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哪些?,第1张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5、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致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6、济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7、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8、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

8、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从他开始,英国文坛进入一个思潮澎湃的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征诗或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松;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入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这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心、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恒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启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入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莎翁与但丁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唯美派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尽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诗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制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华兹华斯较弥尔顿“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久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他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上面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你可能会有点发懵。是这样的,在雨果(十九世纪)之前,法国文学大部分是古典主义,他们喜欢歌颂君主,提倡集体意识,但是浪漫主义呢,最开始的时候经常带一些伤感,而且是非常个人化的。雨果早期有一部戏剧《欧那尼》,他写的不是王公贵族,而是普通人的爱情悲剧。上演的时候,(听说,我也没看过)古典主义戏剧(忘记了,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大部分是戏剧)的支持者就起哄,而浪漫主义的支持者就喝彩,经过几天的争斗,浪漫主义的支持者终于站了上风。所以从此就进入浪漫主义了。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你看一格那么丑的人却拥有那么美丽的心灵。

之后的《悲惨世界》和《九三年》还有《海上劳工》都兼具了现实主义的成分,因为雨果开始反映现实生活,反应人民的疾苦。但是它里面充满了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就是用到的和宗教来感化人,而不是暴力革命),所以他的作品又不那么现实,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

我个人更喜欢《九三年》,短小一点,而且结局非常震撼。悲惨世界也很好,可是太长了,而且雨果动不动就蹦出来写出几十页的知识,没办法,人家知识多么,呵呵。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发邮件给我,如果我知道一定会尽量答复你。

古典主义的杰出成就是戏剧,尤其是悲剧,所以戏剧领域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主战场。首先向古典主义发起进攻的是斯丹达尔,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中抨击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显示出反对因袭保守、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宣称“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1]

梅里美首先在1825年化名出版了富有异国情调的《克拉拉·加楚尔戏剧集》,它们讽刺教会和贵族,向古典主义法规提出了挑战。接着他又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下,创作了反映中世纪农民起义历史剧《雅克团》(1828)。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也大多写过戏剧,例如缪塞的《罗朗萨丘》(1834)是一出规模宏大的历史剧。维尼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和《奥瑟罗》,他的剧本《夏特东》(1835)描绘了一个贫困诗人的不幸爱情和绝望自杀的悲惨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拜金主义。在浪漫主义戏剧方面成就最高和影响最大的是大仲马和雨果。

浪漫主义戏剧取得了推翻古典主义的巨大成就,但它本身却只是具有不同倾向的作家在浪漫主义大旗下暂时聚集的结果,每个浪漫主义剧作家在题材和形式方面都随心所欲,例如题材有历史、风俗、家庭、爱情,体裁有历史剧、情节剧和哲理剧等等。所以浪漫主义戏剧只能是昙花一现,1843年雨果的《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之后,浪漫主义戏剧就被各种风俗喜剧、主题喜剧、讽刺喜剧、历史喜剧、通俗喜剧和滑稽剧所取代,涌现出斯克里布(1791-1861)、欧仁·拉比什(1815-1888)和埃德蒙·罗斯当(1868-1918)等一批喜剧家,但是由于喜剧的各种体裁全面繁荣,因此并未形成某个主导的流派。

第一节 大仲马

大仲马(1802-1870)出生于维莱科特雷,名为亚历山大·仲马,与他的私生子同名,因而后人对他们用“大”、“小”仲马来加以区别。他的父亲仲马·达维是共和国的著名将领,曾随拿破仑远征埃及,但不幸在44岁就去世了。大仲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继承了父亲健壮的体魄、超人的勇气。1820年,有一个剧团到他的家乡附近演出《哈姆雷特》,激起了他对戏剧的强烈兴趣。21岁时他到巴黎谋生,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当上了奥尔良公爵办公室的抄写员,他利用这个机会刻苦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27年,英国的著名演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使他认识到必须表现使男人和女人战栗的狂暴激情,才能获得打动观众的戏剧效果。为此他首先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创作了五幕散文体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上演的时间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一年,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本以法国16世纪的宗教内战为背景,反映了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之间的激烈斗争。首相吉斯公爵组织了天主教联盟,企图篡夺军权,国王亨利三世就指使宠臣圣·梅格兰在决斗时杀死吉斯。王太后卡特琳一心想控制国王以操纵政权,因此打算同时消灭这两个对手,于是设计让圣·梅格兰单独会见并爱上了公爵夫人。公爵由此起了疑心,逼迫妻子写信约圣·梅格兰幽会,暗地布置伏兵,最后下令用夫人的手巾将他勒死。

