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和建安风骨有何联系?

乐府和建安风骨有何联系?,第1张

汉乐府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的地位。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其次汉乐府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诗歌中关键的作用。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再者起到了对文士的诗歌创作同样影响的作用。所以汉代民歌的悲剧化倾向,一方面固然是社会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悲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风尚所使然。我们现在先谈一个问题:尚悲的汉代乐歌欣赏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集中阅读过一个时期汉代诗歌,有一个现象使我非常惊奇:为就是两汉时代无论文人诗作还是民歌,调子差不多都是悲怆的。

最后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

问题一:乐府诗体的特点。 、何谓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诗的类别

二、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 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 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 分雅舞,杂舞雅舞用於郊庙,燕飨; 杂舞用於宴会

军乐

「鼓吹曲辞」, 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 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 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 源出於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 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於佛老, 或出於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

反映战争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

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 因而发出怨言, 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又如《东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 早行多悲伤」, 也是一篇反战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 到了八十岁的高年, 回到家乡

来, 房屋破坏不堪, 成了鸟兽的巢穴, 亲故凋零, 一无所有, 肚皮是饿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 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 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反映贫困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 丈夫对亲友哭倒, 孤儿

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 真实动人, 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 尽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

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 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

如《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爱情题材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 表

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 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毁灭之外, 爱情不会终止!

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

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孔雀东南>>

问题二:乐府诗的特点 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问题三:与《诗经》相比,汉乐府诗歌有什么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汉乐府民歌通过个性化的对话、富有特征的典型行动以及铺张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古诗十九首》则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语言朴素自然并具有口语化特点,后者语言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及《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便是两首典型的作品。

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除了以上共同表现的内容外,乐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反抗情绪和歌颂爱情、 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作品。诉说生活艰难,抨击社会不公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 。而《古诗十九首》余下的则是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从风格和创作特点上看,由于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也采自民间一样,这些“街巷谣讴”便上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形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汉乐府的题材、思想、艺术、形式都有一股活跃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源头。《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上运用的是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各具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1 表现方法:叙事与抒情: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双重特征,但“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古诗十九首》则都是抒情诗,它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2 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风格:汉乐府诗的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而《古诗十九首》全都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3 明朗与含蓄语言: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4 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工致精炼: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多用口语,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古诗十九首》语言洗炼,词彩自然生动。

问题四: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艺术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4浪漫主义的色彩。5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两汉乐府诗注意剪裁,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注重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使作品一方面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影响: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 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以及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了。

问题五:乐府诗体的特点。 、何谓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诗的类别

二、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 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 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 分雅舞,杂舞雅舞用於郊庙,燕飨; 杂舞用於宴会

军乐

「鼓吹曲辞」, 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 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 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 源出於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 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於佛老, 或出於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

反映战争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

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 因而发出怨言, 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又如《东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 早行多悲伤」, 也是一篇反战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 到了八十岁的高年, 回到家乡

来, 房屋破坏不堪, 成了鸟兽的巢穴, 亲故凋零, 一无所有, 肚皮是饿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 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 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反映贫困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 丈夫对亲友哭倒, 孤儿

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 真实动人, 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 尽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

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 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

如《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爱情题材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 表

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 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毁灭之外, 爱情不会终止!

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

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孔雀东南>>

问题六:乐府诗都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乐府诗 [思路分析]

乐府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解题过程]

乐府 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 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1996年高考和2001年春季高考都考到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

(古风) 四言古诗 如:《诗经》 古体诗的特点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为古体诗。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五言古诗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言古诗 如:白居易《琵琶行》

李 贺《李凭箜篌引》

杂言古诗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近体诗

(格律诗) 绝句 五言绝句 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四六八押韵。

七言绝句 如:杜牧《泊秦淮》

律诗 五言律诗 如: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 如:杜甫《登高》

另外,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还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艺术手法上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从表现内容上分有: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

诗歌的体裁

□ 古体诗( 乐府 / 杂言 / 言 / 五言 / 七言 )

□ 近体诗( 五言绝句 / 七言绝句 / 五言律诗 / 七言律诗 )

□ 新 诗( 或称白话诗 )

小令专用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n(又名:红锦袍).贺

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

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n。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

大石:初生月儿.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n神急

.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

严赞.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

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

令.黄龙衮。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 花.醉扶>>

问题七:乐府诗的特点 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问题八:与《诗经》相比,汉乐府诗歌有什么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汉乐府民歌通过个性化的对话、富有特征的典型行动以及铺张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古诗十九首》则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语言朴素自然并具有口语化特点,后者语言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及《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便是两首典型的作品。

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除了以上共同表现的内容外,乐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反抗情绪和歌颂爱情、 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作品。诉说生活艰难,抨击社会不公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 。而《古诗十九首》余下的则是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从风格和创作特点上看,由于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也采自民间一样,这些“街巷谣讴”便上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形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汉乐府的题材、思想、艺术、形式都有一股活跃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源头。《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上运用的是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各具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1 表现方法:叙事与抒情: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双重特征,但“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古诗十九首》则都是抒情诗,它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2 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风格:汉乐府诗的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而《古诗十九首》全都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3 明朗与含蓄语言: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4 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工致精炼: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多用口语,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古诗十九首》语言洗炼,词彩自然生动。

问题九: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艺术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4浪漫主义的色彩。5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两汉乐府诗注意剪裁,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注重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使作品一方面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影响: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 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以及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了。

首先,解释一下文章题目,嗯,这是考点。

建安风骨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做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俊”的风格。

꧂三曹꧂

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

曹操

魏武帝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诗文俱佳,风格清俊通脱。

曹丕

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他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曹植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建安之杰”。

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的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辞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暑,职责是采集民歌的文人诗,配上乐曲,供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唱之用 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汉乐府民歌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叙事因素的增强汉乐府民歌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每每带有叙事成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并且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描叙,是比较完整的叙事诗第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交待事情,见出神态,表达主题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倾诉委曲,提出离婚的要求,将这场婚姻悲剧的尖锐冲突迅即展开;此后则通过各个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悲剧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或插叙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剧气氛第三、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陌上桑》的主人公秦罗敷,即是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如果没有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光辉形象的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诗家所推崇的建安风骨 、魏晋风力,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2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