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叙事性散文
答:名家叙事性散文推荐如下:
血浓于水 季羡林
女孩,请与我同行 毕淑敏
第1000次馈赠 毕淑敏
翻浆 毕淑敏
身无分文走拉萨 叶广芩
一脉文心终有渡 叶文玲
绝盗 冯骥才
双人伞 叶永烈
雪球树 王蒙
玫瑰大师及其他 王蒙
万民同欢的夜晚 王蒙
露天** 苏童
艺术家的笑话沙叶新
三个小女子 孟伟哉
以上散文来自《顶级示范:109位大作家教中学生写作文(叙事卷)》王蒙主编
季羡林,毕淑敏等爱写叙事性散文,去他们的散文集里找找。
(一) 向死而生
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这个有限,首先表现为时间的象度。老子言:“出生入死。”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人对死亡有一种莫名的忌讳甚至恐惧,因为死后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无从回答的问题,但至少意味着这一辈子算是了结了。谁又能轻轻的挥一挥衣袖,告别西天的云彩一般,去奔赴另一个世界呢?
任何伟大的哲人在时间面前都是一筹莫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淌,你只记得欣赏风景,不知不觉暮色已起,一切隐入沉沉黑暗。
憨山大师说:“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人是可以认识到自我的唯一生物,杨柳也罢,菊花也罢,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它们不会因生生不息而振奋,不会因生命凋零而沮丧。只有人会如此,面对寥落霜天,翻腾春风记忆,难免悲从中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以诗人的浪漫笔调描写时间的无情,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可算顶级之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间的无情,诗人开始惧怕了,“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如此无情,如此的易逝,我们抓住它了吗?诗人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是的,我们在世俗的生活里面,茫茫然旋转,失去了真我。何谓失去真我?傅佩荣先生有一段情彩的概括:“整天都在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关心世间琐碎的事务,隐身于公众意识中。譬如,我们问学生,‘考试为何作弊?’他回答说,‘因为别人都作弊。’我问一个人,‘开车为何违规?’他回答说,‘因为别人也违规。’像这样的回答,就证明了他们把自己当作‘众人’之一,而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真我,就是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很容易随俗从众,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今天的社会,资讯发达,在办公室打开互联网,在车中利用手机上网冲浪,回到家中,经受电视信息的轰炸…大多数人,不由自主的跟着“茫茫然旋转。”
“茫茫然旋转”不是自己的生活,诗人渴望过自己的生活,所以,诗人在最后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诗人满怀渴望,希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找到有意义的人生?
过真我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谈到真我,我们可以谈谈海德格尔的哲学。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何谓“存在之物”?就是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我们从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存在本身”,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人类才有“存在”的问题,人类之外,万物生生灭灭,要从万物的生灭中找到永恒的存在,只能找到背后的神,或类似于神的“idea”或绝对理念。
所以,要理解存在本身,只有一个办法,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从人着手。人的特色在于,他充分的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但对于万物而言,并无时间的存在,该荣的荣,该枯的枯,它不会因生趣盎然而欣喜,也不会因秋风萧瑟而悲愁,它只因应着生物的本能渡过它的一生。但人不一样,他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如果他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了实在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他的选择而彰显出来。
这个存在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我。如何发现它?或者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最方便找到它?
海德格尔的名言是“向死而生”,我们能够意识到死亡的临近,也许我们才能明白此生的意义。曾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良的。那么如果常常以人生的结局来观照自己,会不会少了许多伪善,假装和自我欺骗,这样的生活,是不是离真我近了?
