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西方教堂结婚的具体流程

求知西方教堂结婚的具体流程,第1张

  教堂婚礼流程

  作为整个婚礼的灵魂,婚礼仪式应该是决定当天整个形式风格的重要因素。许多新人都喜欢教堂仪式的庄重与严肃。怎样在教堂举行婚礼?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就逐一来说明。

  场地选择

  在你做整体策划之前,你肯定会先选好仪式的地点和请好一位司仪或神父。因为费用和具体的要求因地而异,你有必要事先问好该地点有哪些限制和具体的开销。有很多地方都是免费的或是只需要一点点捐款就可以使用的,而有的地方却需要收费或是需要特别的许可。

  询问一下,仪式中标准的服务都包括哪些?有多少自由度可以供你去按照自己的心愿布置现场?你还需要去了解那里会提供什么服务和设备?比如:音乐、清洁、装饰、通道地毯等,以及那里对音乐和摄影有没有什么限制。

  座位安排

  当然,你肯定是想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地方举行仪式,这样涂梢匀盟有到场的人感到宽敞、舒适/P>

  1 新人家属的座位安排

  你需要在前排留出一部分座位给你最亲近的家人。按传统来讲,新娘的父母要和祖父母、兄弟姐妹坐在左手边的第一排。如果新娘的父母已经离异希望可以分开坐,那么新娘的母亲可以和她现在的丈夫坐在第一排,父亲和他的妻子可以坐在第二排。其他特别的亲属也可以坐在第二排、第三排上。新郎的家人也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右手边就座。

  2 伴郎把宾客引到座位上

  在你的宾客到达之后,伴郎会带领他们到自己的座位。和新娘的家人一样,新娘的客人也坐在左手边,新郎的客人坐在右边。但是如果一方的人来得比较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在两边随便坐,这样他们就都能有一个很好的观礼视线。一位伴郎应该用右手把女宾客请到座位上,男宾客就不需要顾虑这些。如果同时到了一大批宾客,就是年长者优先。

  3 退场

  仪式过后,坐在前几排的家人先退场,然后宾客们一排一排从前往后依次退场,以免在门口造成堵塞。

  步入教堂

  举行仪式时,你们步入教堂,踏上地毯,除了迈开步子一步一步走向前外,还有很多事情值得留意。以下便是进退场的基本阵容。

  入场顺序

  伴郎从教堂大门进入,由矮到高一对一对行进。如果人数是单数,就请最矮的单独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一对一对的跟随进入。每一对之间隔3-4排的距离。接下来,伴娘进入,与最后一对伴郎保持4-5排的距离。如果伴娘团人数少于5人,就采取排成一队入场,否则看起来就不协调了。如果人数为单数,最矮的走在前面带队。年轻的姐妹团成员走在主伴娘的前面。如果你有两个主伴娘,一对走和单独走皆可。在新娘和其父亲进入之前是戒童和花童。待这些人在通道上站好之后,新娘挽住父亲的左臂步入教堂。如果新娘穿着的是长裙裾婚纱或是有长长的头纱,可以安排2个人为其在身后拖住婚纱。

  站立位置

  在踏上地毯走进通道时,新娘一般站在左边,新郎站在右边,面对神父。伴郎站在新郎的旁边,戒童和伴郎们站在他的右边。主伴娘站在新娘旁边,其他的伴娘团成员和花童站在她的左边。

  退场顺序

  在仪式结束时,一对新人率先退场,身后是戒童和花童。姐妹团成员和伴郎团各成一队,两两一对。伴娘要先走,走在伴郎的右手边。如果人数不平均,一位伴郎要护送两名姐妹团成员离开;多出来一个伴郎便单独走,两个便组成一对同时行进。当队伍走到门口或仪式现场的后面时,指定的伴郎要回到里面护送新人的母亲、祖母和一些尊贵的客人退场。

  选择音乐

  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渲染你婚礼仪式的气氛了。仪式音乐很严格地分为3种:序曲、入场曲和退场曲。序曲,可以在仪式前45分钟奏响,用一些古典、经典的曲目供宾客们欣赏。歌唱家的现场演唱适合安排在入场曲响起之前。

