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e Brooks
20年代的女星Louise Brooks以她强大的勇气,死至不渝地支持BOB头,成为一位时代的“先锋者”,时尚圈的勇士,她是好莱坞第一个剪BOB头的女明星。
Vidal Sassoon
直到1963年,Vidal Sassoon(维达沙宣)创造的Sassoon BOB轰动了整个发型界。自此,BOB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热火起来,以至于至今BOB头仍旧是VS沙宣这个品牌永恒不灭的发型灵感源泉。
Mary Quant
现在,Mary Quant依然钟爱BOB头。60年代,Vidal Sassoon与Mary Quant两大时尚界的标杆联手,轰动世界的BOB头就此诞生。但是至今,Mary Quant还是依然是BOB头的忠实拥护者。
Twiggy
60年代的偶像明星Twiggy也是BOB头的狂热追随者,她的发型与她的性格一样有另类的美感。
Anna Wintour
没有人会不认得时尚界的“女魔头”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BOB头造型,并将之演绎为经典。
波波头初期是妇女解放的象征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发了全世界女性追求独立解放的意识,她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
张韶涵的波波头
先体现在着装和发型上:繁琐的长裙,转变为简洁的裤装和短裙;女性化的长发也开始变短,这些在当时都是时尚和前卫的象征。
波波头一开始并非尽是欢迎之声。波波头最初开始在伦敦中部的上流社会流行,然后成为当时一些所谓“浪女” 的标准发型,她们大多化浓妆,经常买醉,活跃于伦敦社会边缘。这个发型如此受争议,以至于玛丽女皇都要忍不住询问自己的侍从,哪些人在参加皇家典礼时戴了假发以掩盖自己的波波头。在那个时代,很多女人为了掩饰自己有些“放荡”的波波头,特意戴上了假发。
20世纪20年代,波波头在一片争议声中来到了美国,保守人士猛烈抨击:“剪波波头的女人,是有伤风化的女人。”传统家庭的父母认为这个性别难辨的发型“有失体统”,道德严谨人士则称其“伤风败俗”。听起来夸张,但是在当时,波波头在美国掀起了很大的风波。一个新泽西的教师,因为剪了波波头,被勒令养长头发。而很多大型百货公司,甚至开除了一大批赶时髦剪反叛波波头的女员工。更夸张的是,一些美国男人在下班回家发现自己妻子剪了波波头后,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实际上,这个男孩式样的齐耳短发很容易让人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玛丽·安东尼德皇后被革命党人推上断头台时的发型。在一些地方的古老风俗里,女子在犯通奸罪后,会被剃成短发,作为羞辱的标志。但流行与丑闻的传播速度几乎一样快,这个“惊世骇俗”的发型瞬间成为最新一轮时髦。1913年,波波头第一次成了头条新闻,人们发现,它出现在了交谊舞演员爱莲娜·卡斯特(Irene·Castle)的头上,而爱莲娜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因为之前的长发在跳舞的时候有些碍手碍脚。爱莲娜·卡斯特成了先驱者,在她后面即将到来的,是以波波头作为一个闪亮标记的爵士时代 。
传统社会的否定和非议,并没能阻碍女性追求解放和自由的脚步。在 “剪个波波头,还是不剪”这个问题面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前者。在20世纪20年代,波波头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据报道,当时纽约每天有2000多名女性剪短发,狂热的追随者们在理发店外排起长队。在理发店,更是出现了队伍从店里排到店外的现象。 当时,美国的一家权威美发杂志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信里说:“从背后,我无法分辨出我前面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因为女孩都剪了像男人的波波头。我养大我的女儿,希望她成为一个淑女,养大我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男子汉。但是现在,我痛心得没法分辨,我面前的是我的女儿还是儿子。”
露易丝·布鲁克斯的波波头
明星效应第一次扩大了波波头的影响。可可·香奈儿、露易丝·布鲁克斯、克劳拉·鲍等都先后剪了短发,勇于尝试、独立大胆的女性形象开始在欧美社会慢慢树立起来,同时也成就了不少**中的经典形象。最著名的当属克劳拉·鲍在**《它》 (IT)中塑造的一个帅气女孩,标志性短发加红唇的 “摩登女”造型,成为这一时期最经典的女性形象。 “It girl”至今仍是一个专用名词,形容像克劳拉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引领风骚的新女性:她们既迷人可爱,又富有活力,对流行文化起到革命性影响。
波波头的第二个高峰期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日到来,爵士时代宣告结束。“再也没有摩登女了。”《纽约时报》宣称,在经济萧条的时代里,她们是不合时宜的奢侈品。但波波头没有随之消失,至多不那么张扬。20世纪30年代留波波头的女孩,用发卡将头发别住,一副清纯邻家女的模样;20世纪50年代,姑娘们将它烫卷,看起来再也不像个头盔。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的经济崛起和观念开放,让波波头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峰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波波头再次高调起来,经典出现了:维达·沙宣(Vidal·Sassoon)为华裔女演员关南施设计了著名的“南施头(Nancy Kwan Cut)”,发型富于几何线条感,造型优美。在更早之前,他为时尚界的另一标杆、超短裙之母玛莉·官(Mary·Quant)设计的经典波波头已轰动一时。此时,男性波波头代表,是那几个被叫做“甲壳虫”的摇滚青年。厚重的刘海、顺贴脸颊的直线条,原是学院里好学生的老旧做派,从被贴上“童花头”标签的那一天起,就从未褪过流行。
20世纪60年代后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波波头经历着变化,并被加入了更多个人意味。20世纪60年代,翠姬(Twiggy)将它梳理得极为简短干净,使她具有无法归类的气质,是男性、女性和孩童的综合体。20世纪70年代,费·唐纳维(Faye·Dunaway)在《邦尼与克莱德》里的贝雷帽、长款波波头的造型让人难忘,之后很多年,人们在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Paltrow)的长款波波头上看到了它的影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波头的“头盔”原型被拉长到了盖过耳际的位置,贴身保镖似的护住主人的脸颊。时尚永远在创新和复古中交替前行。进入21世纪,不时有女星以各具特色的波波头造型亮相,让波波头这一百年时尚仍然可以领潮流之先。
