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发展中的芭蕾舞

少儿舞蹈:发展中的芭蕾舞,第1张

芭蕾(Ballet)一词,源自意大利文Ballare,意思就是跳舞。它是欧洲古典舞蹈的一种形式,嗣后即专指“足尖舞”,又成为“舞剧”的同义语。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以这种舞蹈来叙述表演故事,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剧场演出形式。1772年,查理·狄德罗(CharlesDidelot)在法国出版的百科全书中说:“芭蕾系用跳舞解释行动·…特别要求剧场性的赏心悦目·…”另一种十八世纪的概念是“舞蹈编导把舞台当画布表达思想感情.选择音乐、布景、服装当颜色,编导即画家”。帕鲁金尼(Perugini)更详细地叙述说:“芭蕾是由一位编导,运用连带哑剧的一系列独舞和群众.附加音乐和布景.去表现一种诗情画意,或一连串概念.或一个故事化的情节。”芭蕾这种舞蹈形式一直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完整的舞剧艺术。芭蕾(Ballet)一词,也就成了泛指欧洲的古典舞剧,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芭蕾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舞从五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为我国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爱。当时,北京舞蹈学校师生曾排练、演出了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原来叫《关不住的女儿》),它是情节芭蕾中最古老的保留剧目,于十八世纪后半叶(一七八六年七月一日)在法国波尔多首次演出。该剧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成功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反对封建,争取婚姻自由。从而,为源起于贵族娱乐活动的宫廷芭蕾在表现题材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现实主义情节舞剧的典范。整整二百年后的今天(一九八六年二月),瑞典芭塞尔芭蕾舞团在北京又上演了《无益的谨慎》。它以醇美的喜剧风格,灵巧多变的舞蹈表演和娴熟的舞蹈技巧吸引着观众。《无益的谨慎》在我国的排练和演出,对我国舞剧事业的创作和发展影响极大。特别是民族舞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蒸蒸日上。三十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创作演作了大、中、小型舞剧二百多部。一九年八月,我国舞蹈家根据**《红色娘子军》,改编上演了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同年,上海芭蕾舞剧团又改编演出了《白毛女》。从此,芭蕾舞剧通过反映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赢得了广大观众。

 但凡情节舞剧都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简炼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富于极大表现力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丰富多彩的群舞编织而成。这里无须再作更多的介绍和分析,大家便可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八三二年三月十二日),在巴黎首演了《仙女》,而被认为是开拓浪漫主义舞剧新时代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这部舞剧取材于苏格兰农村的民间传说,在舞蹈上,成功地使用了足尖。从此,“足尖”也就成了芭蕾女演员不可缺少的技巧之一,凡提到芭蕾,人们便把足尖鞋与它连在一起,在日常用语上,足尖鞋就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人们通称芭蕾的浪漫主义时代,就是指芭蕾反映了人们对美的向往的时代。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恋爱故事等题材(如仙女、妖精……),都是幻想的产物,用舞蹈来描绘这些难以捉摸的形象,象征了人间的爱情和希望。在《仙女》的启示下,这一轰动时代的主题,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甚至影响到今天。,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欧洲民间传说,相继占据了芭蕾舞台,出现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结晶”的《吉赛尔》(一八四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首演)和今天简直成了芭蕾舞的同义语的《天鹅湖》(一八七七年三月四日在莫斯科首演)等上百部作品。人们把这种表现“人类及其影子、现实和幻想、可能与绝对不可能”之间的题材的芭蕾,称为浪漫主义舞剧。

 《吉赛尔》是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一七九七——一八五六)的《德国冬日的故事》。它曾被誉为“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芭蕾。《夭鹅湖》是取材于中世纪民间童话。它们都表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上.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都达到了完美一致的高峰.延传至今,盛演不衰,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手势、面部表情、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以集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内容的一种戏剧形式。

 从广义上讲,我们泛指舞蹈艺术,是包括着舞剧这一艺术品种在内的。但是,从狭义谈及舞蹈欣赏时,我们指的是不包括舞剧在内的舞蹈作品。舞剧,在它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已发展为‘种独立的舞台艺术,因此,我们才专辟栏目探讨它的欣赏价值。