  人们入场的队伍排好的时候就是入场曲奏响之时了。人们踏着适中的节奏神圣庄严地走上地毯。虽然不是必须的,但一些新人仍希望在仪式时听到优美舒缓的音乐。

  接下来,便是退场曲了,新人退场时响起退场曲,那将是欢快的、让人精神振奋的一刻。

  音乐是服务的一种,所以是要付费的。事先讨论和安排好付费给演奏者的事宜。如果是你的朋友或亲属进行表演,你不方便付钱的话,一份精美的小礼物也是很好的酬谢方式。

  宣读和祈祷者

  这个特别的环节可以把本是极为苛刻的宗教婚礼仪式变得个性化。你所能选择的程度依赖于神父的要求,在选择时要和他进行商讨。一旦你想到了要宣读或由祈祷者传达什么信息后,这时你的神父会帮你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选择。对于一个非常严格的宗教婚礼来说,你应该选择圣经中的经典段落。没那么传统和正规的仪式可以选择一首能很好地表达你对婚姻情感的诗。

  你还可以把不同的精选段落分给你的亲朋好友来朗读。这样更多的和你要好的朋友会有机会加入到你的婚礼当中去,你邀请他们,他们也一定会感到很荣幸。

  互许誓言

  你的誓言可以写到什么程度这也要根据神父的要求来定。但是就算是最传统的婚礼誓言你也可以加进自己个性化的现代词语,来使你的誓言和你的心愿相契合。

  誓言是表达你仪式的庄重和独特的一种方式。你可以选择在仪式上去背诵誓言,但是如果你怕因为紧张会忘词,你也可以选择朗读,或是肯定地答复神父提出的问题,如:“你可以保证……”、“你会永远……”。

  特别接触

  多种多样的选择足以使你的仪式独一无二。除了要谨慎地选择仪式音乐、誓言、祈祷文外,你也要根据你自己的文化情感背景确定一些固定习惯或是借鉴一些其他的形式。比如:蜡烛仪式就曾一直是教堂婚礼比较固定的形式,但现在就成了跨文化通用的一种比较流行的形式。通道上要摆上3根大白蜡烛,其中两根象征着新婚夫妇之间的爱情会终生不渝。在宣誓过后,新人点燃第三根蜡烛,也就是“同心烛”。

  教堂婚礼重视婚礼精神感受和自我感受、庄严、神圣、而浪漫。在教堂举办婚礼后,再到饭店举行婚宴和简单的答谢客人仪式。

  新娘一定要穿白色的婚纱,头饰鲜花,手饰等都很讲究,新郎也应该穿燕尾服,系上红色或黑色的领结,这才与教堂婚礼的气氛协调,在《婚礼进行曲》的伴随下,新娘的父亲携领女儿,缓缓地走向圣灵前,把她交付新郎,婚礼开始了。。。

  事先与神甫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教堂婚礼对许多人来讲比较陌生,对举办婚礼的形式上,内容及细节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事先的沟通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婚礼前两周:

  发送请柬,到教堂的宾客应该是双方父母,主要亲属和特别亲近的朋友,而其他大部分客人可直接请他们到举办婚宴的饭店。

  婚前一周: 进行新娘的皮肤护理和发型修剪,同时新郎应与神甫再做一次沟通,确定细节,与摄像师,化妆师等人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得到关于婚礼当日应注意问题的提示。

  婚前二日:与即将参加婚礼的宾客落实到场时间和具体人数,考虑好交通问题,不要忘记提前一天精心准备二个花篮送到教堂以示对圣母的敬意。

  婚前一天:将所有细节一一推敲一遍,检查是否有遗漏事项,养精蓄锐。

  婚礼当日:

  6:30新娘开始化妆,要求要在8:00前完成

  7:00花车布置完成,新郎准备出发迎接新娘,因为上午的活动较多,时间一定要把握好

  8:0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人共同前往教堂参加婚礼

  9:00教堂婚礼开始

  10:00在唱师班的颂歌中,婚礼结束,在和神甫,来宾合影留念后,在缤纷的玫瑰花瓣雨中,走出教堂,别忘了身着婚纱在教堂门前留影

  11:00新人到达婚宴现场,在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后,婚宴开始接受来宾们的祝福,