可爱、无邪同时又有些神秘、危险的波波头,在历经百年后,一直在各国的时尚高街上独树一帜。英国国家美发协会副会长马克·科雷(Mark·Coray)认为:波波头见证了朋克、摩登、新浪漫主义等各种风格,最终因为流行明星而发扬光大。
21世纪后的发展
由于这几年“非主流”的流行,波波发型潮流再次卷土袭来,现在在大街小巷皆可看见“波波女”,这种波波大多是厚重的斜刘海式的,头顶蓬松感较强,长度及脖根,微内扣。
这种发型大多受中学生的喜爱,简洁,可爱,也显得活泼。
梦飞船—不值得(很久之前就喜欢这首歌了,说不出的感觉)
丸子—爱你卡农(有个声音和丽旭的有点像,是卡农的调,歌词也挺喜欢的)
1983—对不起 我爱你(应该很多人听过,HIT—5的段公子在大本营唱过很好听的歌)
super juior—believe(很爱的一首)
石头剪子布—时间 止步爱情(他好像是vae的徒弟,唱歌很好听)
kent—幸福街 幸福大爆 我的女主角是你
Vae—城府 星座书上(vae很多歌都很好听)
郭采洁—笨的可以 I remember
宇恒—深呼吸 依然是朋友
谢娜—给不了你的幸福(喜欢谢娜的个性,也喜欢他的这首歌)简单快乐(真的简单就很快乐,他也是一直给人快乐的)
艾薇儿—When You're Gone
丁当—明白 可以不可以 猜不透
魏晨—一个人睡 疯人愿(很喜欢晨晨,唱歌很好听)
后弦—海口
跳房子—When I think of you(也是很喜欢的)
蔡旻佑—我可以
网络歌手—贝克风铃
陈绮贞一首歌让你带回去(很喜欢她的声音)
有理知花—泪的物语
欢子—怀恋过去
曹雪—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朋友的电话铃声,觉得挺好听的,不错)
kone—朋友的立场
永邦—威尼斯的泪(好多人都被感动了呢,好象是这首歌)
韩庚,黄奕—青春梦想
张靓颖—G大调的悲伤(她的歌里面最喜欢的一首)
天使娇娃—I believe I can fly(这个版本好像比原唱好听)
当我在爱你的时候超感动对白
猪头哥哥(童声版)
张信哲—做你的男人(很温馨,浪漫)
乔任梁—可爱的你(乔任梁的歌都很喜欢,这好像是唯一一首不摇滚的)
郭敬明—独白:那些发生在1999年的事情
魏雪漫—天使的咒语
newz—爱不过期 说爱她(挺喜欢的)
金海星—阳光下的星星 呼吸爱(很舒服)
崔东旭—七夕
Fly to the sky—good bye(挺伤感的)
蔡依林—离人节
黑gril—女生 谁说 笨蛋再见 (喜欢鬼鬼啊)
丁丁—不会哭的女孩(我推荐给我朋友,都很喜欢哟)
这次的都是中文歌比较多,因为日文 英文的都比较难打
所以就这些啦 (这里的很多歌我都跟我朋友说过他们都说很好听哦)
希望你喜欢
囡囡蓓
的歌我都听过哦
两个人的那个是BOBO组合吧,井柏然和付辛博,好像BOB组合是四个人,心跳男孩
刘俊杰
心跳男孩宣传照
艺名:Johnny
身高:178M
体重:66kg
生日:214
星座:水瓶座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紫、红
最喜欢的组合:Take That
最喜欢的食物:果冻
最难堪的事情:演出时忘记拉裤链
最难忘的事情:父母的支持、帮助
最喜欢做的事:跳舞、唱歌、书法
最想去的地方:日本、韩国、瑞士
个性解析:有很强的自主性,对涉及组合利益的事情有相当的敏锐感,在公共场合经常代表组合发言,具有领袖气质他很懂得利用天赋异禀的独创力与奇异、怪诞的点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巧妙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
王雪
艺名:Dan
身高:180M
体重:64kg
生日:39
星座:双鱼座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紫、黄
最喜欢的组合:Take That
最喜欢的食物:寿司、中国菜
最难堪的事情:不小心摔跤
最难忘的事情:第一次看到自己的CD
最喜欢做的事:跳舞、唱歌、踢球
最想去的地方:欧洲所有的国家
个性解析: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对最新娱乐资讯的掌握和娱乐项目的选择上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对童话般的事物抱有幻想。只是,因为年龄还小,他的语言表
达能力有时候因为心不在焉会比较直接,让人往往会很尴尬,但事后想想又很有意思。
杨黄浩
艺名:Kuiss
身高:176M
体重:62kg
生日:616
星座:双子座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黄
最喜欢的组合:Take That
最喜欢的食物:肯德基家乡鸡
最难堪的事情:忘记别人的名字
最难忘的事情:父母的支持、帮助
最喜欢做的事:跳舞、唱歌、踢球
最想去的地方:韩国、日本
个性解析:对美的感受力强烈,经常会当作一种乐趣并且积极享受这种乐趣,是个标准的罗曼蒂克浪漫主义拥护者。在对于需要自己独树一帜的想法和体现个性的时候,则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属于那种努力用功、需要团队精神的类型。
蔡喆
艺名:Benny
身高:174M
体重:60kg
生日:1218
星座:射手座
最喜欢的颜色:紫、黄、蓝
最喜欢的组合:Take That
最喜欢的食物:Ice Cream
最难堪的事情:不小心撞到柱子上
最难忘的事情:父母的支持、帮助
最喜欢做的事:排舞、Shopping
最想去的地方:再去一次比利时
个性解析:对新奇事务特具兴趣,求知欲极强。对舞蹈的痴迷程度令人钦佩,对音乐有自己的鉴赏力,充满童心,能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外界的各种言论,并且对事情的发展脉搏趋向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纵然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他的舞台表现力张扬,因为具备舞蹈技能,本身的才能渐渐崭露头角,得以发展。
bob最后死了。总裁在上bob最后被总裁杀死了,总裁发现bob背叛了他,总裁就起了杀心,最后总裁找杀手就把bob给杀了。
《[总裁在上 1~10》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Dmmfjc4Mw7sLYzOpc4jqg
pwd=et8l提取码:et8l
