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弹琴,求人推荐由简至难的谱子,逐步练习.初级、中级、高级 逐步的钢琴谱

想弹琴,求人推荐由简至难的谱子,逐步练习.初级、中级、高级 逐步的钢琴谱,第1张

  学习钢琴必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面将教学常用的教材的程度以及如何配合起来学习,作—些介绍以供参考。当然,这只能反映一般的程序。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也可以有很多更为合适的做法。

  初级阶段:

  初学钢琴,可用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汤普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第一册等教材:这阶段主要是学习用手臂重量弹琴,学会手指支撑手臂的重量。运行基本的五音位置的手型训练以及初步学习音阶、琶音、与分解和弦的奏法:主要教材是小型乐曲、和练习一些基本功练习。接着就可以学习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钢琴简易练习曲》(作品139)、《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前奏曲与赋格曲》;《小奏鸣曲集》;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汤晋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第二册等也可选用。这阶段学习的内容,是演学生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步扩充技术范围在速度、力度、耐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巴赫作品中复凋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弹奏小奏鸣曲以及接触各种中外乐曲,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中级阶段:

  常用的练习曲有车尔尼的《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钢琴练习曲50首》 (作品740),克拉莫的《60首钢琴练习曲》。复调作品可用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一些较容易的作品。大型作品可以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等作曲家的奏鸣曲中挑选一些程度较浅的作品来学习。乐曲方面又可从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选》、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肖邦的《圆舞曲》、《波罗涅兹舞曲》、《夜曲》等作品中挑选。

  高级阶段:

  选的教材面就可以更宽了,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是音乐会曲目了。练习曲方面,常用的有:克列曼蒂的《钢琴练习曲选29首》、莫什科夫斯基《钢琴巧技练习曲十五首》(72号)、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复调作品方面主要学习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古组曲》等。奏鸣曲、协奏曲和乐曲等方面的范围就更广了,除了选用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作品外,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如舒柏特、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和近代作曲家的作品都可选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虽然历史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仅从老一辈音乐家起、特别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己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曲目,它们既是音乐会的曲目。又可分别作为各个阶段的教材使用。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江定仙的《摇蓝曲》,丁善德的《儿童组曲》以及陈培勋、黎英海、储望华、王建中等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已被选入《钢琴曲选》第—册、高等音乐院校教材的《中国钢琴曲选》。

是苏打绿的小情歌 (原版伴奏) 。《小情歌》是由吴青峰作词、作曲,苏打绿演唱的歌曲,收录于苏打绿2006年10月20日发行的专辑《小宇宙》中。该曲被选为**《六号出口》的插曲。

2007年6月16日,吴青峰凭借该曲获得第十八届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该曲亦入围第十八届金曲奖最佳年度歌曲奖。

歌词是:

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唱着人们心肠的曲折

我想我很快乐

当有你的温热

脚边的空气转了

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唱着我们心头的白鸽

我想我很适合

当一个歌颂者

青春在风中飘着

你知道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我会给你怀抱

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

写下我度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

我也不会奔跑

逃不了最后谁也都苍老

写下我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

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唱着我们心头的白鸽

我想我很适合

当一个歌颂者

青春在风中飘着

你知道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我会给你怀抱

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

写下我度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

我也不会奔跑

逃不了最后谁也都苍老

写下我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

你知道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我会给你怀抱

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

写下我度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

我也不会奔跑

最后谁也都苍老

写下我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作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举出舒伯特和柏辽兹这两人。他们都是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系列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在音乐史上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这一时期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宝库”。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柏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和沃尔夫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发生联系。