  13:30婚宴结束。

  1 教堂婚礼加上婚宴,路途可能较远,时间也就显得紧张些,教堂的仪式大约一个小时。要安排好时间和交通路线

  2 事先对教堂婚礼的细节多些了解,对有关礼仪,规矩和习俗做到胸中有数

  3 把婚纱照的电子相册或婚前MTV放到婚宴举办的饭店播放,在你们没有到之前,请客人欣赏,分享你们的幸福。

  PS:楼主是教友吗?我的婚礼就在教堂,哈哈

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西开教堂位于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

国国教----安里甘教堂(泰安道和浙江路)

新教---山西路教堂(山西路与哈密道交口),仓门口教堂(鼓楼东侧)

天主教---西开教堂(滨江道),望海楼教堂(狮子林桥),紫竹林教堂(营口道16号 东端海河岸边),塘沽教堂

1安里甘教堂

由基督教圣公会(也称安里甘会)创办。创办人史嘉乐,圣公会传教士,1879年被指派为华北地区主教。活动中心在泰安,1874年移驻北京。

安里甘教堂(安里甘教会是英国圣公会的别称)位于天津纳森旧宅旁边,建筑风格有着典型的英国风格,与天津别的教堂风格不尽相同,独树一帜。小的时候,几乎天天从门口走过,不过那时教堂周围是高高的围墙,只有尖尖的塔楼向世人诉说她的沧桑。

教堂用地是1893年英租界工部局捐赠的。地点是现在的泰安道和浙江路的交界。当时这里还是一处水乡。教堂建立用了10年时间,到1903年才正式落成。教堂历任牧师都是英国人。

1935年5月教堂大火,礼拜堂严重损坏。1936年6月重修工程结束。

历史上,安里甘教堂有“天津的英国教会”之称。不过类似于紫竹林教堂,这里也不是普通中国信友能去祈祷的地方。

2 山西路教堂

没能找到介绍

3仓门口教堂

仓门口教堂是天津一所历史悠久的重要教堂。

该堂位于天津旧城中央的鼓楼东侧,最初在1860年代由美国公理会创立。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事后重建。

1910年,天津五大公会(美国公理会、美以美会,英国圣道堂、伦敦会、圣公会)所属七处会堂的华人牧师和信徒百余人,决意脱离外国差会成立自立会,于是买下公理会的仓门口教堂(房款到1932年全部付清),10月19日正式献堂。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任该堂董事会的会正。

1932年,由于信徒增加,在还清公理会的房款后,改建新堂,1934年7月举行献堂礼拜。楼上下共可容400余人。另临街建布道用副堂一座,容百余人。包括附属建筑总建筑面积1126.94平米。

仓门口教会还先后在武清县王庆坨、河东沈王庄等处建立了分会。

1958年,天津基督教合并于四处聚会(滨江道堂、仓门口堂、浙江路堂及冈纬路教堂)。由旧城厢一带的九处堂会并入仓门口堂的联合礼拜,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聚会人数极少,且讲道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仓门口堂被砸,牧师被揪斗,教堂房屋被占用,直到16年之后的1982年12月12日才恢复聚会。

该堂经过1976年强烈地震,并未毁损。1987年,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4西开教堂

西开教堂又称法国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故名。包括天主教总堂和大教堂,分别建于1914年和1917年,为法国天主教所建。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呈"品"字型,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西开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已修饰一新,对外开放。

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西开教堂位于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