[cp]由新片场、乐视视频、中吉金投、陈未衾工作室、掌阅科技、趣阅科技等联合出品,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网剧#总裁在上我在下#近日在大连正式开机。@朱圣祎Shengyi @潘子剑Patrick 联合出演,讲述了霸气腹黑又偏执的总裁与呆萌年轻的漫画家之间发生的一段轻松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1、《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许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摇滚**,也是摇滚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到**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和一部纪录片差不多,因为片中的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台词也只是对音乐的铺垫,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汇集了摇滚乐最早一批乐手歌手的现场演出,并用这些疯狂在现实世界里引出更多疯狂,由于比尔·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实在疯狂,而引起的骚乱又太多,所以在英国众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贾木许**作品,这部**比猫王自己的一大堆**更能反映其精神实质。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乐评人认定这是摇滚乐坛在十九世纪的最重要损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将个人灵气与音乐结合得叫听者动容,能够将吉他弦变成如人类的舌头,会讲话,会令人开心,落泪。今之这张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制成一张Jimi Hendrix自传式的影像纪录,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乐制作时的认真态度,完全是冲破时空活现眼前。而且也访问了不少乐坛中人,例如 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录音师),亦有Hendrix的经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从他们的说话中,皆对这位天才给予极高赞赏,更可看出他们是言出于心。VCD中,当然也少不了收入 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这里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见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飞在吉他弦线上勾划出灵魂,当今之世,已没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这张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个音乐图监;就算你是初接触这名字,也可从这VCD中对他了解更多。这就是一个音乐必修课,课题是:Jimi Hendrix。
4、《脂粉猫王》(Jaihouse Rock)1957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之一,描叙一个不安分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蜕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5、《别回头》(Dont Lookback)1967年
这部纪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披头四”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现了英国华丽摇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的景象。艺名为Maxwell Demon的华丽摇滚明星Brian Slade预言了自己将死于舞台上,当他的遇刺骗局被揭露后,他的星途就走到了尽头。10年后,原来是Slade歌迷的英国记者Arthur Stuart要发表一篇名为《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影片马上转为多线索模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业,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疯狂的美国歌手Curt Wild之间的双性恋经历。很有趣的是,英国出身的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部**中竟然饰演一个美国本土摇滚歌手,他爆发力十足的演唱,启发了片中的英国华丽摇滚歌手,两人产生了一段同志情谊,而另一个主要演员,纽约时报记者年轻时对自身欲望的探索,也是经由他的改变。剧中伊万·麦格雷戈不仅跟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缠绵,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三点全露的火辣情节,我想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于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这部几乎可以称之为乐史上最著名的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嬉皮年代的音乐神话。如果你听摇滚而不知道这个,那你……
8、《迷墙》(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隆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9、《席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虽然“性手枪”不是最出色的朋克乐队,但他们是最出名的朋克乐队,《希德与南茜》是关于这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希德·维舍斯与其美国女友南茜·斯庞根那反复无常的情爱关系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局,导演对这两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边缘人进行了客观的刻画:他们的粗暴和痛苦,他们的敏感和自伤,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却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现了**的愤怒、激动和真诚。