http://bbsduxiucom/topic/74/1244htm

在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上,隐喻、象征和暗示代之以明确的陈述,有意造成的朦胧和暧昧造成特有的艺术意境,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中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艺术追求,所以音乐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艺术门类。从当时大环境看,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几乎受到当时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民族解放运动在内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当时,对艺术家来说,无论是以现实主义态度批判社会的弊端,还是以新的眼光从中世纪艺术中汲取灵感,其中都强烈地突出了个人的精神情感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德国的早期浪漫主义者蒂克(Ludwig Tieck,1773-1853)在他的著作《关于艺术的遐想》中写到,“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从音乐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语言来源于音乐。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这样说,“没有比声音更浪漫的色彩”,而舒曼则称音乐就是“浪漫色彩的本身”。舒曼(Robert Schuman,1810-1856)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写作艺术歌曲中是自发的本能和敏捷的灵感。这种灵感来自于内心的感触和丰富的想象,并不在乎歌曲的结构。舒曼的艺术歌曲比较精雕细琢,完全的内向型。他的音乐从来不是戏剧性的,一切都化成了纯粹的感情。他的音乐内向而风格纯净,乐句简短而紧凑。内心世界是他音乐的主要对象。尼采则认为悲剧的来源是来自音乐精神,认为当语言文字枯竭了,无力表达艺术家的感情时,音乐就开始了。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对诗歌的阐发,分别给予了歌唱与钢琴,人声与琴声在互相对答。甚至在一些时候,较重要的不是歌唱而是钢琴音乐。例如在他的《诗人之恋》结尾,竟有一页的乐谱是完全没有歌唱而只有钢琴的独奏,他只有让无言的琴声才能吐露内心的激情。就连他的两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海涅诗)、《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夏米索诗),一首首歌曲在整体的构成中,与其说是成套的画面,不如说是一连串的情感意象。

http://wwwmusicszcom/ReadNewsaspNewsID=415

TR是装饰音,颤音。以标注的音为中心,向上或下大、小二度快速演奏。

一般是如果是写在右手声部的话,就是往上一个音,上颤音和下颤音的符号不同,tr默认为上颤音,下颤音会做特殊的标记。

扩展资料:

钢琴谱通常用五线谱(一般拥有双行谱表,即高音、低音谱表)记载。五线谱记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历史传承: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

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参考资料:

-钢琴谱

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从最宏观的角度看,它可以说是音乐的"进行",这个概念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具体些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一、节拍(metre)

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

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

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以上我们说的这种有规律的拍子在音乐中处处可见。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有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这在20世纪的音乐中十分常见,而实际上早在18世纪贝多芬就用过这种手段,还让当时的保守人士感到十分不满。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斯特拉文斯基作于1913年的芭蕾舞音乐《春之祭》。这部舞剧描绘的是史前人原始祭祀的情景,其疯狂而野蛮的音乐风格曾让人大为愤怒,甚至引起了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剧场骚乱,但后来它很快就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里的节奏运用相当精彩,这是他造成整体艺术风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春之祭》中的第二段音乐《春天的前兆和青年男女之舞》,谱子上写的是两拍子,但由于人为地改变了原有的强音和弱音的位置,原来的古典式感觉被破坏了。

谱例一: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春天的前兆和青年男女之舞》

曲例一: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春天的前兆和青年男女之舞》

我们可以想像,这时候的乐队指挥肯定不能根据两拍子规律来舞动他的胳膊了,而是要按照实际重音来打拍子。

在古典音乐中,只要乐谱开头标出2/4、3/4或者4/4这样的节拍标记,后面就基本上不再变化了,而在现代音乐中却常常要改变拍子记号,比如《春之祭》中《春之轮舞》,它的第一小节是5/4拍,第二小节是7/4拍,第三至第五小节是6/4拍,第六小节又是5/4拍,如此频繁的变化,给人以非常不稳定的感觉。而由于这里的强拍不突出,所以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松散的,缺少推动力的。