海德格尔对西方的影响巨大,许多成功人士都受到他的影响。比如乔布斯,乔布斯是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他先后缔造了ipod、iphne、ipad等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数字产品,1985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2011年10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56岁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的生命密度比十个56年都要长。
乔布斯有一年在史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回忆:“17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接下来的这段话特别精彩,不妨照录如下: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最重要的箴言,这帮我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事情,包括所有荣誉,所有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避免这些想法最好的方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人是赤裸裸的来,亦裸裸的去,在你存在的有限时间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全球积极推广积极心理学,他在哈佛大学主讲的《幸福》课程超越了著名经济学家桑昆教授主讲的经济学课程,排名哈佛大学第一名。泰勒博士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进入中国之后,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网易公开课上的《幸福课》点击率排名第一。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他回忆了大学时代哲学系老师奥哈德·卡米在他毕业的时候给他的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泰勒博士从这句话想到了四个圆,在最中心的那个圆代表最幸福的选择。
最外层的圆所包含的是我能做的,最里面的圆满包含的是我最想做的最渴望做的,泰勒博士说:“追求我最想要的,使我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自传的作者。”
泰勒博士最想做的,使自己感到真实的事情是什么呢?他在《幸福课》上讲了一段关于他自己的真实故事。
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刚开始讲授《幸福课》的那一年,压力非常大,在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他病了,病得十分严重,他服了很多药,坚持上完了课,回家之后,难以入睡,感到非常的痛,就去看医生。看了医生之后,验了血,几天无法入睡,之后,由于痛苦终于睡着了。周五的晚上,而且是半夜时分,电话忽然响了,泰勒博士的妻子接了电话,是医生打来的,医生告诉泰勒的妻子,必须让泰勒到医院来。她说:“泰勒已经睡着了,能不能明天。”医生说不行,而且必须要到Beeh Israel医院,这里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有最好的实验室提供治疗。泰勒的妻子叫醒了他,告诉他发生的事,由于孩子还小,妻子不能送他,泰勒博士打了一辆计程车去医院。
计程车经过查尔斯河,接着经过哈佛大学,泰勒博士看着哈佛的校园,看着夜色下静静流淌的查尔斯河,四周静悄悄,泰勒博士情不自禁的想,如果病情很严重怎么办?如果我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怎么办?一下子泰勒博士变得非常伤心。然后,泰勒博士问自己,在职业上,我最后一年想做什么?在生活上泰勒博士说我知道要用所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但在职业上呢?泰勒博士的第一反映就是我要留下一个系列课程,一个向人们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课程。
幸运的是,到达医院之后,再进行了一些检查,结果没有什么严重情况,服了一些药物之后,泰勒博士几天之后就复原了。
在死亡面前,泰勒博士找到了他最想最渴望做的事情,第一,要和家人在一起;第二,要留下一个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课程。通过这两件事,泰勒博士找到了真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就象他自己所说的“使我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自传的作者。”
泰勒博士的故事很好的证明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向死而生”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解读,而是对人生的理性把握。通过“倒计时”的方式来审视、定位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我们在有限的存在里面实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短暂的一生过得充实、圆满、快乐。
(二) 生命意义
近代以来,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文哲学家,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心灵的日益空虚和迷惘。我们似乎有一种固定的思维,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从政治制度到文化到思想到意识形态,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就象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西文奠基于科学的近代文明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迅速改变世界面貌的同时,在思想灵魂的深处,却有大厦倾覆之感。这个过程,得从西方的传统说起。
西文有一千多年基督教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亦安排了一个天堂,人本来生活在天堂之中,因为人类犯了罪,所以被逐出伊甸园。上帝毕竟是人类的创造者,不忍心看着人类在凡间受苦,于是与人类立约,只要人类认罪,时时忏悔,永不再犯,在将来某一天,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上帝将进行审判,将挑选善类升入天堂,不善者,永入地狱。所以,一千多年来,欧洲人受此宗教笼罩,日常生活的唯一愿望就是在死后升入天堂,获得永生。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文的一切政治、文化、艺术莫不带有宗教的色彩,而宗教,成为西方文明大厦的基石。
