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或其他非中国地区有汉人后裔吗?

中亚或其他非中国地区有汉人后裔吗?,第1张

蒙古帝国的全盛时期是中国的元朝。如果单纯说当时生活在中亚的汉人,应该是很少的。至于他们的后代是否还在中亚,如果有的话,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有几个原因。

蒙古统一中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104年,铁木真征服了蒙古草原上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奈曼首领孙翰。106年,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的整个蒙古草原统一了。贵族们在漠南河源头举行盛大集会,推举铁木真为可汗,建立了蒙古。后来建立了蒙古汗国的国家制度,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

211年农历二月,成吉思汗率军南下,开始了对晋国的侵略战争。在随后的16年里,他连续发动了7次大规模的反晋国战役。双方有赢有输,战争陷入胶着状态。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两年后,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然后对晋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旨在迅速消灭它。经过两年的征服,徐进的主力部队被消灭了。

1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协议,共同围攻蔡州。三个月后,城破,金爱宗自杀,金国亡。

经过几十年的翻新,1258年,窝阔台的侄子孟戈即位后,开始对抗南宋。后来蒙古发生叛乱,大将军忽必烈临时与南宋达成和平协议,忙着回去争夺汗位。南宋的片刻喘息。

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元,即,很快就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178年6月,宋在崖山与张士杰、蒙古兵交战,十万大军葬身大海。第二年,元朝统一中国。

从1204年蒙古崛起到1279年统一中国,实际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也就是说先征服了西北和中亚的所有地方之后,才开始出兵南下。所以汉人并没有成为蒙古征服中亚的军队,汉人的后裔生活在中亚自然也不成立。

第二,汉人不受蒙古人重用

蒙古人一直以征服者自居,汉人地位很低。忽必烈把各国人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汉人排第三。第四类是南方人,也就是中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政府机构中,高级官员都是蒙古人,宋人和南方人没有重要职位。所以,能在中亚疆域工作的汉人几乎为零。

三蒙古幕军制度与驻军

蒙古有自己的征兵制,对汉族实行半征兵制,兵员众多。但元朝一直歧视汉人,军机不得参与重要事务。因此,汉人被招募为元兵的人数从来没有被审查过。驻军的目的是镇压汉人,以永久保持蒙古人的统治地位。所以用汉人压制汉人应该是行不通的。

保卫四方,战斗到底

统一中国后,元朝有效地控制了小刘欢的快乐集会,维护了边境和平。全国设立了1500多个驿站,类似烽火台的作用。最远的地方在今天甘肃的西北,内蒙古的西北。驻扎在驿站的士兵中应该有汉人,但是没有到达更远的地方。去中亚的地区属于四大汗国的统治,名义上服从忽必烈汗的元朝统治,实际上都是我行我素,甚至互相攻讦,死磕。忽必烈虽然卷入了四大汉国之间的战争,但他当时的主要精力是完成对南宋的统一战争,所以它

目前,在中亚有一些中国人被称为“东干人”。他们的祖先应该是中国清朝时期因政府或战争而迁徙的回民。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人并没有找到。

一般来说,中亚指的是五个国家,它们的名字后面都有斯坦二字,纳吾肉节是用西里尔文字庆祝的。虽然那吾肉节是波斯语,但它的意思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不过中亚五国以前是游牧民族,确实以肉类为主食。3月21日那吾肉节后,以肉和牛羊肉为主食。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现在是春节,也是农历新的一天的开始。农耕民族在那一天也是大吃大喝,半荤半素,但以大米为主食,以猪鱼为副食。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儒家主张“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重农重商”,所以把我们中华民族束缚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小农经济的老百姓,无法或无意识地向外扩张。所以中亚没有汉人后裔,只有几百年来流传到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汉人后裔。

说到汉族,古羌最早的纯汉族应该是西周时期祖先的古公叔,他们是最早的农耕民族。战国来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是把以姬姓为主体的国家全部消灭,是秦的“西戎”游牧民族第一次消灭中国的农耕民族。由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延续了黄帝子孙成神话的说法,历史学家把秦的祖先写成养马人,作为黄帝子孙的一部分。