谱例二: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春之轮舞》

曲例二:《春之祭》中的《春之轮舞》

假如同样是这种频繁变换的拍子,把重音加强,听上去就会是另一种感觉了。如《春之祭》的最后一曲《当选少女之舞》的开头一段。所谓"当选少女"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被众人选作献给大地的祭品的少女,她要狂舞直到死亡,这就是祭祀仪式的高潮和结束部分。作曲家在这里用了极为刺激的音响,节奏变化多端,差不多是一小节一种拍子,如开始的四小节,分别是3/16、5/16、3/16、4/16,而那些重音带来的冲击感相当强烈。

谱例三:《春之祭》中的《当选少女之舞》

曲例三:《春之祭》中的《当选少女之舞》

在这里,非规则节奏的效果不同寻常,试想一下,假如换成古典式的有规律的节奏,那种疯狂而野蛮的感觉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背离传统节奏概念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人为改变重音位置"和"频繁改换拍子"以外,还有复合节奏,比如在管弦乐队里,弦乐声部是三拍子,而铜管声部则是四拍子,两个不同律动的流层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多元化的音响效果。

二、速度(tempo)

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快和适中。

速度术语一般记在乐谱开头,它大多是意大利语(也有时采用本国语)。

常用的速度标记如下:

慢速类: Large 广板

Grave 非常缓慢庄严而缓慢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

中速类: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快速类: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

Allgero molto 很快的快板

Vivace 活泼的、轻快的

Presto 急板

Prestissimo 最急板

除了这些术语以外,还有时采用比较精确的标记,比如=88,意思是一分钟演奏88个一拍,=88,则是一分钟演奏88个二分音符。在音乐专用的节拍器上可以看到这些的速率,可以想像,这样的标记对指挥家和演奏家的指令就比较确切了。还有些作曲家对速度的控制非常严格,他会给演奏者规定具体的演奏时间,例如在乐谱上标明“本乐章演奏8'55"”字样。

速度是音乐节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是三拍子,用快速,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通常快的节奏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它和我们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一股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的;表现阳光明媚、春色满园的大自然风光时则往往和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宏大的颂歌、沉痛的挽歌、深深的回忆等则多与慢速度相配合。

下面是几个实例:

巴赫(Bach)第一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乐章是柔板,它能给人一种安详平宁的感觉。这首柔板采用的是三拍子,由于速度慢,旋律悠长,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它的强弱拍子的交替。

曲例四:巴赫第一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乐章柔板

这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是快板,它是6/8拍,即每小节有6个8分音符,它实际上是两个3/8拍的组合(强-弱-弱,次强-弱-弱)。

同样是三拍子,由于速度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这首快板是活泼热烈的,律动感很强,因此音乐有一种向前推动的动力。

曲例五:巴赫第一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乐章快板

在一首作品当中作曲家有时会改变速度,来造成情绪上的对比和变化。我们在前面谈到音区和力度时,曾例举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音乐《火鸟》的终曲,另一个是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在山大王的宫中》,其中的节奏特点都是从慢变快,《火鸟》的终曲在变快了之后,又回到慢速,极有效果。

现在让我们来对照着欣赏两首小曲,它们的关系十分有趣,前者是后者的改编,由于速度不同,面貌全非。前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Saint-Saens)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乌龟》。乌龟的特点是动作慢,所以作曲家用了很慢的速度来描写它的形象,而后者是这首曲子旋律的来源--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的一首快速舞曲。

谱例四:圣-桑组曲《动物狂欢节》中《乌龟》主题(奥芬巴赫《康康舞曲》主题)

曲例六:圣-桑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乌龟》

曲例七:奥芬巴赫《康康舞曲》

一般来说,快的节奏令人兴奋或紧张,慢的节奏给人安详从容的感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与节奏相配合的其他要素,如音区、力度以及音色等等。在影视配乐中,作曲家常常要使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相配合,以渲染气氛,但他们常常会用"反衬"手法,比如画面特别紧张、镜头剪接非常迅速的时候,音乐却是慢速的,这种时候往往会产生十分有效的结果,这就是令观赏者更加紧张,或者是加大了空间感。比如在描写越战的**《野战排》中,有一组镜头相当激烈,飞机在天上连续地向地面扔炸弹,大地一片火海,许多人在挣扎、流血,而音乐却用了美国作曲家巴伯(Barber)的一首为弦乐队而写的"柔板",速度很慢,节奏气息宽广,旋律是长线条的,其效果惊人地好,观影者在眼前一片灾难的时候,不仅仅是被血肉横飞的场面震惊,而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进行思索,由此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生命的珍惜,对和平的渴望。

