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画派有哪些代表作?

浪漫主义画派有哪些代表作?,第1张

浪漫主义绘画的四位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1、德拉克洛瓦的《沙达纳帕路斯之死》、《猎狮》、《阿拉伯人与马》等都是浪漫主义画派的杰作。

2、籍里柯21岁时画的《轻骑兵军官》获金质奖。1819年《梅杜萨之筏》引起轰动,这幅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而使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触礁沉没的事件,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

3、约瑟夫·透纳的《贩奴船》、《商船遇难》、《最后一次归航》等,都表明他的海景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透纳对光色和空气变化的注重与悉心研究,对后来的印象主义派画家有着明显的影响。

4、吕德法国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塑家吕德(1784~1855)。吕德摈弃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雕塑界流行的形式主义,提倡富于动态和激情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凯旋门上的高浮雕《马赛曲》,重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保卫祖国的历史场面。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浪漫主义画派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英国雪莱《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法国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5、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扩展资料

一、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二、特点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文学

1、《邀 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为钢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韦伯1786-1826(德国人,德国民族音乐先驱,代表作《魔弹射手》)所作。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2、《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曲,1868年完成。乐曲描绘维也纳郊区森林的景色。初夏的早晨,高枝啼鸟,林阴遍地,姑娘们在森林嬉戏、歌舞,恍若置身仙境。

5、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时代名著都有如下:

一、《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围绕大卫的生活遭遇生动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社会画面,揭露了司法界的黑暗,会议对人民的欺压,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刻画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形象。

二、《家》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三、《巴黎圣母院》

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尤利西斯》(1922)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是一部爱尔兰和以色列“两个民族的史诗”。作品剖析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状态,表现人的本质,涉及了几乎一切对西方文明社会构成影响的文化领域。

除英语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梵文总共18种语言、引用了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以色列民歌等等各民族神话、传说、寓言、民族史诗等文化遗产,是二十世纪一部包罗万象的“现代奇书”。

著名传记作家,评论家艾尔曼称之为“在有趣的小说中,它是最难懂的;在难懂的小说中,它是最有趣的”。

五、《魔山》(1924)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长篇哲理小说,堪称德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率先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于一炉的典范。是二十世纪初人类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社会缩影。

除去生与死的核心主题外,小说对于“时间”这一构成生命的重要因素做了精彩、深入、全面的思考。不仅对于其个人思想及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成为世纪初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写照,从而一举确立了其现代经典的崇高地位。

一、代表人物

1、 德拉克洛瓦

斐迪南-维克多-欧根.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2、 籍里柯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籍里柯生于法国里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1808年从画马名家霍勒斯·韦尔内学画,席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

1810年入皮埃尔·纳西斯·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

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回到巴黎后展出了那幅著名的《梅杜萨之筏》。

席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

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3、 约瑟夫·透纳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男,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

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

4、 吕德

吕德,上海人氏。少年时期就投身中国现代玉雕艺术,成年后创立吕德玉雕工作室,苦心研究玉雕技艺。

十六年来,从实践到真正的作品,吕德玉雕工作室一直以海派玉雕艺术和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风格创作团体深自期许,同时,吕德先生也是中国新玉艺术推动者之一,是当代玉雕名师。 

在吕德玉雕的成长过程中,吕德先生以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天分、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玉雕技艺,创作出富含传统中国语言与人文思想充沛的玉雕作品,让吕德玉雕工作室在很短的时间内,晋身中国玉雕艺术舞台。

吕德先生的作品自然逼真,适度夸张,具有强烈的玉雕艺术感染力,加以小件精品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吕德先生秉承“君子比德如玉”的理念,孜孜不倦地坚持中国玉雕艺术的钻研与推广。今天,吕德玉雕作品越来越受广大玉艺爱好者、收藏者的青睐和喜爱。

吕德先生及其玉雕工作室将永远追求如玉的灵魂、如玉的人生和如玉的极致,吕德玉雕工作室提倡的企业文化与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二、代表作品

1、《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

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2、《自由***民》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

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

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3、《希奥岛的屠杀》

《希奥岛的屠杀》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于1824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

这幅画表明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

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与正义问题,是十分关注的。

——浪漫主义画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2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