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的看法?急需!!!至少一千字!!谢谢!!!

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的看法?急需!!!至少一千字!!谢谢!!!,第1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令人深思而又为研究者长期回避不谈的理论之谜,这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早夭折。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的主体性与人的精神主体性逐渐得到强调与走向深层的认识,这个文学史之谜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需要阐释与破解。罗成琰《论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兴衰》、王富仁、罗纲《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等论文的发表,率先在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领域中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它们翔实考订了现代文学史尤其是五四文学运动中的确出现过浪漫主义文学,它们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美学体系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题材兴趣,因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不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法,而且是(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学思潮而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其次,他们充分估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三,他们也注意到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不正常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作了说明。由于这些研究者的努力,现代文学学科领域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较之建国以前与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主要作家作品堂堂正正地回到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中;浪漫主义文学过早夭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公开讨论的一个尖锐的理论问题。

  确实,浪漫主义思潮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在中国滥觞。林纾翻译西洋小说以司各特为其重点。梁启超编译的西洋政治小说充满了传奇与乌托邦色彩。曼殊大师崇奉雪莱拜伦,不仅翻译过他们的代表作,而且所创作的小说以其超尘脱俗的高妙理想,凄艳婉丽的情感缠结,开了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以至有人认为曼殊“以老的形式始创中国近世罗漫主义文艺”,“跳了一个大的间隔,接上创造社罗漫主义运动。”①五四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在留学日本的青年时代,所推崇的全是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大力鼓吹拜伦、雪莱等“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恶魔诗人,他所译述的《斯巴达之魂》取材异国,意想淋漓,情思激昂,洋溢着充沛的浪漫情调。本世纪初文学浪漫思潮的滥觞,无疑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呼唤勇毅精神、沉宏人格与激烈飞扬的爱国情绪这一时代要求有关。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与整个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相似,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在文学思潮中处于主流地位。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隆盛便是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介入新文学创作的结果。它一方面加强了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也疏远甚至抑制着文学与个人精神世界的融通,个性解放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在新文学中得不到具有强大冲击力与突破性的展现,于是就有了创造社的“异军突起”。这一批主要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青年,崇尚天才,讴歌创造,鼓吹灵感,礼赞自然,拒绝平庸,蔑视一切陈规陋习,也蔑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一切听从自然心灵的声音,一切听任精神扩张的需求,情感的放纵,想象的飞骋,意识的奔突,以及个体心灵毫无遮拦、毫不羞怯的自白,成为他们创作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一进入新文坛便弘扬起“表现说”的大旗,与文学研究会的“忠实反映说”相抗衡,造成一种雄视千古的理论气势。在创造社周围的文学团体如弥洒社、沉钟社等亦深受其影响,一时间使二十年代初期的新文学阵营显得热闹空前,异彩纷呈。创造社的崛起是富有挑战意味的。它一方面往上承接了本世纪初由梁启超、苏曼殊、鲁迅等掀起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滥觞,一方面对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初期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琐屑直露作风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拨。在胡适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那里,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大抵是停留在知性层面,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与建筑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理性主义去分析、解释世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但这些价值体系是在人的认识能力可及之内的,而对人的经验范畴之外、人的认识能力尚不能达到的事物则回避不顾。创造社在美学原则上把感性强调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从而使新文学中人的主体性由跛足的发展完善为全面与整体的发展,五四新文学人的解放的主题也就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的互补中得到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充实与丰富。很可惜的是,这股浪漫文学思潮仅仅持续了不上十年的时间,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整整二十年的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除了在个别作家那里(如徐yú@①和无名氏)留有某些遗风余绪外,作为一种与现实主义颉顽的思潮已不复存在。代替浪漫主义名词的只是关于想象、传奇与夸张等等具体的创作方式与技巧罢了。

  为什么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象冲天的爆竹,亮出一个美丽灿烂的烟花之后,便再也不见踪迹?浪漫主义文学的一蹶不振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究竟是值得庆幸的好事,还是必须引以为鉴的教训?