 由于受世界舞剧艺术的影响,舞剧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三十多年来,曾陆续演出了一些外国保留的大型剧目。如《巴黎圣母院》、《唐·吉柯德》、《海侠》、《天鹅湖》、《葛蓓莉亚》等;与此同时,我国舞蹈家除创演了反映中国人民斗争生活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外,还创演了《草原儿女》、《沂蒙颂》、《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阿Q正传》、《雷雨》、《黛玉之死》、《魂》、《天鹅情》等。特别是在一九五九年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鱼美人》,是综合了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以猎人与鱼美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舞剧作品,后来又以足尖舞的形式改编成芭蕾舞剧。其精彩舞段,有双人舞《猎人与蛇》和群舞《珊瑚舞》。多年来,这些舞段经常作为独立的舞蹈作品活跃于舞台。同时,我国的舞蹈家也创演了一批反映国外生活的舞剧《西班牙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阿里巴巴四十大盔》等。

 近年来,原来在西方势不两立的芭蕾舞与现代舞,由于相互取长补短而都有新的发展。芭蕾舞吸取借鉴现代舞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而得以出新,称为ModernBallet(现代芭蕾),而现代舞也吸取借鉴芭蕾舞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以丰富自己,称为ModernDance(现代舞蹈)。目前在西方,现代舞想极力去影响芭蕾舞,因此,在芭蕾舞中就出现了“现代芭蕾”和“古典芭蕾”之分。

 西德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奥涅金》,较好地吸收了现代舞的某些技法,因此,这个舞剧从结构到人物的塑造都有所创新,使我们感到更加深切而富有真实感,比以往的古典芭蕾显得更为新颖、庄重而严谨。在舞剧结构上,可以看到它是以“舞”为手段,以“剧”为目的;而古典主义的舞剧则偏重于以“舞”为目的,以“剧”为手段。如《唐·吉柯德》、《海侠》等舞剧中就安排了一些不必要的“插入性”舞蹈,游离于人物,游离于内容。

 伦敦节日芭蕾舞团演出的《青春》和波士顿芭蕾舞团演出的《奥瑞利》(意即圣像头上的光环).则是现代舞结合芭蕾舞某些技法的产物。前者应用了芭蕾的足尖舞;后者运用了芭蕾舞擅长表现和谐与欢乐的因素。象所有现代舞的作品一样,《青春》和《奥瑞利》强调的是编导者个人的感受,.要求观众的仅仅是“共同体验的交流”。听到音乐,看罢舞蹈,我们从《青春》里感受到的似乎是人在青年时期的情绪和不安;从《奥瑞利》中感受到的似乎是十八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和谐与欢乐的向往。而这一点也仅仅是从节目单中了解到的一星半点。当然舞剧演出的节目单,是帮助我们欣赏舞剧艺术的重要媒介。

一部舞剧作品,首先要使人看懂,才能使欣赏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否则,就谈不到欣赏,找不到知音,其作品未必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品。正象鲁迅所批评的:“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历史是无情的,一些作品将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消声匿迹,而一些艺术佳品不仅要载入艺术史册,还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为人民所反复欣赏。

 我国的芭蕾舞剧艺术正在蓬勃发展中,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沈阳先后建立了芭蕾舞剧团,也涌现了不少在国际上获得荣誉的优秀演员。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将有利于培养我们对芭蕾舞剧的感情,进而更便于欣赏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艺术

适合民族舞或芭蕾舞。孩子还比较小,只能是先去培养一点艺术气质,对小孩学舞不用急于求成,慢慢练就行,还有非常充分到时间练基础,所以去练习民舞或芭蕾比较好,这要视你周边的环境,比如师资和距离很重要,跟着一个好老师,训练起来要事半功倍,另外孩子太小,肯定要经常接送,也不要选太远的培训班。这个年龄的小孩如果是女孩也有学习拉丁或爵士等,个人感觉这几种舞蹈还是长大一点学习比较好。