谱例五:巴伯为弦乐队而作的《柔板》

交响曲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

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

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

,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

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

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曲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主题对比强烈,和声富于动力性,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贝多芬深化交响曲体裁的具体体现。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交响曲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最大特征是个性突出,因而也决定此时期的交响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无论内容、形式、技巧有着不同的创新,出现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产生了新的交响乐体裁“交响诗”。同时各国的民族交响曲也兴起,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作有具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此时期的交响曲,其乐章数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个乐章,乐队编制上有时也有变化。家喻户晓的交响曲主要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101交响曲》(“时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等等。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这篇文章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的,呵呵!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

  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

  来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

  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从"# 世

  纪初开始,各国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

  要改进,如以铸铁张弦支架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支架,

  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槌头上包裹的凫皮由绒毡所

  取代,琴弦加长并交叉排列,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

  度等等,致使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和加强。并

  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

  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

  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生活

  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

  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

  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

  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

  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

  技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

  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

  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

  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动荡变乱

  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

  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

  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

  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

  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

  性,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

  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具

  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

  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

  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

  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

  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

  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

  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

  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

  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

  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

  一。

  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

  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

  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

  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

  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

  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

  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

  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

  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

  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

  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

  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

  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

  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

  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

  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

  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

  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

  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

  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

  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

  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

  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

  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

  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

  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

  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

  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

  《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

  义。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

  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

  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

  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七、减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

  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

  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

  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

  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

  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

  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社会环境变迁和个

  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

  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

  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

  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

  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

  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

  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

  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

  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

  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

  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

  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

  外,李斯特还在《( 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

  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

  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

  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

  ———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

  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

  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

  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

  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

  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

  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

  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

  之后$) 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

  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

  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

  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

  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

  力。其实,早在$) 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

  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

  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

  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

  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

  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

  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

  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

  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

  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

  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

  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

  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

  糙,又不是过度响亮。”# $ %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

  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

  “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

  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

  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

  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

  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尔

  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

  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 & %

  ’(")—’() 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

  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

  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

  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

  拉+舒曼等。

  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

  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

  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

  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

  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

  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

  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

  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

  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

  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

  的趣味。

  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

  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

  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

  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

  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

  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

  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

  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

  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

  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

  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

  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

  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

  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

  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

  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

  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

  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

  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

  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

  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

  基础。

  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

  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

  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

  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

  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

  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

  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

  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参考文献:

  #’ % 杨民望,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 , 音乐艺

  术 ’/( 0& 1,

  #$ % # 美% 彼得·库珀, 钢琴作品的黄金时代# -% , 音乐译

  文 ’/() 02 1,

  #" % # 美% 勋伯格, 世界著名钢琴流派的演奏风格# -% , 钢

  琴艺术 ’//" 0 ’ 1,

  #& % 徐元勇, 钢琴音乐简史# -%, 音乐天地 ’//" 0$ 1,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

  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1967年12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老实说,我们平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E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

  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

  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所说)的乐段(第221-312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

  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

  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阿劳说:「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

  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年阿劳录的F小调幻想曲并没有1977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