  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也注意到了新时期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观点以及研究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其中具有倾向性意义的,第一是在浪漫主义文学消逝原因寻觅方面由外在和表层向内在与深层的转变。在八十年代初期,有的论者在分析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衰落原因时,首先着眼于社会根源的探讨,认为其兴在于五四时期中国民族资本获得较大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展现出新世纪的曙光,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本身就充满理想与高昂的情绪,具有浪漫性质;而其衰颓则是“五四运动过去了,人们所面对的现实仍是黑暗和严峻。这时,美妙的理想、憧憬已成为海市蜃楼,……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得不开始更清醒地观察现实,剖析现实,批判现实…”②即使谈到文学思潮自身的原因,其着眼点还是在于指出五四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所承继的欧洲近代浪漫主义本身是资产阶级走向衰落腐朽时期的精神产物,对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需要并不十分切合。八十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转向浪漫主义思潮的倡扬者与弄潮儿们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等内在与深层因素的探讨,有的论者在分析浪漫主义思潮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个性解放为什么会逐渐淡化时,就尖锐而独到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的群体意识对作者思维方式的制约,以及家族社会中成长的中国作家害怕孤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第二在明确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功能时观察视角由纯粹的政治功利视角扩展到了艺术与文化发展自律性的本体视角。在新时期初始,论者大都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密切关系出发,指出在二十年代末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进入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斗争阶段,集体主义是革命斗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实事求是是革命斗争取胜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方面的保证,所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鼓吹个性主义,弘扬理想与扩张想象,在反封建道德与美学原则方面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沿着这种思络推衍过去,浪漫主义文学的消逝就不仅具有了合理性,而且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近来一些学者则从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自身建构以及艺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本体功能着眼,指出浪漫主义文学的早夭对新文学的发展实在是一大损失。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学术研究在突破一些理论束缚上所做的努力,对我们检讨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有关论述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2

  理论研究的深入不能说对现代文学史编著完全没有影响。在建国初期出现的几部文学史专著中,提到浪漫主义文学时,似乎都有点轻描淡写,除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之外,象郁达夫、田汉、冯至、冯沅君、庐隐以及沉钟、浅草、后期创造社诸君与浪漫派渊源甚深的创作,不是被忽略不记,便是被当作现实主义的作品来分析它们对社会之批判,对人生问题之探索。甚至对郭沫若的创作风格也有持异议者,如丁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认为:“过去都认为郭沫若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郭沫若作品中是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他生长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他的浪漫主义就和西欧资本主义文艺中的那种消极的浪漫主义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充满了狂热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般的浪漫主义所没有的。这种精神是根源于中国现实社会的,是从现实出发并反映了现实的,因而他的作品虽然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基本精神还是现实主义的。”经过这样一番描述,郭沫若便成了一位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了。在新时期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中,象这样用现实主义去大量侵吞浪漫主义文学版图的现象基本上得到纠正,浪漫主义作家被比较恰当地归属于浪漫主义流派中去。人们在阐述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影响与成就时,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小心翼翼,在总结浪漫主义文学的贡献时,也不再只是局限于一部《女神》,小说、戏剧等文体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也开始为人所注意。尤其是有些文学史家的视野相当开阔,突破了过去文学史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就事论事的做法,不仅把这一浪漫主义思潮置放到整个世界的近代文学思潮中加以考察,而且力图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性质、历史地位等问题作出理论上的界定。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对以创造社为主体的现代浪漫派小说的兴衰流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以“新浪漫主义”这一概念来概括创造社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学术界对浪漫主义思潮认识的深入。

  认识的趋向深入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文学史著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描述有一些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迄今仍然或明显或潜在地支配和影响着著述者,甚至也包括不少在文学史编著之外的专门性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思维定势有的源远流长,早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坛大反浪漫主义时就已经产生,有的形成于建国初期某些著名文学史家对浪漫主义文学所作出的解释。几十年来,在这些思维定势的导引下,虽然浪漫主义的版图可能有所扩大,浪漫文学的历史地位可能有所提高,浪漫主义思潮的美学原则可以部分地恢复名誉,浪漫主义作品的具体分析可能更为深入细致,但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归结到一个当然的文学史结论上去,即现代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这个结论毋庸置疑是正确的,符合三十年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人类艺术史上唯一能与现实主义并肩比立的思潮,它除了变格为一种创作方法经现实主义输入新鲜血液之外,是否还会有自己独立的人类精神史价值?浪漫主义的兴衰更替,除了为现实主义的胜利作出注脚之外,它是否还会有自己独特地发展规律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在已经形成的文学史思维定势面前,这些问题是不可能被回答的。所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史上的面貌的真正改观,仅有一些具体问题的深入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检讨和重新估定那些思维定势的作用。在此我们列举三条,以供思考。