秦人有四个陵园,其中三个在陕西,分别是永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帝陵园。1993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发现一处墓地。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发掘,证明这是秦人皇室祖先的陵墓,并将其称为“西陲墓地”。这也证明了秦人的第一个墓地,秦人和秦文化的基础,叫做“西狗山”,意思是早期秦人是甘肃的西戎。秦孝公商鞅变法时,商鞅也提出秦国要改变戎狄的风气。

西戎具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孙权蓝眼紫髯,曹操之子曹彰黄髯,关羽、程昱等人都是髯。由此可见,当时的汉人明显体毛重,皮毛轻。西晋八王之乱,下五朵野花,中原汉人大屠杀之后,大量胡人进入中原,到了北魏,中原应该是鲜卑通古斯;蒙古金国灭亡后,蒙古通古斯民族应该已经在中原形成。原因很简单。金灭辽北宋,蒙古灭西夏金朝,契丹、党项、女真、沙陀、柔然、突厥、回纥等数百个游牧民族都在当时汉化了。元朝建立后,蒙古人把这些被胡人汉化的人称为汉人,把南宋的汉人称为南方人。当满清和明朝灭亡后,汉族的血缘关系彻底改变了。古叔留下的汉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通古斯蒙古人种。唯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汉字、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

有人说胡人可以汉化是因为汉人比胡人多,所以可以汉化。实际上,他们的想法是用群体的概念取代宗族的概念。可以说三国时期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如匈奴、桀、羌、狄、鲜卑、柔然等。后来十六国建立的小王朝也用中国名字,比如成

总的来说,由于汉族的农耕文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祖先被束缚在这片土地上,无法征服其他游牧民族,也从未到达过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更别说中亚了!

你们两个如果让女儿以后接受蒙古族文化蒙古语授课家里讲蒙古语的话就让她随父亲的民族把。

如果完全是汉语教育和文化熏陶就随你的民族。

因为民族的根基是文化,仅仅用身份证划分的民族没有实际意义,反过来你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也会质疑自己的民族身份。

现在民族优惠政策除了藏维以外其他民族几乎没有了

当蒙古人和满族人入侵中原时,中国最古老的家族是如何表现的?编辑带来了一篇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蒙古人和满族人入侵中原的时候,中国最古老的家族都愿意当奴隶!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朝代都很少有汉人当皇帝。大多数时候,其他国家主宰着世界。其中元朝和清朝占领中原,是中国历史上汉人最不愿意承认的时期。最大的原因是元朝压迫汉人,不接受汉化。清代汉文化的毁灭与民族主义情感问题。

在这里,我不打算提元清时期满蒙是怎么做的,而是作为中国最大的汉族家族,孔子的宴公家族是怎么做的?

元朝

靖难之变后,孔端佑在圣旨下匆匆逃离曲阜,以“祭奠圣帝”为名。他带着孔子的弟子子贡所刻的凯木雕《孔子夫妇》定居衢州。段友成了孔南宗的始祖。这是六代公爵约200年的盛宴。

此时,女真人徐金国也不抵抗地授予了“宴公”的爵位,并主动交出8金军孔端佑的同父异母兄弟孔端曹,主持曲阜孔庙的祭祀。《空间操》成为北方学派的开端。一百年后,铁木真之子窝阔台率领的蒙古汗国军队占领山东曲阜,建立宴公,孔子第52个直系后裔。他既不是孔子的朋友,也不是孔子的直系后裔。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蒙古、金、南宋并存的情况下,出现了“三天”33,354三个“宴公”的局面。