这座奠基于宗教之上的大厦,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的各种说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甚至受到了摧毁,宗教不得不日益退缩,退缩到了很窄的一个领域。
对宗教投出第一枪的是天文学革命。《圣经》记载,上帝创造天地,又创造了地球上的万物,里面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文逐渐兴起了天文学革命,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他提出的革命理论,就是从“日动说”变为“地动学”。“日动说”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哥白尼比较谨慎,临死之前才发表他的学说,使他免于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但另一个天方学家布鲁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因坚持“地动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被烧死在广场上。随着天文学的深入发展,人们渐渐明白,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浩瀚的宇宙中心的一个星系而已。天文学的革命,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野,随之也挑战了人类中心的观念,人们不再轻易相信上帝创造地球是为了安顿人类。
对宗教产生另一个重大危机的是生物学革命。《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了万物,又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让人类管理众物。在这个说法中,有两个要点。一、人类具有神性,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二、人类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主宰,具有不可挑战的高尚地位。但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指出现存的生物是经由进化而来的,这种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人类也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的,因为人类是最后才出现的。于是万物之灵变成了万物之未,人类也不具备什么神性,他也是由最低端的生物进化而来。这个说法令人震惊,它使人不得不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以前是和我们的祖先平起平坐的。”以前认为人类是上帝宠儿的信念到此也模糊了。这种生物学的革命,把人的生命从最高层次降到一般生物的层次,它对人类心灵的震憾是无以复加。
在宗教看来,人类之所以在人间受苦是因为犯了原罪,所以被上帝从伊甸园逐出,男人要拼命干活,女人要生孩子来承受痛苦。人类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重返伊甸园。但是,心理学的革命颠覆了这个说法。造成心理学革命的是弗洛伊德,他在心理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了“潜意识”的观念。弗洛伊德广泛分析人类的做梦经验,提出人所以会做梦,是因为人有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的比例是六分之一比六分之五,六分之一的意识象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六分之五则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把潜意识解释成一种生物性的、原始的、性欲的冲动。如此一来,所有文化都是性欲的升华,人的生命与动物毫无二致。这样的说法,不仅粉碎了人最终的归宿应是伊甸园的美好信念,而且把人具有理性的说法一扫而空。
对基督教完成最后一击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是伟大的社会学家,他摧毁了上帝创造的平和世界。在基督宗教神学中,人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上帝面前,都得屈膝下跪。马克思的社会学说,把人一分为二,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不是地主就是农民,不是资本家就是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赤祼祼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马克思揭开了宗教披在人类社会身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给了基督教最后一击。
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宗教是人类心理的挽救。”人有了宗教信仰之后,如果在人间受到命运的捉弄,愿意无法实现,但他如果相信有位慈祥的天父,他永远不会抛弃你,生活还有希望。但是,经过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革命,宗教所创造的世界似乎是虚幻的,不可信赖的。如果宗教不可信,人的生命相当悲惨,人类就象被抛在地球孤岛上的孩子,孤独无助。
海德格尔谈到人的时候,说,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世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海德格尔的话充分说明了人在失去上帝之后,孤零零的面对世界的无奈。
所以,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找到新的价值观念为人类安身立命。近代哲学家尼采有个经典的说法,他在代表作《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借一个疯子之口,表达了他的忧虑。
一个疯子大白天提着灯笼在街上走,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提着灯笼?”他回答:“白天吗?我觉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经死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提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
上帝已死,已前基于宗教的价值观趋于幻灭,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建立。
尼采说过,“哲学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从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从而指引人类的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就象空气一样,当文化出现问题,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陷入混乱的困境。当代的西方哲人,就是在解决上帝退场之后人类面临的精神、心理方面面临的巨大困境。