大仲马不但彻底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用生动活泼、感情丰富的对话代替了悲剧中格言式的华丽辞藻,而且讴歌了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圣·梅格兰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公爵夫人也挣脱了道德的束缚,在危急关头向他表白了隐藏在心中的爱情,帮他跳窗逃走。剧本把爱情置于理性之上,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戏剧的风格。

《安东尼》(1831)是一出爱情悲剧,阿黛尔曾与安东尼相爱,后来他一去不返,但在嫁给爱尔维上校三年之后,却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原来他是个私生子,没有家庭、职业和财产,所以无法娶她。阿黛尔虽然难忘旧情,但是出于做妻子的责任,她决定到军队里去找丈夫,然而安东尼却在半路上留她在旅店里住了一夜。丑闻传开后,他极力劝说她一起私奔,但是她留恋女儿和丈夫而犹豫不决,这时丈夫回来用力敲门,为了保全阿黛尔的名誉,安东尼应她的要求刺死了她,声称她进行了反抗。剧本谴责了社会对私生子的歧视,也因为描写了通奸而一度被禁演。

大仲马其他比较著名的剧作有六幕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1831),描写了拿破仑一生的辉煌经历,用充满异国情调的场景概括了30年的法国历史。《克里斯蒂娜》(1830)写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杀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奈斯尔之塔》(1832)揭露路易十四的王后和她的两个姐妹,她们*荡残暴,每天在塔里引诱贵族青年,然后把他们杀死投入塞纳河中,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一共创作了88个剧本,而且还创办了私人的“历史剧院”。1838年,他的剧本《炼金术士》上演失败,他开始转向小说创作,并且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

他由于勤奋写作而成了百万富翁,但是他生活奢侈无度,总是入不敷出,最后穷困潦倒,于1870年12月5日在小仲马家里去世,遗体在1872年迁葬到他的家乡。

2002年11月30日,在大仲马诞生200周年之际,他的遗骸被从维莱科特雷迁入巴黎的先贤祠,标志着他已经获得了与雨果并列的崇高地位。希拉克总统在迁葬仪式后表示,大仲马是法兰西语言文化在世界上最好的传播者。

第二节 雨果

查理十世在 1825年登基以后,自由主义思潮日益高涨,以诺地埃[2]为首的浪漫派第一文社由于缺乏明确的纲领而于1826 年宣布解散,雨果组织维尼、缪塞和大仲马等人在1827 年成立了浪漫派的第二文社,同时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他在《<克伦威尔>序》中抨击了古典主义戏剧只写“崇高文雅”等清规戒律,全面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戏剧纲领,力图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进行对照的原则,从而突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剧和喜剧的界限。这篇序言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宣言,为浪漫主义戏剧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雨果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内容是在16世纪的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与国王和公爵争夺美女唐娜·莎尔,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并且打破了古典主义在悲喜剧之间设立的界限,采用了乔装、密室、毒药等种种奇情剧的手法,因而在上演时引起了观众之间的争斗,被视为浪漫主义战胜伪古典主义的标志。

雨果接着上演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戏剧,例如《玛丽蓉·德·洛尔墨》(1831)歌颂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杰和妓女玛丽蓉的爱情;《国王取乐》(1832)写平民姑娘爱上了乔装的国王,剧本由于揭露了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荒*无耻,只演了第一场就被禁止;《玛丽·都铎》(1833)里的王后爱上了宠臣,而《吕伊·布拉斯》(1838)里与王后相爱的竟是一个仆人。吕伊·布拉斯受主人、大臣堂·萨留斯特的指使,冒充贵族到王宫里去骗取王后的爱情,不料与王后一见钟情。后来他当上了首相,决心在王后的支持下革新政治,但是当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主人的工具之后,就愤而杀死了堂·萨留斯特,自己也服毒后死在王后的怀抱里。

