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E》
影片的前40分钟——几乎没有对话,银幕上也几乎没有出现人类形象——是一出风趣优美的**诗篇,观众要过许久才会深入它黑暗的隐喻之中。场景是一个杂乱的城市,密布着摩天大楼,除了一个破旧的勤快机器人和他忠心的蟑螂伙伴外,没有任何人类出现。朦胧的阳光透过灰尘,照着一片可怕的风景,显示“后启示录”的死寂。这是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你或许可以说没有任何生机,尽管有过去生命存在的证据。
我们已经习惯了期待皮克斯的惊奇,但是《星际总动员》确实开辟了新天地。它带给我们G级(成年与儿童都适宜观看的)的、电脑产生的、我们潜在灭绝的图景。这不是近来投入此阴森主题的唯一**。随着全球变暖,人类的消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导演都对之关注,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弗郎西斯-劳伦斯(《我是传奇》)、奈特-沙马兰 (《灭顶之灾》)以及维纳-赫尔佐格。在他最近的记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中,赫尔佐格先生沉思道“人类在此星球上的存在不会真正永续”,这个观点在《星际总动员》的下半部中几乎是逐字逐句地表达出来。当异想天开的皮克斯工程师和情绪化的德国导演发出同样的信息时,也许我们该报以注意了。
《星际总动员》并不全是阴郁和毁灭。毫无疑问地,它是一部郑重其事绝非简单化的生态寓言,但它还是一个令人沉醉的、甜蜜简单的爱情故事,感情的纯洁带着卓别林式的风格。在另一个层面,它带着科幻的色彩,提到了《2001太空漫游》、《异形》、《 酷狗宝贝:月球野餐记》中的一切。但是**最公开、最坚持的引用对象是《俏红娘》,这部老旧的录影带为主角提供舞蹈和爱情方面的指导。那首古老的、快被人遗忘的音乐,随同Jerry Herman的歌词、Louis Armstrong的低声吟唱,成为瓦力(片中机器人)对我们的纪念。他是一个凹痕累累的苦力小机器人,已经过了计划的报废期,整天做着徒劳、机械的作业:收集、压缩垃圾。他的名字Wall-E是“废物安置装载运送者-地球类”的缩写。但是对于瓦力来说,并不是他发现的一切都没有价值。在他和蟑螂躲避尘暴的锈铁船中,他小心收藏了一些宝贝,包括芝宝打火机、炊事用具和一个魔方。
瓦力对一个失落文明工艺品的亲切珍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也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星际总动员》(由皮克斯的骨干Andrew Stanton导演、由Andrew Stanton和Jim Reardon编剧)的天才之处是,他提醒人们,创造和毁灭是硬币的两面。人类被致力于制造和消费更多物质的经济行为驱离家园——瓦力最终知道我们没有消失。但是人类产生的一些东西证明是有用、有趣、珍贵的。一些东西甚至能够创造出灵魂。
观察瓦力的周围环境,观众们了解到,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一家叫Bnl(英语“买N大”的缩写)的集团公司,用它的超大型商场和数以吨计的垃圾充斥了地球。最终公司把它的重要客户载到一个太空站上(舰长是Jeff Garlin),在那儿他们渐渐变成由新一代特殊机器人服务的、肥胖懒惰的群体。一个叫做伊夫的研究探查机器人(所有机器人的姓名均为缩写,性别均由仪表显示),降临地球,令瓦力动心。
他们的求爱过程带着一些熟悉的模式。如果把本片看作浪漫喜剧,情节类似于一个卑微的清洁工爱上了一位超模兼枪法精湛的顶尖科学家。(我承认对此有所顾虑,但**片名让我释然。——译注:**英文名Wall-E,是“废物安置装载运送者-地球类”的缩写。)瓦力是传统的老式盒子机器人,咯吱作响,布满铆钉,外表凹痕累累、锈迹斑斑。他意志坚定,但不够聪明,也不酷。而伊夫,身形犹如加长的蛋,就象下一代的iPhone一样酷,轻声细语,除了兴奋的时候能够毁灭一切。她和瓦力通过喳喳叽叽的声音交流,有时候能够拼成词语。不知怎么地,他们对于渴望、恼怒、不在乎、忠诚、焦虑的微妙表达,实现了一种超自然的修辞。
他们被赋予如此丰富的人性,是因为皮克斯标志性的细心造型设计和经典摄影剪辑。丰富的技术资源让瓦力轻而易举地跳离废弃的地球,来到空间站的纯净大气层中,这是与制作人员带给角色和主题的严格完整相一致的。
Stanton先生并没有把这个环境剧变的寓言变成一个责骂他人、自我满意的训斥,他熟知在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企业消费文化批判时固有的矛盾。空间站的居民,习惯了被机器人照顾,退化成了类似巨婴的物种,面部柔软、躯干圆滚、四肢弱小。消费资本主义分析任何潜在需要、让顾客使用尽可能方便,具有一种将消费者幼儿化的力量。但是当这些空间居民靠在躺椅上,眼睛盯着显示屏,从巨大的杯子里获取卡路里,这些过度发育的太空巨婴看上去就象**院里的观众。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我们。而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也不尽坏。来自瓦力的悖论是:驱动社会发明新事物,改进旧事物,从而产生销售、购买、制造、收集行为,创造潜在灾难的同时也发现了规避灾难的可能。或者说,创造瓦力这个垃圾世界(我们的世界)的冲动,同时也通过艺术让世界变得美好。
《达芬奇密码》
从原著小说被翻译成44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本的热潮,到作者丹-布朗被指剽窃掀起的轩然大波,再到被西方教会目为反基督的异端**遭到梵蒂冈的抵制,《达芬奇密码》(The Davinci Code)从面世的那一天起便注定要对传统的基督教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值得庆幸的是教会掌握政权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无须再担心打着耶稣幌子的黑色恐怖瘟疫会再次蔓延,多元化的社会里,基督教不可一世的地位终于露出了平凡的一面。
自己一向对宗教文化不感冒,之所以能坚持看完原著多半是因为丹-布朗精妙的文笔与高潮迭起的悬念情节,不过对把原著搬上荧光幕的商业行为持怀疑态度,毕竟文字带来的想象空间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知形成的复杂认知截然不同,许多东西一旦具体形象化往往就容易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尤其是《达芬奇密码》这类靠制造悬念、解读复杂西方宗教历史神学符号、营造心理惊悚的作品。结果虽然有Ron Howard、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携手合作,虽然作为**艺术最高殿堂嘎纳**节的开幕**,《达芬奇密码》依然差强人意,只是费力不讨好的制造了120分钟的沉闷悬疑。