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告诉你生活的真相,你活在时间之中,你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在这有限的时空当中,你需要对自我负责,你必须找到此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而不是随波逐流,虚度时光,白活一世。他提出的向死而生的智慧,就是让你从结局思考人生,你这一生,你这一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树立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商朝是个重视神灵的国家,甲骨文记载商王平均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最大的祭祀活动,曾经一次宰杀了五百头牛,可见商人对神的虔诚信仰。周人攻灭了商朝之后,认识到只有神灵保佑不了王朝的长治久安,认识到“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并以周公为首,开创了“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代,孔子从礼乐制度开发出人文精神,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老子也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不管孔子还是老子,在他们的哲学里面,天或者神都失去了主宰的意义,孔子把天变成了使命之天,而老子提出了超越了天的“道”的概念。对于孔子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仁的追求,志士仁人,有杀身而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这个仁字,完全在于人自己的选择,而与天或神无关。而老子讲的道,人可以经由修炼而达致,从而彰显了人的自由意志。
由于中国人文主义的早熟,以至于西方近代以来在人文主义理念方面的成就,中国人似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西方神主宰一切,人不可能与神有平等的互动,而在中国人看来,天与人是可以互动的,是互动渗透的。
在儒家看来,天人合德。天是有德的,天生万物,生生不息,人应该秉持这个功能,德配天地。而在道家看来,人与万物同一,大家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体—道。庄子说:“物无贵贱,人自贵而相贱。”道与人的关系,也不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本来就在人里面,人本来也离不开道,道无为所以无所不为。这些观念,突显了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主体,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神或天的宰制力。
中国文化早早确立了自我的意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西方的自我意识突显了个人的成就,是我要如何;但东方的自我意识有不同的特点,他与集体互渗合一,是在集体中实现自我。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反映《易经》思想的太极图以一条“S”形曲线分成两边,代表阴和阳。但是,阴和阳不是截然不同,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图示意味着:世界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个人既有独立性,又不能完成独立于你所处的世界,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在集体中实现,而个人的独立性也只能在集体中彰显。孔子说:“和而不同”,实在是对《易经》文化精髓的解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并不需要反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为之进行了确认。以儒家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与集体的关系,简而言之,转化自我进而转化世界。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老者怀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学》开篇即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彰显了儒家对生命本质的积极态度。
道家把对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对道的体悟之中,以道的角度观赏人间万物,万物来源于道,任何物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并不是因为人类而存在,以道观之,万物无一不美。以心合道,人间各种复杂的利害得失问题都不值得留意,虚静无为,随顺自然,如随风飘转的蒲公英,落地即是生根之处,彰显的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儒道两家并不特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对于儒家而言,死并不足惧,可怕的是德之不立,道之不存。对于道家而言,死不过是回家而已,因为生命源于道,又归于道,生活的智慧就如海德格尔所言,过一种诗意的栖居,活在当下,超越当下。
黄山湖的秋水潭遍植荷花,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毕竟离得近,随时随地可以骑辆自行车乘路公交车去散个步赏个花,所以每年的荷花季,还是不容错过的。
而今荷花开得并不算好,但是我的期望也从来不高。沿着河的木栈道,偶尔与几朵荷花来个近距离的接触,就能消暑减乏,心满意足。坐在圣堤的长椅上,湖风习习,可以尽情俯瞰整片秋水潭,四周荷叶田田,红粉艳红霜白点缀在一片碧波之中。风吹过潭,淡淡的荷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
若是看得倦了,审美疲劳了,还可以转个方向,黄山湖水上舞台附近也栽培着一片荷花,如今盛开的多是白荷。
对于国人来说,荷花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花朵了,但恐怕很少人会知道,荷花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名花之一。
在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前,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恶劣的气候,频发的灾害,大自然的考验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留下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继续在地球上生存,荷花就是经受住考验的植物之一。