1229年,蒙古灭金后,在孔公的带领下,孔子审时度势,大义凛然地倒向忽必烈。为表示对儿子的忠诚,孔带着族人加入元军,消灭军中“反贼”和“不幸”死亡的汉人。孔死后,孔原错趁机夺权。孔家族内部对宴公爵位的争夺持续了几代人。主要讨论的是帽子的颜色,其中刺激和激烈都不累。最终,鞑靼人元仁宗认为孔原的第一系列措施是积极的,而孔原的措施完全失败了。元宪宗二年春夏,孔子还派大儒张德惠、元好问去拜见忽必烈,并下跪邀请他成为“儒学大师”。忽必烈很惊讶,但也欣然接受。元好问抓住这个机会,提出“儒主”要多为天下儒生着想,提高他们的卑微地位,免除他们的军事才能。忽必烈汗也同意了这个建议。蒙古汗国蒙哥汗统治时期,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汗掌管中国北方的河北、山东两省。那是圣人孔子的后代大量居住的地方。孔子的后代对当地汉人的悲惨生活充耳不闻。他们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句抗议的话,而只是作为他们的“公爵宴”!宴公孔元错于1252年去世,他的儿子和侄子以及孔家族的其他成员开始争夺“宴公”的称号。忽必烈笑着回应道:“你们都回来了。你必须努力学习。如果你有才能,我们也只能冠名为官”。忽必烈接受“儒学大师”称号后,孔子及其后继者纷纷上桌庆贺,称之为“真正的荣归”、“名利与现实之恶”、“圣人之面”、“吾皇之圣”。

清朝

1644年,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几乎不战而获北京。

4个月后,1644年9月1日,当代孔氏家族成员孔提出“初入表”,以示对清廷的忠诚,称赞清帝“山河与日月同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他说:“在宫中,大臣等官员敢于直面儒家,章法关节都很小。他继承了几代人的特殊美德。今天,他正在庆祝新王朝的繁荣统治。他很期待学习,又怕落后。”

应该说明朝的皇帝并没有对孔子的后代掉以轻心。在朝廷的文官中,宴公爵排名第一。崇祯年间,他甚至被封为太保太傅太子,成为太子的老师,让孔府一家人真正感受到了所谓的帝王之恩。尽管如此,孔子的后代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民族气节”。

随着宴公爵孔子阎志的叛逃,孔府很快被归还。三天后,9月4日,清廷颁布法令,称“先圣为历代道教之父,礼当尊之”。这就意味着孔子家族仍然可以享受朝廷的优待,也可以承认自己是圣人的后代。顺治二年,朝廷发布剃度令。接着,为响应清政府发布的剃度令,第三姓龚举行了盛大的剃度仪式,“摆香案,宣读圣旨”,让百姓剃度。并到清廷说“论剃度稿”。

后来,为了避讳清帝尹默,孔姓改名为孔,再次表明了对清廷的忠诚。

孔子很清楚,清廷自然会奖赏他。孔子家比较成功。至于老祖宗的话,‘秀才见危,以为致命。是所有民族的启蒙语言,不是孔子统治的。

看看孔子的历史。外国人来容地越多,越慷慨。元成宗上台后,任命孔丘为“伟大成就和神圣文学之王”。在清朝顺治皇帝统治之初,孔子甚至被称为“文宣大圣、先王”。这种逐渐的阿谀奉承终于达到了顶峰,孔子学院紧随其后。

注意:

目前,山东曲阜的孔府与曲阜的孔庙、孔林并称“三孔”,是儒家思想的圣地。在门的两边,有一副对联挂在柱子上:

第一次结盟:与国家建立富强光荣的政府。

第二部分:同一天同一个道德神圣的家庭。

最有意思的是,这幅对联的第一个对联里,‘福’字比第一个对联少了一点,帽子变成了光头。下联“张”的下半部分一直到上半部分。

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两个错别字,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故意写出来的。美在于“富”不突出,意为“富而无头”。它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时的金钱而做任何对不起他人或自己内心的事。同时,财富是没有止境的。没有必要集中精力积累更多的财富。最好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做好。“张”字开头,意思是“文章到了天上”。希望所有孔子的学生都能好好学习,在文化上有所突破,最终有所成就。

个人觉得这幅对联真的很棒。

今天汉族人的祖先来自哪些古代民族?