即使宽容的看待**,把是否忠于原著放在一旁,《达芬奇密码》也缺乏连贯的紧迫感和抽丝剥茧的惊悚元素,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在影片中的角色本来注定他们不是《职业特工队》式的“Superman”,过多的火爆场面只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效果,可影片开始Ron Howard偏要安排Audrey Tautou来一段超“辣”的车技Show,这马上就将一个弱智女流定位成超凡脱俗的强者,Hollywood式的娱乐标准即霸道又惹人生厌。按照小说的风格与结构,《达芬奇密码》应该是一部充满文艺悬念的**,如何把复杂的谜题化繁为简,让观众参与到解迷中,可以说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可惜零散的剧情、苍白的人物塑造,单纯依靠Tom Hanks比手划脚就解开神学符号,未免太过儿戏,尤其是最后“Apple”的解密过程简直就是大话西游,令人啼笑皆非。Tom Hanks的力不从心、Audrey Tautou的不入戏,两人无法擦出预期的火花,加上巴黎伦敦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及宗教的神圣、膜拜气氛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走马观花,都成为《达芬奇密码》空有包罗万有的野心,却有漏洞百出的臭皮囊一样,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全片最光芒四射的应该是苦行僧Silas这个角色,他背负的罪恶感,他心灵上承受的痛苦远甚于伤痕累累的切肤之痛,在狂热的宗教信仰和冷酷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很浓厚的悲剧味道,Ron Howard在他身上着墨不多,但却显示了深厚的功力,无论镜位还是背景音乐的烘托,他赤裸的身体充满神秘感与强烈的威慑力,远比两位主角更具有感染力。
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不想讨论太多,如果像我般对晦涩的西方宗教观点束手无策的话,《达芬奇密码》的**会比小说更生动也更通俗,这个故事有点像野史,可以触动人们骨子里先天的好奇心(其实也就是八卦),康斯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在我看来最能代表宗教的本质,说穿了只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和谎言而已,基督教清除“女巫”的运动倒让我想起**大师德莱叶的《愤怒之日》,人性的残忍与黑暗,即使冠以堂皇的借口,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海上钢琴师
超级好看的,而且又有意义。你真有眼光哦。这是部名片来的。
资料如下: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意大利文)
系列简介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三部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推荐你都看完
下面是影评。虽然不是自己写的,但是都写得很好
影片解析
[编辑本段]
关于**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海上钢琴师: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
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
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观《海上钢琴师》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维吉尼亚号蒸气船上的孤儿,一位善良的黑人烧炉工收养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于是烧炉工给孩子取名为1900。然而烧炉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丧生,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
1900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从此,维吉尼亚号载着他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在欧美大陆间往返航行。
从未上过陆地的1900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他看不到陆地的尽头。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迈下舷梯。直到最后,唯一的好友迈克斯告诉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最后,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精彩台词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我能看到吗 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7精彩花絮
[编辑本段]
·片中那位挑战1900,还大言不惭的说是他发明Jazz的那位仁兄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Jelly Roll Morton。《The Crave》本来就是他的作品。在**里饰演Jelly Roll Morton的那位Clarence Williams III,他父亲Clarence Williams也是早期Jazz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是第一位在谱子上使用Jazz这个字眼的人。
·**中的SS Virginian号在历史上确有其船,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它还与泰坦尼克号有关,据说沉船时SS Virginian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SS Lusitania号及其姐妹号SS Mauritania。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SS Mauritania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家缔尤特布塔。
·虽然Tim Roth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Tim Roth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原声带
11990's Theme
2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3The crisis
4The Crave
5A Goodbye to Friends
6Study For Three Hands
7Playing Love
8A Mozart Reincarnated
9Child
101990's Madness
11Danny's Blues
12Second Crisis
13Peacherine Rag
14Noctume with No Moon
15Before the End
16Playing Love
17I Can and Then
181900's Madness#2
19Silent Goodbye
20Ships and Snow
21 Tarantella in 3rd Class
22 Enduring Movement
23 Police
24 Trailer
25 Thanks Danny
26 Magic Waltz
27 The Goodbye between 1900 and Max
28 Goodbye Duet
29 Portraits
30 Lost Boys Calli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