  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舒伯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死亡哲学 作者:石广军 《广播歌选》 2009年第10期舒伯特(Frenz Schubert)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他在德国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分析他的艺术歌曲,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卓越的旋律写作能力。他的艺术歌曲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充满戏剧性,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钢琴伴奏提高到与歌唱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钢琴与歌唱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①(p-605)。如我们熟知的《魔王》,《水上吟》,《幻影》等等,在这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词部分大都取材于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中,歌德的诗歌就有59首。还有比如根据威廉缪勒的诗歌写成的《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等。他的音乐体裁大多是一个人的爱情和恋爱痛苦为中心主题的,从中我们可感受到社会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他的作品中,突出的体现了失望与希望、黑暗与光明,痛苦与幸福的游离。同时,他把音乐看成是声乐重压下的一种安慰,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自由,人类的尊严,精神的姜的寄托②(p—166)。不难理解,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人文价值观的体现。歌曲《死神与少女》很好的探讨了他对“生”与“死”态度。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本作品,看到作曲家本人在思想意识上对黑暗与光明的徘徊。但是,对于徘徊的结果,他一定是很乐观的,他一定坚信一点,那就是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即使是死亡,也要死的安详、幸福。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是根据诗人克劳迪乌斯(Matthias Claudius)的诗作,创作于1817年,作曲家那年年仅20岁。歌曲的篇幅不长,但是意义却非常深刻,尤其是与舒伯特音乐与诗歌的巧妙的结合,更使歌曲显得短小而精悍。这部作品通过描写“少女”与“死神”的对话,探讨了对“生”与“死”态度。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毕竟是黑暗的,不详的。从人性上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从一个人的正常逻辑思维上看,对于生与死,人们更看重生,毕竟,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好事,西方人也是同样。但是东西方社会对死亡的观念与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在东方人的世界观中,通常把生看的过重,从而从内心深处对死亡产生恐惧,认为死亡是恐怖的阴霾的。而西方社会则不同,西方人会过多的关注主观的东西,比如情感,信仰,人本的东西③等等。此外,西方社会文化与东方也大不相同,西方的思想和文大都学都来源于圣经这本现在属于西方的经典,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看,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死亡哲学是迥异的。在西方人眼里,“死亡是睡眠的兄弟”,由此不难看出,西方世界对死亡的态度是平和的,安详的。这种西方世界对死亡的哲学观在歌曲《死神与少女》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作品没有着重突出死亡的恐怖,更多的是在描述死亡的安详与宁静。一、少女的主题歌曲伊始,钢琴在d小调上奏出前奏,缓慢而凝重,听者似乎稀听到了死神的步伐,但钢琴营造出的气氛却并不阴霾也不恐怖,而是一种安详与温暖的气氛。在和声上,作曲家没有运用不和谐的和声,而是运用柱式和声仅仅在主、属、下属和声之间做平稳的运动,虽然略显阴暗,但不失和谐与安静。这样的安静被突如其来的少女的惊叫所打破。“快走开!你这可怕的死神。我还年轻,不要抓住我!!”此时的音乐虽然变的急迫,但是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依然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因素。少女的主题旋律很简单,但调性明确,与情绪结合紧密,旋律线条的上下波动直接的发反映了主人公的情绪波动与变化,旋律的节奏也相对简单,但是有张有弛,松紧得当,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钢琴伴奏上,虽然节奏相对于前奏略显密集,但是依然采用的柱式和声。