉的迷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使她懂得了"人生是短促的,艺术是悠久的"的道理,并且自愿地到诗人的家中闭门读书,以求精神的升华--在与女性交往中,男性常常(并且喜欢)扮演启蒙者的角色,而且大半是成功的。但大幕拉开,两个月后,在外流浪的诗人带着最流行的围巾、绸鞋、香水与乐谱, 来看望他的美瑛,以创立同时满足灵肉要求的新生活(这正是他真正追求的)时,他却意外(甚至是惊恐地)发现,这位被他唤醒的女性又被"古潭的声音"唤去,并且永远不归了。女性内在生命的骚动一旦被唤起,就会走向"彻底",从而将本质上是妥协、中和的男性启蒙老师抛弃:诗人终于失败了。在剧本中,作为"永远的诱惑"的象征的是"古潭的声音":这是一个精心的艺术设计。如田汉自己所说,这意象是取自于日本古诗人芭蕉的俳句:"古潭蛙跃人,止水起清音",而据日本学者的分析,这古潭的清音乃"具足了人生之真谛与美的福音"。这样,田汉的"古潭的声音",本是很容易联想起鲁迅《过客》里的"前面的声音"的,都是表现着一种"生命的永远的诱惑"(这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的主题);但在剧作家笔下,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伤的色彩:这恐怕正是田汉的思想、艺术个性的流露吧。

答案:A

田汉的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其中《关汉卿》全剧结构完整,描写细密,语言精炼,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南归》是田汉最后一部在社会引起较强烈反响的抒情剧作,以后他再也没有哪一部剧作能像它一样超越有限的语言而深人人心。 尽管在功利主义甚毋尘上的如今,任何形式的浪漫主义听起来都是颇为陈腐的术语,但我还是觉得,用“新浪漫主义”概括田汉早期代表作《南归》的创作风格,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它作为一部独幕剧,只有四位人物:流浪诗人、春姑娘、春姑娘的母亲、农村少年。剧情也比较简洁:农村少年一再向春姑娘求婚,春姑娘的母亲也有意将春姑娘许配给农村少年,但遭到春姑娘拒绝,因为她念念不忘一年前来过她家的流浪诗人。正当春姑娘望眼欲穿的时候,诗人从北方故乡服然南归,春姑娘要求他留下,诗人犹豫再三终于答应了。然而,当诗人得知春姑娘的母亲已把女儿许给他人后决定离开此地,背上吉他继续步上漂泊不定的人生旅途。春姑娘急忙追踪而去,决意与诗人一道浪迹天涯。全剧情感充沛,并且弥漫粉浓郁的感伤气息。 这么一部既没有复杂人物关系和微妙情感纠葛,也没有激烈戏剧冲突的剧作,却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曾经宜得当时无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眼泪”川。

《过客》是以话剧的形式创作的散文诗。在文章开头鲁迅对作品中的三个人物老翁、女孩以及过客的形象、年龄衣着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说明。其中过客的形象描写最引起我的注意。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神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胁下挂着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从过客的外观上看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乞丐,而这种形象显然是鲁迅心中中国前途命运探索者的样子。

过客只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前方,他没有听从老翁的劝告,即使前面是“坟”,他也要一直向前,过客显然是一个不惧死亡的探索者形象,明明前面没有路,也要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路来,就像鲁迅在《故乡》中说的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过客向老翁打听前面的去处,我们发现老翁和小女孩有着不同回答,老翁回答前面是坟地,小女孩却说前方不是坟地,而是盛开野百合,也蔷薇的乐园。前方到底是坟地还是乐园呢?鲁迅在文章里并没有交代,我想鲁迅可能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过客不向前走去,他可能永远不能得到答案,那么他也失去了到达乐园的机会。这是对“探索者”的一种劝解,越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更不能放弃,也许成功就在前面。即便前面是死亡也没有必要恐惧,因为你拥有足够的勇气。

过客虽然有着一副臭皮囊,但却有着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他身上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能够忍受孤独,忍受寂寞,不惧死亡。一个人有了这些特质,也许你也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田汉的戏剧创作活动开始得较早,1927年即从事剧本创作活动,成为党领导下的左翼戏剧活动的主要***,培养了大批新人。其解放前的代表作主要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等;解放后的则是《关汉卿》和《谢瑶环》。田汉的剧作充满了革命者的激情,戏剧的矛盾和冲突组织得非常严密、巧妙,层次感特别强。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田汉的一生共有四位爱人。第一位爱人是舅父易梅臣的女儿易漱渝,1916年,舅父出资将田汉和自己的女儿送往日本读书。田汉和易漱渝可以说青梅竹马,又都喜欢诗文,情投意合。于是易梅臣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8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