经过那次危机四伏的美国巡演,“性手枪”终告解体,希德仍在viper毒瘾的控制之下,他试图开始个人发展,但人们在一个早上发现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为谋杀罪被捕,他们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朋克乐队“玩闹大会”(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爱会杀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关系,经常被用来与南茜和希德的关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这部**里面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加里·欧德曼和克洛·韦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将希德与南茜关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伤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现在观众眼前,而他们那决意摆脱任何束缚的爱情又是那么令人感伤,乃至啜泣。2000年的《肮脏与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关于“性手枪”乐队的杰出纪录片,真实、客观、满怀热情,而又颇具观赏性。
10、《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 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BillHaley(比尔·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 ·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11、《猜火车》(Train Spotting)1996年
这部**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元,拍摄时间49天。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因为在这部低成本影片中对viper吸食作极为细致的描写,更由于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当然影片的导演并不承认,他认为影片后部对毒瘾来临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
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态度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展开情节,隐藏影片的立场;而在本来已十分松散的结构中随意终止叙述加入评论、分析甚至跨时空的追忆;这种纯主观的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贴切影片的基调,从而以后的同类型影片屡屡采用,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顿的一段自序作为开场白:“……大电视、健身器、富特轿车、朝九晚五……选择……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广角镜头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乐。
影片的展开部分则完全是以瑞顿为首的一小撮颓废青年的生活实景: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铁道边打赌猜测下一列火车的经过时间以打发时日,还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即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并且全部是无go- vern-ment主义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定决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开始普通人生活时,暴力爱好者巴比带着瑞顿的旧日伙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参与一次巨额贩毒。最终瑞顿偷走了贩毒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顿过量吸食viper后精神恍惚,昏倒在街头的段落以浪漫主义的高速摄影处理,背景配以LoudReed宁静的《OnePerfectDay》,极写吸毒后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戒毒过程则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以嘈杂的电子乐配合色彩极不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官刺激;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描写怪诞而又真实,堪称经典之笔。
瑞顿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声说:“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整部《NOWHERE》(美国另类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车》的五分钟。”
12、《大门》(THE DOORS)1991年
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 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毋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13、《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摇滚梦》(Starstruck)1982年
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导演,也能够随之摇摆狂舞的摇滚**!俗套的剧情:女孩怀着摘星梦,女孩的母亲失业,家庭陷入危机,女孩参加歌唱比赛,女孩遇见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赢回女孩芳心。导演展现驾驭类型**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摇滚气息宛如歌舞剧版《舞国英雄》,喜爱摇滚乐的你不可错过!