这是体育舞蹈:国标舞,全称是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是竞技体育的一项,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 摩登舞中包括五种舞蹈,分别是: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 拉丁舞也包括五种舞蹈,分别是:伦巴(RUMBA),恰恰恰(CHA CHA CHA),牛仔(JIVE),桑巴(SUMBA)和斗牛总的来说拉丁舞包括Salsa、Merengue、Cumbia、Bachata、Chacha、Samba、Lambada等。而其中最出名也为大多数人所喜爱的Salsa起源于古巴,古巴Salsa来源于曼波,曼波是20世纪40年代—60年代非常流行的舞蹈,恰恰是他的一个变种。古巴风格salsa源于街头,人们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自由派对,空气中弥漫着欢乐和喜悦。现流行欧美和世界的salsa是美国纽约salsa。美国纽约salsa和古巴salsa有本质不同,纽约salsa是一小节4拍,跳3步,第4拍停顿不跳,特点是欢快热烈,舞蹈动作花样繁多,变化快,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表演性。全身心投入,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纽约跳法目前是主要跳法。古巴salsa,古巴跳法每小节4拍跳4步,第4拍点地,特点风趣和自娱自乐成分较多,比较而言,纽约三步跳法更激情更有魅力和更富有活力。 至于Merengue则起源于多米尼加,每小节2拍,随着髋关节左右依次摆动,循环往返加上手的不断变化,极富浪漫、性感和魅力。 具体介绍拉丁国标舞的话,则是:伦巴舞(rumba),起源于古巴,音乐为4/4拍,速度每分钟27小节左右。伦巴舞的特点是: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摆。古巴人习惯头顶东西行走,以胯步向两侧的扭动来调节步伐,保持身体平衡。伦巴的舞步秉承了这一特点。原始的舞蹈风格,融进现代的情调。动作舒展,缠绵妩媚,舞姿抒情,浪漫优美。配上缠绵委婉的音乐,使舞蹈充满浪漫情调。 恰恰恰(cha cha cha),起源于墨西哥,音乐为4/4拍,速度每分钟31小节左右。恰恰恰,音乐有趣,节奏感强,舞态花俏,舞步利落紧凑,在全世界广流行! 桑巴舞(samba),起源于巴西,音乐为4/4或2/4拍,速度每分钟51小节左右。桑巴舞,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深受人们的钟爱! 斗牛舞(pase doble),起源于法国,发展于西班牙,它的音乐为2/4拍,速度每分钟62小节左右。斗牛舞音乐雄壮、舞态豪放、步伐强悍振奋,是人们对它情有独钟的原因。 牛仔舞(jive),起源于美国,是由一种叫“吉特巴”的舞蹈发展而来,牛仔舞剔除了“吉特巴” 中所有的难度动作,增加了一些技巧。最早对牛仔舞的记载是由伦敦舞蹈教师 Victor Silvester于1944年在欧洲出版的一本介绍牛仔舞的书。波普,摇滚,美国摇摆舞都对牛仔舞有着一定的影响。 牛仔舞是一种节奏快,耗体力的舞。在比赛中牛仔舞之所以被安排在最后跳是因为选手们必须让观众觉得,在跳了前四个舞之后他们仍不觉得累,还能 很投入地迎接新的挑战。 它流行于美国南部。牛仔舞手脚的关节放松、自由地舞蹈,身体自然晃动,脚步轻松地踏着,且不断地与舞伴换位,转圈旋转。其音乐节拍为4/4拍,速度每分钟43小节左右。 也正是因为它的音乐欢快、舞态风趣、步伐活泼轻盈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最后,关于拉丁舞的服装要求因为它的特点是休闲、浪漫、随意,所以穿着时注意款式、风格和花样与拉丁舞吻合,穿着时主要体现出随意和得体,配上鞋的颜色和大小注意整体的协调和吻合。 拉丁舞的五项舞蹈各有风格,桑巴的激情,恰恰的活泼,伦巴的婀娜,斗牛的强劲,牛仔的逗趣。风格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内涵的把握。 在于对音乐的理解,更主要是音乐的旋律。作到学舞,练舞,走舞,跑舞,跳舞。而跳舞是舞者的最高境界。我们大家都知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者通过肢体表现流动的音符,才是舞蹈的最高境界。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东方人在跳拉丁舞时常常带有含蓄,羞怯,不敢用身体去表达甚至于不敢用眼睛去交流。所以,多一些了解西方文化对跳出“有味道的拉丁舞”很有帮助。 舞伴之间的平衡,用力的平衡,重心的平衡,六维空间:上下,左右,前后。总之,平衡无处不在,平衡贯穿舞蹈的始终 拉丁舞包括恰恰、伦巴、桑巴、斗牛和牛仔舞;他们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初期在英国被规范和发展并很快在许多国家流行起来;当时以社交、娱乐的形式在社交场所的酒吧非常盛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也非常流行。后来,经过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统一规范使其成为一种国际赛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比较有名的赛事有英国“黑池”舞蹈节(78界)、英国UK国际锦标赛(51界)、英国国际公开赛、德国世界舞蹈运动锦标赛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1986年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杯”国际标准舞锦标赛,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体育舞蹈锦标赛。我省从1988年开始由省舞蹈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标舞活动。如今每年都有多项赛事,参赛队伍每年都在壮大;爱好者也非常之多。露天的广场、休闲的社区、时尚的健身房到处都可以见到拉丁舞者的身影。尤其是少儿拉丁舞近几年发展迅猛。 作为体育舞蹈,拉丁舞最早起源于非洲,由那里的移民带入拉美并与当地的土风舞相互影响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常常见到的恰恰、伦巴、牛仔、桑巴、斗牛等新的舞种。 拉丁舞是以运动肩部、腹部、腰部、臀部为主的一种舞蹈艺术。参加运动的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背阔肌等上百块肌肉。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许多科研人员对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作用做过研究,平均每跳一曲拉丁舞,腰部的扭转有160—180次,女子的最高心率可达197次/分钟,男子的最高心率可达210次/分钟。大约能量代谢为8.5以上,相当于运动员完成一个800米的热能消耗量,大于网球和羽毛球的热能消耗。减脂效果可想而知。 拉丁舞中最具代表的舞蹈是伦巴,它被誉为“拉丁之魂”。学习拉丁舞的人,一般会把伦巴作为入门的第一支舞来学习。伦巴是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舞蹈,所以它的音乐较为柔美和缠绵,动作上能使女伴充分展现女性的柔媚和胯部、臀部的曲线美。男女伴之间若即若离,十分优美。而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恰恰则起源于墨西哥,虽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