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剧作情节奇特、性格夸张,充满了反封建的精神。他让下等人登上政治舞台,义正词严地谴责王公贵族,他把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剧中的小人物远比大人物纯洁和高尚,这不仅是对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的挑战,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过从艺术上来说,雨果的剧本并不成功,《克伦威尔》无法上演就是一个例子。浪漫剧大多是散文体,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剧情的曲折方面,散文显然比诗体更为方便和自由,所以浪漫剧的发展必然引起古典主义诗剧的解体。但是雨果坚持用诗体写作,这就使他的剧作缺乏舞台的艺术效果,人物和情节似乎完全出于雨果的想象,显得很不真实。1843年,他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由于情节离奇和人物怪诞而上演失败,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D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3个成就卓著的戏剧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于1636年创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其他重要剧作有《贺拉斯》和《西拿》等。剧本大都从历史中选择题材,主人公不是国王就是贵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表达理性至上的主题。在艺术形式上,他并不严格遵守理论家们制定的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纪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重要剧作有《安德罗玛克》和《淮德拉》等。他的悲剧具有与高乃依不同的风格,着重表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暗和罪恶的主题,悲剧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点,特别强调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艺术形式简练集中。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艺术形式既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谨严、冲突鲜明的优点,又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重要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贵人迷》和《司卡潘的诡计》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当时存在两个派别: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员是孟多里和费罗里多尔,表演讲究程式。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员是莫里哀和他的学生巴隆,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义舞台美术的特点是:布景单纯、抽象,服装华丽美观等。法国进入18世纪后,在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李健吾

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山西运城人。1906年 8月17日生。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编辑《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李健吾的剧作,从1923年的《出走之前》到1980年的《吕雉》,近50部。20年代写的都是独幕剧,如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母亲的梦》(1924,原名《赌与战争》)。30年代的作品题材面扩大,有反映革命斗争的如《十三年》(1937,原名《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有反映爱国抗日的《火线之外》(1933),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梁允达》(1934)等,多数是多幕剧。40年代他以改编中外名剧为主,如《金小玉》(1944)、《王德明》(1945)、《秋》(1942)等。李健吾的剧本贯穿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爱国、民主思想,着意刻画不同阶级的人性,有布局严谨、情节紧凑、语言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家。其中《这不过是春天》(1934)以北伐战争为背景,反映革命者深入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进行斗争的事迹,有较大影响。李健吾的喜剧以刻画生动的喜剧性格见长,格调清新,风趣幽默,尖锐泼辣,而不失真实,舒展自如而不矫揉造作,颇多上乘之作。如《青春》(1944)即以反封建的主旨、生动的性格塑造、强烈的喜剧效果赢得好评。

李健吾的小说取材于父辈革命斗争及城市劳动者生活,主要作品有中篇《西山之云》(1928)、长篇《心病》(1931)以及结集成《使命》(1938)、《坛子》(1931)的短篇。鲁迅评他的短篇《终条山的传说》“是绚烂了,虽在十年后的今日,还可以看见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可见李健吾小说特色之一斑。

自30年代中期起,李健吾以刘西渭的笔名发表文学评论和戏剧评论,文学评论有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等;戏剧评论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编出版的有《戏剧新天》、《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他的评论不以判断作品优劣为己任,而是铸进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发现,旁征博引,展开联想,时有独到的见解。

李健吾还写了不少散文,有散文集《意大利游简》、《希伯先生》(1942)、《切梦刀》(1946)。

李健吾翻译了莫里哀的27部喜剧,高尔基戏剧集7 册,《契诃夫独幕剧》1册,《托尔斯泰戏剧集》7册,《屠格涅夫戏剧集》 4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小说,以及巴尔扎克、司汤达、缪塞等人的作品和论著。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工作者,他著有《福楼拜评传》(1935)、《司汤达研究》(1950)、《莫里哀的喜剧》(1955)等专著与专论。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舒伯特、韦伯。

中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门德尔松、李斯特、肖邦、柏辽兹、舒曼、勃拉姆斯。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有: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他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

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

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

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参考链接:浪漫主义音乐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0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