15、《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party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补充:
AmericanHardcore(美国硬核)2006
MetalAHeadbangersJourney(重金属之旅)2005
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1999
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永远的齐泊林飞艇)
《北京杂种》(made in china)
《北京乐与路》(made in china)
《披头岁月》
《摇滚青年》(made in china)
《MEETING PEOPLE IS EASY》“Raidohead”的**
Spinal Tap(摇滚万岁)
Almost Famous(几乎成名)
A Hard Day's Night(一夜狂欢)
Jailhouse Rock(监狱摇滚)
Tommy(汤米)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赫德韦格的愤怒乐队)
Purple Rain(紫雨)
补充2
《Jimi Hendrix--Rainbow Bridge》1970
《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
《肉大叔》Uncle meat 1968
《苦难日之夜》A HARD DAY’S NIGHT 1964
《摇滚先生》Mr rock and roll 1957
《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2007
《最后的日子》Last Days 2005
《永不止步》Walk Hard 2007
前十五个传载自网络~后面两条补充是我自己写的
详见:
故事围绕一家名为“鲍勃汉堡店”的餐厅展开,讲述店主鲍勃一家和邻里之间的有趣故事。这次他们遇到了大麻烦,汉堡店门口塌陷出大坑,鲍勃和琳达还得继续维持餐厅的生意。与此同时,孩子们也正试图揭开一个能帮助挽救自家餐厅的谜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pG5-YOx-ExQBhf8PCNFuQ
pwd=bgpy 提取码:bgpy剧情简介:
Bob对汉堡、调味品和肋肉了如指掌,但是对客户服务和商业管理一窍不通。尽管他的柜台总是油腻腻的,店里总是声音嘈杂,食物偶尔质量不好,Bob坚信自己的汉堡「独具特色」,能够开创一个品牌。尽管生意不忙,但Bob的家人总是到店里来帮忙。不管发生什么情况,Bob的妻子Linda(John Roberts配音)一直支持丈夫实现理想。大女儿Tina(Dan Mintz配音)只有13岁,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没有一点社交经验。排行老二的孩子Gene(Eugene Mirman配音)很有音乐潜力,他在店里传递的笑话远比汉堡包多。年纪最轻的Louis(Kristen Schaal扮演)对老爸的汉堡生意最热心。但是她过剩的精力和无法自控的幽默感,往往令她变成厨房里最碍手碍脚的人。这部动画剧的场景非常丰富:「鲍勃汉堡店」的隔壁是一家带火葬场的殡仪馆;街道尽头是旅游码头;几个街区外是市属中学,Bob和Linda的孩子们就在那里读书;街对面是Bob的竞争对手Jimmy Pesto开设的披萨饼店,匹萨对汉堡的大战每天都在上演。
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译作“甲壳虫乐队”,因团名Beatles源自甲壳虫Beetles的典故),来自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他们在1962年与EMI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制唱片。1963年初,单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首位。1964年,披头士首次前往美国演出。1966年在东京的日本武道馆举行了大规模的音乐会,1966年8月29日晚在旧金山举行最后一场收费现场音乐会。1970年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个人专辑中的话被媒体视为宣布乐队解散,1970年12月31日,保罗正式起诉乐队其他三位成员,要求结束乐队合作并指明管理并分配乐队财产的正式人选。
成员分别如下: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贝司手、歌手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录
1 出版列表
11 英国
111 EP
112 细碟
113 大碟
114 英国CD 细碟/EP
12 美国
121 EP
122 细碟
123 大碟
13 视频
2 外部链接
[编辑]
出版列表
[编辑]
英国
[编辑]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编辑]
英国CD 细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92 Yesterday
1992 Nowhere Man
1992 Magical Mystery Tour
1992 The Beatles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92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92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92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92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92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92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92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92 "Help!"/"I'm Down"
1992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92 "Paperback Writer"/"Rain"
1992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92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92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92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92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92 "Hey Jude"/"Revolution"
1992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92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92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92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5 Baby It's You
1995 Free As A Bird
1996 Real Love
[编辑]
美国
[编辑]
EP
1964 Souvenir Of Their Visit To America
1964 Four By The Beatles
1965 4 By The Beatles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4 "Please Please Me"/"From Me To You"
1964 "Twist And Shout"/"There's A Place"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Thank You Girl"