今天的汉族是最早的华夏民族,也就是黄帝颜地族,几千年来融合了很多民族。才成就了今天的汉族,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中国叫华夏。

我是世界上最包容的族群。任何一个民族只要融入了汉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成为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夏为夷人来中国之夏”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所谓的进入,一定是对中国的融合、驯化和认同。自古以来,中国的中原王朝,因其相对于其他民族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成熟的社会制度,被周边国家和中东、欧洲视为天朝。当那些民族认识到汉民族的强大,学习到汉文化的农耕文化和先进知识,就会认同汉文化,慢慢想办法融入汉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么多民族融合到中国之后还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还一直以为自己是汉人,是炎黄子孙。这和我们一贯的历史,统一的文化,同一种文字有关。也和我们汉族人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有关。我们一直保持着自己民族的高贵。当其他民族融入其中,我们只有学习它的优点,让自己更高贵。这样才能有现在的汉人。

混居民族有:匈奴、鲜卑、高踞、越族、南满、交趾、羌、老、蜀、巴、高丽、乌桓、柔然、天竺、老、巴、老、河狸、满、溪。

从上面的族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民族大部分都和汉人打过仗。在战争的作用下,这些民族不是被迫就是顺从。在大一统王朝的强力压迫下,他与汉族通婚,慢慢抛弃了自己的民族,从而融入了汉族。即使是今天的少数民族,也大多流着汉人的血,尊重汉人。

所以我们汉族的祖先从原来的纯汉族,也就是炎黄族,逐渐和很多外族融合,最后成为现在的汉族。所以,我们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所以56个民族是一家人。

中国大地主要是两个民族冲突融合的历史。当然也夹杂着融合南百越的过程。而百越的整合是相对和平的,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已经完成,所以主要的冲突整合是北方两个民族的较量与融合的历史。

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来自草原、森林的渔猎游牧民族,为了资源、财富和生存空间,争斗了几千年。在杀戮与流血的过程中,夹杂着文化与温情的碰撞,他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过程有点枯燥,即使去掉下面的细节,你也会觉得有点枯燥。

中原农耕民族逐渐积累财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熙熙攘攘争奇斗艳,飘然如梦;而那些在漠北和苦寒之地游牧或渔猎的人们,或为生存危机所迫,比如著名的陵墓可汗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在漠北大雪纷飞,冻死无数牛羊,入侵中原;或者觊觎中原的繁华,试图占领中原。后者的例子不要太多。

种族融合在这个反复的循环中缓慢地进行着。

比如最早中国经典的一战,第一个女人娶了个好女人,就是为了打败鬼党。这是第一次有记录的草原人入侵,发生在3000多年前。然后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戎狄的冲突。其实有意思的是,中国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国其实都是西戎所出,战国时还有孙中山,是个戎狄之国。现在很多彝族其实都是中山容帝的后代。为了头发?因中山都城位于沂水河畔,故平定后以沂为氏。

然后就是著名的中国汉朝匈奴冲突。比如战国名将李牧,一战灭十万肉粥,就是早期与匈奴的冲突。后来汉朝和匈奴打了几百年,匈奴战败,分裂,内迁,比如南匈奴部落的依附,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的婚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三国西晋,一直到金朝八王之乱,匈奴再次大白于天下,然后消失并入中国,汉族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一次,五边化的匈奴五部第一任首领刘渊就是受害者。这是曹操置于内地的匈奴第五部刘渊可汗。他没有野心。但是,我记不清楚晋八王之乱杀血。可能是东海之王司马越看中了匈奴的实力,命令属下刘渊召集匈奴人前来助战。然而,刘渊还没来得及效忠司马越,这个人就已经被打败了,刘渊乘势而上,冒充韩的侄子,建立了“赵涵”。

哦,对了,历史记载:

刘源从小喜欢学习,在上党崔友的指导下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他特别喜欢《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

你说刘渊是洋人,侬能有刘渊的经学底蕴吗?

但是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来的氐、羌、夷、鲜卑诸部都加入了猎鹿的战场,如《苻坚》中的前秦、氐民族;姚昌的后秦,羌;施乐的后赵,羯族;还有姑苏慕容氏对前燕和后燕的痴迷,一堆燕国在南燕西燕。

这些国家都去哪里了?都属于北魏。北魏是鲜卑中的拓跋族,后世中国之宝的魏北是北魏,木兰是北魏,云冈石窟的龙门石窟是北魏。你不认识他们吗?