西开教堂教堂建筑面积189195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正厅从正门两侧到底部的祭台,有两排(每排7根)共14根立柱,形成三通廊式。中殿以叠式复合方柱廊,支撑大小半圆券顶。中央高大的穹窿顶,通过八角形鼓座与支撑拱架券顶。中央高大的穹窿顶,通过八角形鼓座与支撑拱架券廊柱相连。室内八角形的穹窿顶及侧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画。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充满宗教神秘气息。西开教堂教堂入口左右筑有塔楼。三座穹窿顶均略向上拉长,以木构架支撑,表面以绿色铜板覆盖,上置十字架。1976年大地震中,两座前塔楼圆顶的底座严重震损。1979年动工修缮,1980年秋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西开教堂是天津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区主教座堂。西开教堂内每日早晨举行宗教活动。逢星期日及天主教节日,早晚皆有宗教活动。

5望海楼教堂

坐落在三岔口一带海河北岸的望海楼教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望海楼的旁边,还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观、望海寺等庙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使法国获了在中国“各省租买地”和“建造自便”的“权利”。1862年,法国攫取了望海楼一带方圆15亩地方的“永租权”。1896年12月,法国传教士谢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观,在原来地基上盖起一座规模可观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呈长方形,前边有3个钟楼,仿佛3个笔筒。法国传教士给这座教堂取名为“圣母胜利之后堂”,并将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钟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当地人称这座教堂为“望海楼教堂”。

1870年夏,与望海楼教堂仅有一河之隔的仁慈堂三、四十名儿童,由于法国传教士和修女的虐待,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随后,这些儿童的尸体被胡乱地埋在荒野里,不少尸体露出地面,遭到野狗争食,四肢离散,惨不忍睹。当时,天津又发生几起拐骗儿童事件,罪犯被抓获后,都供认受望海楼教堂教民的指使。于是,天津人民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仇恨,终于瀑发了,书院开始停课,士绅纷纷集会,反洋教的揭贴很快贴满大街小巷。6月21日,数千群众在望海楼教堂前示威。一贯无视中国人民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秘书西蒙,气势汹汹地闯入通商衙门,见到三口通商大巨崇厚就破口大骂,鸣枪进行恐吓,将屋内陈设砸得粉碎。归途中,丰大业大举枪向天津知县刘杰射击,刘杰一闪身,子弹击伤了身旁的随从。西蒙也在一旁鸣枪恐吓群众。在场的群众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当场打死了民愤极大的丰大业和西蒙。紧接着,又鸣锣聚众涌向望海楼教堂,打死了谢福音和其他二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和法国领事馆、仁慈堂。这就“天津教案”爆发的过程。

现在,望海楼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6紫竹林教堂

旧时的天津教堂,若以品位而论,莫过于法租界海河岸边的紫竹林教堂。出入教堂的人大多为有身份的外国教徒和中国教徒中有地位的人,一般教徒是难以跻身其中的。

天主教紫竹林教堂,建于1872年,地点在圣路易路,又名圣路易教堂,位于今营口道东端海河岸边。教堂占地68亩,建筑面积779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紫竹林教堂因坐落在法租界的紫竹林村而得名。紫竹林在租界早期开发中非常重要,为英法美等国最先占据的地方。因此,紫竹林的名字多次出现在早期来华的外国人的著述中。旧天津扶轮俱乐部董事长威尔弗雷德·彭内尔在《天津紫竹林》一文中记述道:“紫竹林,一个中国村庄的名字,先前位于一片烂泥和沼泽之中,外国租界就源于此。”另一部书中记载“拨给英、法、美租界的地域围绕着紫竹林村,其中心点距天津城南门两英里。这一区域在海河右岸有一片将近两英里的沿河地带”。

紫竹林天主教堂内部,已完全看不到旧时的辉煌。

这些著述还描绘了英法租界勘界时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北京批准《北京条约》后的那一年冬天,由于稍加修改《天津条约》而得到的权利,英国皇家工兵戈登上尉同一个法国工兵军官划定了英法租界地的地界。”“这两位军官在一个令人可怕的地区放置了界石。在这个地区之内竟是一些民船码头、小菜园、土堆、渔民、水手和这一类人的茅屋,而这一堆破烂不堪的茅屋彼此之间仅仅隔开一道狭窄的沟渠,沟渠两边是一些荒芜的、无人管理的小道。这两个租界的地方是一些肮脏而有害健康的沼泽地,沼泽地四周干燥一些的地方却是无数的好几代人的坟墓。”