这篇关于少儿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的小知识,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

 5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的工作。体现在舞蹈领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以其精华展现于舞台;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舞蹈艺术。

 各民族自然传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艺性较强的,在传衍过程中其基本风格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艺人身上,他(她)们大都是农民,堪称民间舞蹈家,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忍饥挨饿、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抢救遗产”也是对身怀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的拯救,他们自身和他们的艺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这一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觉沿着《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地对于那些,看似“粗糙”却是“最生动”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搜集、整理,本着“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华”——选取人民性的审美特质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

 在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在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时代气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世界舞坛所瞩目。

 前面已经提及的如: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领时代风骚之佳作,象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年,编导:金明(1927——)等,编曲:程云,首演者: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茹。一队男女青年,高举着“火把”跳着欢快的秧歌,“火把”变成了红色的长绸——如火龙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 “火龙”交相辉映,洋溢着青春活力。

 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帆”为基础,选取了“燃烧的火把”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着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声。1950年该舞第一次进京演出,轰动首都。次年,入选参加第xx届“世青节”获金质奖。半个世纪以来,演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之火的象征”。

在搜集、整理传统民族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舞台精品确实不少。政府为交流经验、繁荣创作,定期举办文艺会演。饱经忧患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在舞台上展演自己的舞蹈而自豪。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地区或民族,生活中自然传衍的舞蹈濒临绝境。面对新的时代,他们也渴望以舞蹈来表达心声,树立自己民族的形象。

 他们甚至向专业舞人提出:“为我们设计一个舞蹈吧!”《快乐的罗嗦》、 《草笠舞》正是在这样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

 《快乐的罗嗦》(群舞),首演于1959年,编导:冷茂弘(1938——)作曲:杨玉生,首演者: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冷茂弘等。“罗嗦”系彝族之意(是译音),1949年以前,聚居于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云南及其他西南省份亦有另外支系)还保持着奴隶制度。解放军进山后,彻底废除奴隶制度,发展生产,新生活蒸蒸日上。冷茂弘亲眼目睹了凉山巨变,虽身为汉族,他对彝族获得解放的欢乐感同身受——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作者选取了彝族祭祀仪式中一些动态特征——“ 拐脚步”、“荡裙”……确立起该舞的基本风格,那贯穿全舞的手、脚超常化的快速摆动,则是“罗嗦”们自由心灵的具象化。舞蹈和着单纯而独特的彝族曲调,以彝族特有的方式呼叫着,表现出一个挣脱锁链的民族,发自内心的狂喜!这个舞蹈从凉山跳遍全国,在世界各地演出均受到欢迎。