  一是黑格尔式的正反合三阶段论。这种立论在蔡仪的《新文学史讲话》中表现得最为典型。蔡仪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新文学运动之初主要是现实主义,因为资产阶级是微弱而软弱的,对于前途没有光辉理想与坚强信心,不可能发生浪漫主义运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觉醒之初,由于他们日趋零落的社会生活,对现实认识得比较清楚与深刻;而参加运动的无产阶级本身具有实事求是精神,因而新文学运动开始就先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但这时的现实主义由于过于注重客观与忠实的观察,在本质上属于旧写实主义。五四时代以后,新文学阵营的分化,使其只剩下了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普遍感到苦闷,一部分偏重深沉理智的作家仍坚持用写实主义考察这苦闷的踪迹,另一部分偏重热情与感性的作家则要求突破这苦闷的陷井,于是出现了浪漫主义。它的出现以其热情大胆和主观渲泄构成对前期写实主义的客观性质的反动,同时,又以其冲决黑暗、抗议社会、批判人生、讴歌理想的革命精神与写实主义形成互补。到了二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诞生,这一方法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态度,扬弃了它的纯客观的观察态度与灰色的描写格调;继承了浪漫主义表现理想、憧憬未来的革命精神,又扬弃了它的空泛虚幻。现实主义为正题,浪漫主义为反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合题,是对这二者的更高意义上的扬弃与综合,整个新文学创作方法就是走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和客观的现实主义的逐渐改正而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蔡仪以治美学著名,从其思维方式与推论逻辑中无疑可见黑格尔辩证法的幽灵。不过,黑格尔的合题是在双重扬弃之后产生的新的事物,它既不同于正题,也不同于反题。而在蔡仪的合题中,虽然也是双重扬弃,但实质上是正题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吞并了反题。这是因为黑格尔的推动正反合这个历史过程的终极理念是一个未知物,也就是上帝的看不见的手,而蔡仪的正反合思维过程的预设前提却是很明确的,即就是文学的现实主义正宗论。这一思维定势有其辩证之处,它确立现实主义的正宗地位,却并不完全否定或排斥浪漫主义的历史作用,因而其影响力也就尤其深远与潜在。

  二是缘木求鱼似的向浪漫派文学寻求现实主义因素。象丁易那样干脆把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说成是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当然只是个别的极端例子,但是,煞费苦心地为那些后来成为革命作家或进步作家的浪漫派们辩白则是十分普遍的,几乎迄今尚没有哪一部文学史著能够真正摆脱这一思维定势。这一定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文学史家在述介浪漫派的文学主张时,只要主张倡导者后来气节很好,品行俱佳,那么,文学史家们便会急急忙忙地声称,在他们的浪漫派主张中包含着现实主义的因素,它们的基本精神是与现实主义相通的,如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谈到关于创造社的历史地位要弄清的三个问题,其中有两个即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创造社既主张艺术本身无所谓目的,但同时又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等等。另一方面,在分析浪漫派作家作品时,文学史家往往把主要视线放到从作品中去挖掘作品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如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就明确肯定,“创造社的作品也大都是植根于现实人生的,无论是郭沫若的诗,郁达夫的小说,都显示出他们对于时代与社会的热烈关切,对于旧社会的不同的程度的愤怒和反抗”。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编著者在论述郁达夫的创作时只选择了《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与《薄奠》三篇作品。而谈《沉沦》重点在指出作品中的反帝爱国热情,对主人公那冰凉彻骨的孤独言之甚约。谈《春风沉醉的晚上》重点在揭示作者对阶级对立的认识与对劳动者的同情,而对作者的“情欲净化”主题避而不谈。浪漫主义并非虚无主义,也不是遁世主义。浪漫主义作家的主观感情,个人理想,乃至他们的乌托邦似的梦幻,都是与现实社会有着或紧密或松散,或切近或疏远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浪漫主义,研究者如果执意要从中寻求对社会现实的折射或反映,都不会空手而归的。因而文学史家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其侧重点不是浪漫主义者眼中的现实本身,而是浪漫主义者用何种独特的方式去表现或折射现实(包括物质的现实性与精神的现实性)。文学史家舍弃后者而执著前者,无异于缘木求鱼,难得切中肯綮。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其心理症结还是现实主义正宗论,似乎只要证明了浪漫主义者也关注现实,表现现实,这个浪漫主义也就是进步的革命的了。