1964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4 "Sie Liebt Dich"/"I'll Get You"
1964 "A Hard Day's Night"/"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64 "I'll Cry Instead"/"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64 "And I Love Her"/"If I Fell"
1964 "Matchbox"/"Slow Down"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5 "Eight Days A Wee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Yesterday"/"Act Naturally"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6 "Nowhere Man"/"What Goes On"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m The Walrus"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0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For You Blue"
1976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Helter Skelter"
1976 "Ob-La-Di, Ob-La-Da"/"Julia"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Just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Meet The Beatles
1964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Something New
1964 The Beatles' Story
1964 Beatles '65
1965 The Early Beatles
1965 Beatles VI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Yesterday" And Today
1966 Revolve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70 Hey Jude
1970 Let It Be
1970 The Beatles Christmas Album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Rock And Roll Music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8 Love Songs
1980 Rarities
1982 Reel Music
1982 The Beatles - 20 Greatest Hits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甲壳虫乐队(披头四乐队)TheBeatles,上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流行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JohnLennon(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McCartney(1942-),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Harrison(1943-2001),主吉他、西达琴、钢琴及和音。1962年,RingoStarr〔原名RichardStarkey,1940~)加入,负责鼓及和音。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在1956到1962间,他们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譬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以及恰克贝瑞ChuckBerry,猫王ElvisPresley及比尔哈利BillHaley等人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型态的风格。他们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Lennon写词,PaulMcCartney谱曲,辅以GeorgeHarrison创新的主吉他配乐。1962年首先灌制了LoveMeDo及PSILoveYou;从第二张唱片PleasePleaseMe(1963)起,开始了他们一系列迭获赞美、热爱的唱片录制,一直到1970,可称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乐队。 1963年初英国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Beatles乐队陡然窜红,该年十月,他们的声誉到达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现象,青少年一见到他们便尖叫、哭泣,而且变得歇斯底里。在纽约的一场演出,听众有五万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万以上的人群集欧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为一睹他们到达的风采。在表演事业的前半阶段,The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回演唱的乐队。1966年8月,他们在旧金山做了他们最后一场舞台演出,此后即退居录音室。 TheBeatles乐队的快速走红以及他们对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他们解散之后,他们的唱片仍不断再发行,他们的歌曲和风格仍盛行不衰。(PS1965年,他们获颁“大英帝国勋章”)。第一时期 TheBeatles的早期风格可以SheLovesYou(1963)一曲为代表;双拍子,几乎催眠的节拍,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关系;歌词则率皆与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BuyMeLove(1963)融合了12小节蓝调曲式和动感十足的摇滚节奏;DoYouWantToKnowASecret(1963)一曲则驱使了衍自蓝调的半音过渡和声及技巧。 在他们的影片AHardDaysNight(1964)及Help!(1965)中,TheBeatles自由地跳脱舞曲乐队的曲目,创作出像Yesterday这类精致、抒情的民歌。这首歌或许是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曲,一如The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蓝调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声音阶,但节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样强烈,典型的摇滚乐合奏也被弦乐四重奏所取代。第二时期 从1965年灌制的专辑RubberSoul里,可看出乐团成员歧异日大的创作路线。JohnLennon的歌词包含更多强力的意象(例如RunForYourLife),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观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配上浓烈、强敲重击的音乐。相对地,PaulMcCartney乐观的抒情风格产生了更清澄、流畅而宽阔的歌曲,和声、音色、节奏巧妙地融合一体(例如ImLookingThroughYou)。