 《草笠舞》(女子群舞),首演于1960年,编导陈翘;(女,1938——)作曲:李超然,首演者:海南黎族自治州歌舞团,韩爱桃等。黎族姑娘喜编草笠,它不仅供田间劳作中遮阳、挡雨,那也是姑娘们美的饰物。朝阳照耀下,姑娘们迈着轻快的步伐去下田,头带着草笠——好似茫茫天地间飘荡着片片荷叶;晚霞掩映下,姑娘们沿着田梗走来,挂在腰旁的草笠又如一行行滚动的车轮;草笠随着她们劳动的身影,流动着,跳跃着——组成了一幅特色浓郁的“工艺画”……陈翘的艺术青春是在黎族聚居的海南岛度过的,她熟悉他们的民族习性和表达感情的方式。

 她从生活中提炼的动作:手插腰,微出胯,顺拐式的步态与摆手以及相互梳理帽穗、织带的细节……无不表现出黎族姑娘特有的美,贯穿《草笠舞》的潜台词是:瞧,我们多漂亮!这个作品曾获1961“世青节”金质奖;它与《快乐的罗嗦》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上述的各民族舞蹈,代表着这一时期数量的“情绪舞”——短小精炼,无复杂情节,以比、兴手法状物抒情。无论是在传统民间舞蹈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亦或是专业舞人精心设计的,都突出民族风格——力求体现不同民族的审美特质。

生活的丰富多彩,造就了舞蹈题材、体裁、风格、式样的多样化,这一时期,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汇——不强调特定风格,更直接地反映生活的作品也不少。如军事题材的舞蹈作品中,双人舞《艰苦岁月》,给人们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这个作品首演于1961年,编导:周醒(1934——1988)、彭尔立(1936 ——);作曲彦克、周方,首演者: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朱国琳、廖骏翔。编导者从同名雕塑中获得了灵感,或者说,舞蹈是这座雕塑的“动态化”呈现:长征路上的老战士与小战士,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跋涉。

 小战士几尽昏厥,老战士吹起竹笛,激昂、优美的音乐唤起了战士对未来的向往,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着,向着既定的目标不屈不挠地前进。《艰苦岁月》以它独特的创意,凝炼的结构,感人的细节,鲜明的舞蹈形象,呈现出战斗中的浪漫情怀。它注重的不是解释事件,而是表现人物感情的升华。

 以上列举的都是50-60年代中期的代表性舞目,经受了长期的社会的选择,得以流传至今。这些作品的编导和领衔首演者,是新中国第一代舞人中的佼佼者,他(她)们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自觉地追求—— 艺术个性与民族气派、时代精神的交融。

 经过“文化”(1966——1976)的10年浩劫,倍受摧残的舞蹈艺术得到了复苏,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进入了新时期。在这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意识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文艺思潮上,比较集中的体现于围绕着对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反思,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评估。不同观点在各个领域里的公开论争,反映出文化人思想的空前活跃,体现了在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号召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进一步弘扬。这种进步是深刻的、全面的,对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前的舞蹈,基本上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总体模式——时代印迹。宥于当时的思想观念,创作者似乎很怕自己的作品,距离生活原型或原生形态的民间舞蹈太“远”,对题材、体裁的选择以及舞蹈动作的加工,一般持慎重态度并偏于趋同性。因此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

 文艺复苏后的广大舞人,跃跃欲试,尽管在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方面相互存在着各种差异,却无例外地反映出强烈的创新意识——渴望对过去惯用的手法和固有模式——哪怕是“成功经验”,予以突破。在回顾、反思中,经历了困惑、探索甚至是孕育的阵痛后,先后涌现出一批新意盎然,令人瞩目的作品。