几千年以前,原始人类就发现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可以食用。当时的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定居在河岸湖畔或者沼泽地带,这些地方就是野生荷花的主要分布区域。于是,人与荷花的关系,便日渐亲密起来。
《周书》曾有记载:“鱼成龙,薮泽竭;薮泽竭,则采莲掘藕。”古代说到莲花,指的往往就是荷花,比如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其实就是赞美的荷花。“采莲掘藕”,说明周代的先民,已经知道莲藕可以食用。
及至春秋时代,人们对荷的认识更加细致完整,在《尔雅》中就有记栽,当时的人们把荷的各个部分都起了专门的名字,连荷花中心与荷梗相连接的部分,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荷蒂”。可见,荷花大约是被最早研究的植物之一了。
把荷花作为观赏植物而引至池塘里栽培,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73年。范蠡把千娇百媚的`顶级美女西施献给战胜国的吴王,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吴王夫差自然是把西施放到心尖尖上的。他为西施修筑了玩花池,赏的玩的,便是荷花。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咏荷的诗篇,例如《国风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莲”、“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所以谓“荷、莲、菡萏”指的都是荷花,之所以出现三个名字,大约是为了诗歌的形式,每句略有差异,读起来才会稍有变化,其实每一句说的都是蒲草与荷花。虽然诗歌最终的落点是“有美一人”,其实此诗是主人公思恋心上人的情歌。但主人公看到蒲与荷,联想到自己的心上人,至少是认可蒲与荷之美的。
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也喜爱荷花,在他的笔下,荷就是高华的君子。他在《离骚》里“集芙蓉为裳”,以荷为衣;在《楚辞九歌》里“乘水车兮荷盖”,出行的工具也有荷;而《湘夫人》更是“筑室兮水中,茸之以荷盖”,干脆把家筑在水中,以荷叶为盖了。
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荷花就渗入了佛教的意蕴。相传婆罗门教的大梵天是坐在莲花(即荷花)上出生的,虽然现实世界是一片污泥,但佛教可以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静无碍的境界,这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十分相似,于是荷花就被捧上了神坛。
及至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出,更把荷花奉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的评价,无怪乎此后人们对于荷花益加喜爱了。
我从没有这样感动地看过足球。我知道很多人都是球迷,世界杯再怎么狂热,都点不亮我的热情。可是,这一个普普通通的傍晚,我看到了一场让我着迷的足球。一个男孩的足球!
社会福利院里环境非常好,住在附近的很多居民都会在傍晚到里面散步,我也是当中的一员,很多的黄昏,我和孩子、父母一起在这里的林荫道上漫步。
今天傍晚,女儿、侄儿和我,我们三人又来到了福利院里散步,刚绕过林荫小道,两个孩子就各自为营,跑散了,我只好一个人围着花圃转圈。
我一个人静静地走,看看天,看看树,看看花,当转到靠围墙的一片草地旁时,一个男孩映入我的眼帘,男孩瘦瘦的,大概十三四岁左右,男孩一个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踢足球。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足球上,看了一眼就走过去了。
福利院里的男孩不多,被丢弃的男孩多是有残疾或者重病的。
当我再转过来的时候,男孩还是一个人在踢,远远地,我看到他瘦小的身影,像一个刚刚学步的孩童,步履姗姗,跌跌撞撞。我往前走,我看清楚了那个孩子,他是一个残疾的孩子,他走路不稳,像个醉汉,他的头总是歪向左边的肩膀,嘴巴也有点歪斜,他的双手好像也不能挥洒自如,总是贴着身体的两边,手指不自然地张开着,很吃力的样子。可是他在快乐地踢着足球!
足球在男孩不太灵活的运动中滚来滚去,一不小心,足球滚出了草地,男孩就那样脚步不稳地跑去拿球,男孩跨越隔离草地和道路的一块砖头高的围栏时,抬起脚,好几次才跨越过去。
我怕我站着看他太久,会影响他踢球的心情,我就蜗牛一样慢慢往前挪。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男孩的眼里只有那个足球。男孩拿到足球,回到草地,再玩。他专心地踢着,他抬起右脚,对着那个黑白相间的球踢去,可是他站不稳,他整个身子都重心不稳地晃动,他的右脚停了下来,他重新寻找重心,站稳了,对着球踢去,这次,他踢中球了,足球在草地上向远方滚动。男孩一定开心地笑了,我是这样感觉的,因为那时候,男孩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表情。男孩追着滚动的足球,他的步履像个醉汉。可在我心里,他是最勇敢的球员。
我往前走了,没有回头再看男孩怎样追逐着他的快乐足球。我的心中,有一个美丽的足球场,一个男孩在夕阳下,为我踢了一场足球。
对于写作,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司机,这7本书都值得拥有,值得精读。
1《成为作家》写作者的启蒙经典
《成为作家》
对于新人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写作启蒙经典书籍,同样,它也是老妖我的写作启蒙老师。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成为作家》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
这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80余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成为作家》告诉我们写作的最大困难,不是写不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写的问题;告诉我们作家就是从事写作和坚持写作的人;作家要朝不费力的方向写作努力;晨起写作是锻炼写作的最好方法;作家不是有想法才写,而是要按时写作;作家要自信的写作;作家读书要读两遍,不但要明白写的什么故事,还要明白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作家要文字不放假,无论何时都不要间断写作
如果要用推荐指数来说,这本书是满星满格的必读之作,当之无愧的排第一。
2《写作这回事》抓住读者的心就靠它了
《习作这回事》