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作品一开始,巴黎群众热烈欢度愚人节和主显节。人们举起火炬,吹着发出奇奇怪怪声音的乐器,抬着刚评选出来的“愚人之王”——圣母院的敲钟人、丑八怪伽西莫多游行取乐。这时走来了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她牵着小山羊跳着优美动人的异国舞蹈。在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中,混杂着巴黎圣母院的罗森副主教和神父克洛德的阴沉的声音:“这里头有邪法!”“这是亵渎神圣的!”他却为爱斯梅拉达的美貌所倾倒,妄图占为已有。于是指使养子、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黑夜拦路劫持。姑娘高声呼救,被王家侍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她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外表英武的军官。伽西莫多被捕后判处当众受鞭笞,在烈日下又热、又渴、又疼痛,高喊要水喝。市民报以谩骂和戏弄,爱斯梅拉达却以德报怨,给他水喝,使可怜的敲钟人感动得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不久,加罗德发现爱斯梅拉达另有所爱,便转爱为恨,躲藏在姑娘和弗比斯幽会的旅店,伺机刺伤情敌弗比斯,并勾结法庭,反诬爱斯梅拉达勾结妖僧用魔法谋杀军官。她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拳打刽子手,把吉普赛姑娘抱进军警不能随便进去抓人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内保护起来。国王路易十一决定派兵捉拿,下令在三天内把她绞死。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们闻讯后,黑夜围攻圣母院,营救自己的姊妹。克洛德趁混乱之际,用诡计劫出爱斯梅拉达,把她带到绞架前,威逼她作出抉择:或是上绞架,或是屈从他。克洛德遭到拒绝,即把她交给追捕的官兵,然后回到圣母院顶楼,对着脖子上套着绞索的爱斯梅拉达发出魔鬼般的狞笑。加西莫多义愤填膺,把他从顶楼推下活活摔死,自己也赶到坟窟,抱着吉普赛姑娘的尸体而死去。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揭露了封建教会的黑暗、专制政权的残暴;谴责了神父、法官、国王的伪善和凶残;赞扬了下层平民的正直善良和反抗精神。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加罗德,是个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肮脏,毒如蛇蝎的伪君子。表面上,他笃信宗教,清心寡欲,远离女性,厌弃一切物质享受和生活乐趣,骨子里,却自私,贪色,阴险,冷酷。他象幽灵一样出现于圣母院内外,蓄意策划维护宗教秩序、压制人民反抗的阴谋诡计。他一方面咒骂吉普赛女人下流、堕落,一方面却*欲熏心,妄图霸占爱斯梅拉达。为此,他施展了种种卑劣伎俩:派人劫持,暗刺情敌,诬陷少女。在监狱中,在圣母院里,在绞刑架前,更是或以死亡相威胁,或以眼泪和甜言蜜语相诱惑。当软硬兼施均告失败后,他狠毒地勾结官府处死了这个善良少女。害人者必害已。加罗德招致粉身碎骨的下场,正表明了作者对这个教会代表人物的深恶痛绝。

  小说通过审判伽西莫多抢劫女郎案的场面,勾划了一幕聋子审聋子的滑稽剧,辛辣地讽刺了聋子法官假装不聋,胡乱审案的丑态和司法制度的腐败。而对爱斯梅拉达的“谋杀”案件的审判,更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平民的公开迫害。无辜的少女被指控为杀人犯在法庭受审,真正的凶手加罗德却高坐在审判席上;法官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女郎身上,用严刑逼供迫使她承认“合谋杀人”而判处死刑。作者愤怒地借诗人甘果瓦之口,把法院开庭称为“法官们吃人肉”。

  雨果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在揭露封建王朝上层社会人士丑恶的同时,还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流浪汉聚居的乞丐王国,描绘和赞扬了下层平民的高尚品德。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美丽可爱,纯洁善良。当诗人甘果瓦深夜误入流浪汉聚居区即将被绞死的时候,她公开宣称愿意和诗人结婚,做他名义上的妻子,救出了他的生命。爱斯梅拉达热情天真,品格坚贞,一旦爱上法比队长,认为爱情“是两人合而为一。那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成一个天使。那就是天堂。”因此她始终保持炽烈的爱情,从不怀疑这个军官会遗弃她。面对着加罗德的威胁和诱惑,她坚贞不渝,宁死不屈,表现了吉普赛姑娘的高尚情操。

  对于其他下层平民,作者也饱含深切同情,予以热情赞扬。敲钟人加西莫多心地善良,感情纯正,爱憎分明;流浪汉、乞丐们互助友爱,勇于斗争,公开蔑视神权、政权,聚众攻打反动堡垒巴黎圣母院。正由于雨果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因此作品始终保持乐观的气氛,昂扬的格调,即使在小说结尾流浪汉大军遭镇压,吉普赛姑娘被处死的情况下,仍然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气氛。当然,小说也宣扬了用博爱、仁慈来改造人性的唯心主义思想。

1789年,法国大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波旁王朝)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由小资产阶级掌权的,小资产阶级指农民、商人 …… 等,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依靠剥削和压迫来获取利益。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资产阶级推翻了小资产阶级,展开了垄断和完全的压迫。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了1799年,当时已经有很多拥护者的拿破仑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由家族高贵与否来决定地位的状况,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拿破仑后期野心增强,不断扩张,国内外均有战争。