 成长于50年代的舞蹈编导,再创佳绩,其中黄少淑(女,1938——)、房进激(1931——)伉俪合作的《小溪、江河、大海》,则更具突破性。这个女子群舞,首演于1986年,作曲:焦爽,首演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张晓庆、李茵茵等。一群着水色长裙,身披透明薄纱的少女,似滴滴晶莹的“水珠”,以细碎、流畅的舞步逶迤连绵地运动着,舞姿幻化成江河泛起的波涛,细浪起伏不断。少女挥舞着裙、纱,以大幅度的奔腾跳跃,形象地展现了奔流不息的浩荡江河滚滚向前……舞蹈营造出山涧小溪流聚成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揭示着人类亘古不变的规律。

 像这样体现出浓重的生命意识的舞蹈,新生代的编导也佳作迭出。

 如:《奔腾》(男子群舞),1986年首演,编导:马跃(回族,1945——)作曲:季承、晓藕等,首演者: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姜铁红领衔。舞蹈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

 其中,“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黄河大河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洗星海的不朽之作,这部作品和以它为基础创作的的同名《黄河钢琴协奏曲》,都被确认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舞蹈编导选用经典乐曲编舞,是极富挑战性的新尝试。苏时进(19——)、尉迟建明(1935——)80年创作的男子群舞《黄河魂》(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首演)率先向此目标进击,他们的成功实践对于舞蹈创作题材、表现手法的开掘均具有开拓意义。

上酷狗找,那里歌比较多不知道你喜欢哪一类的,暂时给你推荐几首:1:稍息立正站好2:校园的早晨3:放学歌4:bingo(韩语的)不过挺好听的5:浪漫樱花你也可以找点流行歌曲,个人觉得,英文的一些儿童歌曲,也可以。只是不知道你给几年级用,如果是低年级,你可以找一点可爱一点的,要是高年级,就可以找一点现代一点的。实在不满意,也可以去新华书店,音像区,去选一些健身操的碟片或是磁带,上面应该都是比较新的曲子。

一 ,舞蹈创作的童化

少儿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表演主体和接收主体却是儿童。因此,少儿舞蹈的创作主体要受其表演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制约,这就出现了少儿舞蹈的童化问题。少儿舞蹈创作的童化,是指少儿舞蹈的编导者必须以少儿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追求、性格特征来校正自己,从而去观察、体验、凝炼表现儿童生活。少儿舞蹈在创作的童化上,刻意追求“三童”。

1,童心的视角焦距

少儿舞蹈是少儿生活的自我表现,它像一面多棱的反光镜,折射出一颗纯洁的童心,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童心的视角焦距,也就是视角展开的出发点。编舞前,确定童心的视角焦距颇为重要。由点连线,由线及面,不仅可以制约少儿舞蹈的表现内容,而点、线、面的联结,还可以确定少儿舞蹈动律的内涵。童心的视角焦距,是少儿舞蹈创作之本。因此,编导者对儿童生活的审视目光,应该是童心的视角焦距。荣获全国少儿舞蹈一等奖的《小鸡小鸭》,在童心的视角焦距上,抓住了学龄前幼儿的心理特征:从感知开始,一边动作,一边思维,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中,诱发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为喜欢摹仿,爱听童话,好做游戏等等。舞蹈的编导抓住这一特征,把团结友爱这一主题,借助于小鸡小鸭相互帮助的童话,注入其中,将幼儿的心理特征外化在小鸡小鸭的舞蹈动作中,为一种可视性的舞蹈语言,塑造一个完整的感人的形象。整个舞蹈像是在做游戏,带有很强的自娱性,引起幼儿的表演的极大兴趣。小鸡小鸭的舞蹈动作摹仿,在象与不象之间,夸张其特点,使其舞蹈形象富有幼儿的情感。小鸡小鸭给幼儿的启迪,实质上是幼儿对自己童心的发现。

2,童真的情感辐射

少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以真诚的情感相待。他们的幻想,可以使太阳 成为他家的公公,月亮成为他家的婆婆,彩云成为他家的姑姑,而他自己却成为这个家庭中的小天使。小狗、小猫、小山羊、小甲虫都可以成为他的小伙伴,并与它们心灵相通,情感相连。总之,无论是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孩子们都能和它们对话、谈天、玩耍、把自己真诚的情感辐射到它们身上去,使它们有了灵气成为孩子们的情感世界。童真的情感。是少儿舞蹈动作语言的依据。动作,是情感的物化载体,是可视性的心态变化的一种审美反映。童真的情感辐射,是孩子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照,又是客体的主体化表现。因此,可以说童真的情感辐射,是少儿舞蹈艺术之源。荣获全国少儿舞蹈一等奖的《睡吧,洋娃娃》的编导,就抓住了上述儿童的情感特征,反映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实——爸爸妈妈献身于他们的事业,经常深夜不回家,无暇照顾孩子,而在家里的孩子只好与玩具为伴。孩子的天性又赋于玩具以生命,使其人格化,并与它谈心、唱歌、讲故事。在孩子与玩具之间的情感交流中,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以妈妈教诲和疼爱自己的情感,去关心疼爱玩具,处处流露出孩子童真情感的稚气可爱。