《写作这回事》的作者值得一提,他叫 斯蒂芬▪金 ,一位既高产又畅销的大牛级别作家。迄今为止写了40多部长篇小说和200多部短篇小说, 所有作品都是全球畅销书 ,有超过100部影视作品取材于他的小说,因为被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
《写作这回事》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极佳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点和方法。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写作这回事》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怎样写好一个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更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作家应该怎样写作以及写作对人生的影响都融入其中。故事很轻松,意义很深刻。
3《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写虚构小说读这本就对了
《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
正如这本书封底介绍一样,这是一本写虚构小说的既实用,又全面的写作指导手册。
这本书涵盖了手稿准备、时间管理、构思、文字见稿、思路畅通、向经纪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这本书见解深刻,有助于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疑虑、担忧、障碍和恐慌。每天你只需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这本书对于老妖老说,最实用的就是:什么是故事? 故事=冲突+行动+结局 。
4《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写现实故事的读这本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必备手册,其中收集了当今广受赞誉的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大师们的个人写作练习。他们中不乏传奇散文作家、《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创意写作****,还有许多顶级的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和教授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的教师。
这本书的写作练习为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崭新的理念,比如 如何突破创作瓶颈、为已完成的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等。这些练习既可为初学写作者开启写作之门,也可为已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士借鉴学习。
这本书对于老妖来说,就是怎样把编造的故事写成仿佛就发生在读者眼前的真人真事!故事大部分都是编造的呀,能把假的写的和真的一样,那就要好好研读这本书了。
5《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给大家讲他写作的故事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2017年的开篇之作,是他的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村上春树大家都不陌生的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2013年4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面世,七天突破100万册,创日本文学史上最快突破100万册的纪录。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译者施小炜,翻译家、学者,旅日多年。译有《老师的提包》《1Q84》《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天黑以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
读这本书,对于老妖我而言,就好像和村上春树在见面交流,很真实。
6《孤独的小说家》读了这本书,感觉写作不那么孤独了
《孤独的小说家》
《孤独的小说家》讲述小说作家青田耕平和儿子小驰生活在一起。耕平出道十年,寂寂无名,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加印。另一方面,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为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而去世。“那真的是事故吗”,深深困扰着他。尽管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坚守梦想。
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
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
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将会变得神圣。
对于老妖来说, 这是支持我坚持写作的一本励志的书 。所以,如果大家也如我一样爱好写作,那我们一起努力吧,坚持写作,梦想终会实现的。在孤独的写作过程中,不妨来读一读这本《孤独的小说家》,它让我们感到写作的路不再孤独。
7《笑话方法论》能让你写的故事更有趣
《笑话方法论》
《笑话方法论》是 @ 签约作者 @刘淼 大大的作品。这虽然不是一本写作指导的书籍,但却是一本讲述幽默方法的书籍。
这本书通过分析幽默的发生机制,使人懂得笑话为何好笑,同时结合大量的经典笑话作为案例,教会读者如何创作适合自己的笑话,从而使人掌握说话技巧,变得风趣幽默,在任何场合之下都能与人谈笑风生。
写作是孤独的,但是如果能在枯燥的故事中加入幽默的笑话元素,不仅能让读者感到轻松,也能让写作者心情舒畅。
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能为一部作品加分,还能提升作者的神格。所以,老妖重点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读《笑话方法论》一定会让你不停的笑,而你笑不笑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学会了怎么让别人笑!你说好笑不好笑?!
总结
第1本《成为作家》可以帮助大家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第2本《写作这回事》告诉大家写故事的真相;
第3-4本是写作技巧指导手册,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5-6本是让大家了解作家的真实生活。写作要坚持,要努力,但不要着急;
第7本《笑话方法论》可以帮助大家把故事讲得幽默一点,写作更快乐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