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竹石》《已亥杂诗》《归园田居·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赤壁怀古》《满

《朝天子·咏喇叭》《竹石》《已亥杂诗》《归园田居·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赤壁怀古》《满,第1张

作品名称:朝天子·咏喇叭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磐
作品体裁:散曲

朝天子·咏喇叭①
喇叭②,唢呐,③,曲儿小腔儿大④。
官船来往乱如麻⑤,全仗你抬声价⑥。
军听了军愁⑦,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⑧?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⑨,吹伤了那家⑩,只吹的水尽鹅飞罢![1]
(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朝天子:曲牌名。
②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③唢哪:现在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④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咏物以讽人才得以成立。
⑤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⑥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锁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
⑦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令人讨厌。又因为宦官出行,到处搅扰,不分军民,所以军和民都愁且怕。宦官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
⑧那里:同“哪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和。
⑨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⑩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1]
作品译文
喇叭和唢呐,
(吹得)曲子虽然短小,但声音却极为响亮。
官船来往像乱麻乱糟糟的,
全都靠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又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古诗释义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竹 石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们。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无论你刮的是东风、西风、南风或北风,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
名句赏析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竹石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背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名称:己亥杂诗
年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体裁:古诗
数量:315首
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抽响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5护:保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名称】《归园田居·其三》
【年代】东晋
【作者】陶渊明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③。
道狭草木长④,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⑤。
作品注释

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后的第2年(406年)
①南山:指庐山。
②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稻田里清除野草。晨兴:早起。兴,起身。理:整顿。秽:杂草。理荒秽:除杂草。
③带月:月夜走路。
④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⑤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
⑥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愿,这里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作品名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与《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一首)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 ,“诗侠”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赞他“斗酒诗百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等。
【作品体裁】古体诗

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jiào)书叔云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③文章建安骨④,中间小谢⑤又清发⑥。
俱怀逸兴⑦壮思飞,欲上青天览⑧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⑨
人生在世不称意⑩,明朝(zhāo)散发弄扁(piān)舟。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1]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官,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在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又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作品名称】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宋词
【诗词原文】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7)初嫁了,雄姿英发(8)。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樯橹(强虏)(10)灰飞烟灭。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12)。人生(13)如梦,一樽(尊)还酹( lèi )(14)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强虏,但注释中也加入了“樯橹”的写法。)(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义。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这里作通假字“花”。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 huán 。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人书法作品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身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满江红》
满江红,著名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诶”。更是经典之作。另外,苏轼、毛泽东、辛弃疾等大家的《满江红》词也非常著名。

由于满江红的诗太多了,我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首,建议你去百科找找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7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