3,童趣的意味感觉

儿童情趣是少儿舞蹈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所在,是有别于成人舞蹈的特殊标志。儿童情趣的意味感觉,是直观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是一种不同于成人的审美情趣。童趣的意味感觉,源于儿童的心理机制,天真和顽皮是其主要表现特征。如善意的“恶作剧”,丑与美的夸张表演等等,一种审美的情趣。童趣的意味感觉强的编导者,善于从儿童生活中发现蕴藏着的富有情趣的细节,并用儿童的审美追求尺度,去加工提炼,以表现作品的内涵。荣获全国少儿舞蹈一等奖的《捉泥鳅》,就是一个富有童趣的意味感觉的作品。舞蹈通过追逐泥鳅的哄笑,水仗的欢悦,肉连霄的风俗,搔痒逗乐的情趣,把村童的顽皮可爱形象的刻画推至高潮。作品将童趣的意味,贯穿于“捧”、“捉”、“抖”、“逗”、“摸”的舞蹈动作中,象一条红线,缀连成村童乐的嬉戏图画,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二,舞蹈构思的“三美”

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这就需要构思。少儿舞蹈的构思,是编导者为了表现主题思想和情感,在生活素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等等方面的艺术设想。然而,少儿舞蹈的接受主体是儿童,这一特点决定了少儿舞蹈的艺术构思,是少儿思维能力所能理解的前提下,对少儿审美情趣的追求,创作出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生动的形象产生艺术美的魅力,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少儿舞蹈在艺术构思的审美指向上,追求“三美”。

1,儿童诗味的意境美

从儿童的审美心理出发,刻意追求舞蹈的儿童诗味的意境美。少儿舞蹈作品不外乎是由情(情感、思想、主题)和景(境界、景物、形象)两方面构成的。编导者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必须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成为情景交融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这一艺术境界具有儿童情趣,就达到了儿童诗味的意境美了。荣获全国少儿歌舞一等奖的《小雁学飞》,在舞蹈构思上有儿童诗味的意境美。编导者采用拟人化手法,从小雁学飞与大自然的搏斗的形象中,寻找到表现幼儿情感色彩律动象征性的舞蹈形象。“觅食”、“贪玩”、“练飞”、“搏斗”、“翱翔”等简洁明了的舞蹈语言,形象地启迪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编导者赋于作品的思想、主题。作品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思想情感与舞蹈形象的统一中,形成了人生要经风雨的儿童诗美意境。

2,儿童情感的格调美

格调,是指审美追求的层次。儿童情感的格调美必须从儿童生活出发,或天真、或顽皮、或雅、或俗,注意儿童情感韵味,格调健康,风趣而美。荣获全国少儿歌舞会演创作、表演一等奖的《戏雨》,是一个富有儿童情感格调美的作品。这个男孩子舞蹈的编导者,善于将男孩子的冲动性,好胜性的心理特征,外化为有趣味的舞蹈形象:在“下雨了”的喊叫声中冲出一群男孩子,任其雨水将自己淋透,这一开始就展现了男孩子的顽皮个性。继后的甩鞋子赤脚戏水,用雨水浇洒同伴的脸,浇灌同伴的脖子,在冲锋声中分成两排打水仗,和结束时的雨中“马马肩”等一连串舞蹈语言,是从儿童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夸张的,同时又是简洁的;是明了的,同时又是灵动的,展现了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特别是用雨水浇洒同伴的脸和浇灌同伴的脖子的细节,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种恶作剧的“不良行为”。一但通过艺术加工,作为舞蹈的生动细节出现时,却把男孩子的顽皮、好奇、好动的天性渲染得真够味,给人以强烈的儿童情感的格调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0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