残破的紫竹林天主教堂唱经楼

当年的紫竹林村又因何而得名呢相传早年在紫竹林村地方有座紫竹林寺,这座庙宇规模不大,在正殿之间,供奉观音菩萨,在其庭院内植有几株紫色的竹子。至清咸丰年间紫竹林寺已经湮没,这一带仍很荒凉,稀疏的农舍,缕缕的炊烟,点缀着海河西岸。强划租界以后,法国人对界内进行规划开发,在海河沿岸修建码头、仓库、银行,修路植树,在紫竹林寺的旧址上兴建了法国大市场。新的紫竹林拔地而起。

紫竹林天主教堂内仅存的彩色玻璃

对于紫竹林教堂建造的原委,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天津教案后,心有余悸的法国传教士慑于天津民众的声势,开始利用租界地的特殊权益,把教会活动中心向租界地转移。在紫竹林教堂的建筑费用中,有9万两白银来自中方的“谢罪”赔款。紫竹林教堂的造型具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的典型风格,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积极因素,建筑风格和谐开朗,布局条理次序,不仅雄伟有力,而且活泼轻松,给人以亲切悦目之感。著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紫竹林教堂为青砖木结构,再饰以中华的传统砖雕,巍峨典雅。

今紫竹林教堂内,祭台西侧的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用法文镌刻着为教堂建筑捐资者的名字,岁月沧桑,并没有将其磨灭掉。

旧时到紫竹林教堂进行宗教活动的多为欧美各国侨民。堂内陈设高雅别致。祭台两侧供奉着两尊圣像,一为法王路易九世,一为法国女英雄圣女贞德。祭台西侧的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用法文镌刻着为教堂建筑捐资者的名字。堂两侧的半圆形拱窗,由菱形彩色玻璃拼成,阳光透过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玻璃投射在大堂内,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沿螺旋式楼梯攀上唱经楼,西洋古典管风琴赫然耸立,紫铜音管靠墙壁排列,直向屋顶。演奏时,声音宏大丰满,圆浑和谐,音域宽广,和伴唱诗班的歌声时,神圣而庄严。据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演奏,方圆十几里以外都可以清晰地听到。相传这是当时天津仅有的两台管风琴之一。

义和团运动中,西方教堂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目标。“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天津城乡的教堂多被焚毁,紫竹林得租界的地利而幸免仅存,并成为各地教徒、难民的避难所,一时间收容的教徒有一两千人之多。

站在今日紫竹林天主教堂外,很难想象出它昔日的风光

民国开始后,天津逐渐成为重要的涉外口岸城市,来津的外国商民增多。由于紫竹林教堂地处租界要冲地段,不仅侨居天津的外籍教徒,就连一些在外商工厂、洋行做事的中国教徒也来此过宗教生活,因此,成为异国情调浓郁的宗教活动场所。

7塘沽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概况

从火车站坐101 103路车 在哈一百站下车 就看到了 或打车 9元钱搞定

http://bloghouhaicom/user3/23193/archives/2007/107819shtml

圣·索菲亚教堂。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该师撤离后,隶

属哈尔滨的东正教会。1907年,由俄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6万卢布在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建一座木制教堂(现已毁)。由于教徒数量增加,1923年又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典礼,1932年落成并保留至今。

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样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建筑面积721平方米。整个教堂分成四层,高度53.35米。

该教堂基本属于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

圣·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曾经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它倍受人们爱护,1986年,市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壁画“最后的晚餐”

教堂吊灯

索菲亚教堂内辉煌壁画

索菲亚教堂外景

耶酥受难像

索菲亚教堂外景

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国土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

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廷式建筑内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它的建筑平面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通高五三点三五米,建筑面积七二一平方米。

圣·索菲亚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一九八六年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列为一类保护建筑。一九九六年一一月,圣·索菲亚教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一九九七年六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衬托出教堂广场的表静谧安祥;每到夜晚,欧式庭院灯放出淡淡柔光宛若一笼轻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5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