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人们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了,到拿破仑统治后期,自由的观念空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由此,浪漫主义就产生了。

    1最初源于中世纪的罗曼斯。

    2后来在堂吉诃德针对骑士制度所写的一部小说中有所体现。

    3正式确立 “ 浪漫主义 ” 这个术语,是在卢梭的《孤独的散步者》这首诗中。

“ 浪漫主义” 实际上就是政治上的 “ 自由主义”,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漫即自由。

当时 “ 自由主义 ” 的口号是:个人独立,极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作有:康德《天才与灵感论》,费希特《个人主义论》,黑格尔《自然的艺术》以及谢林《自然哲学》。

哲学为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思想的解放,才导致了浪漫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

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他们所提倡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十分投合浪漫主义者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特殊心态,因而推动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强调主观情感,崇尚自我,表现自我,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 补充:中西诗歌有“我”与“无我”的比较,中国古典诗歌由于集体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没有主语的,但西方就很擅长抒发自我,喜欢直接用“我”“你”这样的称谓来作主语。

    2追求自由。

    3热爱自然。

    4崇尚中古风(中世纪民间文学)。

由于“浪漫主义”是政治“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所以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气,而不是简单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初选,打破了17世纪以来尊重权威(指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现象。

19世纪的世纪病,是指忧郁、孤独等症状,用于文学中,就成了浪漫主义。

本篇文章是我本次听课后写下的总结,老师讲的知识点比较杂,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梳理得很清楚,所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首先,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派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详见文末链接《哥哥姐姐两个,住在坟里》)。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感情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和18世纪感伤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的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英国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点话题。

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强调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在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序言)。这样,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高建群,1954年出生,祖籍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最后的骑士”,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主要作品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大顺店》《胡马北风大漠传》《大平原》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行销超过100万册,他与陈忠实、贾平凹并称为“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2011年,根据《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在央视播出,之后又在多家卫视热播。2012年,长篇小说《大平原》获中宣部“五个一”优秀图书奖。

  高建群,1954年出生,祖籍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最后的骑士”,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主要作品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大顺店》《胡马北风大漠传》《大平原》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行销超过100万册,他与陈忠实、贾平凹并称为“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2011年,根据《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在央视播出,之后又在多家卫视热播。2012年,长篇小说《大平原》获中宣部“五个一”优秀图书奖。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她也曾是音乐巨匠肖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细腻。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此外,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的《海华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 象。

1在情感方面,为了不少的作品传达了作家在现代文明与古朴遗风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对古老文化和蛮荒的大自然持有的眷恋和向往之情。这种强烈的情感是作家敏感与原始的,自然的,质朴的,粗犷的,野性的美,往往把它们置于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加以肯定,讴歌,赞颂,并在不同程度上富裕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2在取材方面,作家们背向现实,面对过去,芭比出身想远离通都大邑,远离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荒原野沼,深山老林,草滩戈壁,长河大海,写“太古之名”的人名风物、礼仪风俗、神话传奇、趣闻野史,写自己被岁月销蚀了的童年、青春、爱情、理想,乃至与野兽禽鱼、林木传石的纯朴感情和可解人意的灵性。

3在艺术表现方面,这些作品常常将浓郁的抒情、离奇的故事、强烈的个性、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邃的意境、隐奥的象征交织成瑰伟奇谲、色彩斑斓、情思斐然的艺术画面,或以悲怆、崇高、雄浑、粗放的阳刚之美,或以恬然、清幽、纤巧的阴柔之美给人以心灵的冲击或滋润。

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时间从18世纪末延续到美国内战爆发。从华盛顿欧文的《随笔》的发表为开端,以惠特曼的《草叶集》结束,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伟大兴盛时期,它又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作为一种文化遗传的美国清教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是惹人注目的。其中一种现象就是美国的浪漫派作家跟他们的英国同行比起来更容易在道德上说教。

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新英格兰先验论。基本地讲,先验论在哲学上被定义为:“对人们直觉认识真理能力的认识,或对人们超越感官达到而得到知识的能力的认识”。爱默生在一次演说中讲到:“最终神圣的只有你思想的完整。”伴随先验论的其他概念包括自然崇高的思想和个人神圣因而自立更生的思想。

而加尔文派原罪观点和邪恶神秘的先导等则成了霍桑,麦尔维尔等浪漫派作家作品中的标志。

浪漫派作家在对人的天性上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对爱默生这样的先验论者来说,人在自然中是神圣的,因此永远是可完善的,但对霍桑和麦尔维尔来说,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人,因此道德的鼓励对人类天性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霍桑在《红字》中所表现的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8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