事实上,赵涵在刘渊灭国之后,匈奴作为汉族的起源之一,完全融入了汉族;拓跋鲜卑的北魏和西魏的东魏的北周和北齐都是鲜卑族,唯独高的北齐是鲜卑汉人。南北朝以后,鲜卑族完全融入汉族。

实际上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反复争夺,通常的过程是:富庶的中原游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游牧民族并入汉族中原奋起反击,将一部分游牧民族赶回沙漠草原,但其中大量并入汉族,成为这个民族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融合的牧民和渔民成为新的汉人,与原汉人一起面对新的侵略者,要么奋起反击,要么南下。南渡拓展了中国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地理结构。比如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乱后的永嘉南渡,就看到了中原大量士绅和汉族家族进入江南开发江南。江浙一带文风兴盛,财富聚集,使吴越这块原本落后蛮荒的土地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至今仍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

汉朝两四百年,接着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有匈奴和鲜卑民族;随后的隋唐也是原鲜卑宇文士官龙贵族军事集团的高官;李柯庸父子,五十年代有沙陀人,在后唐;北宋建国后的100多年,北方是契丹金国统治,西北是党项的西夏,是羌族和鲜卑的民族。南宋后,金国被蒙古所灭,而后大元;朱元璋灭袁,却尊袁为权臣;然后是最近的满族。

你可以仔细看看这个小心眼的皇帝有多可笑。在这份名单中,可以说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时间不亚于汉族,甚至更长。为什么不敞开心扉,因为这片土地是属于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族并不是血统纯正的民族,而是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年记载轩辕帝在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并吸收周围其他部落,逐渐形成华夏部落。夏民族活跃于黄河流域,涌现出颛顼、虞舜等杰出的领袖人物。

虞舜之后,又有立夏、建立商城、姬昌定周的故事。一千多年来,华夏人也是从内陆向海洋扩张。西周灭亡后,进入东周,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周朝诸侯国不断扩张,覆盖了长江、黄河、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吸收了桂方、东夷、怀夷、希迪、白蒂、先虞等众多民族。

当时普遍认为,中原的齐晋是华夏民族,秦是西戎,楚是和百越。因为早在春秋时期,楚人就说过:我是蛮族,不配中国这个名字!刘邦和500多年后推翻秦朝的项羽,都只是楚人。

秦统一了战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盖三皇五帝,功不可没,可谓“四海必然通文,天下必然同轨”。刘邦平定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正是在汉朝形成了第一个汉族,吸收了百越和南匈奴民族。在汉朝和三国时期,“中国”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指黄河流域,而北方的汉族人则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高潮。西晋永嘉之乱以来,游牧民族大举进攻中原,揭开了五朵野花,历时300余年,对华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刘渊、施乐、李雄、慕容垂、姚苌、拓跋_、宇文泰等少数民族英雄都融入了汉族的血脉。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了拓跋鲜卑、宇文鲜卑、狄、土格匈奴、铁富匈奴、泸水胡、羌等民族。这就是为什么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中有很多鲜卑匈奴血统的原因。隋朝继南北朝,唐朝兴盛。隋文帝的文学皇后隋文帝是鲜卑女子,她的远祖其实是居住在内蒙古的匈奴人。

唐高祖唐元的母亲和孤伽罗是亲生姐妹,分别是隋唐皇帝的母亲。此外,唐代凌烟阁二十四杰中,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最著名的是鲜卑人孙昌无极,他的姐姐是李世民的孙子文德皇后。因此,虽然这个时期的鲜卑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出现,但我

这种分裂的局面直到蒙古崛起才得以改变。元朝继唐朝之后再次统一中国,契丹、完颜努真、党项融入蒙汉民族。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将大量蒙古军属编入军队作战,这些人的后代也演变成汉人。

今天汉族人的祖先是哪些民族?现在很多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极端的看法。第一,他们认为汉族是非常混血的,甚至没有共同血缘,而是一个文化民族。第二,他们认为汉族根本没有外族血统,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但根据近年来一系列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今天的汉族以古代汉族为主,同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血统的血缘和文化民族。

汉族的共同血统

近年来,根据世界各国学者对世界上不同民族进行的遗传学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对汉族来说类似的结论,即汉族虽然存在地域差异,但总体上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很小,这与nnuxExpress查询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小民族在很多方面的内部差异类似。