GeorgeHarrison在ThankForYourself及IfINeededSomeOne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复再现的主题。 1966年的专辑Revolver从许多角度来看都可称得上是TheBeatles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PaulMcCartney那首美得令人忘怀的EleanorRigby涉及悲悯与孤寂(这两个主题在The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现);此首歌以简朴的民谣风写成,有着多里安调式及弦乐四重奏的伴奏。 摇滚乐后来的许多发展则可追溯到JohnLennon的TomorrowNeverKnows-鼓及低音吉他表现出强烈的节奏,印度长颈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续音给超现实的歌词,录音带拼贴画般的音效以及电子转调,提供了静态的背景。惊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Beatles乐队开始实验性地将东方宗教及迷幻药融入作品中,以期扩展作品的风貌。这些经验,加上录音媒体的创意运用以及自Revolver起即开始发展的音乐方向,终使他们创作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1967)这张专辑。这或许是他们最具创意也最具影响力的一张专辑。这也是摇滚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概念唱片”--从歌曲的安排、录制,到唱片封套的设计,都经过统一而有创意的规划。 在录音工程师乔治马丁(GeorgeMartin)--“第五个beatles”--的指导下,他们发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乐意念,将之录下,复在录音带上添加或删减材料;作曲完全成了录音室中听觉和电子重组的过程。TheBeatles在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中探究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蓝调、爵士,电子音乐,印度音乐,以及大型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在ADayInTheLife一曲中)。 他们的歌词更富幻想、更加放纵,拍子更为多样(GeorgeHarrison的WithinYou,WithoutYou具有印度Tabla鼓般的音型)。整张唱片被规划成一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的演奏会(连观众的吵杂声及舞台上的戏谑声都录进去),并且在歌词内容上(如唱片标题所示)朝孤寂与疏离的主题发展,因之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整个作品的张力从头到尾一直持续着,在最后,在渐强的管弦乐高潮中得到宣泄。 TheBeatles在电视影片MagicalMysteryTour(1968)中,身兼编剧、制片、导演及演员数职。这部片子虽然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却包含了一些他们最好的音乐:PaulMcCartney的FoolOnTheHill以精妙细微的方式处理崇高的题材;JohnLennon的IAmTheWalrus显示出他对残苛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认同感沦失的关怀。第三时期 多样的实验是TheBeatles第二阶段作品的特色,但他们的第三阶段却是不带恶意的模拟嘲讽,归真返朴地回归到他们的根源。TheBeatles(或称WhiteAlbum,1968)这张唱片收了包括对乡村音乐、杂耍戏院歌曲、沙滩男孩合唱团(TheBeach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滥情民歌以及他们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这些模仿绝无贬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长乏味或喧宾夺主,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既属模仿之作,也是原创的作品。 AbbeyRoad(1969)是他们在一起灌制的最后一张唱片(虽然不是他们最后发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种风格及音乐特性的大杂烩,收入了该乐队每一成员的创作。这些歌曲各异其趣,充分显示出每个成员最显着的个人特质。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独创性,是连贯、相关的联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为曲子前后的呼应而动人。在LetItBe(1970)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又回到摇滚。IveGotAFeeling这首歌具有他们早期粗犷的摇滚风格,而且带有一些蓝调的味道。OneAfter909是JohnLennon十七岁所写歌曲的修订版。GetBack渴望回到基本质素:简单的歌曲形式、舞蹈节奏及歌词。PaulMcCartney写的保守、甜美的LetItBe一曲平衡了此种创作态度。 单飞后的个人发展虽然在六十年代,他们是最成功、最独创(可能也是最具影响力且最具才干)的流行音乐演唱者,但因为经济、艺术以及个人的理由,他们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员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乐风。早在1964年,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就已开始发展各自的风格。从LetItBe这张唱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的风格已无法相容。在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并未携手共探新的艺术理念。 解散后,他们仍继续个人的创作和演出。JohnLennon在1970年之后成为一名活跃的音乐家和政治行动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书InHisOwnWrite)。他和妻子YokoOno、塑胶小野乐队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节奏及蓝调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RocknRoll)。 PaulMcCartney最初沉寂了一阵子,后来出了一张个人专辑,并且组了Wings乐队。Wings乐队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乐观,幸好PaulMcCartney那教人百听不厌的旋律使这些歌曲听来不至於滥情。 GeorgeHarrison早AllThingsMustPass(1970)中表现出罕见的才华;他的音乐比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更宽广,大量使用复奏,音乐肌里变化微妙,显示出印度音乐的影响。一如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GeorgeHarrison也常公开演出。 RingoStarr(他在七十年代仍与GeorgeHarrison继续合作),尤其明显地,转变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参加好几部**的演出,以独唱者的姿态继续演唱,并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Ringo)中,表现出对乡村音乐的偏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