在旋律的写作上,为了突出少女的慌张,采用了级进的手法,在突出了主人公的慌张心里之后,马上又做了级进的下行,并平稳的结束在了七音(属和弦),突出了少女由慌张到平和的心里转变过程,并为死神主题的进入(主和弦的进入)做好了准备。与舒伯特另外一首描写死亡的艺术歌曲《魔王》中的孩子主题相比,在人物对死亡恐惧的描绘上,少女的主题少了的确少了很多,虽然主题短小,但对主人公从恐惧、挣扎到平和的情绪转变描写的恰型好处,与作品整体的情绪比较,主人公的对死亡的恐惧与挣扎显得微不足道了!二、死神的主题把你的手给我,美丽的姑娘。我是你的朋友,不要害怕,你将在我的怀中安睡。在旋律上,死神的主题并不丰富,而主要突出了深沉与平稳,在和声上,依然采用的是柱式和声的主、属 下属和声之间做平稳的运动,但在主题进行的中间部分是巧妙的转到了F大调,这时的音乐进行的色彩已经不再阴暗,而是更显得安详与温暖,虽然在最后又离调到d小调,但是在结尾借助于升高d小调的三音#F而巧妙的转到了D大调,并由钢琴一直演奏到结束。这种写作技法,更是在音乐色彩上突出了故事发展的逻辑性。对死神的描述与《魔王》中的死神也有非常大的迥异之处,死神已经不再阴险,狡诈与可怕,而是犹如慈父般的慈祥与深沉。死神的声音虽深沉但不凝重,也不失温暖与慈爱,给人的只是一种宿命感与宿命感,少女先前所有的“挣扎”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而最终将在死神的怀中“安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也正是“死亡是睡眠的兄弟”的西方哲学观点的体现。三、钢琴伴奏、前奏与尾声在钢琴伴奏方面,简单和谐,整体的和声进行与节奏运动统一。与舒伯特的其他艺术歌曲的伴奏相比,《死神与少女》的钢琴伴奏可谓是相当的简单了,但这种简单也恰恰做到了很好的与歌唱相应和,从而更好的反映作曲家的思想意图。前面说到了,在歌曲伊始,钢琴在d小调上奏出前奏,缓慢而凝重,听者似乎稀听到了死神的步伐,但钢琴营造出的气氛却并不阴霾也不恐怖,而是一种安详与温暖的气氛。在和声上,作曲家没有运用不和谐的和声,而是运用柱式和声仅仅在主、属、下属和声之间做平稳的运动,虽然略显阴暗,但不失和谐与安静。我们再看尾声,与前奏相比,钢琴写作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不同就是在尾声中作曲家将所有的F改成了#F,随之将调性由d小调改成了D大调。在色彩上,突出和延续了少女死亡的安详,在情节发展逻辑和上也使作品更合理。整体上来看,钢琴伴奏,前奏与尾声与作品结合紧密,已经不单纯是起到伴奏的作用,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声乐部分是并驾齐驱的。纵观整个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女由对死神的恐惧与抵制,到逐渐接受并在死神的怀抱中安详入睡的画面,总体上看,虽然有恐与挣扎,但是主人公的死亡不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是在死神慈祥,温暖的感召下依偎在他的怀中“安然”的“睡”去的。同时由让我们感觉到,主人公的死去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安详”的美。舒伯特短暂的一生正逢梅特捏当政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专制压迫之下度过的。虽然作曲家一生勤奋好学,对音乐创作兢兢业业,但作品在当时却很少被人们所接受。感情上的坎坷,思想上的压抑,地位上的微不足道经济的窘迫,作曲家的一生都是在失望与希望,黑暗与光明,痛苦与幸福、生与死之间徘徊②(p-166)。从宏观的哲学角度上看,最终死亡战胜生存也折射了作曲家所生活的年代的无奈与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作曲家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无奈与不满。同时,死亡在作曲家眼里变得并不可怕,而是安宁与祥和的体现,这也在另一个层面表达了他对光明与美好的渴望。浪漫主人公的典型特点:苦闷,失落。但是,舒伯特内心深处却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能反映出他对生活得信心和勇气。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对《死神与少女》中生与死的探讨也婉转的表露出了他对生活得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得憧憬。虽然作品通篇都在描述死亡,但整体的色彩是安详的,温暖的。再看这首作品,我们已经不再单纯的看到音乐,语言,而是上升到哲学领域来审视作曲家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即使是死亡,也是安逸的美丽的幸福的!死亡并不可怕,只是一种归宿而已。克劳迪乌斯在诗歌中的“未尽之意”就在于此!而舒伯特用他的音乐直接的传达了给我们。参考文献:1 西方音乐史[美]格劳特,帕利斯卡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2 声乐艺术史尚家骧 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3 西方死亡哲学 段德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7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