整体来看,中国各地汉族的基础基因都是O3,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O3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O2-M122单倍群,在史前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在50%以上的汉族男性中可见。这个核心单倍群,加上汉族中的一些其他常见单倍群,基本上意味着各地汉族的“汉族”血统可以达到70个以上。当然这方面是有地区差异的,但是不同地区的汉族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融合的其他血统上,而汉族人的主基因差异相对较小。

此外,对汉族基因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汉族的父系基因基本高度一致,但母系基因相对多样。而且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父系基因的贡献很大,说明历史上北方汉族迁徙到南方的主要群体是男性,他们与南方大量本地女性结合,成为今天南方汉族的主要来源。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然而,虽然汉族的主基因基本占优势,但现代汉族人平均仍有20%以上的非汉族主基因。考虑到汉族庞大的人口规模,汉族血统纯正是事实,但这绝不等同于历史上汉族没有其他民族的血统。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历史上汉族确实经历了大量的民族融合。

例如,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汉族的东亚基因占70%以上,但北方汉族仍有11%左右的新几内亚基因,东北亚的突厥人——澳大利亚、美洲、阿尔泰和阿拉伯的基因也占16%左右。在南方汉族中,新几内亚基因占12%,东北亚-澳洲基因占95%,其他主要基因为西藏基因、远北基因、阿尔泰基因、斯里兰卡基因,加起来约占7%。

其中,新几内亚基因在南北汉族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分布在西亚和欧洲,是白种人中常见的基因。因此,说明现代汉族人中约有十分之一携带白种人基因,北方汉族人仍有少量突厥人基因。这恐怕主要来自历史上的中亚地区,因为中亚民族大多是白人和黄种人。

而东北亚-澳洲基因、阿尔泰基因、远北基因、美洲基因很可能主要来自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百越,因为这些民族大部分都或多或少与这些地区有联系,汉族中这些地区一定比例的基因很可能与匈奴、百越、蒙古等南北不同民族的融合有关。而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东北亚-澳洲基因在东北亚和大洋洲的一些族群中非常普遍。虽然乍一看,这些种族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基因研究表明,其中一些是有联系的。另外,这些基因的命名仅供参考,只能说明这个基因在命名的地方的当地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并不是说只限于当地人。所以北亚很多民族其实都有所谓的美国基因,这只是反映了他们和美国的一些民族相似,并不代表他们来自美国。

除此之外,北方汉族还有少量阿拉伯基因,南方汉族有少量藏族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这也反映了中国北方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的联系,南方与青藏高原的联系,以及南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的人员交流。

同时,许多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有一些相似之处。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有一些相似的血统,这也反映了历史上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

因此,从整体上看,汉民族是一个以古代汉民族的主要基因为主体,大量周边民族以及历史上来华的其他民族为主体的血缘文化民族。它不仅是一个从古至今同根同源的血缘民族,也是一个北亚、中亚、南亚乃至西亚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民族渊源的文化民族。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通婚 外蒙古与内蒙古通婚,都是蒙古族。原来蒙古是华夏的一部分,我们在历史书上所学的元朝就是蒙古族的祖先,蒙古国是在近代才分离出去的。因为内蒙古汉族人多,民族大融合,相互通婚,而外蒙古的基本上只能和蒙古族的通婚,所以内外蒙古族人的长相渐渐变的不太一样,汉人与蒙古人的后代肯定兼有二者特征,又因为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那些混血儿肯定都加蒙古族,所以外蒙古的人种比较纯

你所说的 男的全部杀 女的留活口的 说法 是错误的

咱们先从成吉思汗时期说起 成吉思汗 在他的一生中 只有一个民族 遭遇过灭族(但也并非是所有人 他下令杀掉所有高于车轮的男人) 你现在所担忧的问题是多虑了

元朝时 汉族在社会等级中是最低的 虽然元早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但是蒙古族是不允许和汉人通婚的(除非是政治需要) 所以这个时期 你也多虑了

当今 如果你来到内蒙北部地区 想要娶一位蒙古族姑娘或嫁给蒙古族小伙子 说你是南方人 多半家里是不允许的(并不是要挑拨 民族关系 我说的是事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0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